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流域源头溪流氧化亚氮(N2O)释放特征 被引量:27
1
作者 袁淑方 王为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6279-6288,共10页
采用密闭箱法研究太湖流域源头溪流N2O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南苕溪N2O释放通量范围在-18.11—397.42μg.m-.2h-1,平均值为(30.37±10.87)μg.m-.2h-1。溪流N2O释放呈现明显的季节模式。冬季释放通量最低,仅为(9.69±... 采用密闭箱法研究太湖流域源头溪流N2O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南苕溪N2O释放通量范围在-18.11—397.42μg.m-.2h-1,平均值为(30.37±10.87)μg.m-.2h-1。溪流N2O释放呈现明显的季节模式。冬季释放通量最低,仅为(9.69±7.10)μg.m-.2h-1,夏季释放通量较高,为(17.17±17.35)μg.m-.2h-1;而释放高峰发生于汛期,其N2O释放通量可达(125.97±90.77)μg.m-.2h-1。持续降雨带来的山洪爆发及大量径流输入是造成汛期N2O大量释放的主要原因。从上游源头区至下游农田与城区,N2O释放通量逐渐升高;流域污染梯度对N2O释放通量影响显著。统计分析表明:水体硝态氮负荷是控制流域N2O释放通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其他因素如磷含量、溶解氧、地势因素对通量也具有倾向性的显著影响。估算苕溪干流临安段N2O年释放通量可达到0.38 t/a。结果显示:河流人为污染负荷增加时可显著促进河流N2O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通量 污染负荷 景观梯度 硝态氮 源头河流 南苕溪
下载PDF
合肥城郊典型源头溪流不同渠道形态的氮磷滞留特征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如忠 杨继伟 +2 位作者 钱靖 董玉红 唐文坤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365-3372,共8页
为揭示源头溪流中深潭和曲折沟渠两种典型渠道形态的氮磷养分滞留特征,在合肥城郊二十埠河的某一级支流上,以NH4Cl和KH2PO4为添加营养盐,以NaCl为保守型示踪剂,开展现场示踪实验.在此基础上,利用OTIS模型软件、暂态存储参数和养分螺旋原... 为揭示源头溪流中深潭和曲折沟渠两种典型渠道形态的氮磷养分滞留特征,在合肥城郊二十埠河的某一级支流上,以NH4Cl和KH2PO4为添加营养盐,以NaCl为保守型示踪剂,开展现场示踪实验.在此基础上,利用OTIS模型软件、暂态存储参数和养分螺旋原理,解析深潭和曲折沟渠氮磷滞留特征.结果表明:1深潭的As值较曲折沟渠大,但其α值则较弯曲沟渠小1个数量级,而且As和α值随水文条件变化均不显著;2深潭中主渠道流动水体的NH+4-λ较其暂态存储区的NH+4-λs高2~3个数量级,曲折沟渠的NH+4-λ与NH+4-λs数值较为接近;3深潭中NH+4-Vf较SRP-Vf高1~2个数量级,而在曲折沟渠中,不仅NH+4-Vf与SRP-Vf数值较为相近,NH+4-Sw与SRP-Sw也基本相当;4深潭的NH+4-U较SRP-U高出2~3个数量级,曲折沟渠NH+4-U则较SRP-U高出1~2个数量级;5总的来说,在对NH+4和SRP滞留影响方面,深潭和曲折沟渠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且在深潭中NH+4的滞留效应显著超过S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溪流 氮磷滞留 养分螺旋 暂态存储区 OTIS模型 渠道形态
原文传递
高山森林溪流冬季不同时期凋落物分解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川 杨万勤 +3 位作者 岳楷 黄春萍 彭艳 吴福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01-1608,共8页
为了解高山森林溪流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变化过程,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方枝柏)和灌木(高山杜鹃、康定柳)凋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季不同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溪流、河流、... 为了解高山森林溪流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变化过程,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方枝柏)和灌木(高山杜鹃、康定柳)凋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季不同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溪流、河流、河岸带以及林下凋落叶水溶性氮和磷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冬季的分解,4种凋落物在不同生境下各时期的水溶性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水溶性磷含量除林下外在其他生境均显著降低,表现出河流<溪流<河岸带<林下的规律.高山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磷含量与平均温度、正积温、负积温和流速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性氮含量与正积温呈显著正相关,物种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含量.高山森林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磷更易随河流和溪流等水体的流动而流失,而水溶性氮受冬季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森林 溪流 水溶性氮 水溶性磷
原文传递
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璐 杨海军 +3 位作者 李昆 李玲 南晓飞 张振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834-4842,共9页
