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童心哲学史论——古代中国人对儿童的发现 被引量:35
1
作者 刘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93,共12页
中国的童心主义哲学有悠远的历史。从先秦老子、孟子,经由宋明心学,到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尤其是到李贽那里,童心主义成熟起来,而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学说。李贽的下狱自戕,标志着童心主义所肩负的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使命在中国遭遇挫败。... 中国的童心主义哲学有悠远的历史。从先秦老子、孟子,经由宋明心学,到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尤其是到李贽那里,童心主义成熟起来,而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学说。李贽的下狱自戕,标志着童心主义所肩负的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使命在中国遭遇挫败。童心主义与西方现代学说多有可会通之处,例如,童心、赤子概念与卢梭的"自然人"概念是相通的,童心主义与卢梭教育学是相通的,与马克思主义亦多有可通约之处。"童心"(或"赤子之心")比其他概念能更好地体现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彻底的人本主义。童心主义主张,社会、文化、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的建设应当彻底回归人之自然规定性,这为人解脱异化、获得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文化乃至全球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赤子之心 童心哲学 “发现儿童”
下载PDF
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传统空间意识与空间美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锦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9,共7页
简要阐述了建筑空间艺术是中国优秀建筑传统遗产的精华所在。从"天人合一""虚实相生""时空一体""情景交融"4个方面,论证了传统空间意识和空间美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实际上渗透于中国广大的城... 简要阐述了建筑空间艺术是中国优秀建筑传统遗产的精华所在。从"天人合一""虚实相生""时空一体""情景交融"4个方面,论证了传统空间意识和空间美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实际上渗透于中国广大的城乡和风景园林之中。深入研究领会传统的空间意识有助于把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和风景园林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服务于当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建筑 天人合一 虚实相生 时空一体 情景交融
下载PDF
“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树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5-920,共6页
目的探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规划理念与方法。方法通过对"天人合一"不同内涵的文献查阅和相应的人居实证研究。结果"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体现的3个基本特征,... 目的探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规划理念与方法。方法通过对"天人合一"不同内涵的文献查阅和相应的人居实证研究。结果"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体现的3个基本特征,即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等。结论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追求空间的伦理性,促进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文环境的和谐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内在气质;关注人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信仰,给人以终极关怀,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最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居环境 自然 伦理 文化信仰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历程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赓 马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9-17,共9页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继承和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吸收和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和批判西方生态思潮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科学总结而形成的。从1921年建党到1949新中国成立为党的生态思想萌芽期,1949年到1978年为思...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继承和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吸收和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和批判西方生态思潮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科学总结而形成的。从1921年建党到1949新中国成立为党的生态思想萌芽期,1949年到1978年为思想探索期,1978年到2012年为思想发展期,2012年十八大以来为思想成熟期,这几个阶段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赓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人民性与价值性统一的理论特征,这是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永葆科学性、先进性的根本保证。进入新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不断推进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持续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生态文明思想 环境保护 人与自然和谐
下载PDF
美丽中国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被引量:27
5
作者 黄贤金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共7页
结合十九大报告内容,阐述了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即包括:"三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个方针",支撑美丽中国的"三个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三个职责&... 结合十九大报告内容,阐述了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即包括:"三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个方针",支撑美丽中国的"三个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三个职责",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三个自然";分析了美丽中国所体现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承载、秩序国土以及新型绿色化等方面的格局特征;基于上述认识,尤其是国土空间是美丽中国的载体性质,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国土空间融合机制、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绿色发展共享机制以及生态资本富民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支撑美丽中国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下载PDF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会创造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学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共6页
