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形因子的天童地区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共存机制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谢玉彬 马遵平 +4 位作者 杨庆松 方晓峰 张志国 阎恩荣 王希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9-167,共9页
位于亚热带的浙江天童和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大样地分布有较高比例的落叶树种,那么它们与常绿树种的共存机制是什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生态习性差异较大,二者对生境的选择应有所不同,我们推测生境分化可能是两类植物实现共存的主要机制。... 位于亚热带的浙江天童和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大样地分布有较高比例的落叶树种,那么它们与常绿树种的共存机制是什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生态习性差异较大,二者对生境的选择应有所不同,我们推测生境分化可能是两类植物实现共存的主要机制。为检验该假设,我们以天童20ha动态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托,选择个体数≥20的55个常绿树种和42个落叶树种作为分析对象,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地形因子对二者分布的影响差异,用torus转换检验来分析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与各类地形生境的关联。结果如下:(1)CCA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常绿树种分布的解释量为19.2%,对落叶树种分布的解释量为7.0%。(2)torus转换检验结果表明,与沟谷成正关联的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分别为16.4%和28.6%,成负关联的比例分别为40%和7%;与山脊成正关联的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分别为41.8%和4.8%,成负关联的比例分别为10.9%和47.6%;与受干扰生境成正关联的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分别为16.4%和42.9%。上述结果说明地形对常绿树种分布的影响大于落叶树种;两个植物类群对生境的选择多呈现相反格局,尤其是在沟谷生境和山脊生境,这进一步表明生境分化是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生态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解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常绿树种 落叶树种 常绿阔叶林 生态位理论 生境关联 共存机制
原文传递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低地雨林树木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24
2
作者 黄运峰 丁易 +3 位作者 臧润国 李小成 邹正冲 韩文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9-280,共12页
树木空间格局及其形成过程是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以海南岛两个1hm2的典型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森林动态样地为基础,通过4个点格局模型(均质Poisson过程、异质Poisson过程、均质Thomas过程和异质Thomas过... 树木空间格局及其形成过程是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以海南岛两个1hm2的典型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森林动态样地为基础,通过4个点格局模型(均质Poisson过程、异质Poisson过程、均质Thomas过程和异质Thomas过程)模拟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作用对树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2m,2-5m,5-10m,10-15m,15-20m和20-25m)不同作用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热带低地雨林的所有树木总体上呈现聚集分布的空间格局,随着尺度的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小。树种在模拟空间分布格局最优模型中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均质Thomas过程,均质Poisson过程、异质Thomas过程和异质Poisson过程。扩散限制作用是形成热带低地雨林树木空间分布格局最重要的生态过程,其次是完全随机作用以及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的联合作用,而生境异质性的作用最小。不同空间尺度上模拟各树种空间分布格局的最优模型比例差异显著,扩散限制作用能够在多数空间尺度上模拟多个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次为随机作用;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的联合作用主要在小尺度(0-5m)影响树种分布,而生境异质性在较大尺度(15-25m)上影响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限制 生境关联 海南岛 空间格局 物种共存 热带低地雨林
原文传递
暖温带-北亚热带生态过渡区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袁志良 陈云 +3 位作者 韦博良 张斌强 汪东亚 叶永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819-7826,共8页
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群落构建机制。以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a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托,选择胸径(DBH)≥1 cm、个体数≥5的43种木本植物作为分析对象,选择4个地形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作为两类环... 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群落构建机制。以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a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托,选择胸径(DBH)≥1 cm、个体数≥5的43种木本植物作为分析对象,选择4个地形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作为两类环境因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用Torus-translation检验来分析物种与不同生境的关联。结果如下:(1)CCA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7.3%,土壤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16.2%。(2)Torus-translation检验结果表明,被检验的43个物种中,23.3%的物种与地形4个生境关联,其中正相关物种数最多的是山脊,占正相关数的57%;46.5%的物种与土壤6个生境关联,正相关物种数最多的是两个主分量中的高浓度区,占正相关数的52.6%,明显高于中浓度区和低浓度区正相关的物种数,负相关物种数最多的仍是高浓度区,占负相关数的42.8%,其次为低浓度区,占26.3%。结果表明,土壤生境分化对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物种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作用;样地内大部分物种存在生境分化,这不仅是对地形生境分化的利用,而且更多的是对土壤生境分化的利用;研究结果支持物种共存机制中的生态位理论,地形和土壤生境分化是宝天曼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区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关联 地形 土壤 物种分布 生态位理论
