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Cell Line from the Kidney of Spotted Halibut Verasper variegates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Xianli CHEN Songlin +2 位作者 SHA Zhenxia FAN Tingjun WANG N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2期162-168,共7页
A cell line, SHK, was derived from the kidney of spotted halibut Verasper variegates. The cell line was subcultured more than 40 passages in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MEM) supplemented with fetal bovine serum (FBS... A cell line, SHK, was derived from the kidney of spotted halibut Verasper variegates. The cell line was subcultured more than 40 passages in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MEM) supplemented with fetal bovine serum (FBS) and 10 ng ml4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Cell morphology from primary culture and subculture was observed continuously by microscopy. The SHK cell line consisted predominantly of fibroblast-like cells. The cell line was able to grow between 20℃ and 30℃ with the optimum growth at 24℃ and with a reduced growth between 12℃ and 20℃. The growth rate of the cells increased as the proportion of FBS increased from 10% to 20% at 28℃ with optimum growth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 The doubling time of the cells was determined to be 44.8 h. Chromosom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52% of the SHK cells maintained a normal diploid chromosome number (2n=46). The cells were successfully transfect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reporter plasmids and the expression of GFP gene in the cells indicated the possible utility of the cells in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The cells were infected by lymphosystis disease virus (LCDV) and found to be susceptible to the virus in cytopathic effect (CPE) observation. The infection was confirmed by PCR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experiments, which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the viral particles in the cytoplasm of the virus-infected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 line spotted halibut Verasper variegates SHK cell line TRANSFECTION LCDV
下载PDF
Lipi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Cod (Gadus morhua),Haddock (Melanogrammus aeglefinus) and Halibut (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 被引量:3
2
作者 ZENG Duan MAI Kangsen +2 位作者 AI Qinghui Joyce E. Milley Santosh P. Lall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4期381-388,共8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lipi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od,haddock and halibut.Three groups of cod(276 g±61 g),haddock(538 g±83 g)and halibut(3704 g±221 g)were maintained with com...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lipi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od,haddock and halibut.Three groups of cod(276 g±61 g),haddock(538 g±83 g)and halibut(3704 g±221 g)were maintained with commercial feeds mainly based on fish meal and marine fish oil for 12 weeks prior to sampling.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muscle and liver were determined by GC/FID after derivatization of extracted lipids into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FAME).Lipids were also fractionated into neutral and polar lipids using Waters silica Sep-Pak(R).The phospholipid fraction was further separated by high-performanc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HPTLC)and the FAME profile was obtained.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cod and haddock were lean fish and their total muscle lipid contents were 0.8% and 0.7%,respectively,with phospholipid constituting 83.6% and 87.5% of the total muscle lipid,respectively.Halibut was a medium-fat fish and its muscle lipid content was 8%,with 84% of the total muscle lipid being neutral lipid.Total liver lipid contents of cod,haddock and halibut were 36.9%,67.2% and 30.7%,respectively,of which the neutral lipids accounted for the major fraction(88.1%-97.1%).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in cod and haddock muscle neutral lipid.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level was the highest in halibut muscle neutral lipid.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phospholipid were relatively constant.In summary,the liver of cod and haddock as lean fish was the main lipid reserve organ,and structural phospholipid is the major lipid form in flesh.However,as a medium-fat fish,halibut stored lipid in both their liver and mus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 HADDOCK halibut LIPID fatty acids neutral lipid PHOSPHOLIPID liver MUSCLE
