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位理论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9-113,共5页
本文进一步拓展了作者等提出的生态位的广义定义;讨论了生态位与资源位的区别,样方与资源位的区别,生态位重迭与竞争系数的区别;分析了种间竞争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对竞争排除原理的新表述.
关键词 生态学 生态位 资源位
下载PDF
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优势树种生态位及食源植物 被引量:33
2
作者 铁军 张晶 +3 位作者 彭林鹏 杨林森 胡德夫 张志翔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2-491,共10页
该文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神农架千家坪地区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现生栖息地优势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比例,分析了优势树种生态位对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存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64000m2的样方中,木... 该文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神农架千家坪地区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现生栖息地优势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比例,分析了优势树种生态位对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存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64000m2的样方中,木本植物255种,隶属于44科105属,其中乔木23科51属129种,灌木22科49属113种,木质藤本7科9属13种。优势科主要有蔷薇科、樟科、槭树科、忍冬科、壳斗科和四照花科等。2)生态位宽度在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中最高的为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5.261),华山松(Pinus armandii)(4.545)、巴山冷杉(Abiesfargesii)(4.289)和糙皮桦(Betula utilis)(3.256)次之;灌木层中最高的为红晕杜鹃(Rhododendron erubescens)(2.245),多枝柳(Salixpolyclona)(2.064)、华中山楂(Crataegus wilsonii)(1.508)和陇东海棠(Malus kansuensis)(1.453)次之。3)主要树种生态位宽度大于1的有30种,占总数的11.67%,其中21种是川金丝猴食源植物,占神农架川金丝猴食源植物总数的10.40%;重要值排名前25位的树种中,18种为食源植物,占重要值总和的74.50%。4)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4以上的有7对种群;大部分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值在0~0.3之间,占全部种对的83.82%。结果表明,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组成复杂,优势种多为食源植物;优势种的生境高度相似、生态位多有重叠、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将导致现有栖息地森林群落结构及植物组成发生变化,食源植物短缺,甚至栖息地面积缩减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川金丝猴的生存。因此,加强保护神农架千家坪川金丝猴现生栖息地森林为川金丝猴创造适宜生存空间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食源植物 川金丝猴
下载PDF
百山祖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的生境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伟 骆争荣 +3 位作者 周荣飞 许大明 哀建国 丁炳扬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2,共9页
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在解释热带雨林中物种共存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Torus-translation检测方法对百山祖常绿阔叶林5ha样地中DBH≥1cm、个体数大于5的89种木本植物与4个根据地形和物种组成划分的小生境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同... 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在解释热带雨林中物种共存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Torus-translation检测方法对百山祖常绿阔叶林5ha样地中DBH≥1cm、个体数大于5的89种木本植物与4个根据地形和物种组成划分的小生境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同时按植物的胸径径级大小将其分为幼树期、生长期、成熟期3个生长阶段,并分别分析了植物在这3个生长阶段与生境的关联性。结果表明:89个木本植物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生境相关性的物种多是稀有种或是个体数较少的物种,而大部分的常见种表现出与生境的显著相关性;通过对每个物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生境相关性比较,发现多数物种的生境相关性会发生改变,其中只有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褐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和厚叶红淡比(Cleyera pachyphylla)在生长的3个生长阶段没有发生改变。这表明,生境异质性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木本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物种与生境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与生境的相关性会随着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生境偏好 地形 生长时期 物种分布 生态位理论
原文传递
荒漠草原“土岛”生境群落物种共存机制 被引量:23
4
作者 宋乃平 王兴 +5 位作者 陈林 薛毅 陈娟 随金明 王磊 杨新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7-677,共11页