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希望寄予中国,认为在21世纪中国最有可能创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这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中国目前的领导层,即中共高层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根据之二是中国已形成了成熟的、前沿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这就是习... 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希望寄予中国,认为在21世纪中国最有可能创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这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中国目前的领导层,即中共高层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根据之二是中国已形成了成熟的、前沿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这就是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引导下走向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表现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建制将走出个人原子主义;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会逐步地走向为了人类的真实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会滋生一种人的新的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全面的生产 人的存在方式
下载PDF
儒家“天人合一”自然伦理的现代转化 被引量:25
7
作者 徐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47,共7页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是为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做论证,顺应天德并确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间伦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依、顺应自然的自然伦理。其中,"畏天命"、体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承担对...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是为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做论证,顺应天德并确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间伦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依、顺应自然的自然伦理。其中,"畏天命"、体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承担对自然的责任等伦理思想的自然引申和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环境伦理或生态伦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经过否定之否定的文化超越,可以与现代环境伦理相融合,将会为建立一种健全的环境伦理学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敬畏生命 内在价值 责任伦理
原文传递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被引量:23
8
作者 陆新元 熊跃辉 +1 位作者 曹立平 张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在剖析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 在剖析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 和谐社会 物质基础
下载PDF
从传统哲学生态观看现代景观可持续发展设计 被引量:24
9
作者 吴言 李雪艳 《设计》 2018年第21期33-35,共3页
论述了传统哲学生态观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及现代景观设计作为传统生态观和现代生态观之间的媒介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当满足的特性。"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生态观的基本精神,蕴含着... 论述了传统哲学生态观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及现代景观设计作为传统生态观和现代生态观之间的媒介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当满足的特性。"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生态观的基本精神,蕴含着对天人关系的终极思考,认为人与自然界本为一体,应和谐共处。在此思想基础上,现代景观设计应满足经济性、适应性和持续性。我国已有很多符合这三种特性的优秀案例可供参考,现在和未来的景观设计只有汲传统哲学之精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哲学观“天人合一”现代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卿希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43,共5页
道家和道教认为最根本的是“道”,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 宙万物。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局限,将思考的范围扩到整个宇宙,树立 了朴素的整体观念。由此看来,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基本性当是自然而朴素的。... 道家和道教认为最根本的是“道”,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 宙万物。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局限,将思考的范围扩到整个宇宙,树立 了朴素的整体观念。由此看来,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基本性当是自然而朴素的。道教 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从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出发的。道教主张“道法自然” 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同时主张“归真返朴”的人生宗 旨,其中具有若干有价值的合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生态伦理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基于传统文化的简约竹家具设计 被引量:21
11
作者 朱云 徐翠霞 +1 位作者 刘秀 申黎明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55,共5页
将传统文化的简约观与竹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符合当前世界设计发展潮流,而且也助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承传出新。通过比较儒家、道家、墨家等的造物观,阐述了传统文化的简约设计观及其基本内涵。并结合竹文化和时代需求,提出了当前竹家... 将传统文化的简约观与竹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符合当前世界设计发展潮流,而且也助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承传出新。通过比较儒家、道家、墨家等的造物观,阐述了传统文化的简约设计观及其基本内涵。并结合竹文化和时代需求,提出了当前竹家具的设计发展思路。最后还结合具体案例,从材料、工艺、结构与造型等要素的角度,分析了简约竹家具的设计要求与做法。设计简约竹家具产品,不仅要简洁实用、朴素美观,而且还应具有文化意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家具设计 简约 传统文化 实用 天人合一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曾繁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69,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审美观 主客二分 唯物实践观 异化的扬弃 人与自然的统一
下载PDF
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 被引量:19
13
作者 冯之浚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0,共10页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为此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世界上多种发展理论的借...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为此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世界上多种发展理论的借鉴和提升,同时也与我国当前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国内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战略密不可分。而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要求我们必须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整合生态伦理观念,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 发展观 天人调谐 生态文明
下载PDF
生物质能利用的现状、前景及应用指标 被引量:17
14
作者 倪维斗 《电力技术经济》 2009年第2期1-6,15,共7页
简要地介绍了世界各国在其特殊的国情下生物质能的应用情况,对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对其合理利用的原则是"将合适的能源放在合适的地方";提出了生物质液体燃料应用的几个重要指标,其中之一是基于全生命周期分... 简要地介绍了世界各国在其特殊的国情下生物质能的应用情况,对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对其合理利用的原则是"将合适的能源放在合适的地方";提出了生物质液体燃料应用的几个重要指标,其中之一是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的"绿度"。最后强调: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一定要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高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液体燃料 可再生能源 全生命周期分析 人与自然和谐