下载PDF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prion protein encoding gene of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3
作者 张之文 孙修勤 +1 位作者 张进兴 昝金东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0-53,共4页
The prion protein (PrP) encoding gene of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was cloned. It was not interrupted by an intron. This gene has two promoters in its 5' upstream, indicating that its transcription may be ... The prion protein (PrP) encoding gene of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was cloned. It was not interrupted by an intron. This gene has two promoters in its 5' upstream, indicating that its transcription may be intensive, and should have an important function. It was expressed in all 14 tissues tested, demonstrating that it is a house-keeping gene. Its expression in digestion and reproduction systems implies that the possible prions of fish may transfer horizont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tard halibut Paralichthys olivaceus prion protein PRP GENE CLONE expression
下载PDF
诺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秀红 李健 王群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13-18,共6页
首次报道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在牙鲆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并建立了组织中NFLX的分离提取及检测方法。以30mg/kg剂量连续5 d口服灌胃给药,取血液、肌肉、肝脏、肾脏、鳃5种组织,组织中药物先加入pH 7.4磷酸盐缓冲液匀浆,再用乙... 首次报道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在牙鲆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并建立了组织中NFLX的分离提取及检测方法。以30mg/kg剂量连续5 d口服灌胃给药,取血液、肌肉、肝脏、肾脏、鳃5种组织,组织中药物先加入pH 7.4磷酸盐缓冲液匀浆,再用乙腈振荡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诺氟沙星的残留浓度,此方法平均回收率71.37%~82.13%,最低检测限达0.005μg/ml。残留研究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5种组织中消除速率快慢不一,肾脏及鳃等非食用组织为诺氟沙星残留的靶组织。若规定可食用组织中的诺氟沙星最大残留限量为50μg/kg,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临床休药期为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牙鲆 残留 消除规律
下载PDF
圆斑星鲽精子的超微结构及核前区特殊结构(英文)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永忠 徐永江 +2 位作者 柳学舟 胡家会 许玉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0-637,共8页
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圆斑星鲽 (Veraspervariegates)精子的超微结构。头部呈圆形、中段不发达 ,具有多个未分化的圆形小线粒体、鞭毛结构极简单 ,具有 9+2型的轴丝等特征 ,均表示圆斑星鲽的精子属于简单的原始类型 ,与... 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圆斑星鲽 (Veraspervariegates)精子的超微结构。头部呈圆形、中段不发达 ,具有多个未分化的圆形小线粒体、鞭毛结构极简单 ,具有 9+2型的轴丝等特征 ,均表示圆斑星鲽的精子属于简单的原始类型 ,与多数其它高等鱼类精子结构相似。但是 ,圆斑星鲽精子核前部的凹陷 ,即不含染色质的电子透明区 ,以及核前区的囊泡结构却未见在其它新鳍鱼类精子中报道。圆斑星鲽精子核前凹陷开口于核前端稍偏处 ,凹陷呈不规则状 ,可深入到核的中央。凹陷处与染色质区无界膜分隔。凹陷区的前部及其开口处常有多个小的具单层界膜的囊泡 ,有时可见在凹陷区的开口处汇集成一个大泡。在某些处理过程中 ,例如在冷冻 -解冻过程中 ,囊泡可能丢失 ,而在精子顶端留下一个凹坑。尽管顶体在现存最早的新鳍鱼类 ,如雀鳝鱼及弓鳍鱼中已经完全消失 ,但考虑甚至在某些纯真骨鱼 ,如鲑形目中的螈鱼精子上 ,顶体仍然存在 ,而在其它一些纯真骨鱼精子或精子细胞中也存在顶体或顶体遗迹等事实。我们推测在圆斑星鲽精子中的上述特殊结构也是顶体的一种遗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精子 超微结构 核前囊泡 细胞
下载PDF
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严俊丽 陈四清 +4 位作者 常青 王贞杰 卢斌 刘长琳 胡建成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03-3510,共8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高筋粉为糖源,鱼油、豆油和磷脂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以南极磷虾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 本试验旨在探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高筋粉为糖源,鱼油、豆油和磷脂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以南极磷虾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10%、20%、30%、40%、5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和R50),饲喂初始体重为(38.16±0.11)g的圆斑星鲽幼鱼5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尾鱼。结果表明:1)R30、R40组圆斑星鲽幼鱼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R50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水平对圆斑星鲽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2)R10和R3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以及肝脏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R40、R5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R40组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R50组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显著提高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溶菌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综合来看,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以提高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并对鱼体的肝脏功能和蛋白质代谢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南极磷虾粉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非特异性免疫力
下载PDF
