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1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炎支原体P1蛋白预防动物支原体肺炎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贾飞勇 梁东 +4 位作者 傅文永 李海波 鲁继荣 陈银波 李春怀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3-295,共3页
目的 探索肺炎支原体 (MP)P1蛋白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的预防效果。方法 从大量培养的肺炎支原体FH株提取获得P1蛋白 ,将 30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P1组、未免疫组。用P1蛋白对P1组鼠进行 2次免疫后 ,两组均用支原体菌液进行感染 ,隔期处... 目的 探索肺炎支原体 (MP)P1蛋白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的预防效果。方法 从大量培养的肺炎支原体FH株提取获得P1蛋白 ,将 30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P1组、未免疫组。用P1蛋白对P1组鼠进行 2次免疫后 ,两组均用支原体菌液进行感染 ,隔期处死 ,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培养结果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变化 ,血清IgM、IgG、IgA的改变以及肺组织的病理情况。结果 P1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培养均为阴性 ,未免疫组阳性率为 73% ;P1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sIgA明显高于未免疫组。血清IgG两组从第 2周均开始增高 ,但P1组峰值出现早于未免疫组 ;血清IgMP1组和未免疫组变化趋势相似 ,均在第 2~ 4周增高 ;血清IgA两组均无明显变化。肺组织病理改变显示 :未免疫组 15只鼠均出现肺炎改变 ,且病变较重 ,而P1组只有 3只出现较轻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突触蛋白类 仓鼠 支原体肺炎 P1蛋白
原文传递
刺梨汁对金黄地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汪俊军 刘小传 +2 位作者 刘效林 庄一义 李露言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7-20,共4页
为寻找有效抗脂蛋白氧化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在建立金黄地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过程中 ,分别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及刺梨汁 ,分析血浆脂质、抗氧化剂水平 ,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易感性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程度的变化。结果发现 ,高胆固醇饲... 为寻找有效抗脂蛋白氧化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在建立金黄地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过程中 ,分别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及刺梨汁 ,分析血浆脂质、抗氧化剂水平 ,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易感性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程度的变化。结果发现 ,高胆固醇饲料喂养 10周后 ,各组实验动物血脂水平均升高 ,且伴有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各抗氧化干预组血浆中相应的抗氧化剂水平均显著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抗氧化性增强 (维生素C组、维生素E组、刺梨汁组和对照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延迟时间分别为 2 2 1± 5 6min、2 2 2± 6 0min、2 48± 48min和 181± 47min ,组间比较P <0 .0 5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均显著减少 (维生素C组、维生素E组、刺梨汁组和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别为 2 .6 3%± 1.35 %、2 .44 %± 1.47%、1.43%± 0 .92 %和 5 .6 2 %± 1.2 8% ,组间比较P <0 .0 0 1) ,以刺梨汁组减少最明显。相关分析表明 ,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程度与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延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 (r =- 0 .42 ,P <0 .0 5 ) ,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延迟时间与血浆维生素E水平呈正相关 (r=0 .36 ,P <0 .0 5 )。结果提示 ,抗氧化剂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易感性 ,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动脉粥样硬化 低密度脂蛋白 抗氧化剂 利梨汁 维生素C 金黄地鼠
下载PDF
威灵仙预防胆结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继红 耿宝琴 雍定国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160-161,共2页
