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培养条件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蜂房哈夫尼亚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艳 李婷婷 +1 位作者 崔方超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研究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Ha-01生物被膜形成的过程及不同培养条件(碳源、p H值、Na Cl质量分数、黏附材料)对其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超声波平板法及扫描电镜法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株Ha-01生物被膜活菌数及生长情况,并通... 为研究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Ha-01生物被膜形成的过程及不同培养条件(碳源、p H值、Na Cl质量分数、黏附材料)对其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超声波平板法及扫描电镜法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株Ha-01生物被膜活菌数及生长情况,并通过添加外源标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中的C6-HSL研究了AHLs与其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菌株Ha-01生物被膜的形成与培养时间密切相关;在不同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形成生物被膜能力不同,其中在以木糖为培养基时形成量最大,达到7.51(lg(CFU/cm^2)),与在LB培养基中相比增加10.28%;在中性培养条件下更利于其生物被膜的形成,活菌数为7.77(lg(CFU/cm^2));在Na Cl质量分数为2%时,其生物被膜产生量最大,活菌数为7.18(lg(CFU/cm^2));在不同黏附材料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铝片、锌片、玻璃片,活菌数分别为7.22、6.48、6.11(lg(CFU/cm^2));且添加C6-HSL量越多,其生物被膜产生能力越强。研究表明,培养条件能够影响菌株Ha-01生物被膜形成,且AHLs可以调控其生物被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亚菌 生物被膜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培养条件
下载PDF
一株与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144诊断血清交叉凝集的蜂房哈夫尼亚菌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建平 燕勇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4051-4052,4055,共3页
[目的]对试验中发现的一株与EIEC诊断血清O144:K?发生凝集反应的蜂房哈夫尼亚菌进行较详细的生化与血清学鉴定,为今后的相关细菌鉴定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家食品卫生检验标准微生物分册GB/T4789-2003、临床微生物手册中的相关方... [目的]对试验中发现的一株与EIEC诊断血清O144:K?发生凝集反应的蜂房哈夫尼亚菌进行较详细的生化与血清学鉴定,为今后的相关细菌鉴定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家食品卫生检验标准微生物分册GB/T4789-2003、临床微生物手册中的相关方法进行。[结果]该蜂房哈夫尼亚菌菌株生化不典型,且与EIEC O144:K?血清型存在交叉凝集反应。[结论]该菌株为蜂房哈夫尼亚菌中少数的、生化不典型的菌株,若不进行较详细的生化鉴定易误检为EIEC O144: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亚菌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IEC 交叉凝集
下载PDF
蜂房哈夫尼菌群体感应对其生物膜及泳动性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朱耀磊 侯红漫 +1 位作者 张公亮 郝洪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69-174,共6页
在腐败即食海参中分离腐败菌蜂房哈夫尼菌H4(Hafnia alvei H4),研究其群体感应对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泳动性的调控作用。采用基因敲除方法构建群体感应基因luxR和luxI缺失型菌株?luxRI,并采用结晶紫染色的方法测定其生物膜形成的变化,进... 在腐败即食海参中分离腐败菌蜂房哈夫尼菌H4(Hafnia alvei H4),研究其群体感应对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泳动性的调控作用。采用基因敲除方法构建群体感应基因luxR和luxI缺失型菌株?luxRI,并采用结晶紫染色的方法测定其生物膜形成的变化,进一步采用扫描电镜对其生物膜进行观察,同时运用平板扩散的方法测定其泳动性的变化,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生物膜相关基因flgA、flgE、fliA、flhD和flhC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研究表明:lux RI基因缺失后,不影响H. alvei H4的生长,但不能分泌高丝氨酸内酯类信号分子。除此之外,?lux RI菌株生物膜的形成显著降低(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黏附到介质上的菌落数明显减少,且其在介质表面分泌的胞外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物明显少于野生型菌株。?lux RI菌株泳动能力明显减小(P<0.05),flgA、flgE、fliA、flhD和flh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亦出现显著下调(P<0.05)。结果表明H. alvei H4的生物膜的形成和泳动性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菌 群体感应 生物膜 泳动性
下载PDF