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生长及消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吕云云 常青 +4 位作者 陈四清 严俊丽 王志军 窦兵帅 刘晓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分别添加0、10%、20%、30%和40%的发酵豆粕替代0、9.81%、19.63%、29.44%和39.26%的鱼粉蛋白,设计5种等蛋白(50%)、等脂(...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分别添加0、10%、20%、30%和40%的发酵豆粕替代0、9.81%、19.63%、29.44%和39.26%的鱼粉蛋白,设计5种等蛋白(50%)、等脂(8%)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和Ⅴ),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初始体重为(49.0±1.0)g,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效率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为20%时,鱼体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量均会显著降低(P<0.05)。(2)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胃蛋白酶和肝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Ⅰ组最高,显著高于Ⅲ组(P<0.05),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和Ⅴ组的胃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肠淀粉酶活力则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Ⅲ组最高,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与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消化酶活力(肠蛋白酶、胃淀粉酶、肠脂肪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Ⅰ组的皱襞高度和肠壁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的黏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的生长、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标无显著性影响,过量添加则抑制鱼体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发酵豆粕 生长性能 体成分 消化酶活力 肠道结构
下载PDF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云 姜国良 郑家声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8-554,共7页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 ,牙锥形 ,为颌齿 ,舌三角形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 ,在食道起始处存...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 ,牙锥形 ,为颌齿 ,舌三角形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 ,在食道起始处存在少量味蕾和较多的杯状细胞。由食道到胃 ,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肌肉也由横纹肌变成平滑肌。胃稍膨大 ,弯曲呈 J型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均有胃腺分布 ,尤以胃体处最多。小肠短 ,为体长的 1/ 2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 ,幽门垂 4个 ,无括约肌 ,组织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粘膜上皮中散布着较多的杯状细胞 ,环肌比较发达。牙鲆的消化道组织特点表明 ,其消化过程的特性就是食物停留胃内的时间较短 ,因而牙鲆的进食间隙也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食道 口咽腔 小肠 幽门垂
下载PDF
圆斑星鲽早期发育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四清 高天翔 +3 位作者 王琛 张岩 张鑫磊 陈艳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1-286,共6页
对星鲽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仔稚鱼的变态发育,幼色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描述。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卵径1.6~1.8mm,卵膜薄、光滑、透明,具弹性。在8~8.5E水温条件下。经过197h的孵化过程。仔鱼可以破膜而出。初孵... 对星鲽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仔稚鱼的变态发育,幼色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描述。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卵径1.6~1.8mm,卵膜薄、光滑、透明,具弹性。在8~8.5E水温条件下。经过197h的孵化过程。仔鱼可以破膜而出。初孵仔鱼通体无色透明,眼在头两侧,全长(4.45±0.15)ram。卵黄囊长(2.2±0.05)mm,体高(1.4±0.02)mm。孵出1d后,仔鱼体干和距尾部1/3身长处膜鳍逐渐生长色素。孵化6d后开口摄食。25d尾鳍骨上屈,40d左眼开始上移右转,50d开始伏底。60d的培育稚鱼左眼完全偏转体右侧,体表鳞片生成,完成变态发育成幼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鲽 形态特征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圆斑星鲽及相关种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赫崇波 曹洁 +4 位作者 刘卫东 周遵春 葛陇利 高祥刚 王效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29-836,共8页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的24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Control region)核苷酸全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线粒体控制区核苷酸全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得到4种长度单元型,主要表现为控制...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的24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Control region)核苷酸全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线粒体控制区核苷酸全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得到4种长度单元型,主要表现为控制区中的串联重复序列的长度不同。对鲽形目鱼类如鲽科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黄盖鲽(Limanda feruginea)、马舌鲽(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美洲拟庸鲽(He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和鲆科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以及鳎科的欧洲鳎(Soleasolea)、塞内加尔鳎(S. senegalensis)和沙鳎(S. lascari)的控制区的比较研究发现,鲽形目鱼类的线粒体控制区均存在相似的结构,即线粒体控制区可分为终止相关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包括CSB-A、CSB-B、CSB-C、CSB-D、CSB-E、CSB-F)以及保守序列区(CSB1、CSB2、CSB3)和重复序列区(Repeat region)4个区域。通过与脊椎动物各个纲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分析,发现只有鲽形目(包括鲆、鲽类和鳎类)鱼类和两栖纲的无尾类在CSB-3之后存在相似的串联重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线粒体控制区 串联重复序列 结构分化
下载PDF
迟缓爱德华氏菌对牙鲆免疫器官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云 姜明 +2 位作者 姜国良 杨栋 张士璀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42-46,共5页
当经口腔灌注大量迟缓爱德华氏菌后 ,牙鲆的头肾和脾脏内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 ,表现为单核细胞数量增加 ,颗粒细胞内产生大量的颗粒以及颗粒吞噬作用的增强。研究结果还表明 ,病菌也会对免疫器官产生损害 ,可造成细胞水肿 ,膜性结构破坏... 当经口腔灌注大量迟缓爱德华氏菌后 ,牙鲆的头肾和脾脏内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 ,表现为单核细胞数量增加 ,颗粒细胞内产生大量的颗粒以及颗粒吞噬作用的增强。研究结果还表明 ,病菌也会对免疫器官产生损害 ,可造成细胞水肿 ,膜性结构破坏及细胞坏死。本文详细观察了牙鲆肾、脾、肝、肠及血液的显微结构和肾、脾、肝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研究结果对疫苗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细胞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牙PING 免疫器官