金黄地鼠服用致石膳食可形成胆石模型,作者用该模型观察中药威灵仙对胆石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威灵仙水煎剂具有明显的预防胆石形成作用,给药组成石率为7.7%,与对照组(53.3%)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效果与... 金黄地鼠服用致石膳食可形成胆石模型,作者用该模型观察中药威灵仙对胆石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威灵仙水煎剂具有明显的预防胆石形成作用,给药组成石率为7.7%,与对照组(53.3%)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效果与服用熊去氧胆酸相似。此外,威灵仙大剂量组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灵仙 药效学 胆结石 预防
下载PDF
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甘油三酯代谢紊乱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初欣欣 杨润梅 +3 位作者 于莹 康卓颖 冀敏 高南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2-1017,共6页
目的建立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并研究甘油三酯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方法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饲常规饲料,模型组饲高脂饲料,连续诱导4周。于第2、4周检测血清TG、TC、LDL-C、FFA水平和LPL活性,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 目的建立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并研究甘油三酯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方法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饲常规饲料,模型组饲高脂饲料,连续诱导4周。于第2、4周检测血清TG、TC、LDL-C、FFA水平和LPL活性,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探讨甘油三酯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同时观察阳性药非诺贝特对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血脂的影响。结果金黄地鼠造模2周时,血清TG、TC、LDL-C、FFA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升高2.57、1.93、2.49和1.25倍;造模4周时分别升高3.93、1.90、2.27和2.29倍。阳性药对TG和FFA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金黄地鼠造模后,肝脏AMPK、PPARα、CPT-1 mRNA表达降低,SREBP-1c、ACC、SCD-1、AGPAT2、DGAT2 mRNA表达上调。ApoB表达有上调趋势,MTTP和LPL表达有下调趋势,血浆LPL活性明显降低。这些酶、蛋白、受体的表达变化是金黄地鼠甘油三酯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结论金黄地鼠经高脂饲料诱导4周后形成了具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特征的高脂血症模型,AMPK、SREBP-1c、ACC、SCD1、DGAT2、AGPAT2、PPARα、CPT-1、LPL既是金黄地鼠甘油三酯代谢紊乱的生物标志物,也是降甘油三酯药物的作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地鼠 高脂血症 甘油三酯代谢紊乱 AMPK SREBP-1C ACC SCD-1 AGPAT2 DGAT2 PPARα CPT-1 LPL
下载PDF
炎症和凝血活化亢进在仓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褚志强 尤承忠 +5 位作者 秦永林 陈卫东 芦慧霞 韩天权 张圣道 汤文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17-1820,共4页
目的:探讨胆囊炎症、胆汁凝血和纤溶与胆石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仓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6周),致石2周组(喂养致石饲料2周),致石6周组(喂养致石饲料6周),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喂养致石饲料和阿司匹林6周)。观察胆石... 目的:探讨胆囊炎症、胆汁凝血和纤溶与胆石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仓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6周),致石2周组(喂养致石饲料2周),致石6周组(喂养致石饲料6周),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喂养致石饲料和阿司匹林6周)。观察胆石形成情况、检测胆汁中D-二聚体(D-dimer)、C反应蛋白(CRP)、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含量、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c)、凝血酶活性(F-Ⅱa:Ac)、纤溶酶活性(Plm:A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AI:Ac)。结果:正常组、致石2周组、致石6周组和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的胆石发病率分别为0%、20%、73%和25%。致石2周组和致石6周组胆汁的AT-Ⅲ:Ag、F-Ⅱa:Ac、D-dimer和CRP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致石6周组的AT-Ⅲ:Ag、PAI:Ac、Plm:Ac、D-dimer和CRP明显高于致石2周组(P<0.01)。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的D-dimer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的AT-Ⅲ:Ag、F-Ⅱa:Ac、PAI:Ac、D-dimer和CRP明显低于致石6周组(P<0.01)。CRP与D-dimer含量呈显著正相关(γ=0.752,P<0.01)。结论:胆石形成前即有凝血活化和交联纤维蛋白形成。“成石胆汁”通过刺激胆囊壁,引起胆囊壁炎症反应,从而使胆囊胆汁凝血活化,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鼠 炎症 胆结行 血液凝固因子 纤维蛋白溶解 阿司匹林