冷鲜牛肉中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旭东 闫超杰 +4 位作者 孙剑 姚佳 苏明明 王植朔 卢行安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06-108,共3页
在出口冷鲜牛肉的沙门氏菌检验过程中,从HE琼脂平板上分离到1株蜂房哈夫尼亚菌,该菌三糖铁斜面产碱,底层产酸,不产生H2S,不产气,革兰阴性。经BBL Crystal微生物半自动检测仪检测,同时结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的生化试验结果鉴定为蜂房哈夫... 在出口冷鲜牛肉的沙门氏菌检验过程中,从HE琼脂平板上分离到1株蜂房哈夫尼亚菌,该菌三糖铁斜面产碱,底层产酸,不产生H2S,不产气,革兰阴性。经BBL Crystal微生物半自动检测仪检测,同时结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的生化试验结果鉴定为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亚菌 分离 鉴定 冷鲜牛肉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即食海参蜂房哈夫尼菌群体感应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孔西曼 张公亮 +3 位作者 王佳莹 朱耀磊 吴虹燕 侯红漫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2,105,共7页
本文探究了即食海参腐败菌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 H4)生长阶段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的分泌规律及环境因素对AHLs分泌的影响。以紫色杆菌CV026为报告菌,采用报告菌平板法检测H4分泌AHLs含量;以根癌农杆菌KYC55为报告菌,采用β-... 本文探究了即食海参腐败菌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 H4)生长阶段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的分泌规律及环境因素对AHLs分泌的影响。以紫色杆菌CV026为报告菌,采用报告菌平板法检测H4分泌AHLs含量;以根癌农杆菌KYC55为报告菌,采用β-半乳糖苷酶法检测AHLs的活性。研究表明菌株H4分泌的AHLs含量及其活性具有密度依赖性,在细菌对数生长后期(OD600≈1.6)AHLs的分泌量达到最高,此时培养液的pH为5.71。环境因素对AHLs分泌影响的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添加Na Cl对H4分泌AHLs有促进作用;弱酸和弱碱都能使AHLs的分泌能力降低,pH为7.0时AHLs分泌量最大;H4分泌AHLs的最适温度为30℃,低温下AHLs分泌能力较弱。经不同碳源或氮源培养时,H4分泌AHLs的能力有明显差异,以果糖为碳源时,AHLs的活性最高,以硫酸铵为氮源时,AHLs的活性最高。综上所述,蜂房哈夫尼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具有密度依赖性,并且受环境因素影响,呈现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菌 群体感应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环境因素
原文传递
蜂房哈夫尼亚菌对粘质沙雷氏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产生与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婷婷 高娜娜 +4 位作者 于海凤 国竞文 王当丰 励建荣 黄建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8-135,共8页
以腐败海鲈鱼中分离得到的2?株有群体感应现象的细菌为研究对象,经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命名为H. alvei-14;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产灵红素,命名为S.marcescens-01。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 以腐败海鲈鱼中分离得到的2?株有群体感应现象的细菌为研究对象,经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命名为H. alvei-14;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产灵红素,命名为S.marcescens-01。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H.alvei-14与S.marcescens-01共培养后其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 homoscrinc lactones,AHLs)分泌量和生物被膜产生量。结果表明:与H. alvei-14共培养能促进S.marcescens-01分泌AHLs和生物被膜的形成,这种影响可能与菌群间群体感应有关。环境条件的改变是影响细菌分泌AHLs和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较高盐浓度、pH值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微生物分泌AHLs和生物被膜形成,而限制性碳源及氮源等胁迫环境均可以刺激菌体群体感应系统,促进AHLs的释放和生物被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亚菌 粘质沙雷氏菌 共培养 群体感应
下载PDF
一例水貂感染蜂房哈夫尼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6
7
作者 闫艳新 邹玲 +1 位作者 刘文华 任慧英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74-76,79,共4页
为了对某发病水貂场的病死水貂进行病原学诊断,采用病原分离、生化试验、PCR扩增、基因序列比对等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了鉴定,最终确定其病因为蜂房哈夫尼菌感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敏试验,发现蜂房哈夫尼菌对大多数药物敏感。
关键词 水貂 蜂房哈夫尼菌 PCR 序列比对 药敏试验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江枫 刘丽 +1 位作者 张公亮 侯红漫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2-445,共4页