经过长期破碎化,荒漠草原原生硬质灰钙土斑块散布在广大沙化土地中,形成类似"土岛"的土被结构。为揭示土岛生境的群落物种共存机制,2016年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选取大(200–300 m^2)、中(约100 m^2)、小(约50 m^2)土岛各3个... 经过长期破碎化,荒漠草原原生硬质灰钙土斑块散布在广大沙化土地中,形成类似"土岛"的土被结构。为揭示土岛生境的群落物种共存机制,2016年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选取大(200–300 m^2)、中(约100 m^2)、小(约50 m^2)土岛各3个开展调查,采用Jaccard相异系数、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零模型、Meta分析,综合计算和分析土岛内部与外部植物群落相似性、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发现,(1)随着破碎化加剧,土岛内部植物多样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群落优势种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转变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短花针茅共优种,土岛内外群落相似性增加。(2)土岛内外绝大多数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小,生态位重叠在土岛内呈集中分布,而土岛外则呈均匀发散分布。(3)环境过滤为主的生态过程决定了土岛生境群落物种的共存格局,随着土岛面积减小,环境因子对群落物种共存的调控强度降低,关键性环境因子由土壤细砂粒和黏粒转变为粗砂粒,显著性竞争物种共存格局在小岛出现。综上所述,土岛生境对于维持草原物种具有重要作用,环境过滤主导了荒漠草原物种共存格局。随着生境破碎化加剧或土岛面积减小,物种共存格局及其调控因子发生转变。保护面积在200 m^2以上的大土岛对于恢复荒漠草原区草原成分种和其物种多样性机制都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破碎化 土岛 生态位重叠 物种共存 荒漠草原
原文传递
暖温带-北亚热带生态过渡区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袁志良 陈云 +3 位作者 韦博良 张斌强 汪东亚 叶永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819-7826,共8页
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群落构建机制。以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a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托,选择胸径(DBH)≥1 cm、个体数≥5的43种木本植物作为分析对象,选择4个地形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作为两类环... 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群落构建机制。以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a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托,选择胸径(DBH)≥1 cm、个体数≥5的43种木本植物作为分析对象,选择4个地形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作为两类环境因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用Torus-translation检验来分析物种与不同生境的关联。结果如下:(1)CCA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7.3%,土壤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16.2%。(2)Torus-translation检验结果表明,被检验的43个物种中,23.3%的物种与地形4个生境关联,其中正相关物种数最多的是山脊,占正相关数的57%;46.5%的物种与土壤6个生境关联,正相关物种数最多的是两个主分量中的高浓度区,占正相关数的52.6%,明显高于中浓度区和低浓度区正相关的物种数,负相关物种数最多的仍是高浓度区,占负相关数的42.8%,其次为低浓度区,占26.3%。结果表明,土壤生境分化对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物种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作用;样地内大部分物种存在生境分化,这不仅是对地形生境分化的利用,而且更多的是对土壤生境分化的利用;研究结果支持物种共存机制中的生态位理论,地形和土壤生境分化是宝天曼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区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关联 地形 土壤 物种分布 生态位理论
下载PDF
栖息地环境对种群营养生态位的影响——以黄颡鱼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沙永翠 张培育 +2 位作者 张欢 苏国欢 徐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21-1328,共8页
生态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目前关于环境指标是否直接影响营养生态位的分析研究很少。以高营养级鱼类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相关分析,在太湖贡湖湾研究了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溶解性总氮、溶解性正磷酸... 生态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目前关于环境指标是否直接影响营养生态位的分析研究很少。以高营养级鱼类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相关分析,在太湖贡湖湾研究了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溶解性总氮、溶解性正磷酸盐、总磷、溶解性总磷、叶绿素等多个栖息地水环境因子对鱼类种群营养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栖息地水环境对黄颡鱼总营养生态位影响不大,但部分栖息地水环境因子对分项营养生态位(包括浮游、底栖与肉食性)有影响。研究得知,栖息地水环境因子中氨氮、硝酸盐氮、总氮、溶解性总氮及溶解性总磷与浮游食性营养生态位显著正相关,氨氮、硝酸盐氮、总氮、溶解性总氮及溶解性总磷与肉食性营养生态位显著负相关,而底栖食性则主要受溶解性总磷的影响,与其显著正相关。水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影响水体中饵料资源的分布,进而影响鱼类的食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环境 营养生态位 浮游食性 底栖食性 食鱼食性
下载PDF
卧龙保护区三种中型食肉动物的生态位差异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强 林红强 +4 位作者 戴强 杨志松 何流洋 张文 施小刚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5-691,共7页
2014至2019年,利用红外相机对卧龙保护区的赤狐(Vulpes vulpe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进行了监测,并分析比较了三者的栖息地分布和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赤狐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西部高海拔地... 2014至2019年,利用红外相机对卧龙保护区的赤狐(Vulpes vulpe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进行了监测,并分析比较了三者的栖息地分布和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赤狐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西部高海拔地区,与黄喉貂和豹猫栖息地重叠较少;豹猫和黄喉貂的栖息地均集中分布于皮条河以南,且相互重叠部分达56.7%;在日活动节律方面,赤狐和豹猫表现出夜行性,黄喉貂表现出昼行性。本研究表明,三种食肉动物均通过栖息地或日活动节律的差异产生了生态位分离,从而实现了在卧龙保护区内的相互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 日节律 生态位 红外相机
