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地生境不同苜蓿品种形态特征对低温的响应及其与抗寒性关系 被引量:26
1
作者 朱爱民 张玉霞 +4 位作者 王显国 田永雷 丛百明 王鑫 候文慧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00-1408,共9页
为筛选适合科尔沁沙地种植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本试验探究了沙地生境下不同苜蓿品种在低温锻炼期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与苜蓿半致死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温锻炼期"肇东"和"公农1号"苜蓿休眠较早;"肇东"... 为筛选适合科尔沁沙地种植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本试验探究了沙地生境下不同苜蓿品种在低温锻炼期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与苜蓿半致死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温锻炼期"肇东"和"公农1号"苜蓿休眠较早;"肇东"、"东苜1号"和"草原3号"对低温较敏感;随季节性降温苜蓿秋眠芽数增加,根颈增粗,根重增加,根长增长,根冠比增大。根颈活力法拟合Logistic方程所得半致死温度表明,8个苜蓿品种抗寒性排序为"东苜1号">"草原3号">"农菁1号">"公农1号">"龙牧801">"肇东">"农菁8号">"草原2号";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其他生长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东苜1号"、"草原3号"等抗寒性较强的苜蓿品种适合在科尔沁沙地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生境 苜蓿 形态特性 低温 抗寒性 半致死温度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汤原断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建国 刘俊来 +1 位作者 吴河勇 刘纯高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1,30,共4页
为了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对汤原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研究,选取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发育史分析.综合研究认为汤原断陷发育的断裂主要有北东和北西2个方向,北东向断层控制着断陷的走向和次级构造带的走向,使汤原断陷... 为了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对汤原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研究,选取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发育史分析.综合研究认为汤原断陷发育的断裂主要有北东和北西2个方向,北东向断层控制着断陷的走向和次级构造带的走向,使汤原断陷呈东西分带的特点;北西向断层与北东向断层相互切割,使汤原断陷呈现南北分块的特点.汤原断陷现今构造特征总体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断陷经历了3个演化时期和6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展布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汤原断陷
下载PDF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苏建荣 刘万德 +3 位作者 郎学东 张炜银 罗建 汪书丽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7-492,共6页
在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划分生境地群落类型,分析生境地群落特征,探讨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划分为乔木群落和灌木群落。乔木群落中大花黄牡丹多... 在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划分生境地群落类型,分析生境地群落特征,探讨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划分为乔木群落和灌木群落。乔木群落中大花黄牡丹多度显著低于灌木群落,但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则与灌木群落无显著差异。群落特征与大花黄牡丹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花黄牡丹多度及平均胸径与群落总多度、灌木多度及乔木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大花黄牡丹多度与乔木多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与群落平均高也存在显著负相关,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及平均高与藤本物种丰富度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具有相关性的变量之间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较好的表述。此外,大花黄牡丹冠幅面积、高度、丛数及幼苗数量均与灌丛的冠幅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大花黄牡丹幼苗数量在两种群落间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大花黄牡丹 生境 群落特征
下载PDF
野生扬子鳄生境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陆生 吴孝兵 +1 位作者 江红星 王朝林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61,共6页
作者分别于 2002和 2003年抽样调查了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或曾经有野生扬子鳄 (Alligatorsinensis)分布的 22个样地,选择了与野生扬子鳄生存有关的 8类生态因子,即水域中岛屿情况、水域水面的稳定度、水体pH值、螺类丰富度... 作者分别于 2002和 2003年抽样调查了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或曾经有野生扬子鳄 (Alligatorsinensis)分布的 22个样地,选择了与野生扬子鳄生存有关的 8类生态因子,即水域中岛屿情况、水域水面的稳定度、水体pH值、螺类丰富度、岸线植被盖度、岸线土壤质地、苦竹密度和植被类型,运用资源选择函数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野生扬子鳄对生境的选择。结果表明岸线植被盖度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境选择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体pH值,再次是螺类丰富度、苦竹密度、水域水面的稳定度和土壤质地;而水域中岛屿情况与植被类型对野生扬子鳄生境选择的影响则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扬子鳄 特征分析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成分分析方法 水体PH值 资源选择函数 植被盖度 土壤质地 植被类型 生境选择 2003年 抽样调查 生态因子 稳定度 丰富度 水域 安徽省 岛屿 水面 螺类 密度 苦竹