为研究白藜芦醇对水产品优势腐败菌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检测了白藜芦醇对紫色杆菌CV026中紫色杆菌素产量的影响以及对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能够显著抑制由群体感应... 为研究白藜芦醇对水产品优势腐败菌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检测了白藜芦醇对紫色杆菌CV026中紫色杆菌素产量的影响以及对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能够显著抑制由群体感应控制的紫色杆菌CV026中紫色杆菌素的产量而不抑制其生长,抑制率达74.9%。白藜芦醇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蜂房哈夫尼菌游动能力(74.1%)和生物膜的形成(79.1%),表明白藜芦醇可能作为一种群体感应抑制剂或抗生物膜制剂来控制食品腐败,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蜂房哈夫尼菌 群体感应 生物膜
下载PDF
源自轻腌大黄鱼的特定腐败菌特性及腐败能力 被引量:5
9
作者 郭全友 单珂 +1 位作者 姜朝军 李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2,共9页
为探究轻腌大黄鱼优势腐败菌的基本特征和腐败能力,以源自冷藏轻腌大黄鱼的普通变形杆菌和蜂房哈弗尼菌为对象,分析两株菌的表型、生理生化、碳源代谢和细胞磷脂脂肪酸组成等特征;将其分别接种到无菌轻腌鱼块中,分析冷藏(5℃)过程中感... 为探究轻腌大黄鱼优势腐败菌的基本特征和腐败能力,以源自冷藏轻腌大黄鱼的普通变形杆菌和蜂房哈弗尼菌为对象,分析两株菌的表型、生理生化、碳源代谢和细胞磷脂脂肪酸组成等特征;将其分别接种到无菌轻腌鱼块中,分析冷藏(5℃)过程中感官、微生物和理化等指标变化,评价和比较两者的腐败能力。结果表明,两株菌在低盐(NaCl质量分数不大于4%)和pH 5~7下均能够生长,对碳源的总体利用情况和优势磷脂脂肪酸成分相似。接种普通变形杆菌和蜂房哈弗尼菌的鱼块货架期分别为12 d和14 d,腐败终点菌落总数分别为(8.90±0.73)(lg(CFU/g))和(8.70±0.92)(lg(CFU/g)),产量因子YTVB-N/CFU分别为3.61×10-8 mg/CFU和3.71×10-8 mg/CFU,尸胺含量均大于腐胺含量,醇类和醛类为腐败鱼块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综上,普通变形杆菌和蜂房哈弗尼菌生理生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普通变形杆菌的腐败能力强于蜂房哈弗尼菌。本实验可为轻腌大黄鱼的工艺优化、靶向抑菌及延长产品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腌大黄鱼 特定腐败菌 普通变形杆菌 蜂房哈弗尼菌 腐败能力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大菱鲆源蜂房哈夫尼亚菌群体感应现象及生物被膜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艳 李婷婷 +3 位作者 崔方超 杨兵 刘明爽 励建荣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76,共7页
本文以腐败大菱鲆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群体感应现象的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RNA鉴定其为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Ha-01)。利用检测菌株紫色杆菌CV026及根癌农杆菌A136进行平行划线检测其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 本文以腐败大菱鲆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群体感应现象的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RNA鉴定其为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Ha-01)。利用检测菌株紫色杆菌CV026及根癌农杆菌A136进行平行划线检测其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并利用平板打孔法研究其分泌AHLs动力学及不同生长阶段生物被膜产生量,同时通过添加外源信号分子研究AHLs与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菌株Ha-01能够产生群体感应现象,在培养过程中信号分子产生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16时达到最大值;生物被膜产生量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在72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趋于稳定,且添加外源AHLs标准品能够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研究证实,菌株Ha-01能够产生群体感应现象且能够调控生物被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蜂房哈夫尼亚菌 体感应 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生物被膜
原文传递
棘胸蛙新型病菌蜂房哈夫尼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淑芳 曹卢园 +3 位作者 唐子晴 陈莹莹 郑婉汝 张锦双 《丽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29-33,共5页
