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COD分布及其与赤潮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颢 石晓勇 +1 位作者 张传松 王修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2-86,共5页
2004年4~5月初在东海赤潮高发区暴发的特大规模原甲藻赤潮前期和暴发初期对该海域进行的现场调查,并对该海域COD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赤潮暴发前COD为0.295~1.836mg/L,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根据其在局部海区底层出现的异... 2004年4~5月初在东海赤潮高发区暴发的特大规模原甲藻赤潮前期和暴发初期对该海域进行的现场调查,并对该海域COD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赤潮暴发前COD为0.295~1.836mg/L,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根据其在局部海区底层出现的异常升高结合其他参数分析可对特定海区潜在赤潮暴发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赤潮暴发时COD为0.36~3.14mg/L,表层和中层与叶绿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其主要受生物影响。富营养化指数表明赤潮暴发前近一半海域已经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但COD对富营养化的贡献不如营养盐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COD 赤潮高发区 东海
下载PDF
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喻龙 郝彦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6-522,共7页
根据2007年8月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时及发生前、后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月份的持续降雨使大量的营养盐从陆源输入,使该海区海水呈极度富营养化状态,... 根据2007年8月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时及发生前、后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月份的持续降雨使大量的营养盐从陆源输入,使该海区海水呈极度富营养化状态,引起赤潮的爆发。赤潮发生前及赤潮消退之后,该海区营养盐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里湾 赤潮 营养盐 血红哈卡藻 海洋原甲藻
下载PDF
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危蔚 江天久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利用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分别在广东汕头饶平海域和香港海域分离到的球形棕囊藻,即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HK)和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ST),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对四日龄卤虫(Artemia sin... 利用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分别在广东汕头饶平海域和香港海域分离到的球形棕囊藻,即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HK)和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ST),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对四日龄卤虫(Artemia sinic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对数生长期的HK株藻液24h对卤虫LC50约为2.9×105cell·mL-1。对数期的ST株对卤虫的毒性难以达到半致死浓度,衰亡期的ST株24h对卤虫LC50约为9.89×106cell·mL-1。在上述浓度下两者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0.91h和26.62h,而对数生长期的HK株和衰亡期的ST株的培养物过滤液24h对卤虫LC50则分别为7.1×105cell·mL-1和1.457×107cell·mL-1,且在该浓度下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6.56h和28.02h。实验表明,HK株藻液和滤液的毒性均大于ST株,且藻液的毒性均大于滤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棕囊藻 卤虫 毒性
下载PDF
有害藻华治理过程中改性粘土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稚参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志富 俞志明 +2 位作者 宋秀贤 曹西华 刘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3-238,共6页
本文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稚参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改性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对仿刺参稚参的影响。96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仿刺参稚参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01g/L;安全浓度为0.601g/L,高于在现场时的使... 本文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稚参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改性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对仿刺参稚参的影响。96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仿刺参稚参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01g/L;安全浓度为0.601g/L,高于在现场时的使用浓度0.1g/L;慢性毒性试验显示改性黏土对仿刺参稚参成活率和体重增长率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的改性黏土添加组中,发现仿刺参稚参的体壁组分(水分、灰分、总糖、总脂和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改性黏土的加入对减少仿刺参稚参的种内竞争有一定积极作用。另外,针对仿刺参稚参食用包括改性黏土在内的底层颗粒物的现象,考察了不同实验组仿刺参稚参体壁中铝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改性黏土有效去除有害藻华的体系中仿刺参稚参的生长情况,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改性黏土有效地去除了有害藻华,还明显降低了仿刺参稚参的死亡率。因此,改性黏土是一种有效治理仿刺参养殖水体有害藻华、对养殖生物无负面影响的藻华治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黏土 有害藻华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 东海原甲藻