下载PDF
根皮苷通过下调小肠NPC1L1和HMG-CoA还原酶表达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被引量:7
6
作者 申婷婷 刘素稳 +3 位作者 赵江 汪名春 常志勇 王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92-196,共5页
以高脂高胆固醇膳食喂饲仓鼠为动物模型,研究根皮苷对仓鼠血脂水平及小肠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调控影响。36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根皮苷干预组(3、6、9 g/kg),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 以高脂高胆固醇膳食喂饲仓鼠为动物模型,研究根皮苷对仓鼠血脂水平及小肠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调控影响。36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根皮苷干预组(3、6、9 g/kg),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气相色谱法检测肝脏中胆固醇含量及粪便固醇排泄量,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分析小肠胆固醇合成、吸收、转化及排泄基因的表达水平。血脂测定结果显示,血清TC、TG水平随给予根皮苷添加量增加而降低,且高剂量组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6、9 g/kg根皮苷剂量组,血清中HDL-C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气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根皮苷剂量组仓鼠肝脏中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随根皮苷剂量增加而降低,且6、9 g/kg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粪便中总中性固醇排泄量与根皮苷给予量正相关,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总酸性固醇排泄量根皮苷剂量组相比对照组增加,且6 g/kg组显著增加(P<0.05),9 g/kg组极显著增加(P<0.01)。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根皮苷剂量组小肠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小肠胆固醇吸收关键蛋白NPC1L1、胆固醇酯化酶ACAT2、微粒体转运蛋白MTP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给予根皮苷后,肠道中促进胆固醇向外排泄基因ABCG5/8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因此,根皮苷对高脂高胆固醇膳食饲喂仓鼠胆固醇代谢平衡的调节可能是通过对小肠胆固醇吸收、转化等基因表达的抑制,上调胆固醇排泄基因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皮苷 仓鼠 小肠 血脂 基因表达
下载PDF
Effect of Shortening Day Length on Immune Function in Siberian Hamsters
7
作者 Yufen Tian Hanshuang Zhao +6 位作者 Deli Xu Qiuzi Zhao Qilin Zhang Qiqi Zhang Mingfeng Zhao Yanqiu Zhang Xiaokai Hu 《Health》 2024年第9期801-810,共10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gradual changes in photoperiod on immune function, adult female Siberian hamsters (Phodopus sungoru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12L:12D, Con, n = 11) and the s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gradual changes in photoperiod on immune function, adult female Siberian hamsters (Phodopus sungoru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12L:12D, Con, n = 11) and the shortening day length group (SD, n = 11), in which day length was reduced from 12:12 h to 8:16 h light-dark cycle at the pace of half an hour every week. Meanwhile the winter immunoenhancement hypothesis, which holds that animals’ immune function would be enhanced in winter or winter-like conditions, was tested. Gradual shortening day length had no effect on body mass and body composition including wet carcass mass, the subcutaneous, retroperitoneal, mesenteric and total body fat masses in Siberian hamsters. The masses of liver and small intestine with contents were higher in the SD group than in the Con group, however other organ masses such as brain, heart, kidney and so on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hytohemagglutinin (PHA) response after 24 h of PHA injection was enhanced by the shortening photoperiod, which supported the winter immunoenhancement hypothesis. The masses of spleen and thymus, white blood cells, bacteria killing capacity indicative of innate immunity were not affected, which did not support this hypothesis. In summary, gradually decrease in day length increased cellular immunity, but had no effect on other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in Siberian ham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e Function PHOTOPERIOD Siberian hamsters (Phodopus sungorus)