源头溪流是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区域,对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我国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薄弱,对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季节动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采用野外原位定量取样的方法,... 源头溪流是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区域,对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我国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薄弱,对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季节动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采用野外原位定量取样的方法,力图阐释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特征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共计采集底栖动物90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纲9目38科。其中,水生昆虫85属,占绝对优势。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明显,底栖动物密度及多样性在夏、秋季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并在冬季达到最低值。(2)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占优势,其次为撕食者、捕食者和刮食者,滤食者相对丰度最低。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的季节动态不一致,但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整体表现为秋季最高。(3)水温、凋落叶分布和流速是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本研究可为长白山源头溪流后续相关研究及长白山松花江水系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源头溪流 底栖动物 季节动态 功能摄食类群
下载PDF
太湖流域源头南苕溪河口生态工程恢复及其初期水质净化效应 被引量:15
5
作者 袁淑方 王为东 +5 位作者 董慧峪 强志民 李松 汪仲琼 杨金珠 尹澄清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75-1483,共9页
针对太湖流域源头溪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和生态拦截净化较弱的问题,采用生态工程措施于南苕溪入青山湖水库河口处对河道进行恢复.综合考虑山溪性河流水文水动力特征,通过构建、稳定和保护河口与滨岸带生态系统实现河道恢复目标.所采用关... 针对太湖流域源头溪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和生态拦截净化较弱的问题,采用生态工程措施于南苕溪入青山湖水库河口处对河道进行恢复.综合考虑山溪性河流水文水动力特征,通过构建、稳定和保护河口与滨岸带生态系统实现河道恢复目标.所采用关键技术包括:合金钢网石兜抛石技术、深潭-浅滩/塘-洼地组合净化技术、分流沙嘴技术、T-型乱石抛筑透水坝技术、河岸侵蚀面防侵蚀的浅滩沙洲场技术、植被缓冲带技术、水生植物恢复技术等.对河口生态工程区进行连续9个月的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上段浅滩及分流沙嘴区能有效复氧,提升pH值并降低电导率,同时对总磷、活性磷和悬浮颗粒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中段深潭区通过强化的微生物活性能有效去除铵态氮与亚硝态氮;下游T-型坝能较好地拦截并沉积河口冲刷物质,但需对其定期清理以防引发二次污染.河口生态工程运行初期较好地改善了河道结构并提升了河流自净能力,对河流生态恢复最具指示作用的水质指标溶解氧饱和度、铵态氮去除率在工程实施后较工程实施前平均分别提高了14.5%、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溪性河流 河口与滨岸带 合金钢网石兜 深潭-浅滩 塘-洼地 透水坝 沙洲场 植被缓冲带
原文传递
基于栖息地斑块尺度的青弋江河源溪流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仁 司春 +3 位作者 储玲 芮明 吴添天 严云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6-694,共9页
确定鱼类的栖息地利用格局是研究物种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有关溪流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尚存在争议。基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青弋江河源溪流的逐月调查数据,初步研究了鱼类群落的... 确定鱼类的栖息地利用格局是研究物种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有关溪流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尚存在争议。基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青弋江河源溪流的逐月调查数据,初步研究了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着重在栖息地斑块尺度上解析了鱼类群落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显示,深潭和急滩2类斑块间的底质、流速、水深、溶氧栖息地因子显著差异,且深潭斑块的环境稳定性高于急滩。研究共采集鱼类15种,其中鲤科鱼类8种,占采集物种数50%以上。基于鱼类物种存在与否的不连续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物种组成的斑块间和月份间变化均不具显著性。但是,基于鱼类物种多度的连续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有显著的斑块间变化和时间动态;就斑块间变化而言,原缨口鳅(Vanmanenia stenosoma)在急滩斑块中的多度更高,而宽鳍(Zacco platypus)、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和尖头(Phoxinus oxycephalus)等其他关键物种则在深潭中具有更高多度。深潭斑块的鱼类物种数显著高于急滩,但2类斑块间的个体数无显著差异。深潭斑块的鱼类物种数较稳定,而个体数月变化显著,可能与鱼类繁殖和群体补充以及越冬死亡等有关;急滩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的月变化均显著,除了与鱼类群体补充和越冬死亡有关以外,还可能受越冬时栖息地斑块选择变化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栖息地斑块空间尺度上,由于研究区域内大多数物种在栖息地斑块选择上无明显的特化性,深潭和急滩斑块间鱼类的物种组成分布不符合前人所报道的"生境-共位群"格局,但区域内常见种多度的变化可引起鱼类群落结构的斑块间差异和季节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源溪流 栖息地斑块 鱼类群落 时空格局 生境-共位群
下载PDF
Effects of riparian land use on water quality and fish communities in the headwater stream of the Taizi River in China 被引量:10