下载PDF
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枯立木物种组成、大小级与分布格局 被引量:18
4
作者 卢志军 刘福玲 +1 位作者 吴浩 江明喜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枯立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数量特征(如物种组成和大小级)与分布格局的研究是认识这个特殊类群的起点。本文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该样地第一次木本植物(DBH≥1 cm)调查数... 枯立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数量特征(如物种组成和大小级)与分布格局的研究是认识这个特殊类群的起点。本文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该样地第一次木本植物(DBH≥1 cm)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枯立木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分布格局以及生境关联。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枯立木(DBH≥1 cm,高度≥130 cm,完全死亡)8,947株。其中,1 cm≤DBH<5 cm枯立木4,258株(47.59%),5 cm≤DBH<10 cm枯立木2,132株(23.84%),10 cm≤DBH<30 cm枯立木2,377株(26.57%),DBH≥30 cm枯立木180株(2%);平均DBH为8.0 cm,最大DBH为83.5 cm。从分布格局来看,0–50 m的尺度上,样地内枯立木主要呈现聚集分布,但在接近40 m的尺度上,逐渐变为随机分布。利用多元回归树(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MRT)将样地生境分为3类,运用Torus转换比较某类生境中枯立木密度与物种零分布模型中的期望密度,结果显示枯立木在山谷中分布较少,山脊较多,而在山坡生境则呈现随机分布。鉴定到种的枯立木有724株(8.1%),隶属于26科84种;其中,杜鹃花科、壳斗科和樟科枯立木最多。在物种水平上,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长蕊杜鹃(Rhododendron stamineum)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枯立木最多;而优势树种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的枯立木并不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格局分析 径级结构 生境关联 树木死亡 物种组成
原文传递
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hm^2样地木本植物萌生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郭屹立 王斌 +6 位作者 向悟生 丁涛 陆树华 文淑均 黄甫昭 李冬兴 李先琨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5-961,共7页
萌生更新是种子植物更新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森林群落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m2动态监测样地第1次普查数据中萌枝(根萌和枝萌)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Torus-translation检验法分析了萌生... 萌生更新是种子植物更新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森林群落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m2动态监测样地第1次普查数据中萌枝(根萌和枝萌)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Torus-translation检验法分析了萌生能力在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差异性,及其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样地中有190个物种具有萌生现象,平均每公顷1831株萌生个体;不同生境类型间萌生能力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山顶周围萌生能力较强,山坡周围萌生能力较弱,此外萌生能力的生境关联性还与萌枝的径级大小有关;萌生能力与海拔、凹凸度、坡度和坡向的余弦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个体胸高断面积之和呈显著负相关。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萌生更新较为普遍,其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间存在一定关联。为了深入揭示萌生更新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学过程和维持机制,长期动态监测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us-translation检验 生境关联性 萌生更新 弄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原文传递
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ha样地密度制约效应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郭屹立 王斌 +7 位作者 向悟生 丁涛 陆树华 黄甫昭 李冬兴 文淑均 何运林 李先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602-1611,共10页
密度制约是自然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密度制约效应受生境异质性影响,生境异质性强的群落密度制约效应表现得较弱.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是位于我国桂西南地区的重要植被类型之一,其具有水平空间的高度异质性和垂直剖... 密度制约是自然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密度制约效应受生境异质性影响,生境异质性强的群落密度制约效应表现得较弱.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是位于我国桂西南地区的重要植被类型之一,其具有水平空间的高度异质性和垂直剖面的多层次性的地质地貌特征.本研究基于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动态监测样地第一次普查数据,综合分析了样地中每个生长阶段出现个体数均≥15的物种(共计96个)的密度制约效应,以及种群分布格局与生境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仅有14个物种表现出从小树到成树聚集度降低的变化趋势,即表现出密度制约自疏效应;(2)23个物种的小树周围出现同种成树的频率低于小树周围出现同种小树的频率,表现出小树相对于成树有额外的聚集格局,也即表现出密度制约稀疏效应;(3)通过Berman-test检验发现几乎所有物种的种群分布至少与一种环境变量呈显著关联性,且种群的所有个体和不同生长阶段均对某一环境因子表现出的显著关联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样地中仅有较少物种表现出密度制约效应,这可能与喀斯特地区极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有关.此外,也可能是由于未将幼苗阶段纳入分析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弄岗固定监测样地 密度制约 生境关联 生境异质性
原文传递
百山祖常绿阔叶林灌草层物种组成和分布的10年动态 被引量:9
7
作者 黄云霞 徐萱 +2 位作者 张莉芗 宋玥 骆争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53-1363,共11页