下载PDF
四十里湾2012年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喻龙 马兆虎 +3 位作者 郝彦菊 王文君 王玉珏 王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91,共8页
根据2012-10-07—10-29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的一次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过程的水文、化学、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暴发海域水温高于去年,且光照、磷营养盐充足,赤潮生物最高密度达1.90... 根据2012-10-07—10-29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的一次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发生过程的水文、化学、生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暴发海域水温高于去年,且光照、磷营养盐充足,赤潮生物最高密度达1.90×106 cells/L。本次赤潮暴发的主要原因为较高的水温,其次是充足的磷营养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里湾 赤潮 水温 血红哈卡藻
下载PDF
高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凝聚体的形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小冬 王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420,共7页
棕囊藻包含囊体和游离单细胞两种生活史阶段。囊体是棕囊藻藻华爆发时的优势形态,藻华衰退时囊体能够形成凝聚体,但是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的凝聚体极少被发现。将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和高密度的海洋弯曲甲藻共同培养,使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承受... 棕囊藻包含囊体和游离单细胞两种生活史阶段。囊体是棕囊藻藻华爆发时的优势形态,藻华衰退时囊体能够形成凝聚体,但是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的凝聚体极少被发现。将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和高密度的海洋弯曲甲藻共同培养,使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承受高摄食压力,通过观察摄食者和棕囊藻的生长、凝聚体的数量和形态,阐明单细胞凝聚体的形成以及与摄食压力的关系。当球形棕囊藻进入衰退期时,高摄食压力引发游离单细胞聚合形成凝聚体,无摄食压力情况下,单细胞不形成凝聚体。凝聚体由无鞭毛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近似球体。凝聚体形成伊始,凝聚体内部可见凝胶状物质将细胞互相粘结,并且粘附了纤维等物质。凝聚体的体积和粘附的细胞数量逐渐提高,细胞排列愈加紧密,凝聚体内部形态和结构不易分辨。凝聚体的形成有效保护了部分单细胞免受摄食压力的影响,减少了摄食死亡率。凝聚体的形成是球形棕囊藻面临高摄食压力时采取的主动的防御策略。球形棕囊藻能够频繁引发大规模藻华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在生长的各个阶段中均具有优越的竞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凝聚体 摄食 竞争策略 有害藻华
下载PDF
中肋骨条藻高效溶藻菌FDHY-C3的分离鉴定及溶藻作用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石新国 李悦 +3 位作者 肖宇淳 郑文煌 刘乐冕 陈剑锋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121,共8页
从福建长乐海域的表层海水中分离获得一株对中肋骨条藻具有高效溶藻作用的溶藻菌FDHYC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FDHY-C3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该菌株对常见的甲藻(dinoflagellate)、硅藻(diatom)以... 从福建长乐海域的表层海水中分离获得一株对中肋骨条藻具有高效溶藻作用的溶藻菌FDHYC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FDHY-C3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该菌株对常见的甲藻(dinoflagellate)、硅藻(diatom)以及针胞藻(raphidophyte)类的多种赤潮藻都有较高的溶藻作用,对中肋骨条藻溶藻效果尤为明显,72 h可达98.18%。溶藻菌FDHY-C3通过胞外分泌物间接溶藻;溶藻物质的溶藻特性不受反复冻融的影响,但是受酸碱性及温度的影响;溶藻活性物质具有被乙醇和乙酸乙酯沉淀的特性,为蛋白类物质,分子量为10~14 k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赤潮藻 中肋骨条藻 溶藻菌 溶藻特性
原文传递
伊姆裸甲藻溶藻菌LD-B3的分离鉴定及溶藻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俊佳 陈磊 +3 位作者 王君玥 蔡月凤 申欣 姬南京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200,共9页
近年来,有害藻华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系统甚至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是一种典型有害藻华原因种,开展其溶藻菌筛选工作,将有利于该种藻华的防控研究。本研究从伊姆裸甲藻藻华发生海域,分离一株针对藻... 近年来,有害藻华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系统甚至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是一种典型有害藻华原因种,开展其溶藻菌筛选工作,将有利于该种藻华的防控研究。本研究从伊姆裸甲藻藻华发生海域,分离一株针对藻华原因种的溶藻菌LD-B3,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菌藻共培养结果显示,2.0%终浓度LD-B3菌液添加72 h后,伊姆裸甲藻溶藻率达81.06%,且溶藻效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显微观察和生理参数测定结果表明,菌株LD-B3可导致伊姆裸甲藻细胞链断裂,最大光合效率(Fv/Fm)下降。溶藻方式研究发现,菌株LD-B3主要通过分泌胞外物质实现溶藻,且这类物质对温度较为敏感,初步推断其可能为蛋白类物质。本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D-B3在伊姆裸甲藻溶藻剂开发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有害藻华 伊姆裸甲藻 溶藻菌 假交替单胞菌
下载PDF
流式图像技术在赤潮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骆庭伟 谢杰镇 +1 位作者 戴君伟 高越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4-839,共6页