原文传递
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群落优势种及采食植物生态位特性 被引量:11
8
作者 林家怡 莫罗坚 +3 位作者 庄雪影 陈庆 陈升华 张剑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57,共6页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海南黑冠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现生栖息地群落优势种及其采食植物生态位特点,以了解它们对生境的适应和相互之间的竞争状况.在4 800 m2调查样方中,有41种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占总种数190种的21.58%,但其重...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海南黑冠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现生栖息地群落优势种及其采食植物生态位特点,以了解它们对生境的适应和相互之间的竞争状况.在4 800 m2调查样方中,有41种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占总种数190种的21.58%,但其重要值占58.89%.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在1以上者仅有24种,占12.63%,生态位宽度小于1者比例较大,共有166种,占87.36%,其中,采食植物生态位宽度大于1者只有13种,其余28种小于1者占采食植物总数的68.29%.生态位重叠值在0.5以上的17对种群中有12对为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研究表明: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之间生境要求相似或者竞争较为激烈,迫切需要恢复栖息地低地雨林以使它们有更广阔更适宜的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海南黑冠长臂猿 栖息地 群落 采食植物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Habitat utilization and resource partitioning of wintering Hooded Cranes and three goose species at Shengjin Lake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凤婷 周立志 徐文彬 《Chinese Birds》 CSCD 2013年第4期281-290,共10页
The loss and degradation of wetlands have adversely affected waterbirds, which depend on wetland habitats.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habitat utilization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Resource uti... The loss and degradation of wetlands have adversely affected waterbirds, which depend on wetland habitats.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habitat utilization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Resource utilization, including partitioning, in degraded wetland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ecological studies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In order to have an insight into the habitat utilization and resource partitioning between a Hooded Crane(Grus monacha) population and the guild of three goose species, i.e., Anser fabalis, A. albifrons and A. erythropus wintering in lake wetlands, we carried out a study at Shengjin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rom November 2011 to April 2012. We surveyed the Hooded Cranes and goose guild foraging in various habitats during the wintering periods with a combined method of fixed route searching and fixed site observations. Resource partitioning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calculating habitat utilization rates and the width and overlap of spatial nich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abitat utilization rate and the width of spatial niches of the Hooded Crane population and goose guild shifted with the season. The habitat utilization rates of the cranes in grasslands were high at all three wintering stages. The habitat utilization rates were 0.454, 0.435 and 0.959 respectively for the Hooded Cranes and 0.627, 0.491 and 0.616 for the goose guild. This suggests that the overlap in grasslands was higher between cranes and goose guild. Most habitats were accessible at the middle stage, so the width of the spatial niche of the cranes(1.099) and goose guild(1.133) both reached their peak at this stage. The greatest niche overlap was 0.914 for these two groups at the late stage, followed by 0.906 at the middle stage and the smallest was 0.854 at the early stage. Ecological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in habitats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was clearly shown in the dynamic variations of the niche of both the Hooded Cranes and the three goose species. Coexistence among waterbirds was achieved by reg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itat utilization niche wintering ecology Hooded Crane(Grus monacha) goose guild