森林群落的动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林下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幼苗幼树对于森林的更新及动态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百山祖常绿阔叶林群落下层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的动态变化,我们分析了2003–2013年间百山祖5ha森林动态样地灌草层物种(包... 森林群落的动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林下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幼苗幼树对于森林的更新及动态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百山祖常绿阔叶林群落下层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的动态变化,我们分析了2003–2013年间百山祖5ha森林动态样地灌草层物种(包括DBH<1 cm的木本植物和所有草本植物)在物种重要值、α多样性以及物种分布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1)10年间,群落灌草层植物个体数减少了28.7%,其中草质藤本植物个体数下降比例最大(76.9%),而乔木的幼苗和幼树下降比例最小(14.4%);(2)整个灌草层的物种数明显下降,同时乔木的幼苗和幼树及直立灌木的均匀度均下降,而草本植物均匀度有所上升;(3)除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叶萼山矾(Symplocos phyllocalyx)、显脉野木瓜(Stauntonia conspicua)和福建悬钩子(Rubus fujianensis)等植物重要值逆势上扬外,直立灌木物种重要值10年间的变化值与其在2003年时的重要值呈显著正相关,而其余各类生活型植物都显示,初始重要值越高的物种在10年后下降幅度越大;(4)物种分布与生境类型的相关性变化复杂,除与山谷生境正相关的物种数量增加外,研究期间与生境存在显著相关性的物种数都有所减少;(5)10年来仅陡坡处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下降。总体来说,百山祖常绿阔叶林灌草层群落仍未达到顶极状态,2003–2013年间正缓慢向顶极群落演替。群落内部的种间和种内竞争应是当前群落动态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动态 物种组成 生境相关 灌草层 气候变暖
原文传递
Habitat associations of saplings and adults in an old-growth temperate forest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6
8
作者 YE Ji HAO Zhan-qing +1 位作者 XIE Peng LI Jing-gong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11年第1期13-22,共10页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 analysis is useful to detect spatial arrangement of individual plants, to discover rule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nd to generate hypotheses about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process c...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 analysis is useful to detect spatial arrangement of individual plants, to discover rule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nd to generate hypotheses about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process controlling observed structures. Quantify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classify habitats in terms of topographical variables in a mixed temperate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ll of the 625 20 m × 20 m quadrats of the plot could be unambiguous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habitat categories (low-plateau, high-plateau and slope). Torus-translation tests were used to estimate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 Many species are clearly distributed in a biased fashion with respect to habitats. Fifteen (55.6%) out of 27 species showed strong positive or negative association with specific habitats. We compared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 at the sapling and adult stages. Adjusted density values indicated few species exhibit extremely strong habitat associations. Only 9 out of 26 species had adjusted densities 〉 3 in the habitat for which they had strong positive affinity. Few species show the same associations at the small tree and large tree stages. Only 3 out of 22 occurring associations with a specific habitat appeared to have a consistent habitat association at the two stag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pecies-habitat associations exist in the 25-ha plot of the temperate forest of the Chang- bai mountains. Owing to limitations in our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we partly underestimated associations by ignoring rare species. Regeneration niches can contribute to co-existence, but regeneration niches due to habitat associations play a limited role in species co-existence, since most species show a similar trend in habitat associations at the sapling and adult stage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hifts in habitat associations, i.e. niche shif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xist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he differentiation habitat association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saplings and adults life stages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河流栖息地研究动态 被引量:7
9
作者 吴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4期162-167,172,共7页
