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高温冻胶泡沫选择性堵水剂——适用于东海气田高温气藏堵水稳产 被引量:19
1
作者 戴彩丽 冯海顺 +4 位作者 简家斌 赵明伟 何秀萍 赵健慧 严志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67,共8页
针对东海气田产水严重的开发现状,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研制了适用于其气藏条件的冻胶泡沫堵水体系。该体系由质量分数为0.4%的CAB-35耐高温起泡剂和0.4%LF聚合物+0.4%REL&MNE交联剂冻胶稳泡剂复配而成,并优化了冻胶泡沫的注入方式、... 针对东海气田产水严重的开发现状,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研制了适用于其气藏条件的冻胶泡沫堵水体系。该体系由质量分数为0.4%的CAB-35耐高温起泡剂和0.4%LF聚合物+0.4%REL&MNE交联剂冻胶稳泡剂复配而成,并优化了冻胶泡沫的注入方式、气液比和注气速度等施工参数,评价了冻胶泡沫的性能,形成了适用于东海气藏条件的耐高温冻胶泡沫堵水技术。评价结果表明:LF聚合物冻胶体系作为耐高温冻胶泡沫的稳泡体系,具有较好的稳泡效果,能大幅度提高泡沫的半衰期;冻胶泡沫堵水体系在气液混注、气液比1:1、注气速度为0.5 mL/min时性能最佳,易注入且封堵能力强。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当地层情况相同时,冻胶泡沫堵剂封堵水的能力大干封堵气的能力,且堵剂对水的封堵率随着地层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强;当地层存在渗透率差异时,堵剂具有较好的地层非均质选择性能,堵剂优先封堵高渗透水流通道,而低渗透产气通道未被堵死。因此通过地层渗透率差异能够实现选择性堵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胶泡沫 耐高温 封堵率 注入方式 气液比 注入速度 非均质选择性 东海气田
下载PDF
单井闭循环地热系统可持续开发潜力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2
作者 冯波 刘鑫 +4 位作者 张国斌 上官拴通 胡子旭 袁益龙 封官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6-155,共10页
为了提高地热系统的产热量、实现地热能高效可持续开发的目标,需要明确储层温度恢复在地热系统间歇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为此,以吉林省松原市某实际供热场地的单井闭循环地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地热系统智能监... 为了提高地热系统的产热量、实现地热能高效可持续开发的目标,需要明确储层温度恢复在地热系统间歇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为此,以吉林省松原市某实际供热场地的单井闭循环地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地热系统智能监测与数据采集,采用TOUGH2-WELL模拟程序模拟了单井闭循环地热系统可持续开发的潜力;进而将实测、模拟数据进行拟合来确定精确的模型参数,通过改变注入温度和注入流速来探究最佳的开采方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现有开采模式下,地热系统运行30年后产热量下降17%;②若将注入温度由25℃提高到31℃,则出水口温度下降幅度变小,产热量降低10.5%;③若将注入流速从8 kg/s提高到20 kg/s,出水温度虽然降低约4℃,但岩层的热恢复情况较好,产热量增大2.67%。结论认为:①在保持注入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注入流速,系统长期运行后生产水温下降幅度较小,岩层的热恢复情况好,更有利于地热能的持续开采;②在保持注入流速不变时情况下,地热系统在长期运行后注入温度越高,出水温度下降幅度越低,储层热恢复情况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闭循环 地热系统 TOUGH2-WELL模拟程序 产热量 可持续开发潜力 物联网 注入流速 注入温度
下载PDF
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理论模型与现场试验 被引量:6
3
作者 郭玲玲 刘涛 +2 位作者 刘影 郎成山 胡绍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23-829,共7页
在蒸汽驱中-后期,蒸汽带覆盖面积达到目标油藏区域时,间歇注热(汽)是一种有效的开采技术,但关于间歇周期、间歇注热速率等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采用下行式蒸汽驱概念模型,在Neuman蒸汽驱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蒸汽驱中-后期蒸汽突破后蒸... 在蒸汽驱中-后期,蒸汽带覆盖面积达到目标油藏区域时,间歇注热(汽)是一种有效的开采技术,但关于间歇周期、间歇注热速率等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采用下行式蒸汽驱概念模型,在Neuman蒸汽驱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蒸汽驱中-后期蒸汽突破后蒸汽带覆盖面积保持恒定条件下的热量递减注入速率方程和蒸汽带体积方程,进而建立了蒸汽驱中-后期间歇注热的间歇时间方程和恢复注热时的注热速率方程。以辽河油田齐40区块为例,利用间歇注热理论方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油田现场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现场实施间歇注热蒸汽驱的主要技术参数是注/停时间比为1:1,停注时间为30 d(最多不超过40 d),恢复注热时的注热速率为前期连续蒸汽驱注热速率平均值的1.2~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中-后期 间歇注热 间歇周期 注热速率 理论模型 现场试验