下载PDF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牙鲆鱼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梁友 薛正锐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2年第4期35-39,共5页
将新功能滤料、高效混合净水菌团、水质自动监测及控制 3项关键技术及配套设备用于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牙鲆鱼。结果表明 ,封闭循环组成活率可达到 90 %~ 95 .1% ,平均产量为 32 .2 kg/ m2。较对照组养殖密度增加 75 .6 %~ 10 2 .7% ,成... 将新功能滤料、高效混合净水菌团、水质自动监测及控制 3项关键技术及配套设备用于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牙鲆鱼。结果表明 ,封闭循环组成活率可达到 90 %~ 95 .1% ,平均产量为 32 .2 kg/ m2。较对照组养殖密度增加 75 .6 %~ 10 2 .7% ,成活率提高 14 %~ 17% ,平均产量增加 14 5 %~ 187.5 %。充分利用有限的水体 ,避免海水二次污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 牙鲆鱼 二次污染 养殖技术
下载PDF
饲粮蛋白脂肪比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吕云云 陈四清 +3 位作者 于朝磊 常青 秦搏 王志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为探讨饲粮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圆斑星鲽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40%、45%、50%,脂肪水平为8%,12%,16%的9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P40L8、P40L12、P40L16、P45L8... 为探讨饲粮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圆斑星鲽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40%、45%、50%,脂肪水平为8%,12%,16%的9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P40L8、P40L12、P40L16、P45L8、P45L12、P45L16、P50L8、P50L12、P50L16),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经过8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鱼成活率不受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P50L8组试鱼增重率较P40L16组高33.63%,特定生长率高31%。饲料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50L8组试鱼饲料效率较P40L8组高24.09%。P50L8组表现出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摄食率。胃蛋白酶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胰蛋白酶以P50L8组最高,显著高于P50L12组6.91%(P<0.05),和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脂肪酶随饲粮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肠脂肪酶以P50L8组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随饲粮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P50L8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高于其他组,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以P50L8组最低,且显著低于P45L12和P45L16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脂肪水平增加未引起蛋白质节约作用,饲粮中蛋白质、脂肪、蛋能比和蛋白脂肪比分别为50%、8%、104.31mg/kcal和6.63时,可满足圆斑星鲽的较快生长及其生理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蛋白脂肪比 生长性能 消化酶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与狭鳞庸鲽(Hippoglossus stenolepis)头颅骨骼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焦燕 邢智良 +1 位作者 杨秀霞 连建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2期265-269,共5页
文中对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头颅骨骼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共同特征均有眼间隔发达、无眶蝶骨、翼蝶骨不发达 ,上枕骨与额骨连接 ,左右颅顶骨分离 ,但无基蝶骨 ,也没有伪头中骨。褐牙鲆与狭鳞庸鲽在骨骼形状结构上的分异多停留于骨块的形... 文中对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头颅骨骼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共同特征均有眼间隔发达、无眶蝶骨、翼蝶骨不发达 ,上枕骨与额骨连接 ,左右颅顶骨分离 ,但无基蝶骨 ,也没有伪头中骨。褐牙鲆与狭鳞庸鲽在骨骼形状结构上的分异多停留于骨块的形状、大小差异及嵴的发达程度上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围眼眶骨、鼻区骨块和颌齿排列等。最后还讨论了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特化以及鲽形目的起源问题。从骨骼结构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牙鲆 狭鳞庸鲽 头颅骨 解剖 起源
下载PDF
牙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急性感染实验:4种不同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云 刘允坤 +1 位作者 杨栋 姜国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1,共4页
为了检验疫苗对牙鲆免疫效果 ,探讨有效的注射途径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采用迟缓爱德华氏菌 (Edwardsiellatarda)对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进行感染实验 ,对口腔、肌肉、腹腔和腹腔加肌肉4种注射方法进行了评价比较。其半致死浓度 (... 为了检验疫苗对牙鲆免疫效果 ,探讨有效的注射途径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采用迟缓爱德华氏菌 (Edwardsiellatarda)对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进行感染实验 ,对口腔、肌肉、腹腔和腹腔加肌肉4种注射方法进行了评价比较。其半致死浓度 (LD50)分别为口腔灌注法108.38CFU/ml、肌肉注射法107.54CFU/ml、腹腔注射法106.70CFU/ml和腹腔加肌肉注射法106.09CFU/ml。结果表明牙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敏感 ,在这4种注射方法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迟缓爱德华氏菌 感染实验 半致死浓度
下载PDF
牙鲆肠淋巴样组织免疫细胞研究Ⅱ.无颗粒白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云 姜国良 +2 位作者 姜明 杨栋 张士璀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45-48,共4页
运用电镜技术 ,在牙鲆肠淋巴样组织中鉴定出4种无颗粒白细胞 ,即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样细胞。它们的形态均比在造血器官中多样化。巨噬细胞形态极其不规则 ;单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较多空泡 ;淋巴细胞具多且细长的伪足 ... 运用电镜技术 ,在牙鲆肠淋巴样组织中鉴定出4种无颗粒白细胞 ,即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样细胞。它们的形态均比在造血器官中多样化。巨噬细胞形态极其不规则 ;单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较多空泡 ;淋巴细胞具多且细长的伪足 ,而浆细胞样细胞是以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为其主要特征。同时 ,作者对无颗粒白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肠淋巴样组织 无颗粒白细胞 免疫细胞