河流栖息地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TDA等工具对2015-2017年国际河流栖息地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方向涉及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与淡水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美国的发... 河流栖息地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TDA等工具对2015-2017年国际河流栖息地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方向涉及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与淡水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美国的发文量最高,中国居于第2位;"保护"、"河流"、"鱼类"和"气候变化"是热点关键词;当前河流栖息地研究动态集中于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水生生物群落、外来生物入侵、栖息地的地貌变化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栖息地 文献计量 关联分析 研究热点 国际河流
下载PDF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植物群落分类及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亭亭 汪正祥 +4 位作者 龚苗 雷耘 林丽群 戴璨 任雁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3-574,共12页
采用植物社会学调查方法,对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对127个植物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聚类分析。综合数量分类及植物社会学的分类标准,将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植被划分为13个群丛和4个群落;分析了各群... 采用植物社会学调查方法,对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对127个植物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聚类分析。综合数量分类及植物社会学的分类标准,将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植被划分为13个群丛和4个群落;分析了各群丛的结构特征、地理分布特征(海拔、地形等)以及不同群丛的植物组成和食源植物状况,同时对各群丛乔木层的胸径等级和高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群丛Ⅰ(华山松-金佛山箬竹-湖北大戟)、群丛Ⅵ(巴山冷杉+红桦-箭竹+兴山五味子-抱茎风毛菊)、群丛Ⅸ(华山松-鄂西绣线菊-中日金星蕨)以及群丛Ⅻ(巴山冷杉+华山松-鞘柄菝葜+鄂西绣线菊-中日金星蕨)4个群丛所含物种数最多,其中群丛Ⅰ、Ⅵ、Ⅸ所含食源植物种数也最多;群丛Ⅳ(红桦-湖北花楸-离舌橐吾)胸径大于30 cm的树木所占比例及乔木层平均高度均最大;这5个群丛是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主要植被类型。该研究可为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栖息地 植物社会学调查 聚类分析 群丛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天然林和人工林外来入侵和本地植物对比研究:以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朝丹 赵彩云 +1 位作者 李飞飞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54,共13页
外来植物的入侵严重威胁了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为探讨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和人工林林下外来植物入侵状况及其与本地优势植物的种间关系,本研究以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结合保护区内4种生境72个样方的野外调查数据,利用生... 外来植物的入侵严重威胁了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为探讨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和人工林林下外来植物入侵状况及其与本地优势植物的种间关系,本研究以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结合保护区内4种生境72个样方的野外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种间联结指数比较了不同生境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以及外来入侵草本植物与本土优势草本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和种间联结。结果表明: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生境共记录6种外来入侵草本植物,隶属于3科6属,其中菊科物种数量最多。外来入侵植物多样性呈现出秋枫(Bischofia javanica)人工林>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次生林>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人工林>广西澄广花(Orophea polycarpa)次生林的特征。除广西澄广花次生林生境的外来入侵草本植物丰富度与本土草本植物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余生境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4种生境均有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4种生境的外来入侵植物与本土优势植物生态位重叠和种间联结程度均较低,种间竞争较弱。本研究明确了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分布及其与本土草本植物的种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生境 多样性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种间联结
原文传递
海拔对塔城地区野果林生态位与种间关联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鑫 巴乐金 +3 位作者 乌兰·吾尚 刘雪冰 夏依达·艾力 巴音达拉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7,100,共13页
新疆塔城地区野果林作为新疆野果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当地物种资源多样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索该地区野果林生境因子对其生态位与种间关联的影响,在本地区的额敏县、裕民县和托里县,设立30 m×30 m的样方80个,记录海拔... 新疆塔城地区野果林作为新疆野果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当地物种资源多样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索该地区野果林生境因子对其生态位与种间关联的影响,在本地区的额敏县、裕民县和托里县,设立30 m×30 m的样方80个,记录海拔、坡度、坡向、土壤含水量、pH和草本盖度6种生境因子参数,通过Mantel检验分析生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并将影响最大的生境因子分成4级,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O ik)、Spearman秩关联系数(r ik)、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6种生境因子中,海拔因子对树种分布影响最大(Mantel指数为0.2615),且呈现极显著性(P=0.0001);其次是土壤含水量、草本盖度(Mantel指数分别为0.1092、0.0987)。(2)塔城地区野果林主要树种为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红果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和大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300 m。