为了对某养殖场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进行病原学诊断,采用病原分离、革兰染色、质谱分析、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对分离的病菌进行鉴定,最终鉴定该致病菌株为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同时,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该菌对11种抗生素... 为了对某养殖场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进行病原学诊断,采用病原分离、革兰染色、质谱分析、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对分离的病菌进行鉴定,最终鉴定该致病菌株为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同时,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该菌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多粘菌素、氯霉素表现为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表现为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唑林表现为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蜂房哈夫尼菌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1株疑似沙门菌的蜂房哈夫尼亚菌的鉴定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军 应月青 杨曦 《预防医学论坛》 2010年第10期933-935,共3页
[目的]笔者从砧板涂抹物中检出1株疑似沙门菌的蜂房哈夫尼亚菌。试验过程中发现:该菌ONPG试验结果不明显,容易误判,建议修改GB/T4789.4-2008中条文5.4.2.3;两家厂家生产的血清,血清凝集试验结果相反,试验时需要注意血清质量。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亚菌 沙门菌 交叉凝集
原文传递
腐败希瓦氏菌及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共培养对冷藏大菱鲆的致腐能力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婷婷 马艳 +2 位作者 李学鹏 仪淑敏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9-34,共6页
本研究将腐败希瓦氏菌SP22及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Ha-01混合菌液分别接种到大菱鲆无菌鱼块中,以微生物及理化参数(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总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K值、Ca2+-ATPase活力及肌肉蛋白显微结构)为指标,探... 本研究将腐败希瓦氏菌SP22及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Ha-01混合菌液分别接种到大菱鲆无菌鱼块中,以微生物及理化参数(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总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K值、Ca2+-ATPase活力及肌肉蛋白显微结构)为指标,探讨腐败希瓦氏菌SP22及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Ha-01共培养对冷藏大菱鲆的致腐能力。结果表明:在4℃冷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接菌组鱼块的菌落总数、TVB-N值及K值上升速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且接种混合菌组的上升速度高于接种单菌组;接菌组的Ca2+-ATPase活力下降速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接种混合菌组下降最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接菌组肌肉蛋白质变性降解速度明显快于空白对照组。腐败希瓦氏菌SP22能够造成大菱鲆的腐败变质,且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Ha-01共培养时能够产生明显的致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腐败希瓦氏菌 蜂房哈夫尼亚菌 致腐能力
下载PDF
L-赖氨酸脱羧酶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乔长晟 林青 +2 位作者 张娟琨 白云宗 卢进军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9-192,共4页
以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为基础,进行L-赖氨酸脱羧酶活力的研究。对酶活测定过程中影响酶活力的三个主要因素:生物量,转化时间和初始底物浓度进行了选择和优化。最终确定了一种较为简便的L-赖氨酸脱羧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即:调整发... 以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为基础,进行L-赖氨酸脱羧酶活力的研究。对酶活测定过程中影响酶活力的三个主要因素:生物量,转化时间和初始底物浓度进行了选择和优化。最终确定了一种较为简便的L-赖氨酸脱羧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即:调整发酵液的初始OD620=6(稀释10倍),补加200 g/L的L-赖氨酸母液至20 g/L,35℃静置转化3 h,测定L-赖氨酸的消耗量。酶活定义为:在35℃下,在1 min内能转化1μg L-赖氨酸的酶量为1个活力单位。本方法操作简单,无污染,且检测结果准确可靠(r=0.9901),稳定性良好(RSD=5.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菌 L-赖氨酸脱羧酶 尸胺 酶活
下载PDF
贵州中蜂蜂房哈夫尼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邱吉宇 主性 +6 位作者 钟纯燕 罗亚琰 侯萍 樊莹 范文穗 邓位喜 韩建伦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50-1058,共9页