下载PDF
酸枣浓缩汁抗氧化和血脂调控的功能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徐蕊 李祥 +4 位作者 王慧 闫勇 杨胜楠 龚鹏飞 王浩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197,共6页
主要研究酸枣浓缩汁在仓鼠体内的抗氧化作用和对血脂的影响。将45只仓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3个不同剂量的酸枣浓缩汁组(5%、15%、25%),饲喂仓鼠特制的饲料,6周后检测仓鼠肝脏、血清中CAT、SOD、GSH-Px活性以及MDA含量,血清中TC、T... 主要研究酸枣浓缩汁在仓鼠体内的抗氧化作用和对血脂的影响。将45只仓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3个不同剂量的酸枣浓缩汁组(5%、15%、25%),饲喂仓鼠特制的饲料,6周后检测仓鼠肝脏、血清中CAT、SOD、GSH-Px活性以及MDA含量,血清中TC、TG和HDL-C含量。结果显示:喂饲酸枣浓缩汁仓鼠的肝脏、血中CAT、SOD、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并能极显著抑制肝脏和血中MDA水平(P<0.01);与高脂组比,15%和25%酸枣浓缩汁组仓鼠血清中TC、TG含量极显著下降(P<0.05),但HDL-C无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酸枣浓缩汁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作用,可以调节血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浓缩汁 抗氧化 血脂代谢 仓鼠
下载PDF
正常和视神经损伤后Nogo(N-18)在金黄地鼠视网膜的表达 被引量:5
9
作者 雷季良 杨磊 +3 位作者 赵君朋 刘斯 魏泽峰 于恩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8-601,共4页
目的 观察Nogo A蛋白在金黄地鼠视神经受损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各层的表达 ,探讨Nogo A蛋白的分布。 方法 采用眶内眼球后 2mm视神经切断术 ,动物分别存活 3d、5d、7d后 ,取眼球固定、冰冻后做水平切片 ,分别进行Nogo(N 18)抗体的免... 目的 观察Nogo A蛋白在金黄地鼠视神经受损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各层的表达 ,探讨Nogo A蛋白的分布。 方法 采用眶内眼球后 2mm视神经切断术 ,动物分别存活 3d、5d、7d后 ,取眼球固定、冰冻后做水平切片 ,分别进行Nogo(N 18)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显微镜观察Nogo A蛋白的表达。 结果 在视网膜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Nogo A蛋白表达 ;存活 3d、5d、7d后在节细胞层表达强烈 ,其中 3d的反应最明显 ;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 ,Nogo A蛋白表达的节细胞层细胞数量逐渐下降。 结论 Nogo A蛋白并非神经胶质所特有的分泌物质 ;视网膜Nogo A蛋白表达的分布范围和表达程度与视神经受损后的时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NOGO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视网膜节细胞
下载PDF
糜蛋白酶活性与链脲菌素诱导糖尿病仓鼠心肌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柯湘 肖谦 +1 位作者 黄昶荃 牛桂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链脲菌素(STZ)诱导糖尿病仓鼠心肌病变中糜蛋白酶(chymase)的活性变化,探讨chymase在糖尿病仓鼠心肌病变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只8周龄雌性仓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10只,腹腔注射STZ 40 mg/d,连续3天,诱导实... 目的通过观察链脲菌素(STZ)诱导糖尿病仓鼠心肌病变中糜蛋白酶(chymase)的活性变化,探讨chymase在糖尿病仓鼠心肌病变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只8周龄雌性仓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10只,腹腔注射STZ 40 mg/d,连续3天,诱导实验性1型糖尿病仓鼠模型,成模后18周,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chymase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仓鼠血糖、血脂明显升高,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明显,局部破裂,肌丝广泛溶解,核肿胀,Ⅰ、Ⅲ型胶原沉积、心肌细胞凋亡明显。(2)糖尿病仓鼠心肌chyamse活性(0.88±0.07)U/mg组织较对照组(0.54±0.04)U/mg组织明显升高(P<0.01),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分别为(0.72±0.11)U/mg组织和(0.66±0.13)U/mg组织;糖尿病仓鼠心肌AngⅡ含量(95.8±16.0)pg/mg组织较正常对照组(51.1±20.8)pg/mg组织明显升高(P<0.01)。结论糖尿病心肌病变的仓鼠心肌中,chymase活性明显升高,并伴随心肌局部AngⅡ含量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糜蛋白酶 链脲菌素 心肌疾病 仓鼠