7
作者 Sen DING Yuan ZHANG +2 位作者 Bin LIU Weijing KONG Wei ME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5期699-708,共10页
Riparian land use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tream ecosystem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am ecosystems and riparian land use in headwater regions. Four riparian land types... Riparian land use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tream ecosystem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am ecosystems and riparian land use in headwater regions. Four riparian land types including forest, grassland, farmland, and residential land were examined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am water and fish communities in headwater streams of the Taizi River in north-eastern China. Four land types along riparian of 3 km in length were evaluated at 25, 50, 100, 200 and 500m widths, respectively. Generally, the results foun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iparian land uses and stream water quality. Grassl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con- ductivity 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s) at scales from 100 to 500 m riparian width. Farmland and residential lan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at scales from 25 to 500 m and from 50 to 200 m riparian widths,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riparian forest is important for maintaining habitat diversity and fish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found that only fish commun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riparian farmland. Farmland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dividual fish abundance within a riparian corridor of 25 to 50 m, bu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fish diversity metrics from 25 to 100m.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effective riparian management can improve water quality and fish communities in headwater stre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 water quality land use riparian buffer headwater stream
原文传递
多级拦水堰坝调控农田溪流营养盐滞留能力的仿真模拟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如忠 张翩翩 +3 位作者 杨继伟 金菊良 张瑞钢 高苏蒂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8-677,共10页
为揭示多级拦水堰坝对于低等级小河流营养盐滞留能力的影响,以巢湖流域某一典型的农田源头溪流为对象,在野外示踪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针对构建的多级简易水坝,采用暂态存储和营养螺旋指标,仿真模拟多级拦水堰坝对于氮磷营养盐滞... 为揭示多级拦水堰坝对于低等级小河流营养盐滞留能力的影响,以巢湖流域某一典型的农田源头溪流为对象,在野外示踪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针对构建的多级简易水坝,采用暂态存储和营养螺旋指标,仿真模拟多级拦水堰坝对于氮磷营养盐滞留能力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多级拦水堰坝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明显超过无堰坝情形,但其弗劳德数Fr和雷诺数Re则较无堰坝情景低些;多级拦水堰坝相应的交换长度Ls值较无堰坝情景低1∽2个数量级,水力持留因子Rh则较无堰坝情景明显增大,表明多级拦水堰坝使溪流的暂态存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多级拦水堰坝情景下,NH4+和PO43-的吸收长度Sw均有大幅度的下降,其中NH4+削减幅度达70.27%∽89.47%,PO43-为75.59%∽81.92%;不仅如此,在多级堰坝情景下,NH4+和PO43-的物质传输系数Vf、吸收速率U均显著增大,表明多级拦水堰坝可以有效提高农田溪流氮磷营养盐的滞留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拦水堰坝 氮磷滞留 调控 源头溪流 营养螺旋指标 暂态存储
原文传递
黄盖湖水系河源区——皤河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与水质评价 被引量:11
9
作者 蒋小明 程建丽 +2 位作者 熊晶 张鹗 谢志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40-1046,共7页