下载PDF
从“天人合一”看儒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鸿 金涛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28-30,共3页
早在2000多年前,儒学思想家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命题.从先秦到明清,这种思想为历代儒家学者所阐释和发展.如果我们能结合现代科学文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更多有价值的思想,那么对当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 早在2000多年前,儒学思想家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命题.从先秦到明清,这种思想为历代儒家学者所阐释和发展.如果我们能结合现代科学文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更多有价值的思想,那么对当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会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儒学 生态智慧 自然 和谐发展 生态价值观 生态哲学
全文增补中
《周易》与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4-152,共9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周易》与儒、释、道三家都对"天人合一&qu...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周易》与儒、释、道三家都对"天人合一"有所发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主张。当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应该从传统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中得到某种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态世界观 《周易》
下载PDF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思想简论 被引量:12
17
作者 戴金符 《管子学刊》 CSSCI 2005年第3期85-88,119,共5页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关于生命的认识基础上。传统文化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高度观照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自然运化的产物,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运化具有相同的节律,与此相应,传统养生观要求顺应自然大化,遵循自...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关于生命的认识基础上。传统文化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高度观照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自然运化的产物,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运化具有相同的节律,与此相应,传统养生观要求顺应自然大化,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运化节律调养身心;传统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形体与精神相结合的整体,因此,在养生观上主张养神与养形相结合,提出了静以养神,动以养形的养生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 生命观 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 养神 养形
下载PDF
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9
18
作者 董艾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0-42,共3页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提出有其深刻的哲学认识上的背景。本文深入探讨了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一致性,指出了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哲学思考 哲学思维方式 人与自然关系 哲学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哲学认识 近代西方 中国传统 一致性 扬弃
下载PDF
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时代意蕴、发展困局与破局策略 被引量:9
19
作者 施志源 景池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30,共14页
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是数字技术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性保障。当前,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法律法规层面,呈现出生态环境数据确权与数据泄露责任认定的相关法律供给不充分、生态环境数据安全保护的... 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是数字技术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性保障。当前,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法律法规层面,呈现出生态环境数据确权与数据泄露责任认定的相关法律供给不充分、生态环境数据安全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生态环境数据区域协同的法律规则不明确等问题;在运行机制层面,存在环境智慧治理协同机制缺失、数字生态文明评价机制缺位和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匮乏等现象;在技术伦理层面,数字身份危机、数据崇拜主义以及数字独裁风险等造成环境治理行为受阻、决策偏误和运行不畅。为此,亟须强化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其运行机制,加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约束,以促进数字生态文明制度化不断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数字生态文明 制度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张载“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 被引量:13
20
作者 娄雅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3-31,共9页
张载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其"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基于"气一元"的认知基础,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包含着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统一的思想内涵。他指出"气"... 张载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其"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基于"气一元"的认知基础,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包含着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统一的思想内涵。他指出"气"之本体为"天","气"之本性为"天性",因气生万物,则人人生而具有"天地之性",然所禀之气有正偏,故人有善恶之别,由此可知天性与人性相通。此外,张载认识到天道为人道正名、人德与天德同源,共同维护天理伦常和封建秩序,继而论证了天道与人道统一。另外,张载"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蕴含着"体天下物""寡欲"的伦理规范、"乾坤父母"的情感支撑以及"民胞物与"的理想信仰。他主张"大其心"来延伸认知领域,以此来达到"体天下之物"的圣人境界,斥责"嗜欲"违背天理,认为节制私欲方能修身养性;将道德领域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出人依赖于乾坤天地而存活的伦理思考;追寻自然万物共生共存、有序统一的道德境界,凸显出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泛爱天下之物的伦理情怀。因此,在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今时代,系统梳理并深入挖掘张载"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对于树立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生态伦理行为规范,进而培养生态整体主义的伦理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生态道德实践的本土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也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合一 伦理思想 生态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