为准确诊断贵州某蜂场发生的细菌性中蜂疾病,并提供防制方案,本试验进行了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应用细菌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基因扩增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上进行比对分析,选取同源性较高的5个属的30株细菌的16SrRNA... 为准确诊断贵州某蜂场发生的细菌性中蜂疾病,并提供防制方案,本试验进行了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应用细菌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基因扩增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上进行比对分析,选取同源性较高的5个属的30株细菌的16SrR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对该分离菌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试验初步鉴定为蜂房哈夫尼菌;16SrRNA序列与哈夫尼杆菌属同源性最高,在97.0%~99.6%之间;遗传进化树表明,分离菌在哈夫尼菌菌属这一分支;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菌对中蜂有一定致病性,表明该蜂场受到蜂房哈夫尼菌感染,造成了蜜蜂的副伤寒;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耐药,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等敏感。本试验结果为中蜂感染蜂房哈夫尼菌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并能对蜂场提供合理用药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蜂 蜂房哈夫尼菌 16S RRNA 分离鉴定
下载PDF
麂子源蜂房哈夫尼亚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志 王康 +5 位作者 李冠宗 孙玉林 杨福梅 孙旺 周可 代飞燕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072-5082,共11页
【背景】蜂房哈夫尼亚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腐生菌,常见于人和动物肠道、污水、土壤和乳制品中,能引起人和动物败血症,而且具有潜在的致腹泻作用。【目的】为对昆明轿子雪山自然保护区内死亡麂子体内潜在的致病菌进行分... 【背景】蜂房哈夫尼亚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腐生菌,常见于人和动物肠道、污水、土壤和乳制品中,能引起人和动物败血症,而且具有潜在的致腹泻作用。【目的】为对昆明轿子雪山自然保护区内死亡麂子体内潜在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无菌采集死亡麂子的部分肠道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鉴定分离菌株为蜂房哈夫尼亚菌,编号KMJZXS031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青霉素、头孢噻吩等7种抗生素耐药,对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中介,对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等13种抗生素敏感。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菌能致小鼠死亡,引起小鼠胃和肠道胀气,肠道薄而透亮,肝脏点状出血,肺脏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肝脏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轻度水样变性,肝细胞肿胀,胞质疏松淡染。【结论】本实验从麂子肠组织分离到一株具有致病性的蜂房哈夫尼亚菌,对其致病机制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提供了菌株新的生物学信息,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麂子 蜂房哈夫尼亚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回归试验
原文传递
海产品中蜂房哈夫尼菌的鉴定及相关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耀磊 曲继发 +4 位作者 桑雪 张公亮 毕景然 郝洪顺 侯红漫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5-302,共8页
从蜢虾酱和鱼露中分离出3株和1株细菌,命名为G1、G4、G5和Y1。经16S rRNA序列分析和相关生理、生化鉴定,4株菌均为蜂房哈夫尼菌。为探究海产品中蜂房哈夫尼菌的腐败相关特性,测定这4株以及另分离自腐败即食海参和大菱鲆的2株蜂房哈夫尼... 从蜢虾酱和鱼露中分离出3株和1株细菌,命名为G1、G4、G5和Y1。经16S rRNA序列分析和相关生理、生化鉴定,4株菌均为蜂房哈夫尼菌。为探究海产品中蜂房哈夫尼菌的腐败相关特性,测定这4株以及另分离自腐败即食海参和大菱鲆的2株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泳动性、耐盐性、耐药性、TVB-N值和生物胺产生能力等相关特性。结果表明,6株蜂房哈夫尼菌具有较强的耐盐度,均在0.05 g/mL以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形成中等强度以上的生物被膜,并可在泳动性培养基表面扩散,表明其具有泳动性。该菌具有广泛的抗药性,对氨苄青霉素、壮观霉素、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嘧啶等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抗性,然而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呋喃唑酮较为敏感。将6株菌分别接种到其相应来源的海产品后,其TVB-N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此外,6株蜂房哈夫尼菌均能产生3种生物胺,分别为腐胺、尸胺和组胺,并且产生腐胺和尸胺的能力明显高于组胺,说明蜂房哈夫尼菌具有腐败特性,在海产品腐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探索蜂房哈夫尼菌导致的海产品腐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产品 蜂房哈夫尼菌 鉴定 特性研究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赖氨酸脱羧酶产酶培养基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建玲 张建昌 +3 位作者 朱婧 樊欣迎 刘翊 杜连祥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49,共4页