赤潮是我国近海常见的重要灾害.建立赤潮生物现场监测技术,是赤潮预警预报和防治控制的基础.将流式细胞分析技术与显微成像分析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赤潮生物流式图像监测仪器,建立赤潮生物专家识别数据库,对于目标赤潮生物的识别准确率... 赤潮是我国近海常见的重要灾害.建立赤潮生物现场监测技术,是赤潮预警预报和防治控制的基础.将流式细胞分析技术与显微成像分析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赤潮生物流式图像监测仪器,建立赤潮生物专家识别数据库,对于目标赤潮生物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2.52%~99.02%,定量准确率达到80%以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赤潮生物流式图像监测仪器与显微镜方法具有相似的精密度,90.00%以上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与显微镜方法相比,赤潮生物流式图像监测仪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分析速度快,无需人为干预等优点,为赤潮生物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图像 显微镜 赤潮生物 现场监测
下载PDF
氮磷营养变化对钦州湾球形棕囊藻藻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莫钰 蓝彩碧 +2 位作者 许铭本 赖俊翔 凌慧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41,共12页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我国北部湾海域主要的有害藻华原因种,囊体的生长是藻华发生和持续的关键。为了研究在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钦州湾海域中营养盐输入对球形棕囊藻藻华形成的影响,采集钦州湾含球形棕囊藻的表层海水进行...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我国北部湾海域主要的有害藻华原因种,囊体的生长是藻华发生和持续的关键。为了研究在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钦州湾海域中营养盐输入对球形棕囊藻藻华形成的影响,采集钦州湾含球形棕囊藻的表层海水进行了添加不同营养盐的室内培养实验。根据钦州湾历史调查数据,进行了不同营养盐、不同氮磷比和不同添加方式的培养。结果表明,同时添加氮和磷显著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球形棕囊藻囊体继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峰期后大量形成。一次性添加磷对囊体生长的刺激作用较添加氮时强,丰度最高可达4.8×10^(3) colonies·L^(-1),囊体平均直径为(115±84)μm,且具有较高囊体细胞密度,但囊体衰退较快。单独添加氮时,囊体细胞分布稀疏,囊体数量及直径皆较低。每天添加磷的方式相比一次性添加更有利于囊体丰度的维持。总体上,磷营养的添加能刺激囊体数量、囊体细胞数和囊体直径的生长。在具有较高N/P比值的钦州湾,应加强磷的排放管理,避免突发性磷污染对球形棕囊藻囊体生长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囊体形成 营养盐加富 钦州湾 有害藻华
下载PDF
虾塘赤潮灾害的防治对策 被引量:3
11
作者 陆斗定 张志道 《东海海洋》 1995年第1期39-43,共5页
本文报道了一次虾塘赤潮的防治过程,结合国内外有关赤潮防治的动态和作者的经验,提出了一些为避免虾塘内发生赤潮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虾塘 赤潮 有害藻华 防治对策
下载PDF
涠洲岛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过程中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芯莹 陈波 +3 位作者 牙韩争 朱冬琳 张荣灿 覃仙玲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3-873,共11页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近年来北部湾常见的有害藻华原因种,涠洲岛海域作为广西沿海藻华的高发区之一,目前仍缺乏关于该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过程的相关研究。为探究涠洲岛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过程中营养盐的状况及藻华的发生...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是近年来北部湾常见的有害藻华原因种,涠洲岛海域作为广西沿海藻华的高发区之一,目前仍缺乏关于该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过程的相关研究。为探究涠洲岛海域球形棕囊藻藻华过程中营养盐的状况及藻华的发生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对2017年3月下旬涠洲岛周边发生的球形棕囊藻藻华区域进行取样调查。结果表明,藻华期间水体中溶解有机磷含量与细胞及囊体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本次藻华主要受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含量影响,多个调查站点的无机氮/无机磷(DIN/DIP)<10,且硅酸盐/无机氮(SiO3^(2)–/DIN)>1,表明这些站点存在氮限制现象,而氮限制可能是本次藻华消亡的主要因素。调查区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8种,球形棕囊藻细胞密度最高可达1.04×10^(8) cells/L,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98.28%。球形棕囊藻细胞密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营养缺乏条件下,有利于球形棕囊藻成囊的链状硅藻种类具有相对较大的细胞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球形棕囊藻 有害藻华 营养盐 硅藻
下载PDF
水样预处理法分离溶藻细菌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永欣 韩绍印 +2 位作者 席宇 吴刚 赵以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5-867,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从水华期采集的水样中有效地分离溶解蓝藻的细菌。方法:从富营养化池塘中采集表层水样,采集的水样分3等份,分别进行如下处理:①经0.8μm纤维滤膜过滤处理。②0.22μm纤维滤膜过滤,氯仿剧烈震荡处理5min。③103.42kPa、121.... 目的:探讨如何从水华期采集的水样中有效地分离溶解蓝藻的细菌。方法:从富营养化池塘中采集表层水样,采集的水样分3等份,分别进行如下处理:①经0.8μm纤维滤膜过滤处理。②0.22μm纤维滤膜过滤,氯仿剧烈震荡处理5min。③103.42kPa、121.5℃条件下灭菌20min。将3种处理水样分别与液体培养供试蓝藻共培养,通过溶藻试验、富集培养和平板划线法筛选溶藻细菌。结果:筛选出7株能够抑制供试蓝藻生长或者溶解供试蓝藻的细菌。结论:本方法能有效地分离溶藻细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类 水华 溶藻细菌 分离
下载PDF
Role of Suspended Sediments and Mixing in Reducing Photoinhibition in the Bloom-Forming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14