下载PDF
重组集成干扰素α在不同动物长期毒性实验血清中中和抗体的产生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冰 李岱 +2 位作者 詹小玲 刘金花 许杨华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373-1375,共3页
目的研究重组集成干扰素α在金黄地鼠和猕猴长期毒性实验血清中中和抗体的产生及抗体活性的强弱。方法将金黄地鼠与猕猴分别分为10、30、100μg/kg与1、10、100μg/kg3个剂量组,均每日皮下注射重组集成干扰素α1次,各连续用药60、30d,... 目的研究重组集成干扰素α在金黄地鼠和猕猴长期毒性实验血清中中和抗体的产生及抗体活性的强弱。方法将金黄地鼠与猕猴分别分为10、30、100μg/kg与1、10、100μg/kg3个剂量组,均每日皮下注射重组集成干扰素α1次,各连续用药60、30d,取给药期和恢复期不同时间的血清,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进行检测。结果金黄地鼠的30、100μg/kg剂量组与猕猴的3个剂量组从给药第3wk起,在血清中检测到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体,抗体滴度在给药第4wk或恢复期第1wk达最高峰,并持续到恢复期结束。其中,猕猴10、100μg/kg剂量组的中和活性高于同期1μg/kg剂量组,10、100μg/kg剂量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1μg/kg剂量组在恢复期结束时已检测不到中和活性。结论金黄地鼠和猕猴重复注射重组集成干扰素α,血清中均能检测到中和抗体(低剂量组除外),抗体滴度和持续时间与注射剂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集成干扰素α 细胞病变抑制法 金黄地鼠 猕猴 中和抗体 抗体活性
下载PDF
乙型肝炎表面S+前S1融合基因转化CHO-dhfr^-的细胞染色体变化及致瘤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田淑芳 阮薇琴 +4 位作者 王秀平 张陵林 杨芙蓉 宗芳 阮力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表面S +前S1融合重组DNA(乙型肝炎重组DNA)整合到中国地鼠卵巢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阴性突变株细胞 (CHOdhfr- )染色体的变化及致瘤性。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HBsAg的表面抗原S +前S1基因的质粒经转染、克...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表面S +前S1融合重组DNA(乙型肝炎重组DNA)整合到中国地鼠卵巢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阴性突变株细胞 (CHOdhfr- )染色体的变化及致瘤性。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HBsAg的表面抗原S +前S1基因的质粒经转染、克隆、加压 (MTX和MSX)筛选出高效表达乙型肝炎表面S +S1融合抗原的转基因细胞株 (GdSS1 18)进行染色体制片 ,同时将制备的细胞、细胞DNA和细胞匀浆皮下接种裸鼠观察 3周。结果 整合了外源乙型肝炎重组DNA的转基因细胞系 (GdSS1 18)不同的传代均发生染色体结构畸变 ,畸变率为 11% ,5 6%及 2 9% ,而未整合外源乙型肝炎重组DNA的对照CHOdhfr- 细胞为 6% ,二者的染色体众数无明显变化 ,均为 2 0条。整合与未整合外源重组DNA的细胞接种裸鼠以后观察 3周均无肿瘤生长。结论 整合有外源乙型肝炎重组DNA的细胞株 (GdSS1 18)其染色体结构畸变率高于未整合的CHO dhfr- 对照细胞 ,但二者的染色体众数仍为 2 0条 ;不同代数GdSS1 18细胞产物接种裸鼠后未见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仓鼠 卵巢 染色体畸变 致瘤性
原文传递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粗壮女贞总苷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调脂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紫文 李晨晨 +4 位作者 潘瑞乐 孙乐 杨润梅 陈爱兵 高南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26-1133,共8页
目的 应用非标记定量(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粗壮女贞总苷(LRTPG)的调脂机制。方法 从高脂血症模型组和LRTPG给药组金黄地鼠肝脏中提取总蛋白,进行label-free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蛋白质组学研究共鉴定出2 231个蛋白质,模型组... 目的 应用非标记定量(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粗壮女贞总苷(LRTPG)的调脂机制。方法 从高脂血症模型组和LRTPG给药组金黄地鼠肝脏中提取总蛋白,进行label-free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蛋白质组学研究共鉴定出2 231个蛋白质,模型组与LRTPG组共54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93种蛋白上调,59种蛋白下调,397种蛋白只在模型组或者给药组中有定量值。GO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代谢、转运、氧化还原、磷酸化、信号转导、脂质代谢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表明,这些蛋白集中于氧化磷酸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PI3K-Akt、cAMP、cGMP-PKG等多条信号通路。一些差异蛋白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包括CD36、PK、HSS、GCK、ApoA I、Acly、FABP5等。