下载PDF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夏季生境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宁加佳 黄乘明 +3 位作者 于海 戴冬亮 武正军 钟移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9-426,共8页
2005年6—8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36处鳄蜥的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样线调查法,在保护区内鳄蜥分布区随机选取了30条溪沟进行调查,对每处有鳄蜥分布的生境测量了15个相关的生态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回水塘长度和宽度、水... 2005年6—8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36处鳄蜥的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样线调查法,在保护区内鳄蜥分布区随机选取了30条溪沟进行调查,对每处有鳄蜥分布的生境测量了15个相关的生态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回水塘长度和宽度、水源距离、水流速度、栖枝高度、栖枝直径、干扰距离、植被类型、植被盖度等9个生态因子对鳄蜥的生境选择有显著影响,而回水塘底质组成、回水塘水深、栖枝枯活状况、栖枝角度、溪沟类型和溪沟坡向6个生态因子的影响不显著。鳄蜥偏好的生境可归结为回水塘长度、宽度中等(均为1.0—2.0m),有位于水源正上方的栖枝,水流速度缓慢,栖枝高度0.5—1.0m、栖枝直径≤1.00cm,干扰距离>500m,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盖度>60%的生境。建议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重点保护水源林和溪沟两侧的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蜥 生境特征 主成分分析 夏季
下载PDF
不同生境黄顶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屠臣阳 皇甫超河 +4 位作者 姜娜 王楠楠 陈冬青 杨殿林 高尚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17期171-176,共6页
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不同生境条件下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通过野外取样,研究了3种生境(Ⅰ为水边,Ⅱ为农田,Ⅲ为荒地)黄顶菊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同时分析了其叶片与入侵地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生境黄顶菊入侵地土壤C、... 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不同生境条件下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通过野外取样,研究了3种生境(Ⅰ为水边,Ⅱ为农田,Ⅲ为荒地)黄顶菊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同时分析了其叶片与入侵地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生境黄顶菊入侵地土壤C、N、C:P和N:P均为Ⅲ>Ⅰ>Ⅱ,P为Ⅰ>Ⅱ>Ⅲ,C:N为Ⅲ>Ⅱ>Ⅰ(P<0.05);3种生境黄顶菊叶片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N和P含量为Ⅰ显著高于Ⅱ和Ⅲ,C:N、C:P和N:P则相反(P<0.05);叶片和土壤在P、C:N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C、C:P、N:P均相关性不显著;土壤C-N间呈显著正相关,而C-P、N-P间均相关性不显著;叶片N-P间呈显著正相关,而C-N、C-P间均相关性不显著。黄顶菊入侵对土壤有机质和N素的改变是协同进行的。水边黄顶菊生长受N限制,农田和荒地黄顶菊生长受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生境 入侵植物 大量元素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贾陈喜 郑光美 +1 位作者 周小平 张和民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4期349-352,共4页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 ,对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孵卵期 (5月 )雄鸟的活动区面积为 31 90hm2 ,雌鸟为 8 6 7hm2 。育雏期一个家族的活动区面积为 15 4 5hm2 (6月 )和17 33hm2 (7月 )。繁殖季节相邻两...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 ,对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孵卵期 (5月 )雄鸟的活动区面积为 31 90hm2 ,雌鸟为 8 6 7hm2 。育雏期一个家族的活动区面积为 15 4 5hm2 (6月 )和17 33hm2 (7月 )。繁殖季节相邻两个繁殖对的活动区有重叠。血雉繁殖季节喜欢在北坡和东坡活动 ,这种选择与食物的分布有关。倒木在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中占有一定地位。用多元总体假设检验、单变量F检验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实验样方与对照样方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期 繁殖季节 倒木 育雏期 卵期 灌木林 空地 活动区 面积 特征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两种特有植物天然生境与迁地生境土壤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3
8
作者 沈泽昊 金义兴 +1 位作者 吴金清 赵子恩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46-52,共7页
对库区特有的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 ( 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疏花水柏枝( Myricaria laxiflora)天然生境和迁地保护区生境及其土壤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荷叶铁线蕨适宜于温暖湿润且排水良好的条件下发育的酸... 对库区特有的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 ( 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疏花水柏枝( Myricaria laxiflora)天然生境和迁地保护区生境及其土壤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荷叶铁线蕨适宜于温暖湿润且排水良好的条件下发育的酸性淋溶土 ,养分含量高 ,多为粘土。疏花水柏枝适宜于亚热带气候下弱碱性、养分含量低的冲积性砂砾质初育土 ,能耐一定程度的盐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内的迁地保护区土壤为湖滨沉积物上发育的中性粘土 ,主要养分和盐分含量介于两物种天然生境土壤之间。微量元素含量与荷叶铁线蕨生境土壤有较大的差别。引种的初步结果表明两物种在迁地保护区可以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天然生境 迁地保护区 土壤特征
下载PDF
三峡地区特有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群落特征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14
9