下载PDF
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种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乃发 李岩 刘敬泽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89年第4期277-284,共8页
在地理分布重叠地区的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arus montanus栖息地海拔高度不同。大山雀栖于海拔2,370米以下,集中于次生杨桦林和老年人工杨树林;褐头山雀栖于海拔2,300米以上,集中于混交林和山杨栎林。它们的栖息地有一定重叠,... 在地理分布重叠地区的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arus montanus栖息地海拔高度不同。大山雀栖于海拔2,370米以下,集中于次生杨桦林和老年人工杨树林;褐头山雀栖于海拔2,300米以上,集中于混交林和山杨栎林。它们的栖息地有一定重叠,但重叠值较低。重叠地带觅食生态位的四维中,树种选择一维有所不同,其余三维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两个种营养生态位有一定重叠,食物大小的重叠值更大。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两种山雀间完全的生态分离没有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山雀 褐头山雀 栖息地 种间关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调查四川都江堰破碎化森林鸟兽多样性及优势种活动节律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坤明 陈圣宾 杨锡福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8-80,共13页
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当前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生境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和活动节律影响的研究仍然不足。本研究于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四川都江堰地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21个破碎化森林斑块中... 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当前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生境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和活动节律影响的研究仍然不足。本研究于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四川都江堰地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21个破碎化森林斑块中的兽类、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以期了解破碎化森林中野生动物资源状况,以及探明斑块大小、演替阶段对鸟兽多样性和优势种活动节律的影响。本研究鉴定出野生兽类和鸟类共63种,隶属10目25科,其中兽类11种,鸟类5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酋猴(Macacathibetana)、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等12种,中国特有动物有藏酋猴、小麂(Muntiacus reevesi)、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等7种。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的物种仅猪獾(Arctonyxcollaris)1种,近危(NT)的有藏酋猴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2种。兽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随斑块大小增加而增加,鸟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与斑块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兽类、鸟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与森林演替阶段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鸟类的物种数和相对多度在旱季显著高于雨季,兽类的相对多度在雨季明显高于旱季,而兽类的物种数在旱季和雨季间没有显著差异。优势物种红腹锦鸡和灰胸竹鸡的日活动节律曲线高度重叠且无显著分化;两种鸡形目物种的日活动节律重叠度随斑块大小的增大而增加,随森林演替进行而降低,与人为活动干扰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规避现象。结果表明,生境破碎化主要影响兽类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鸟类的日活动节律。因此,应加强运用红外相机等新技术对非保护区、非国家公园等破碎化生境内野生动物多样性的监测、研究和保护。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红外相机技术 生境破碎化 森林演替 日活动节律 生态位分化
原文传递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生境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文平 曹洪麟 +2 位作者 刘卫 练琚愉 吴林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16159-16163,共5页
鼎湖山地处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内环境异质性高,群落结构复杂。以根据海拔等地形因素,利用MRT(多元回归树)的方法,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20 hm2有典型代表性的森林群落监测样地划分为5种生境类型;通过比较各生境之间物... 鼎湖山地处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内环境异质性高,群落结构复杂。以根据海拔等地形因素,利用MRT(多元回归树)的方法,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20 hm2有典型代表性的森林群落监测样地划分为5种生境类型;通过比较各生境之间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讨论环境异质性与局域群落内物种分布的关系,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的构建及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分类 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分化 鼎湖山