结论 LRTPG调脂作用可能与CD36、PK、HSS、GCK、ApoA I、Acly、FABP5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壮女贞总苷 金黄地鼠 高脂血症 label-free蛋白质组学 生物信息学分析 调脂机制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的免疫病理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金聪 韩颖 +8 位作者 李川 顾雯 蒋虹 陈霆 朱华 魏强 仇佩虹 梁米芳 李德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9-387,共9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rus,SFTSV)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型病毒。为了分析SFTSV感染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引起的免疫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rus,SFTSV)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型病毒。为了分析SFTSV感染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本研究采用两个攻毒剂量组分为高剂量组(105 TCID50),低剂量组(103TCID50),以及溶剂对照组,并采用经静脉、肌肉、脑、和腹腔4种途径分别进行攻毒。在攻毒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样,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细胞亚群,Real-time PCR实验检测血液中病毒RNA拷贝数,悬浮芯片实验检测血浆中IgG和IgM抗体水平。在攻毒后第14d处死动物,收集心、肝、脾、肺、肾、小肠、肌肉和脑8种组织器官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研究结果显示,SFTSV可感染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在攻毒后第7d检测到病毒特异性IgM和IgG,其中IgM在第7d达到峰值后下降,IgG在攻毒后第14d达到峰值。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病毒感染Balb/C小鼠和金黄地鼠的肝组织和肾组织出现明显病变。本研究揭示SFTSV可以感染不同品系的啮齿类动物,引起相似的免疫抗体反应和组织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BALB/C小鼠 金黄地鼠 免疫病理反应 动物感染模型
原文传递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仓鼠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及MUC2表达的分析
15
作者 王鸿雁 李小毛 +2 位作者 崔轩胤 张科 牟荣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113,121,122,共7页
为了解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仓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及黏蛋白2(MUC2蛋白)的表达情况,试验从贵阳市宠物市场随机选取60只宠物仓鼠,采用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测仓鼠粪便中的虫卵并进行鉴定,根据仓鼠感染微小膜壳绦虫的情况将仓鼠分为未感染组、... 为了解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仓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及黏蛋白2(MUC2蛋白)的表达情况,试验从贵阳市宠物市场随机选取60只宠物仓鼠,采用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测仓鼠粪便中的虫卵并进行鉴定,根据仓鼠感染微小膜壳绦虫的情况将仓鼠分为未感染组、无症状感染组、普通型感染组和重型感染组,解剖所有仓鼠获取肠道内寄生虫及小肠组织,制备小肠组织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扩增分析仓鼠小肠MUC2基因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微小膜壳绦虫在宠物仓鼠中的感染率为74.5%,其感染可引起仓鼠小肠绒毛损伤、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杯状细胞异常、白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与未感染组相比,无症状组杯状细胞数量及MUC2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普通型感染组的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重型感染组的杯状细胞极显著减少(P<0.01),同时重型感染组的MUC2基因及MUC2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增高(P<0.01)。说明微小膜壳绦虫感染会导致仓鼠小肠绒毛结构破坏,杯状细胞数量及形态异常,并引起杯状细胞分泌MUC2蛋白增多,且重型感染组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但其分泌的MUC2蛋白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鼠 微小膜壳绦虫 小肠 病理学特征 黏蛋白2
原文传递
匙羹藤酸调节仓鼠血脂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文鸽 张泽生 +1 位作者 李雨蒙 张文菱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5-320,360,共7页