2009年7月对黄盖湖水系河源区——皤河的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到无脊椎动物54种,隶属于4门6纲36科。其中水生昆虫45种,软体动物4种,甲壳动物2种,寡毛类、涡虫纲、蛛形纲各1种。无脊椎动物密度方面的优势类群主要为蜉蝣目稚虫... 2009年7月对黄盖湖水系河源区——皤河的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到无脊椎动物54种,隶属于4门6纲36科。其中水生昆虫45种,软体动物4种,甲壳动物2种,寡毛类、涡虫纲、蛛形纲各1种。无脊椎动物密度方面的优势类群主要为蜉蝣目稚虫和摇蚊幼虫。宽基蜉(Choroterpessp.)、微动蜉(Cinygmulasp.)、四节蜉(Baetissp.)和无突摇蚊(Ablabesmyiasp.)是最优势的种类,其相对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40.40%、8.38%、4.26%和4.19%。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海拔和河宽是影响无脊椎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生物指数对各样点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二者结果具有一定差异,BI指数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 源头溪流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典范对应分析
原文传递
高山森林溪流凋落叶冬季水溶性碳含量动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川 杨万勤 +3 位作者 岳楷 黄春萍 彭艳 吴福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2-801,共10页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碳是高山森林溪流生态系统碳的重要来源,其在溪流中的流动转移不仅会影响下游水质环境,而且其含量动态受冬季季节性雪被形成及消融过程的深刻影响,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碳是高山森林溪流生态系统碳的重要来源,其在溪流中的流动转移不仅会影响下游水质环境,而且其含量动态受冬季季节性雪被形成及消融过程的深刻影响,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灌木(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根据凋落叶自然分解规律,研究冬季不同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河流、溪流、河岸带以及林下凋落叶水溶性碳以及可溶性组分含量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冬季的分解过程中,冻结初期河流与溪流中凋落叶水溶性碳与可溶性组分含量显著降低,而至冻结期与融化期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各时期,林下凋落叶水溶性碳和可溶性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生境,表现为从河流、溪流、河岸带至林下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高山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碳和可溶性组分含量与平均温度、正积温、负积温以及流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样也受到PO3-4和p H等水环境因子的影响.可见,高山森林凋落叶冬季水溶性碳和可溶性组分在分解过程中易随水体的流动而向下游生态系统输出,这为深入认识高山森林-流域水体间的生态联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高山森林 溪流 水溶性碳
原文传递
多年冻土区河流溶解性有机碳输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安志宏 孙自永 +1 位作者 胡雅璐 王烁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4-211,共8页
多年冻土区河流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出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贡献,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多年冻土区河流DOC输出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多年冻土区河流DOC输出对气候变暖和冻土退化的响应。研究表明... 多年冻土区河流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出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贡献,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多年冻土区河流DOC输出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多年冻土区河流DOC输出对气候变暖和冻土退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河流中DOC的浓度、通量、化学组分等主要受流域内水的流动路径、滞留时间及路径上潜在DOC源的特征控制,而多年冻土的分布及其季节性融冻循环对上述因素有显著影响,进而控制多年冻土区河流DOC的输出规律。气候变暖可从3个方面对多年冻土区河流DOC输出产生影响:(1)造成多年冻土退化,使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变深和滞留时间增长,导致河流的DOC输出量降低;(2)使多年冻土中储存的老有机碳释放,导致河流的DOC输出量增高;(3)改善深部土壤的通气和温度条件,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河流DOC的输出量和化学特征。今后,有3个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1)中、低纬度高海拔冻土区河流DOC的输出规律及其与流域水文过程的关系;(2)小型源头河流DOC输出的对比与控制性试验;(3)冻土区地下水流过程的精细刻画和潜在有机碳源的直接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溶解性有机碳 水文过程 气候变化 高寒山区 源头河流
下载PDF
丁坝型挡板调控农田溪流暂态氮磷滞留能力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如忠 杨继伟 +2 位作者 董玉红 钱靖 唐文坤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3,共9页