作者 史红文 黄汉东 +1 位作者 江明喜 金霞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2-266,共5页
荷叶铁线蕨(Adiantumreniformevar.sinense)是三峡库区特有植物,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仅分布于重庆市万州区和石柱县。采用随机样方法对该物种的生境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讨论了十多年来该物种的种群动态和群落演替,并提出了适宜的保护对... 荷叶铁线蕨(Adiantumreniformevar.sinense)是三峡库区特有植物,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仅分布于重庆市万州区和石柱县。采用随机样方法对该物种的生境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讨论了十多年来该物种的种群动态和群落演替,并提出了适宜的保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荷叶铁线蕨主要集中分布在武陵、新乡、燕山、溪口等乡镇,位于长江两岸纵深5km内、海拔80~480m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区;该物种的野生资源量已锐减,其种群正急剧缩小,种群平均密度仅为0.55蔸/m2;大多数分布点位于河沟边西南坡向的崖壁或灌丛中,光照和空气湿度对该物种的生长较为重要;该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伴生地位,其所在群落有4种类型,即:化香-槲栎-芒群落(Ass.Platycaryastrobilacea-Quercusaliena-Miscanthussinensis)、盐肤木-鸢尾群落(Ass.Rhuschinensis-Irisjaponica)、水麻-细穗腹水草群落(Ass.Debregeasiaedulis-Veronicastrumstenostachyum)和黄荆条-海金沙群落(Ass.Vitexnegundo-Lygodiumjaponicum);荷叶铁线蕨所在群落共有物种189种,其中乔木5种、灌木86种、草本89种、藤本9种,且多为单叶和落叶类型,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在综合分析荷叶铁线蕨分布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铁线蕨 生境特征 群落结构 保护对策
下载PDF
中国镉超富集植物的物种、生境特征和筛选建议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晓峰 雷梅 陈同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86-2798,共13页
植物修复作为一项绿色且有效的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技术,在近20年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检索镉超富集植物相关关键词,对过去20 a(2002~2021年)科技文献中报道的中国镉超富集植物的物种特征、野外发现地在中国... 植物修复作为一项绿色且有效的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技术,在近20年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检索镉超富集植物相关关键词,对过去20 a(2002~2021年)科技文献中报道的中国镉超富集植物的物种特征、野外发现地在中国各植被地带的分布、原生境特征、地质特征和镉的地球化学进行归纳总结,为镉超富集植物的筛选提供建议.结果表明,目前报道的镉超富集植物有45种.在植物物种上,隶属22科,36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植物最多,为14种.由野外调查发现的镉超富集植物有25种,主要发现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其主要生长于铅锌矿周围的高浓度镉土壤上.归纳总结发现,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高浓度重金属土壤和长时间的驯化共同促进了超富集植物的形成.因此,具备这3点的区域可以视为超富集植物存在的高概率区域,并且超富集植物的野外筛选可以围绕此展开.最后,提出可以通过高概率区域识别和调查、富集能力验证、富集能力逆境习得筛查、生态型筛查、继代遗传检验和修复能力验证这6步,来进行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和植物超富集能力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富集植物 镉(CD) 物种特征 生境特征 地理分布 地质特征 筛选
原文传递
中国沙冬青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生境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美 吴世新 +1 位作者 潘伯荣 王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0-387,共8页
沙冬青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掌握其地理分布范围及生境特征,有助于分析其所处境况以及展开相应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通过搜集历史文献资料与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沙冬青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时空动态以及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 沙冬青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掌握其地理分布范围及生境特征,有助于分析其所处境况以及展开相应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通过搜集历史文献资料与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沙冬青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时空动态以及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从地形、气候、土壤三个方面探讨了限制沙冬青属植物生长分布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新疆沙冬青分布范围为38°55′~40°09′N,74°42′~76°43′E;蒙古沙冬青分布范围为36°27′~42°01′N,102°36′~108°49′E,两种沙冬青在地理分布上不连续,以条带或块状方式呈现小聚集分布状态。(2)两种沙冬青的生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限制新疆沙冬青分布的生态因子主要包括气候指标中的热量因子以及土壤指标中的p H、盐分和全磷,限制蒙古沙冬青分布的生态因子主要包括气候指标中的水分因子和土壤指标中的有机质、全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沙冬青(A.nanus) 蒙古沙冬青(A.mongolicus) 地理分布 生境特征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下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林木茎干的形态结构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昌命 王锦 姜汉侨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9年第1期23-27,F0003,共6页