目的:研究匙羹藤酸对高脂仓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并初步探究匙羹藤酸调节血脂水平的机理。方法:将40只雄性仓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匙羹藤酸低(20 mg/kg BW/d)、中(40 mg/kg BW/d)、高剂量组(80 mg/kg BW/d),正常对照组饲喂... 目的:研究匙羹藤酸对高脂仓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并初步探究匙羹藤酸调节血脂水平的机理。方法:将40只雄性仓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匙羹藤酸低(20 mg/kg BW/d)、中(40 mg/kg BW/d)、高剂量组(80 mg/kg BW/d),正常对照组饲喂正常饲料,其余各组均饲喂高脂饲料,连续喂养8周。每两周称量一次体重,每四周眼眶静脉取血一次,用来检测不同阶段仓鼠血清中的血脂水平,8周后股动脉取血用于检测肝损伤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胆固醇代谢相关调控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的酶活,并取肝小叶进行检测肝脏中HMGCR的酶活。结果:干预前,各组仓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8周后,匙羹藤酸剂量组仓鼠血清中TC、TG、non-HDL-C极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匙羹藤酸剂量组的ALT、AST水平极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匙羹藤酸中、高剂量组HMGCR的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匙羹藤酸中、高剂量组CYP7A1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匙羹藤酸可以通过抑制HMGCR的活性来降低高脂仓鼠胆固醇的合成,提高CYP7A1的活性来增加胆固醇的排泄,来调节高脂膳食仓鼠血脂水平,因此匙羹藤酸具有降脂、保护肝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匙羹藤酸 仓鼠 高胆固醇血症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胆固醇7α羟化酶 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下载PDF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对早期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脏鞘脂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明谦 苗兰 +4 位作者 张颖 彭勍 杨会珍 刘建勋 林力 《实验动物科学》 2021年第2期30-34,40,共6页
目的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匀浆中鞘脂进行相对定量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18只SPF级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血症模型组,饲喂6周后进行血液生化检测,取肝脏进行HE染色,观察两组动物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基... 目的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匀浆中鞘脂进行相对定量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18只SPF级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血症模型组,饲喂6周后进行血液生化检测,取肝脏进行HE染色,观察两组动物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基于液质联用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进行模式识别,对鞘脂种类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高脂血症模型组TG、TC、LDL-C、HD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肝组织结构紊乱,肝细胞大片气球样变性,灶性小泡性脂肪变,肝细胞肥大致肝窦不明显,枯否细胞增生,肝小叶内可见炎细胞聚集灶,汇管区轻度炎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21种鞘脂,包括鞘磷脂(sphingomyelin,SM)、神经酰胺(ceramide,Cer)和葡糖基神经酰胺(glucosyl-ceramide,Glc-cer)在高脂血症仓鼠肝脏出现异常改变。其中,9种Cer上调,4种Glc-cer下调,8种SM中有3种上调,其余5种下调。结论早期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围绕神经酰胺的鞘脂的代谢途径被破坏,可能触模型组的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导致肝脏损伤,影响血脂代谢。基于LC-MS的鞘脂途径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为了解高脂血症的生物学机理提供了更多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高脂血症 鞘脂 生物标志物 金黄地鼠
下载PDF
仓鼠短膜壳绦虫的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乔海霞 张永宾 +2 位作者 李帅 刘义坡 马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176-181,共6页
为了解石家庄市宠物市场仓鼠中绦虫的寄生情况及鉴定寄生虫物种分类,随机从宠物市场购买21只仓鼠并进行解剖,并对肠道寄生虫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1只仓鼠中9只感染绦虫(感染率达42.9%),每条虫体结构相似... 为了解石家庄市宠物市场仓鼠中绦虫的寄生情况及鉴定寄生虫物种分类,随机从宠物市场购买21只仓鼠并进行解剖,并对肠道寄生虫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1只仓鼠中9只感染绦虫(感染率达42.9%),每条虫体结构相似,均具有吸盘、吻突、颈节和孕节等结构.ITS,COI和18S基因与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序列相似性分别达100%,100%与99%,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绦虫与膜壳属绦虫处于同一分支上.说明石家庄市仓鼠普遍感染短膜壳绦虫,应引起饲养人员的重视,加强日常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鼠 短膜壳绦虫 人兽共患 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遗传进化
下载PDF