(3)新疆野苹果的频度和生态位宽度在各个等级均最高,而其余树种在不同等级下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增加,树种的频度与生态位宽度出现了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4)在4个海拔(第1等级为700~900 m,第2等级为900~1100 m,第3等级为1100~1300 m,第4等级为1300~1500 m)下,O ik>0分别占比树种间生态位重叠的83.33%、65.38%、60.44%和76.19%;生态位重叠指数随着海拔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5)4个海拔下,r ik≥0分别占比相对应海拔树种间正关联性66.67%、58.97%、35.16%和38.10%;树种在第1和第2等级下表现为以正关联性为主,而第3、第4等级则以负关联性为主,同时,正关联性、显著正关联性、显著负关联性随着海拔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无明显关联性却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显示,海拔是塔城地区野果林物种分布最主要的影响因子,随着海拔增加,树种频度与生态位宽度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果林 海拔 群落格局 样地调查 生境因子 种间关联性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不同生境群落种间关联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鑫磊 龙婷 +3 位作者 徐超 梁艳君 韦健丽敏 李景文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8,共8页
本研究在吉林省汪清县杜荒子林场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集中分布区进行调查,基于方差比率(VR)、Ochiai指数(OI)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云冷杉林(群落1)、云冷杉林(群落2)和风桦林(群落3)等3个群落进行了种... 本研究在吉林省汪清县杜荒子林场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集中分布区进行调查,基于方差比率(VR)、Ochiai指数(OI)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云冷杉林(群落1)、云冷杉林(群落2)和风桦林(群落3)等3个群落进行了种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落的方差比率VR均小于1,其中3号群落主要物种总体呈显著负关联,而其他两个群落呈不显著负关联;OI分析结果表明1号和2号群落的高关联度(0.6<OI≤1)物种对比3号群落的占比更高,东北红豆杉与主要树种的平均OI从1号到3号群落依次降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发现大部分物种间相关性不显著,只有1号群落的正负关联比大于1;云冷杉林物种间的总体联结度较为紧密,稳定性也较高,而风桦林的情况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野外回归 生境 种间联结 种间相关性
下载PDF
Habitat specialization and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tree species in a coastal Brazilian white-sand forest 被引量:4
14
作者 Alexandre A.de Oliveira Alberto Vicentini +7 位作者 Jerome Chave Camila de T.Castanho Stuart J.Davies Adriana M.Z.Martini Renato A.F.Lima Ricardo R.Ribeiro Amaia Iribar Vinicius C.Souz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14年第2期134-144,共11页
Aims The coastal Brazilian rainforest on white-sand(restinga)ranks among the most fragmented forest types in the tropics,owing to both the patchy distribution of sandy soils and widespread coastal development activiti... Aims The coastal Brazilian rainforest on white-sand(restinga)ranks among the most fragmented forest types in the tropics,owing to both the patchy distribution of sandy soils and widespread coast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Here we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and evolutionary determinants of a forest tree assemblage at a single restinga forest in Southeastern Brazil.We also explore the ability of competing hypotheses to explain the maintenance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this forest type,which includes contrasting extremes of edaphic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flooding stress.Metho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white-sand forest permanent plot of 10.24 ha on the coastal plain of Southeastern Brazil.This plot was divided into 256 quadrats of 20×20 m,which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main edaphic habitats(flooded and drained).Trees with a diameter≥1 cm at breast height were identified.We assembled DNA sequence data for each of the 116 morphospecies recognized using two chloroplast markers(rbcL and matK).A phylogenetic tree was obtained using the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and a phylogenetic distance matrix was produced from an ultrametric tree.We analyzed similarity in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between habitats and related them to cross-plot distances using permutation procedures.Null model torus shift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obtain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level for habitat association for each species.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for the two habitats and for each 20×20 m quadrat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mean phylogenetic distance weighted by species abundance and checked for significance using the standardized effect size generated by 5000 randomizations of phylogenetic tip labels.Important Finding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artitioning among edaphic habitats is important for explaining 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coexistence in restinga forests.Species distributions within the plot were found to be non-random:there was greater floristic similarity within than between habitats,and>40%of the more abundant sp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itat association torus-translation test phylogenetic community structure niche partitioning edaphic condition