选择Na Cl作为保守性示踪剂、NH4Cl和KH2PO4为添加营养盐,在巢湖流域的二十埠河某一农田源头溪流段,采用恒定连续投加示踪剂的方式,开展野外示踪实验。通过对不同情景下暂态存储参数和营养螺旋指标模拟结果的比较,解析丁坝型挡板对于溪... 选择Na Cl作为保守性示踪剂、NH4Cl和KH2PO4为添加营养盐,在巢湖流域的二十埠河某一农田源头溪流段,采用恒定连续投加示踪剂的方式,开展野外示踪实验。通过对不同情景下暂态存储参数和营养螺旋指标模拟结果的比较,解析丁坝型挡板对于溪流暂态存储和氮磷滞留能力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丁坝型挡板使溪流交换系数α显著增大,其中间距为2.5 m的α值较无挡板情景高出132.36%,1.5 m和3.0 m间距则分别高出825.37%和641.29%;相对于无挡板情景,设置挡板的溪流交换长度Ls明显下降,水力持留因子Rh、行进时间中值F200med及过水断面面积和暂态存储区断面面积的比值As/A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设置挡板的氮磷吸收长度Sw较无挡板情景显著下降,吸收速度Vf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丁坝型挡板对于农田溪流暂态存储和氮磷滞留能力具有很好的调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溪流 暂态存储 氮磷滞留 实验操纵 丁坝
原文传递
不同水源补给情形的溪流沟渠沉积物磷形态及释放风险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如忠 秦如彬 +1 位作者 黄青飞 耿若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375-3383,共9页
2015年5~12月,在合肥地区3条分别以城市污水厂尾水、食品加工废水和农业排水-地下水渗流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溪流沟渠上,按季节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分析沉积物磷赋存形态;通过磷吸附指数(PSI)、磷吸附饱和度(DPS)和磷释放风险指数(ERI... 2015年5~12月,在合肥地区3条分别以城市污水厂尾水、食品加工废水和农业排水-地下水渗流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溪流沟渠上,按季节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分析沉积物磷赋存形态;通过磷吸附指数(PSI)、磷吸附饱和度(DPS)和磷释放风险指数(ERI)计算,评估溪流沟渠沉积物的磷潜在释放风险,并以非参数检验方法,对3条溪流沟渠开展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关镇河支渠和陶冲小溪流水体磷素污染严重,3条溪流沟渠磷污染程度排序为:关镇河支渠〉陶冲小溪流〉磨店小溪流,其中关镇河支渠沉积物TP平均含量为1 376.95 mg·kg^-1,分别是磨店小溪流和陶冲小溪流的2.94和1.91倍;2 3条溪流沟渠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差异显著,且在含量高低排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3 3条溪流沉积物的PSI值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而且每条溪流沟渠所有采样点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总体上都表现出秋季最高,冬季次之,春、夏季基本相当且相对最低的变化特征;4由PSI、DPS及ERI评估得到的磷释放风险特征基本一致,相应的磷释放风险高低排序为:关镇河支渠〉陶冲小溪流〉磨店小溪流;5差异性分析表明,3条溪流沟渠几乎在所有指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溪流 沉积物 磷形态 磷吸附指数(PSI) 磷吸附饱和度(DPS)
原文传递
基于TASCC的典型农田溪流氨氮滞留及吸收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如忠 董玉红 钱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02-1510,共9页
为揭示农田溪流氨氮滞留的动态变化性,选择Na Cl为保守示踪剂、NH4Cl为添加营养盐开展野外瞬时投加示踪实验.在此基础上,采用TASCC方法和养分螺旋指标定量刻画NNH4-+滞留动态,并以Michaelis-Menten模型(M-M方程)模拟NNH4-+吸收动力学特... 为揭示农田溪流氨氮滞留的动态变化性,选择Na Cl为保守示踪剂、NH4Cl为添加营养盐开展野外瞬时投加示踪实验.在此基础上,采用TASCC方法和养分螺旋指标定量刻画NNH4-+滞留动态,并以Michaelis-Menten模型(M-M方程)模拟NNH4-+吸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背景浓度的NNH4-+吸收长度Sw-amb变化范围为93.94~295.54m,平均值为177.41m;质量传输系数Vf-amb变化范围为0.16~0.38mm/s,平均值为0.26mm/s;吸收速率Uamb变化范围为0.16~0.38mg/(m2?s),平均值为0.26mg/(m2?s).由M-M方程模拟得到的NNH4-+最大吸收速率Umax为0.59~1.38mg/(m2?s),半饱和常数Km为1.10~5.03mg/L.NNH4-+在从背景浓度到饱和浓度区间范围内展现出的Sw-add-dyn、Utot-dyn和Vf-tot-dyn动态变化性,验证了TASCC解析NNH4-+滞留动态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溪流 氨氮滞留 吸收动力学 TASCC方法
下载PDF
合肥地区不同类型源头溪流暂态存储能力及氮磷滞留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如忠 董玉红 +2 位作者 钱靖 杨继伟 唐文坤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为揭示合肥地区不同类型源头溪流暂态存储能力及氮磷吸收滞留的基本特征,在城区和城郊筛选4条典型源头溪流,并以NH4Cl、KH2PO4为添加营养盐,以Na Cl为保守型示踪剂,开展现场示踪实验.在此基础上,利用OTIS模型水文参数(D、A、As和α),计... 为揭示合肥地区不同类型源头溪流暂态存储能力及氮磷吸收滞留的基本特征,在城区和城郊筛选4条典型源头溪流,并以NH4Cl、KH2PO4为添加营养盐,以Na Cl为保守型示踪剂,开展现场示踪实验.在此基础上,利用OTIS模型水文参数(D、A、As和α),计算暂态存储指标(Ts、Tc、Ls、Rh和F200med),进而开展暂态存储能力分析,并以NH+4-N和SRP一阶吸收系数(λ、λs)解析氮磷滞留特征.结果表明:4条溪流水体的α值均处于10-4~10-3数量级;各溪流Tc基本都显著超过Ts,意味着这些溪流水体溶质滞留效应主要来自主渠道流动水体,而不是暂态存储区;根据Tc、Ts、Ls和Rh等指标,得到各源头溪流暂态存储能力排序为:二十埠河二级支流>二十埠河一级支流>十五里河源头段>关镇河支渠;4条源头溪流主渠道流动水体与暂态存储区的NH+4-N、SRP滞留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二十埠河一、二级支流和十五里河均不同程度出现λ-NH+4、λs-NH+4为负值的现象,意味着这些水体对于NH+4-N既具有短期存储作用,也起着'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溪流 OTIS模型 水文参数 暂态存储指标 氮磷滞留
原文传递
Dynamics of iron and aluminum storage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headwater stream
16