原文传递
提高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楼艰炯 王兰娟 +3 位作者 肖家治 王先锋 袁志强 李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7-100,共4页
提出了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及生焦反应给热比的概念 ,在确保焦化炉管不发生严重结焦的条件下 ,研究了焦化炉注气及炉出口温度的优化方法 ,以提高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及延迟焦化装置液体收率。利用过程模拟软件 ,分别对单面辐射及双面辐射... 提出了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及生焦反应给热比的概念 ,在确保焦化炉管不发生严重结焦的条件下 ,研究了焦化炉注气及炉出口温度的优化方法 ,以提高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及延迟焦化装置液体收率。利用过程模拟软件 ,分别对单面辐射及双面辐射焦化炉进行了管内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 ,注气比维持在 1% ,炉出口温度由 4 90℃到 5 0 5℃时 ,每升高 5℃ ,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增加 4 5~ 5 9kJ/kg ;炉出口温度维持在 5 0 5℃ ,注气比由 3%至 1%每降低 0 .5个百分点 ,生焦反应焦化炉给热增加 2 0~ 32kJ/kg。采用调整注气比和炉出口温度优化同时操作的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焦反应 焦化炉 给热方法 热量 给热比 注汽比 重油
下载PDF
注射速度对粉末注射成形Fe-4Ni合金组织性能影响
5
作者 屈亚龙 李明骜 +5 位作者 周涛 胡励 时来鑫 高茉野 陈元芳 杨明波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9-384,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注射速度和热处理对Fe-4Ni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注射速度为40 mm/s时,合金力学性能和致密度较好,屈服强度为785.8 MPa、抗拉强度为1029.6 MPa、致密度为96.02%。同时...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注射速度和热处理对Fe-4Ni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注射速度为40 mm/s时,合金力学性能和致密度较好,屈服强度为785.8 MPa、抗拉强度为1029.6 MPa、致密度为96.02%。同时,经热处理后合金硬度(HRC)和抗拉强度显著提升,分别为42和1206.4 MPa。此外,缺陷会造成合金内部形成河流状组织,导致材料发生局部区域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4Ni合金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 热处理 注射速度
原文传递
水源热泵技术应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陆家宁 王春燕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3年第4期67-70,共4页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呼和浩特市生活基地水源热泵工程与城市供热系统相比,投资小、费用低;但是在系统冬季试运行时,建筑物室内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通过对北京市大红门服装城、北京警察学院等单位的水源热泵技术应用情况进...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呼和浩特市生活基地水源热泵工程与城市供热系统相比,投资小、费用低;但是在系统冬季试运行时,建筑物室内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通过对北京市大红门服装城、北京警察学院等单位的水源热泵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研,认为该技术是可行的。之后对呼和浩特市生活基地水源热泵系统进行改进:增加取水井和回灌井的数量,提高系统的运行维护水平。改进后,系统运行状况良好,达到设计要求。针对该系统的应用情况,提出设计方案前做好地下水勘察工作,回灌井和取水井宜分别布置在上、下游区域,保证水源井施工质量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技术 热负荷 水源井 出水量 回灌量 回水温度
下载PDF