对分布在滇东南、滇中以及滇西北地区的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林木茎干的树皮、木材等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林木茎干的形态结构表现为多态性,随着纬度的增加,从滇东南-滇中-滇西北,其林木茎干木材... 对分布在滇东南、滇中以及滇西北地区的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林木茎干的树皮、木材等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林木茎干的形态结构表现为多态性,随着纬度的增加,从滇东南-滇中-滇西北,其林木茎干木材的年均生长轮宽度呈现出"小型化"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样带取样),其林木茎干木材的年均生长轮宽度、树脂道的数量等有增加的趋势;其林木茎干树皮的类型和韧皮部的颜色亦呈现出多样性。云南松及其近缘种林木茎干的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地理变异式样,与其分布区的气候特点相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云南松 近缘种 林木茎干 形态结构
下载PDF
秦岭东部羚牛越冬栖息地及其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麻应太 李振斌 +2 位作者 吴逊涛 邵建斌 赵文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3-97,共5页
1998年1~4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羚牛冬季栖息地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内共有5块羚牛冬季栖息地,呈斑块状分布,总面积230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 04%。羚牛对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为地形(向阳、背风、相对比较平坦的... 1998年1~4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羚牛冬季栖息地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内共有5块羚牛冬季栖息地,呈斑块状分布,总面积230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 04%。羚牛对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为地形(向阳、背风、相对比较平坦的亚高山台地)、食物(大宗食物华桔竹和喜食食物杜鹃、腺柳等)、水源(充足)、隐蔽而相对较暖的环境(成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便于逃避天敌的生境(密生华桔竹林)。冷杉、华山松等的芽苞和树皮是羚牛冬季必需的食物。冷杉林是该处羚牛分布高度的标志植物和防御风雪寒冷的栖息场所。人类对原生森林植被的破坏,限制了羚牛的分布及活动范围,210国道是保护区内东西两部分羚牛族群间相互扩散的主要障碍。因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建立210国道便于扩散的走廊,是实现保护区内(尤其是东部地区)羚牛能够长期生存繁衍十分重要的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羚牛 越冬 栖息地 森林植被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厌氧铁氧化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萌 郑平 季军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77-2382,共6页
厌氧铁氧化菌(AFOM)是微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学领域的重大发现.研究AFOM对于认识铁地质层形成,促进铁、氮、碳等元素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丰富微生物学内容,开发厌氧铁氧化工艺,以及探索原始地球环境和外星生命现象,均有重要意义.本文... 厌氧铁氧化菌(AFOM)是微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学领域的重大发现.研究AFOM对于认识铁地质层形成,促进铁、氮、碳等元素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丰富微生物学内容,开发厌氧铁氧化工艺,以及探索原始地球环境和外星生命现象,均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AFOM的研究进展,介绍了AFOM的存在生境,探讨了AFOM的物种多样性及其营养特性和代谢特性,阐述了AFOM在地质学、微生物学和环境学领域的潜在作用,并展望了AFOM在新物种发掘、代谢机理揭示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铁氧化菌 生境 物种多样性 营养特性 代谢特性
原文传递
新疆14种野生蔷薇属植物生境调查 被引量:12
15
作者 冯久莹 蔡蕾 +6 位作者 贺海洋 沈树祥 张树玲 孟永禄 戴凡炜 许正 高俊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4-51,共8页
以仅分布或主要分布于新疆的14种野生蔷薇属植物为对象,在资料查询的基础上,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生境分析法,对这些植物分布地的地形、地势、伴生植物以及气象因子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腺果蔷薇和刺蔷薇生长于阴坡,其余... 以仅分布或主要分布于新疆的14种野生蔷薇属植物为对象,在资料查询的基础上,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生境分析法,对这些植物分布地的地形、地势、伴生植物以及气象因子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腺果蔷薇和刺蔷薇生长于阴坡,其余均生长于阳坡;单叶蔷薇、小檗叶蔷薇、疏花蔷薇海拔分布低于1000 m,其余均分布在海拔1000~2000 m内。基于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推断,这些植物能适应较大幅度的年温度变化和干旱环境,其中腺齿蔷薇的耐寒性最强,单叶蔷薇、小檗叶蔷薇的耐热性最强。基于伴生植物相似性分析,将这些植物分为5组,其中第5组(单叶蔷薇和小檗叶蔷薇)与其他各组差异最大。基于海拔分布相关性分析明确单叶蔷薇和小檗叶蔷薇、腺果蔷薇和刺蔷薇、伊犁蔷薇和疏刺蔷薇的海拔分布范围都分别表现为极显著相关;以其中应用价值较高但数量正在急剧减少的单叶蔷薇为对象,进行6个主要分布区共18个样地的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海拔、年降水量和7月平均温度是影响单叶蔷薇分布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植物资源 新疆 蔷薇属 单叶蔷薇 生境特征 CCA分析
下载PDF
Telemetric Data Reveals Ecolgoically Adaptive Behavior of Captive Raised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When Reintroduced into Their Native Habitat 被引量:8
16