作者 YI Qiumeng MA Diting +7 位作者 PENG Yan ZHAO Zemin YUAN Chaoxiang YUAN Ji NI Xiangyin WU Fuzhong YUE Kai AN Nann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7期2193-2205,共13页
The forest headwater streams are important hubs for connecting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cosystems,with plant litter and sediments as the major carriers for material migrations;however,until now we knew little about th... The forest headwater streams are important hubs for connecting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cosystems,with plant litter and sediments as the major carriers for material migrations;however,until now we knew little about the dynamics of trace elements such as iron(Fe)and aluminum(Al)in forest headwater streams.Here,we quantitatively identified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Fe and Al storages in plant litter and sediment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headwater stream,and assessed the potential pollution risk.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Fe and Al in plant litter(sediments)were 5.48 and 8.46(7.39 and 47.47)g·kg^(-1),and the mean storages of Fe and Al in plant litter(sediments)were 0.26 and 0.43(749.04 and 5030.90)g·m^(-2),respectively;(2)the storages of Fe and Al in plant litter and sediments significantly fluctuat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and showed a decreasing pattern from the source to mouth;and(3)storages of Fe and Al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riparian forest type and the present of tributary and the Fe and Al storages in plant litter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water temperature and water alkalinity,and their storages in sediments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water temperature and frequency of rainfall;and(4)there were no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in Fe and Al in the forest headwater stream.Our study revealed the primary factors of concentrations and storages of Fe and Al in plant litter and sediments in a forest headwater stream,which will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headwater streams in forest nutrient storage and cycling along with hydrological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 litter SEDIMENTS Storage Forest headwater stream stream characteristics Trace element
下载PDF
五川源头溪流系统氮的迁移和转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吉苹 曹文志 +2 位作者 朱木兰 王巧稚 黄一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1-358,共8页
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法、综合常规水样监测以及微环境培养方法探讨了五川农业溪流沿程氮的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溪流沿程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0.5-4.5 mg L^-1,平均为1.26 mg L^-1,且多数月份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同时NO3^-的δ^15N... 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法、综合常规水样监测以及微环境培养方法探讨了五川农业溪流沿程氮的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溪流沿程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0.5-4.5 mg L^-1,平均为1.26 mg L^-1,且多数月份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同时NO3^-的δ^15N存在降低趋势,两者呈线性负相关(R^2〉0.80),表现明显的硝化过程典型特征。各采样点的NO2-N、DO、DOC浓度与NO3^-N也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了硝化过程的发生和氮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溪流水体微环境培养实验证明了水体中的NH4-N和NO3^-N浓度在培养期内并无明显变化,以上数据和相关关系充分表明了流域沿程地表径流氮素输入和溪流系统沉积物和水体界面的硝化过程共同作用可能是五川溪流沿程NO3^-N与NH4^-N浓度升高,而NO3^-的δ^15N值减小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农业流域的污染源评价中,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查河道系统内部氮的转化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溪流 δ15N 硝化 迁移转化