含水层压缩CO_(2)储能系统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热回收效率分析
7
作者 白皓 石岩 +2 位作者 路亚东 李明奇 张清晨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36-40,共5页
结合CO_(2)地质封存、含水层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利用含水层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和超临界CO_(2)作为循环工质的优点,提出了含水层压缩CO_(2)储能系统方案,并对该系统运行过程中地下储能部分的热回收效率进行分析.注入速率和注入温度是影响... 结合CO_(2)地质封存、含水层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利用含水层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和超临界CO_(2)作为循环工质的优点,提出了含水层压缩CO_(2)储能系统方案,并对该系统运行过程中地下储能部分的热回收效率进行分析.注入速率和注入温度是影响含水层压缩CO_(2)储能系统热回收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使用Design-Expert数值软件,以响应曲面试验的BOX方法构建出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获得了含水层压缩CO_(2)储能系统注入温度和注入速率交互作用下热回收效率的二次方回归模型.对该二次方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含水层压缩CO_(2)储能系统在注入温度61.5℃,注入速率4.5 m/s情况下热回收效率最高,最优的热回收效率为0.93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回收效率 Design-Expert 注入温度 注入速率 二次方回归模型 试验设计
下载PDF
水-热耦合作用下含瓦斯柱状原煤渗吸效应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段正鹏 李志强 +2 位作者 陈向军 张书金 李国红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21,共7页
为了考察水-热耦合作用下水分沿煤体原始裂隙、孔隙渗吸置换吸附瓦斯的特性,开展了50 mm×100 mm柱状原煤以0.5、1.0、2.0、3.0 MPa瓦斯初始平衡压力,在20、40、60、80℃下的240 h渗吸实验。实验表明:高温可显著提高水分渗吸置换甲... 为了考察水-热耦合作用下水分沿煤体原始裂隙、孔隙渗吸置换吸附瓦斯的特性,开展了50 mm×100 mm柱状原煤以0.5、1.0、2.0、3.0 MPa瓦斯初始平衡压力,在20、40、60、80℃下的240 h渗吸实验。实验表明:高温可显著提高水分渗吸置换甲烷效率,0.5 MPa初始低压下,80℃较20℃的渗吸置换率(240 h)可提高1.6倍,增大至57.21%;同压下置换率(240 h)及渗吸常数均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温下置换率(240 h)及渗吸常数则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同温下低压渗吸置换效率高于高压,高压会抑制渗吸置换效应;低压-高温环境下水分渗吸置换效率更高,不宜直接在高压储层中进行注热(水),应在抽采至出现低压瓦斯驱动力不足时,再注热(水)可进一步提高瓦斯采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热 渗吸效应 柱状原煤 渗吸常数 置换率 采出率
下载PDF
注热强化煤层气抽采的试验研究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林杰 冯增朝 +1 位作者 周动 王幸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4-205,共12页
煤层气作为煤层中主要的清洁能源,其高效抽采和利用,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然而,甲烷的强吸附性和煤层的低渗透性,导致煤层气的采收率特别低。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完善了注热强化煤层气抽采的理论,在实验室和煤矿井... 煤层气作为煤层中主要的清洁能源,其高效抽采和利用,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然而,甲烷的强吸附性和煤层的低渗透性,导致煤层气的采收率特别低。基于能量守恒方程,完善了注热强化煤层气抽采的理论,在实验室和煤矿井下分别进行了注热强化煤层气抽采的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甲烷的解吸规律和注热对煤层气抽采的促进作用。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注水解吸、自然解吸和注热解吸3种条件下的煤样终态解吸率分别为12%、37%和81%。定量计算结果表明,自然解吸和注水解吸后的注热强化解吸,分别可以增加46%和68%的解吸率,证明了注热具有强化甲烷解吸以及解除水锁效应的作用。阳泉矿区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注热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煤层气的抽采率,还可以缩短煤层气的抽采时间。注热方法可以将煤层气的浓度和日产气量分别提高10倍和100倍,其中最大煤层气浓度和最大日均产气量分别为98%和123 m^(3)/d。8号注热钻孔的有效注热半径超过5 m,并且注热后的抽采阶段是煤层气高效抽采时间段。研究结果可为注热强化煤层气抽采的现场应用和煤矿井下局部瓦斯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注热强化煤层气抽采 甲烷解吸规律 有效注热半径 能量刺激