下载PDF
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贞杰 叶保民 +5 位作者 常青 陈四清 刘长琳 胡建成 严俊丽 卢斌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054-4062,共9页
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提高鱼体抗污染应激能力至关重要。本试验采用不同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饲喂圆斑星鲽幼鱼,探究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 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提高鱼体抗污染应激能力至关重要。本试验采用不同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饲喂圆斑星鲽幼鱼,探究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对照)、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8周。投喂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取10尾鱼,用20 mg/L的氨氮胁迫24 h。结果表明: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在饲料维生素C含量达到769.5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达到饱和,再继续升高饲料维生素C含量,肝脏、肌肉中维生素C含量不再显著升高(P〉0.05)。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616.2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CAT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添加维生素C可以减少降低的幅度。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使对照组及909.4和1 177.8 mg/kg维生素C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总铁结合力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可有效提高机体抗氨氮胁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幼鱼 维生素C 应激反应 抗氨氮胁迫
下载PDF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细菌败血感染症及病原检验与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房海 陈翠珍 +4 位作者 张晓君 葛慕湘 何振平 靳晓敏 王秀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采用调查统计、剖检病变、病原分离鉴定与人工感染健康鱼致病作用试验的方法 ,对自然发生的养殖牙鲆细菌败血感染症病例 ,进行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检验 ,同时取病 (死 )牙鲆的肝、腹水、腐烂肌肉组织为材料进行细菌... 采用调查统计、剖检病变、病原分离鉴定与人工感染健康鱼致病作用试验的方法 ,对自然发生的养殖牙鲆细菌败血感染症病例 ,进行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检验 ,同时取病 (死 )牙鲆的肝、腹水、腐烂肌肉组织为材料进行细菌分离 ,对分离于 1 0尾鱼 2 0株纯培养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分离出来的两种细菌 ,一种是弧菌属(VibrioPacini 1 85 4 )细菌的一个新种 (sp .nov .)并定名为牙鲆弧菌 (Vibrioolivaceussp .nov .) ;另一种是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KluyverandvanNiel 1 936)的嗜水气单胞菌 (A .hydrophila)。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等表明该两种分离菌为相应感染症的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败血感染症 病原细菌 检验
下载PDF
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建明 赵捷杰 +5 位作者 陈四清 常青 严俊丽 朱之发 刘长琳 胡建成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6,共8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油分别替代0、25%、50%和75%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等脂肪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65.47±1.57) g的圆斑星鲽幼鱼360尾,随机...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油分别替代0、25%、50%和75%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等脂肪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65.47±1.57) g的圆斑星鲽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56d。结果显示,(1)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饲料系数(FCR)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25%替代组的WGR高于鱼油组(P<0.05)。(2)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影响(P>0.05),豆油替代组肝脏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3)随着饲料中豆油水平的增加,圆斑星鲽幼鱼肌肉亚油酸(C18:2n-6)和亚麻酸(C18:3n-3)显著升高(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则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饲料中高比例的豆油替代鱼油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油 鱼油 圆斑星鲽 生长性能 肌肉脂肪酸
下载PDF
中国牙鲆养殖的成本收益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正勇 黄书培 《中国渔业经济》 2012年第5期55-62,共8页
论文以对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等鲆鲽类主产区养殖户的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养殖模式下牙鲆养殖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市场风险抵抗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池塘模式下牙鲆单位产量养殖成本为26.89元... 论文以对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等鲆鲽类主产区养殖户的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养殖模式下牙鲆养殖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市场风险抵抗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池塘模式下牙鲆单位产量养殖成本为26.89元/公斤,较工厂化与网箱模式分别节省了5.5元/公斤和8.97元/公斤;(2)牙鲆养殖业的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在三种模式下差异比较大;(3)牙鲆工厂化模式中单位产量的成本利润率为67.57%,池塘模式下为57.12%,而网箱模式下仅为11.55%;(4)在市场风险抵抗能力方面,工厂化模式最大,池塘模式居中,网箱养殖最小。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通过鼓励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发展、重点控制产品价格、饲料成本、苗种成本从而最终提高养殖效益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水产养殖 成本收益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