目的:对蜂房哈夫尼菌产L-赖氨酸脱羧酶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响应面优化的方法。首先单因素实验得到最适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酵母膏2%,MgSO40.03%,KH2PO40.01%,NaCl 0.3%,L-赖氨酸0.5%,维生素B60.1%,玉米浆4%,酶活达到180.85U/m... 目的:对蜂房哈夫尼菌产L-赖氨酸脱羧酶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响应面优化的方法。首先单因素实验得到最适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酵母膏2%,MgSO40.03%,KH2PO40.01%,NaCl 0.3%,L-赖氨酸0.5%,维生素B60.1%,玉米浆4%,酶活达到180.85U/mL。在此基础上,用PB试验筛选出对酶活影响显著的3个因素(葡萄糖、酵母膏、玉米浆),再通过Box-behnken实验对这三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得到产酶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1.84%,酵母膏2.20%,玉米浆3.66%,MgSO40.03%,K2HPO40.01%,NaCl 0.3%,L-赖氨酸0.5%,维生素B60.1%。结论:响应面优化的方法使酶活达到203.14U/mL,比优化前的比酶活(7.03U/mL)提高28.9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提高了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菌 赖氨酸脱羧酶 产酶培养基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水分活度对轻腌大黄鱼源蜂房哈夫尼菌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晓阳 郭全友 +2 位作者 黄海潮 杨絮 张小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7-45,共9页
为探究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 w)对轻腌大黄鱼源蜂房哈弗尼菌碳源代谢的影响,利用Biolog GENⅢ微孔板测定25℃、不同A w(0.92、0.93、0.94、0.95、0.96、0.97、0.98)下该菌碳源利用情况,采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拟合代谢曲线,获取动... 为探究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 w)对轻腌大黄鱼源蜂房哈弗尼菌碳源代谢的影响,利用Biolog GENⅢ微孔板测定25℃、不同A w(0.92、0.93、0.94、0.95、0.96、0.97、0.98)下该菌碳源利用情况,采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拟合代谢曲线,获取动力学参数,结合平均颜色变化率及利用面积,探究其不同A w下碳源利用效果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A w(0.92~0.98)下蜂房哈弗尼菌羧酸类(37.3%)和氨基酸类(32.6%)利用率均值较高,A w为0.98时菌株总体碳源利用能力最强,0.96时次之,剩余组由强到弱依次为0.95、0.92、0.93、0.94、0.97。各A w下菌株生长利用的优势单一碳源主要有L-岩藻糖、D-岩藻糖、L-鼠李糖、D-葡糖醛酸、乙酰乙酸、乙酸、D-丝氨酸、L-丙氨酸、L-天冬氨酸、N-乙酰-D-葡糖胺、L-组氨酸、D-葡糖-6-磷酸和D-果糖-6-磷酸。随着A w升高,菌株碳源利用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迟滞期(λ)分别呈现增大和减小的趋势。通过调控底物碳源及环境因子等手段,探究蜂房哈弗尼菌碳源利用和生长动力学,可为靶向抑菌及大黄鱼产品工艺优化提供一定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腌大黄鱼 特定腐败菌 蜂房哈弗尼菌 碳源利用 水分活度 生长动力学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蜂房哈夫尼亚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活性及其形成生物被膜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婷婷 马艳 +2 位作者 崔方超 杨兵 励建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5,共8页
以腐败大菱鲆中分离的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alvei,Ha-01)为研究对象,采用报告平板打孔法和96微孔板法分别探究环境因素(碳源、NaCl浓度、pH及培养温度)对Ha-01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生成量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通过添加外源信... 以腐败大菱鲆中分离的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alvei,Ha-01)为研究对象,采用报告平板打孔法和96微孔板法分别探究环境因素(碳源、NaCl浓度、pH及培养温度)对Ha-01的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生成量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通过添加外源信号分子标准品研究Ha-01群体感应系统与其生物被膜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源对Ha-01分泌AHLs的影响能力由高到低为木糖>葡糖糖>果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以木糖为碳源时生物被膜产生量较高;低NaCl质量浓度能够促进Ha-01的生长,增强其AHLs分泌能力,当NaCl质量浓度为2g/(100mL)时,其生物被膜产生量最高;Ha-01在碱性环境中的AHLs活性较低,pH6.0时AHLs活性较大,pH7时生物被膜产生量较大;Ha-01在低温或高温的胁迫环境下,其AHLs产生量较大,而较低或较高温度均能抑制其生物被膜产生,25℃时其生物被膜产生量最大。当添加外源信号分子标准品时,其生物被膜的产生量均显著增加。蜂房哈夫尼亚菌的AHLs分泌及生物被膜形成均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且群体感应现象能够调控其生物被膜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亚菌 环境因素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生物被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