下载PDF
片段化森林群落构建的生态过程及其检验方法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金亮 于明坚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29-945,共17页
鉴于全球森林均呈现片段化(破碎化)的分布状态,理解片段化森林群落构建的过程很有必要。该文通过综述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如生态漂变、扩散、选择和物种形成等在片段化森林群落构建中的相对作用,发现因片段化森林形成方式的不同,重... 鉴于全球森林均呈现片段化(破碎化)的分布状态,理解片段化森林群落构建的过程很有必要。该文通过综述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如生态漂变、扩散、选择和物种形成等在片段化森林群落构建中的相对作用,发现因片段化森林形成方式的不同,重构群落(片段化生境中通过次生演替重新形成的森林群落)和解构群落(原有森林被片段化后形成的森林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所受到的主要生态过程的相对作用有所不同。虽然利用基于群落内物种分布格局推测构建过程(如物种多度分布、零模型结合β多样性的方法、功能特征的收敛和发散等)、人工控制实验、群落结构动态分析等方法对片段化森林中群落构建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检验,但是针对片段化森林群落构建过程的实验性研究仍然不足。未来有待在理论模型、群落构建过程的检验以及理论与物种保护相结合等方面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构建 生境片段化 扩散限制 中性理论 生态位理论
原文传递
民勤荒漠草地主要植物群落生境条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常兆丰 李发江 +1 位作者 韩福贵 仲生年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18,共7页
选择民勤境内4种主要荒漠植物群落,从生境条件和生态位2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沙蒿Artemisiaarenari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和梭梭Haloxylon aminodendron4种群落的土壤机械组成差异主要... 选择民勤境内4种主要荒漠植物群落,从生境条件和生态位2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沙蒿Artemisiaarenari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和梭梭Haloxylon aminodendron4种群落的土壤机械组成差异主要表现在〉0.05mm的土壤颗粒上,沙蒿和麻黄0.25~1.00mm的粗砂均较多,麻黄土壤中≥1.0mm的石砾含量最多,白刺土壤中0.05~0.25mm的细砂粒最多。援梭林地的全氮含量普遍高于其他3种群落;2)群落中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在4个优势种中,梭梭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麻黄,白刺的生态位宽度最小;3)沙蒿、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沙拐枣的生境条件大致相同,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沙米、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与白刺的生境条件大致相同,盐生草、刺蓬Salsola ikonnikovii、白刺、沙米与梭梭生境相近,泡泡刺与麻黄的生境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生境条件 生态位 民勤
下载PDF
大黄花虾脊兰生境特征及生存群落物种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孝然 蒲真 +2 位作者 黄治昊 周鑫 邢韶华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9-806,共8页
大黄花虾脊兰(Calanthe sieboldii Decne.)已被列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是亟待拯救的极小种群物种之一。为弄明其生境特征及生存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对分布于安徽泾县的大黄花虾脊兰进行全面调查,以18个样地内22个... 大黄花虾脊兰(Calanthe sieboldii Decne.)已被列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是亟待拯救的极小种群物种之一。为弄明其生境特征及生存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对分布于安徽泾县的大黄花虾脊兰进行全面调查,以18个样地内22个样方数据为基础,应用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生态位重叠公式,对其生存群落内草本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及其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花虾脊兰分布于泾县桃岭村地带,呈聚集分布,主要分布于靠近河边的陡崖下,分布地点较为空旷,且没有强光直射。(2)在大黄花虾脊兰生存小群落内,其优势地位明显,草本层主要物种之间普遍存在生态位重叠,但重叠程度较低,物种之间竞争并不强烈,资源可以较充分共享,群落草本层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花虾脊兰 生境特征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Habitat associations of saplings and adults in an old-growth temperate forest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6
16
作者 YE Ji HAO Zhan-qing +1 位作者 XIE Peng LI Jing-gong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11年第1期13-22,共10页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 analysis is useful to detect spatial arrangement of individual plants, to discover rule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nd to generate hypotheses about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process c...