作者 Justin D. Chaffin Thomas B. Bridgeman +1 位作者 Scott A. Heckathorn Ann E. Krause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2年第12期1029-1041,共13页
Toxic cyanobacterial blooms are becoming a global problem. Previous research of cyanobacterial bloom development has examined how high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promote cyanobacteria dominance, and how positive buoyancy... Toxic cyanobacterial blooms are becoming a global problem. Previous research of cyanobacterial bloom development has examined how high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promote cyanobacteria dominance, and how positive buoyancy provides an ecological advantage over sinking phytoplankton. Tributaries responsible for loading nutrients into lakes often simultaneously contribut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uspended sediment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uspended sediments may also influence blooms by affecting the ambient light climate, reducing photodamage, and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photosynthesis.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sediments and vertical mixing in potentially reducing photodamage to Microcystis by measuring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and pigment content of Microcystis in western Lake Erie during the 2008 bloom and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lake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 Content of photo-protective carotenoid pigments per dry weigh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while the light-harvesting pigments, chl a and phycocyanin, increased with sedimen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spended sediments reduce photoinhibition for Microcystis. Further, photosynthetic damage was higher when Microcystis was concentrated on the surface compared to a mixed water column. Measurements of Microcystis abundance and light were also recorded, in addition to photosynthetic measurements. Greatest Microcystis abundances in Lake Erie were recorded during light-limiting conditions, which offer Microcystis both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by reducing photoinhibition and increasing Microcystis’ advantage in light competition via buoyancy. Efforts to reduce cyanobacterial blooms may include reducing suspended sediments loads in combination with reducing nutrient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YANOBACTERIA harmful algae bloom Lake Erie MICROCYSTIS Suspended Sediments
下载PDF
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丽 马方方 +3 位作者 翟晓辉 杨伟思 叶鹏浩 刘悦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3期82-89,共8页
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面积达到6km^(2),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 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面积达到6km^(2),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水质和生态数据变化:赤潮发生前(4月底)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大幅升高;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浓度迅速升高,最高值达到127.1μg·L^(-1)(5月2日),海水温度持续升高,盐度整体下降;5月4日开始,赤潮逐渐消散,当日水温日均值达到28℃以上,风力也开始升高,盐度则继续降低。经研究分析,本次深圳湾赤潮的主要调控因素可能是水温,活性磷酸盐大幅升高可能是引发中肋骨条藻大规模增殖的诱因,而赤潮后期的陆源水体输入导致的悬浮物增加导致了赤潮快速消亡。本次赤潮优势种从硅藻到针胞藻的转变,主要原因可能是赤潮前期磷酸盐快速消耗导致的磷供应不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逐渐从硅藻转变为甲藻及其他藻类,其原因与海域氮磷比持续升高、磷成为限制因子有关,故海域赤潮监测预警应重点关注磷酸盐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湾 磷酸盐 赤潮 中肋骨条藻 赤潮异弯藻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薄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云峰 颜天 +3 位作者 于仁成 张清春 孔凡洲 周名江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6-95,共10页
