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头曲线路段的轨迹行为模式与事故风险 被引量:7
1
作者 徐进 陈莹 +1 位作者 陈海源 张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3-982,共10页
为了探究回头曲线的汽车轨迹形态和驾驶风险,在一段包含11处回头曲线的山区公路上开展了实车驾驶试验,用车载设备采集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轨迹数据和车轮车道线横向距离数据,揭示了回头曲线弯道的轨迹形态、模式、风险和事故形成机制,提... 为了探究回头曲线的汽车轨迹形态和驾驶风险,在一段包含11处回头曲线的山区公路上开展了实车驾驶试验,用车载设备采集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轨迹数据和车轮车道线横向距离数据,揭示了回头曲线弯道的轨迹形态、模式、风险和事故形成机制,提出了轨迹分类指标并确定出6类独立的轨迹模式.结果表明:回头弯道上的轨迹具有较强的离散性,但同时也呈现较强的聚集性,切弯是回头曲线的典型过弯方式,根据切弯点的位置,可划分为入弯切弯、弯中切弯和出弯切弯3类.驾驶人采用入弯切弯时,弯道速度损失最低;采用出弯切弯时,弯道速度损失最大.由于切弯、压线中行驶等行为,车辆在回头曲线上行驶时会占用对向车道,产生对撞的事故隐患;同时还会侵占弯道两侧的硬路肩,引发驶出路外、碰撞山体或者碰撞护栏的风险.车辆左转驶入回头曲线时有超过71.07%的驾驶人会占用对向车道,右转驶入时有59.5%的驾驶人侵占对向车道;左转弯行驶时表现为出弯阶段占用,右转弯行驶时表现为入弯阶段占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公路 回头曲线 回头弯 行驶轨迹 轨迹特性 事故风险 交通安全
下载PDF
回头曲线路段的轨迹曲率特性和汽车过弯方式 被引量:7
2
作者 徐进 陈莹 +2 位作者 张晓波 陈海源 张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3-1152,共10页
为了明确山区公路回头曲线上的车辆轨迹特性和驾驶行为偏好,通过实车路试采集了自然驾驶习惯条件下回头曲线路段上的车辆行驶轨迹线和轮迹线-车道线的横向距离等参数,基于实测数据计算了轨迹曲率,分析了轨迹曲率与道路设计曲率之间的关... 为了明确山区公路回头曲线上的车辆轨迹特性和驾驶行为偏好,通过实车路试采集了自然驾驶习惯条件下回头曲线路段上的车辆行驶轨迹线和轮迹线-车道线的横向距离等参数,基于实测数据计算了轨迹曲率,分析了轨迹曲率与道路设计曲率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轨迹曲率变化模式,提出了轨迹等效半径的概念,研究了回头曲线路段的切弯行为和典型过弯方式.研究发现:(1)回头曲线的入弯、弯中和出弯均可见严重的车道偏离.(2)入弯时汽车在缓和曲线之前便已进入曲线行驶状态,出弯时车辆轨迹曲率在驶出缓和曲线之后的直线上降低至0,轨迹曲率的变化率要低于缓和曲线的曲率变化率;左转轨迹的曲率变化率要低于右转轨迹的曲率变化率.(3)左转轨迹曲率的幅值回头曲线中部低于或者接近道路设计曲率,右转轨迹曲率则高于道路设计曲率.(4)左转弯的轨迹等效半径要高于弯道设计半径,右转弯轨迹半径最小值和均值普遍则低于设计半径.(5)驾驶人可以通过不同的切弯方式来实现回头曲线路段轨迹半径的增加和最大化,但需要侵占对向车道.(6)驾驶人切弯时,左转弯的轨迹半径增量要高于右转弯的轨迹率半径增量,即车辆左转驶入回头曲线是更容易取得切弯效用;在大头线、平头线和小头线(转角分别大于、等于和小于180°)3类回头曲线中,小头线和大头线上的切弯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回头曲线 行驶轨迹 轨迹曲率 切弯行为 道路几何线形
下载PDF
山区公路回头曲线小客车纵向行驶特性及运行速度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进 王延鹏 +2 位作者 陈海源 张晓波 潘存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432-3445,共14页
为明确山区公路回头曲线路段小客车的纵向驾驶行为特性,以国道G211线重庆市彭水县花地湾至宁家寨段为试验道路,开展了小客车实车驾驶试验。采集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车辆轨迹、速度、加速度等数据,分析了回头曲线路段的速度幅值特征;明确... 为明确山区公路回头曲线路段小客车的纵向驾驶行为特性,以国道G211线重庆市彭水县花地湾至宁家寨段为试验道路,开展了小客车实车驾驶试验。采集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车辆轨迹、速度、加速度等数据,分析了回头曲线路段的速度幅值特征;明确了上坡和下坡方向的速度行为模式,得到了速度变化特征点位置的分布规律;研究了入弯减速度和出弯加速度的幅值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头曲线路段的车辆行驶速度明显高于道路设计速度和限速值,超速行为非常普遍;上坡方向为“减速-加速”两阶段速度模式,与一般弯道存在差异;下坡方向为“减速-匀速-加速”三阶段速度模式;速度特征点分布位置受到视距、坡度和曲线偏角等因素的影响,且与常规假设存在一定差异;上坡回头曲线的速度谷值点位置主要分布于圆曲线前半段;下坡方向减速止点主要集中在缓和曲线-圆曲线连接点与圆曲线中点附近,加速起点主要分布于圆曲线和第二缓和曲线范围内;回头曲线下坡方向和上坡方向的入弯减速度85分位值分别为1.25和1.0 m/s^(2),下坡方向和上坡方向的出弯加速度85分位值分别为0.9和0.6 m/s^(2),即坡向和坡度对加(减)速度存在显著影响。最后,建立了回头曲线路段入弯、弯中和出弯阶段的运行速度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艰险山区复杂线形公路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安全改善提供理论支撑和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交通安全 回头曲线 几何线形 驾驶风险 运行速度 驾驶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