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 analysis is useful to detect spatial arrangement of individual plants, to discover rule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nd to generate hypotheses about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process controlling observed structures. Quantify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classify habitats in terms of topographical variables in a mixed temperate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ll of the 625 20 m × 20 m quadrats of the plot could be unambiguous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habitat categories (low-plateau, high-plateau and slope). Torus-translation tests were used to estimate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 Many species are clearly distributed in a biased fashion with respect to habitats. Fifteen (55.6%) out of 27 species showed strong positive or negative association with specific habitats. We compared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 at the sapling and adult stages. Adjusted density values indicated few species exhibit extremely strong habitat associations. Only 9 out of 26 species had adjusted densities 〉 3 in the habitat for which they had strong positive affinity. Few species show the same associations at the small tree and large tree stages. Only 3 out of 22 occurring associations with a specific habitat appeared to have a consistent habitat association at the two stag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 exist in the 25-ha plot of the temperate forest of the Chang- bai mountains. Owing to limitations in our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we partly underestimated associations by ignoring rare species. Regeneration niches can contribute to co-existence, but regeneration niches due to habitat associations play a limited role in species co-existence, since most species show a similar trend in habitat associations at the sapling and adult stage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hifts in habitat associations, i.e. niche shif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xist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he differentiation habitat association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saplings and adults life stages
下载PDF
若尔盖不同生境植物多样性与植物竞争强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凯婷 张勇 +5 位作者 马燕丹 郑秋竹 岳海涛 王晓蓉 梁克敏 曾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334-10344,共11页
植物多样性与植物竞争强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关系会随环境发生变化。为探究上述关系在若尔盖地区的表现形式,于2021年8月对若尔盖地区典型的水生、湿生、湿生—中生和中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构建了新的植物竞争强度(Competition intensity... 植物多样性与植物竞争强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关系会随环境发生变化。为探究上述关系在若尔盖地区的表现形式,于2021年8月对若尔盖地区典型的水生、湿生、湿生—中生和中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构建了新的植物竞争强度(Competition intensity,CI)公式并进行测算,计算了植物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包括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位重叠度(Niche overlap of species,NOS),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CI和NOS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水生到中生生境,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呈增加趋势(P<0.05);2)湿生—中生生境的CI显著高于湿生生境(P<0.05),湿生生境的NOS高于水生生境(P<0.05);CI与NOS无显著相关性,但在湿生生境中两者呈倒抛物线关系(P<0.05)。3)整体来看,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CI呈抛物线关系(P<0.05),与NOS无显著关系(P>0.05);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与NOS呈线性正相关(P<0.05),与CI无显著关系(P>0.05);从单个生境看,湿生—中生生境的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CI呈线性负相关(P<0.05),其余生境的上述多样性指数与CI无显著关系(P>0.05);各生境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与NOS无显著相关性(P>0.05)。本研究表明,从水生到中生生境,若尔盖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呈增加趋势,但植物多样性与物种竞争强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的关系较复杂。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若尔盖高原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境 湿生生境 湿生⁃中生生境 中生生境 植物多样性 竞争强度 生态位重叠度
下载PDF
长江下游沿江湿地升金湖越冬水鸟觅食集团结构及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新建 周立志 +1 位作者 陈锦云 范少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8-528,共11页