作者 ZHENG Hexun WANG Xiaoming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0年第1期31-35,共5页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cology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 davidianu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Such information is needed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concern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cology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 davidianu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Such information is needed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concern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is species. Four A. davidianus raised in a pool were released into their native habitat on 04 May 2005 and were subsequently radio-tracked for approximately 155–168 days. Following their release, the giant salamanders traveled upstream in search of suitable micro-habitats, and settled after 10 days. Later, a devastating summer flash flood destroyed the salamanders' dens, triggering another bout of habitat searching by the animals. Eventually, the salamanders settled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stream where they remained until the end of the study. On average, each habitat searching endeavor took 7.5 days, during which a giant salamander explored a 310 m stretch of stream with a surface area of about 1157 m2 and occupied 3.5 temporary dwellings. Each giant salamander spent an average of 144.5 days in semi-permanent micro-habitats, and occupied territories that had a mean size of 34.75 m2.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esponds to habitat disturbance by seeking new habitats upstream, bo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water level affect the salamander's habitat searching activity, and the size of the salamander's semi-permanent territory is influenced by the size of the pool containing the animal's 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HIBIAN adaptive characteristics micro-habitat selection behavior habitat selection RADIO-TRACKING
下载PDF
Effects of variation in food resources on foraging habitat use by wintering Hooded Cranes(Grus monacha) 被引量:8
17
作者 Meng Zheng Lizhi Zhou +1 位作者 Niannian Zhao Wenbin Xu 《Chinese Birds》 CSCD 2015年第3期186-195,共10页
Background:The ideal habitat use of waterbird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fixed,but current habitat use depends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specially those of food characteristics,considered crucial to their use of habi... Background:The ideal habitat use of waterbird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fixed,but current habitat use depends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specially those of food characteristics,considered crucial to their use of habitats.Understanding how waterbirds respond to variation in food availability at degraded wetland sites and change their habitat use patterns over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should direct future conservation planning.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dentify these spatial-temporal foraging habitat use patterns of Hooded Cranes(Grus monacha)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foo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verely degraded wetlands of the Shengjin and Caizi lakes along with the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Methods:W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food characteristics,relative abundance and density of Hooded Cranes in various habitat types across three winter periods from November 2012 to April 2013.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these winter periods and habitat types on the pattern of use by the cranes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atterns and food characteristics using linear regression.Results:The food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 use clearly changed over spatial-temporal scales.In the early and mid-winter periods,the most abundant,accessible and frequented food resources were found in paddy fields,while in the late period the more abundant food were available in meadows,which then replaced the paddy fields.There were fewer effects of winter periods,habitat typ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habitat use patterns except for the effect of habitat types 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determined as a function of food abundance,but independent of food depth and sediment permeability.Conclusions:In response to the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lake wetlands,the cranes shifted their habitat use patterns by making tradeoffs between food abundance and accessibility over spatial-temporal scales that facilitated their survival in the mosaic of these lake wet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oded Crane(Grus monacha) habitat use Food characteristics WINTERING ECOLOGY FORAGING habitat