下载PDF
污水厂尾水占主导溪流养分滞留潜力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如忠 吴正华 +2 位作者 高苏蒂 罗月颖 韦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0-339,共10页
为了解污水厂尾水排入对小河流养分滞留的影响,选择南淝河流域二十埠河上游污水厂尾水占主导的磨店小溪流为对象,根据野外示踪试验和模型模拟结果,利用养分螺旋指标定量评估溪流NH_4^+-N、NO_3^--N和SRP滞留潜力,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为了解污水厂尾水排入对小河流养分滞留的影响,选择南淝河流域二十埠河上游污水厂尾水占主导的磨店小溪流为对象,根据野外示踪试验和模型模拟结果,利用养分螺旋指标定量评估溪流NH_4^+-N、NO_3^--N和SRP滞留潜力,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NH_4^+-N和SRP的主流区一阶吸收系数(λ)较暂态存储区(λ_s)高1个数量级,而且两者的λ或λ_s数值大小颇为接近.Sw-NH_4、Sw-SRP和Sw-NO_3平均值分别为12.71,14.09,7.48km,均远高于溪流总长度,意味着溪流已不具备氮磷养分的去除能力.NH_4^+-N和SRP吸收长度高于NO_3^--N,但其吸收速度却较NO_3^--N低,表明NO_3^--N滞留潜力相对较高.与该溪流上已有研究的比较,未发现污水厂尾水排入对溪流养分滞留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回归分析表明,水文条件是影响溪流氮磷滞留的重要因素,虽然Vf-SRP、U-SRP都与暂态存储显著相关(P<0.05),但NH_4^+-N、NO_3^--N吸收指标与其关系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厂尾水 养分滞留 养分螺旋指标 源头溪流 巢湖
下载PDF
南苕溪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碳、氮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学兵 贾珺杰 +4 位作者 田琳琳 高扬 陈有超 张方方 蔡延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4-265,共12页
以太湖流域上游重要支流南苕溪流域河流水体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2021年5月持续监测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机氮(DON)浓度,探讨DOC和DON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相关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该流域内水体DOC和DON浓度均值分... 以太湖流域上游重要支流南苕溪流域河流水体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2021年5月持续监测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机氮(DON)浓度,探讨DOC和DON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相关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该流域内水体DOC和DON浓度均值分别为(2.57±0.09)和(0.40±0.01) mg·L^(-1),DOC/DON均值为9.43±0.46.流域内水体DOC和DON浓度均在夏季最高,DOC/DON值在春季和秋季显著高于夏季和冬季;DOC浓度与叶绿素a(Chl-a)和氮素浓度均呈正相关,DON浓度与颗粒态氮(PN)浓度呈正相关;夏季雨热条件和高氮污染物浓度促使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进而释放更多的DOC和DON,这可能是夏季DOC和DON浓度最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农业和居民区水体DOC浓度和DOC/DON值均显著高于森林区水体,农业区水体DON浓度显著高于森林和居民区水体;森林区水体DOC以内源途径产生为主且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而农业和居民区水体中外源DOC所占比例增大,水体DON有更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上述空间差异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污染物可造成区域内水体DOC浓度和DOC/DON值升高;农业区肥料施用等农业活动是区域内水体DON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溪流 溶解性有机碳(DOC) 溶解性有机氮(DON) DOC/DON值 土地利用类型 时空差异
原文传递
溪流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玉超 徐璇 +4 位作者 曹鹏鹤 刘渤然 周艳 金昌善 王维枫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189,共8页
陆源碳经内陆水体生态系统输出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一环,其中溪流碳排放超过内陆水体平均碳排放,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碳收支。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了当前溪流二氧化碳分压(pCO_(2))、二氧化碳排放通量(FCO_(2))的动态变... 陆源碳经内陆水体生态系统输出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一环,其中溪流碳排放超过内陆水体平均碳排放,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碳收支。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了当前溪流二氧化碳分压(pCO_(2))、二氧化碳排放通量(FCO_(2))的动态变化特征,二者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且随溪流分级的增大而减小;梳理了影响溪流pCO_(2)和FCO_(2)的物理、水化学及生物因素,如流速、pH、水生生物量等;发现随溪流分级的增大,内源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增大,但排放占比仍低于50%;分析了溪流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如测量技术问题和缺乏长期连续监测等。本文通过对溪流二氧化碳排放的综述,希望能够为溪流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溪流 溪流 二氧化碳分压 二氧化碳排放通量 可溶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