木浆源甾醇对高脂高胆固醇膳食饲喂仓鼠肠道胆固醇调控及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轶菲 陈见容 +3 位作者 王晓彬 花尔并 赵江 王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9-195,共7页
以高脂高胆固醇膳食饲喂仓鼠为动物模型,研究木浆源甾醇对仓鼠胆固醇调控及肠道菌群的影响。45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正常组、高脂组和3个不同剂量木浆源甾醇组(1‰、5‰、10‰)。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 以高脂高胆固醇膳食饲喂仓鼠为动物模型,研究木浆源甾醇对仓鼠胆固醇调控及肠道菌群的影响。45只实验动物随机分成正常组、高脂组和3个不同剂量木浆源甾醇组(1‰、5‰、10‰)。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应用气相色谱检测粪便固醇排泄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小肠中胆固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显示,与高脂组相比,给予木浆源甾醇仓鼠的TC、TG和non H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5‰和10‰组仓鼠肝脏质量极显著降低(P<0.01);木浆源甾醇5‰和10‰组乙酰辅酶A乙酰基转移酶-2和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10‰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5和G8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10‰组仓鼠中性固醇和酸性固醇排泄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1‰和5‰剂量木浆源甾醇能显著降低由高脂高胆固醇膳食引起的肠道菌群异常增殖(P<0.05)。给予木浆源甾醇可显著降低Oscillibacter sp.、Desulfovibrio sp.等菌的数量(P<0.05),显著增加Akkermansia sp.、Anaerostipes sp.及Roseburia sp.等菌的数量(P<0.05)。结果表明,摄入木浆源甾醇可以增加仓鼠肠道胆固醇的排泄、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吸收和改善肠道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浆源甾醇 仓鼠 胆固醇 肠道菌群
下载PDF
β-Glucan Fiber from Spent Brewer’s Yeast Reduces Early Atherosclerosis Greater Than Psyllium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Syrian Golden Hamsters
20
作者 Thomas A. Wilson Damian A. Barbato Robert J. Nicolosi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3年第5期566-571,共6页
β-Glucans, mostly from oats, have been shown to reduce blood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and LDL-cholesterol in animals and humans. After processing, spent brewer’s yeast, a by-product of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conta... β-Glucans, mostly from oats, have been shown to reduce blood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and LDL-cholesterol in animals and humans. After processing, spent brewer’s yeast, a by-product of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contains 85% - 90% β-gluca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yeast-derived β-glucan fiber on plasma lipids and early 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in hamsters consuming a semi-purified hypercholesterolemic diet (HCD). Animals were fed either the HCD or the HCD containing psyllium or β-glucan fiber from yeast for 12 weeks. Both the psyllium and β-glucan fiber from yeast showed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plasma total cholesterol, non-HDL-C, triacylglycerol, and aortic fatty streak area when compared to the HCD. Also, the β-glucan fiber from yeast had significantly less aortic fatty streak area compared to the psyllium diet.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show that while both β-glucan fiber from yeast and psyllium produced similar reductions in plasma lipid and lipoprotein concentrations, the β-glucan fiber from yeast prevented the development early atherosclerosis better than psyllium in the ham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GLUCAN FIBER Plasma Cholesterol Aortic Fatty STREAK PSYLLIUM hamste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