下载PDF
新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螨类群落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吾玛尔.阿布力孜 阿提坎木.吾布力喀斯木 吴松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9-104,共6页
为研究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土壤螨类群落特征,2011年7月和9月对该保护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灌木林、草甸草原、林间草地、沼泽地7种生境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表明:1)共获得土壤螨类7268只,隶属于3亚目51科58属。其中甲螨亚目3819只... 为研究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土壤螨类群落特征,2011年7月和9月对该保护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灌木林、草甸草原、林间草地、沼泽地7种生境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表明:1)共获得土壤螨类7268只,隶属于3亚目51科58属。其中甲螨亚目3819只,38科44属,占总数的93.34%;中气门亚目264只,9科11属,占总数的6.45%;前气门亚目7只3科3属,占总数的0.21%。整个研究区域中奥甲螨属Oppia、盖头甲螨属Tectocepheus、钉棱甲螨属Passalozetes、菌甲螨属Scheloribates为优势类群,占总数的60.05%;阿斯甲螨属、短甲螨属、大翼甲螨属等13属为常见类群,占总数的29.43%;其余的41属为稀有类群,占总数的10.52%。2)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螨类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个体数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林间草地〉混交林〉沼泽地〉草甸草原〉灌木林;而类群数依次为阔叶林〉草甸草原〉沼泽地〉针叶林〉灌木林〉混交林〉林间草地。3)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其中0-5cm土层最多,其次为5-10cm,而10-15cm最少。4)在该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与植被类型、土壤环境因素及人为干扰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 不同生境 土壤螨类 群落特征
原文传递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生境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骆辉煌 杨青瑞 +3 位作者 李倩 李翀 陈炳宇 吕平毓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48,共5页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具有重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随着金沙江梯级开发的实施,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栖息条件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具有重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随着金沙江梯级开发的实施,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栖息条件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水动力等条件,提出了保护区鱼类生境特征表征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初步分析了保护区栖息地生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鱼类 生境特征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凉山山系林麝夏季利用生境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萃 马光 +1 位作者 孟秀祥 徐宏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3,共6页
采用样线法对位于四川凉山山系的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夏季利用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对利用生境样地(n=44)和非利用样地(n=209)的生境变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风顶保护区的林麝夏季利用生境的郁闭度(3... 采用样线法对位于四川凉山山系的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夏季利用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对利用生境样地(n=44)和非利用样地(n=209)的生境变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风顶保护区的林麝夏季利用生境的郁闭度(32.4%±1.9%)、灌木盖度(27.1%±2.4%)及竹子盖度(40.8%±3.0%)均显著小于对照样地(郁闭度,50.5%±1.0%;灌木盖度,39.7%±1.2%;竹子盖度,59.1%±1.0%)(P<0.01),其海拔(2762.16m±12.63m)也显著低于非利用样地(2777.80m±11.21m,P<0.05),而对照样地的基底岩石面积(1.5%±0.4%)显著少于利用样地(18.3%±1.6%),此外,凉山林麝夏季喜好利用位于中坡位(72.7%)的45°以上的坡地(36.4%),对平坡有回避趋向。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凉山林麝生境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第1主成分为植被因子(由竹子高度、植被类型和灌木盖度构成),林麝夏季选择针阔混交林(11.4%)和针叶林(88.6%)中的具有一定灌木盖度(27.1%±2.4%)和竹子高度(1.76m±0.08m)的生境;第2主成分为地形因子(由海拔和坡度构成),林麝夏季选择一定海拔的坡地生境;第3主成分为水热因子(由水源和坡向构成),选择选择距离水源较近的东南坡生境为栖息地;第4主成分为生境基底(由倒木树桩密度和竹子盖度构成),选择具有一定倒木树桩和竹子盖度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生境特征 夏季 凉山山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