浮游植物薄层是指位于水体次表层、厚度从几厘米到几米的高丰度浮游植物分布层。与大洋相比,在河口、海湾和近海的浮游植物薄层往往分布浅、强度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浮游植物薄层的形成和维持不仅受到层化、楔入、剪切等物理过程的... 浮游植物薄层是指位于水体次表层、厚度从几厘米到几米的高丰度浮游植物分布层。与大洋相比,在河口、海湾和近海的浮游植物薄层往往分布浅、强度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浮游植物薄层的形成和维持不仅受到层化、楔入、剪切等物理过程的调控,也与浮游植物的生长、聚集及浮游动物的差异化捕食等生物生态学过程有关,目前围绕浮游植物薄层的形成机制已提出了趋旋俘获等假说。浮游植物薄层对其生长、繁殖、防御等具有重要意义,有的浮游植物薄层聚集了大量的有毒有害藻,与有害藻华的发生关系密切。深入研究浮游植物薄层的成因,将为阐明有害藻华的发生机制和有效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薄层 海洋生态 有害藻华
下载PDF
硝酸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艳 唐海溶 +1 位作者 蒋磊 李韶山 《植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以我国南海海域分离的赤潮原因种——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硝酸盐浓度下藻细胞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当培养基中不含硝酸盐时,藻细胞内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藻细胞的生长受到限制,不... 以我国南海海域分离的赤潮原因种——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硝酸盐浓度下藻细胞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当培养基中不含硝酸盐时,藻细胞内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藻细胞的生长受到限制,不能形成正常的生长曲线:当培养基中硝酸盐浓度为3.62μmol.L-1时,藻细胞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在含有硝酸盐的培养基中,接种培养后第9天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并且在4种不同硝酸盐浓度下,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接种培养第16天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并且4种不同硝酸盐浓度培养的藻细胞密度之间的差异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和藻细胞的生长有极显著的影响,含有较高硝酸盐的富营养化海域有利于球形棕囊藻细胞的持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硝酸还原酶 硝酸盐 有害赤潮
下载PDF
胶州湾赤潮生物种类及其生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28
18
作者 韩笑天 邹景忠 张永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9-54,共6页
近年来 ,胶州湾赤潮发生频繁 ,对海水养殖业、海洋环境乃至人类健康与安全都构成威胁 ,作者根据1997年6~9月和1998年4~9月采于胶州湾东北部富营养化海域的样品及有关历史资料 ,报道了赤潮生物69种 ,其中已发生过的赤潮种类有7种 ,分... 近年来 ,胶州湾赤潮发生频繁 ,对海水养殖业、海洋环境乃至人类健康与安全都构成威胁 ,作者根据1997年6~9月和1998年4~9月采于胶州湾东北部富营养化海域的样品及有关历史资料 ,报道了赤潮生物69种 ,其中已发生过的赤潮种类有7种 ,分析了中肋骨条藻Skele tonemacostatum、圆筛藻Coscinodiscussp.、冰河拟星杆藻 (日本星杆藻 )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rubrum等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赤潮生物 生态分布特征 富营养化
下载PDF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被引量:33
19
作者 许翠娅 黄美珍 杜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4-441,共8页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spp.)、夜光藻(Nocti...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裸甲藻(Gymnodinium spp.)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评述了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福建沿岸海域引发赤潮频率最高的赤潮生物是夜光藻,米氏凯伦藻造成的水产养殖损失最大.其赤潮多发季节在春夏季的4~7月.其赤潮多发区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宁德沿岸海域(以四礵列岛为中心)、厦门西港海域和平潭沿岸海域.对福建沿岸海域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研究表明,赤潮的发生与水温、盐度、气象、水动力、营养盐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有害藻华 藻类生态 福建海域 综述
下载PDF
我国近海有毒微藻及其毒素的分布危害和风险评估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仁沿 刘磊 +5 位作者 梁玉波 于姬 许道艳 韦宁 杨琳 郭皓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7-800,共14页
近年我国海域有害赤潮频发,赤潮优势种的变化显著,最近7 a记录了51种引发赤潮的优势赤潮生物,其中由有毒微藻引发的赤潮增加。有毒微藻在我国海域广泛分布,至少3个株产麻痹性贝毒的亚历山大藻,5种能产生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 近年我国海域有害赤潮频发,赤潮优势种的变化显著,最近7 a记录了51种引发赤潮的优势赤潮生物,其中由有毒微藻引发的赤潮增加。有毒微藻在我国海域广泛分布,至少3个株产麻痹性贝毒的亚历山大藻,5种能产生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以及扇贝毒素的鳍藻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产生虾夷扇贝毒素的三种甲藻在北黄海常年存在。我国多种贝类中已发现麻痹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扇贝毒素、虾夷扇贝毒素和环亚胺毒素等多种微藻毒素。本文较系统的归纳综述了我国有害赤潮、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产生的藻毒素结构;我国双壳贝类等海洋生物中存在的微藻毒素的种类结构;首次利用风险商值法研究评估了我国贝类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只有春季来自福建的2个样品具有食用风险;但大连海区的贝类样品、评估值全都接近安全限值,可能表明具有某种区域性风险;在春末夏初,大窑湾的贻贝风险最大,其次是扇贝,牡蛎的风险最小;不同的贝器官,富集藻毒素的能力差别大,消化腺中的藻毒素含量远高于其它器官,不同的食用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中毒风险。总体上,我国沿海常见种双壳贝类的麻痹性贝毒和虾夷扇贝毒素食用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有毒微藻 藻毒素 贝类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