下载PDF
西安城区地下水源热泵利用现状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继强 《地下水》 2020年第1期37-39,67,共4页
通过调查统计西安城区水源热泵系统历史运行数据,对水源热泵系统用户分布、运行现状及回灌率等内容进行了评价,系统分析了水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建设、行政监管、水资源税征收及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建... 通过调查统计西安城区水源热泵系统历史运行数据,对水源热泵系统用户分布、运行现状及回灌率等内容进行了评价,系统分析了水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建设、行政监管、水资源税征收及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建立健全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管理规定、建设高效智能的水源热泵运行监管平台、充分发挥水资源税征收的奖惩机制和强化创新研究,着重解决可持续回灌技术瓶颈等策略,保证西安城区水源热泵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源热泵 水资源管理 回灌率 西安市
下载PDF
超薄注塑中熔体–型腔对流传热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殷素峰 阮育煌 阮锋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59,共6页
为了研究超薄注塑中熔体与型腔的传热对充模过程的影响,利用狭缝流变仪和自制0.3,0.4,0.5,0.6 mm的不同狭缝厚度口模,选择聚碳酸酯和聚苯乙烯作为试验材料,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测试了各口模在不同注射速度和不同型腔厚度下的熔体–型... 为了研究超薄注塑中熔体与型腔的传热对充模过程的影响,利用狭缝流变仪和自制0.3,0.4,0.5,0.6 mm的不同狭缝厚度口模,选择聚碳酸酯和聚苯乙烯作为试验材料,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测试了各口模在不同注射速度和不同型腔厚度下的熔体–型腔传热系数,结果显示熔体–型腔传热系数与注射速度成正比线性关系,与型腔厚度成反比指数关系。通过数据处理,拟合了熔体–型腔传热系数与注射速度和型腔厚度的关系曲线。基于Moldfl ow2012,分别采用熔体–型腔传热系数计算值(由上述关系曲线计算得到)与传统缺省值对超薄注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注塑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采用计算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际注塑结果有较高的吻合度,从而证实了研究过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注塑 对流传热系数 注射速度 型腔厚度 流变实验
下载PDF
超薄微热管注液率和二次除气的实验探究
12
作者 梁长球 李勇 陈韩荫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第14期14-20,共7页
为了进一步优化注液率和二次除气工艺参数,提高超薄微热管的传热性能,研究把壁厚0.08mm,长度126mm的超薄微热管压扁成0.4mm,选取了丝网作为吸液芯结构,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注液率和二次除气工艺参数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薄... 为了进一步优化注液率和二次除气工艺参数,提高超薄微热管的传热性能,研究把壁厚0.08mm,长度126mm的超薄微热管压扁成0.4mm,选取了丝网作为吸液芯结构,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注液率和二次除气工艺参数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薄微热管的最佳注液率、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分别是115%、160℃和20S,在最优参数下,实验热管的极限功率达到了4W。在不同注液率、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下,热阻都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但是注液率的热阻变化幅值比其他两个大,其蒸发热阻由0.05℃/W增大至0.15℃/W,冷凝热阻由0.04℃/W增大至0.148℃/W;热管在极限加热功率下,其热阻会发生剧烈变化,此时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的温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微热管 注液率 热阻 极限功率 传热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