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是量化动物群落组织过程的重要指标,鸟类集团结构及其食物资源分割的分析对于理解群落中不同鸟种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越冬水鸟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本文通过对升金湖越冬水... 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是量化动物群落组织过程的重要指标,鸟类集团结构及其食物资源分割的分析对于理解群落中不同鸟种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越冬水鸟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本文通过对升金湖越冬水鸟的觅食生境和觅食行为的观察,对水鸟群落的集团结构进行划分,采用Levins指数和Pianka指数计算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结果表明,升金湖越冬水鸟可被划分为4个觅食集团,即G1浅水啄食集团、G2草滩啄食集团、G3广食性集团和G4深水潜水觅食集团.在浅水和中水区的觅食集团物种组成比深水区的水鸟集团丰富.G3广食性集团的生态位宽度远高于其余3个特化集团.比较而言,所有水鸟物种的觅食行为均较特化,但在觅食生境方面却较宽化.同一集团内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远高于集团间的生态位重叠.G3广食性集团内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低于其它特化集团内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研究结果表明,升金湖越冬水鸟群落集团结构主要受食物资源空间配置及其可利用性的影响.水鸟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特征的信息对监测升金湖湿地的质量和制定有效的湿地保护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集团 觅食行为 觅食生境 生态位 升金湖
下载PDF
典型水稻土细菌亚类群—泛化种、特化种的群落构建及功能潜力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红涛 胡天龙 +3 位作者 王慧 张燕辉 郭世伟 谢祖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557,共12页
泛化种和特化种对碳及养分等资源利用存在很大差异,在土壤能量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独特功能。目前农田微生物研究主要针对整个细菌、真菌、古菌或其他功能群落,对农田生态系统细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的认识还很缺乏。因此,为探究典型水稻土... 泛化种和特化种对碳及养分等资源利用存在很大差异,在土壤能量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独特功能。目前农田微生物研究主要针对整个细菌、真菌、古菌或其他功能群落,对农田生态系统细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的认识还很缺乏。因此,为探究典型水稻土细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的群落结构、驱动机制及在氮循环中的功能,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从我国东部(江苏、安徽、上海)和西南部(贵州、云南)采集16个土壤表层样品(0~20 cm),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高通量测序,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生态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的OTUs中,3.28%被归为泛化种,9.07%被归为特化种。泛化种和特化种在门水平的分布模式不同,特化种在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中所占的比例高于泛化种。基于β多样性零模型的群落构建分析表明,泛化种与特化种均由确定性过程主导,与特化种相比,泛化种受随机性过程的影响更大。驱动泛化种和特化种群落结构变异的环境因子不同,pH、年均降雨量、黏粒含量、全氮是驱动泛化种群落结构变异的主导因素,而特化种群落结构变异由pH和黏粒含量主导。对泛化种和特化种的共现网络和鲁棒性分析发现,特化种网络联系更多、结构更复杂、鲁棒性更强。FAPROTAX功能预测发现,生物固氮功能主要存在于泛化种中。本研究在细菌亚群落层面研究典型水稻表层土细菌泛化种和特化种的群落结构、环境驱动因子、构建过程、共现网络特性和氮循环相关功能,为稻田细菌群落演变和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泛化种 特化种 生态位宽度 群落构建 共现网络鲁棒性
下载PDF
泛喜马拉雅区域藏原羚栖息地潜在分布、生态廊道及其影响因子
20
作者 田炳辉 王金牛 +7 位作者 汪沐阳 石凝 罗栋梁 张林 朱牛 张宁 吴宁 盖艾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8-1801,共14页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明确其栖息地的潜在分布和影响因子有利于其种群的保护,进而缓解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利益冲突,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研究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及东、中、西喜马拉...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明确其栖息地的潜在分布和影响因子有利于其种群的保护,进而缓解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利益冲突,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研究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及东、中、西喜马拉雅等藏原羚分布整体范围内开展研究,并结合文献资料共收集藏原羚物种分布数据150个,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预测藏原羚潜在栖息地,结合Linkage Mapper以生态源地计算潜在生态廊道。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情景下,藏原羚的适宜生境总面积为88.05万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青藏高原适宜生境面积最大、横断山区次之,其余依次是西喜马拉雅、东喜马拉雅和中喜马拉雅。2)藏原羚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横断山区北部和喜马拉雅北部。三江源国家公园、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色林错自然保护区是适宜生境最大保护区,其中有47.71%的适宜区位于保护区外。影响藏原羚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年平均温度、坡度和海拔。3)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46个、共构建108条潜在生态廊道,平均长度为163.60 km。本研究从宏观尺度分析了藏原羚栖息地现状和生态廊道,有助于优化栖息地格局,促进种群迁徙扩散,对藏原羚种群的长期监测、管理和保护区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青藏高原 潜在栖息地 生态源地 生态位模型 相关性 阈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