原文传递
云南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0 ha动态监测样地木本植物生境关联与群落数量分类
15
作者 张楚然 李生发 +7 位作者 李逢昌 唐志忠 刘辉燕 王丽红 顾荣 邓云 张志明 林露湘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部中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大理鸡足山是其连续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本研究以云南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0 ha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木本植物分布与生境的关联性,并对其进行群落数... 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部中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大理鸡足山是其连续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本研究以云南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0 ha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木本植物分布与生境的关联性,并对其进行群落数量分类。结果表明:该样地中共有43,424个DBH≥1 cm的独立生长的木本植物个体,分属31科57属92种。科的区系成分以热带为主,占67.7%;属的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占50.9%;种的区系成分以中国特有种为主,占42.4%。物种–生境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在52个目标物种中,有44个物种至少与一种生境具有显著正关联,有35个物种至少与一种生境具有显著负关联,说明生境过滤在该样地的木本植物分布中具有重要作用。低海拔山谷是具有显著关联物种最多的生境,反映了该生境对物种具有强烈的过滤作用。该样地的群落分类主要受凹凸度和海拔这两个地形因素的影响,可分为3个群丛:(1)紫药女贞+五柱滇山茶–白柯+银木荷群丛(Ligustrumdelavayanum+Camelliayunnanensis–Lithocarpusdealbatus+Schimaargentea Association);(2)珍珠花+美丽马醉木–银木荷+白柯群丛(Lyoniaovalifolia+PierisFormosa–Schimaargentea+Lithocarpus dealbatusAssociation);(3)云南金叶子+云南越桔–白柯+银木荷群丛(Craibiodendronyunnanense+Vacciniumduclouxii–Lithocarpus dealbatus+Schima argentea Association)。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组成 生境关联 多元回归树 群落分类 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鸡足山
原文传递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死亡个体空间分布格局及生境关联 被引量:3
16
作者 鲁梦珍 曾馥平 +6 位作者 宋同清 彭晚霞 张浩 苏樑 刘坤平 谭卫宁 杜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41,共9页
树木死亡在森林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因子是影响树木死亡的重要因素。为了阐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死亡个体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木论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两次木本植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死亡个体的物... 树木死亡在森林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因子是影响树木死亡的重要因素。为了阐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死亡个体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木论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两次木本植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死亡个体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分布格局及其与生境的关联。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死亡个体17,306株,隶属57科130属194种;其中,死亡率排名前三的科和属分别为八角枫科、蔷薇科、大风子科以及山麻杆属(Alchornea)、火棘属(Pyracantha)、八角枫属(Alangium);在物种水平上,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毛桐(Mallotus barbatus)、野桐(Mallotus japonicus)等死亡率较高。样地内死亡个体的平均胸径为3.83 cm,最大47.11 cm;径级分布呈倒“J”型。从分布格局来看,样地内大部分死亡个体在0–50 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部分大径级树木死亡个体趋向于随机分布。生境关联分析发现,个体死亡率与山顶、陡坡、缓坡、洼地呈正关联的物种数分别为41种、13种、41种和38种,呈负关联的物种数分别为38种、67种、33种和10种,与各生境无关联的物种数分别为4种、3种、9种和35种;多度排名前20的物种其个体死亡率均与4种生境类型呈现出正关联或者负关联;不同径级个体死亡率都与山顶生境呈正关联,与缓坡生境呈负关联,其中5 cm≤DBH<10 cm和10 cm≤DBH<15 cm个体死亡率均与洼地生境呈正关联;DBH≥15 cm个体死亡率与陡坡生境呈正关联,与洼地生境呈负关联。在喀斯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中,死亡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为聚集分布,树木死亡受生境作用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死亡 径级结构 空间点格局分析 生境关联 喀斯特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亚热带-温带气候过渡区落叶阔叶林物种-生境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文婷 谢峰淋 +4 位作者 李涛 何念军 张克荣 张全发 党海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55-2762,共8页
物种-生境关联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物种共存理论和群落构建机制。根据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将树种分为幼苗、幼树和成树3个生活阶段,利用Torus-translation检验方法分析物种与不同生境类型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 物种-生境关联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物种共存理论和群落构建机制。根据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将树种分为幼苗、幼树和成树3个生活阶段,利用Torus-translation检验方法分析物种与不同生境类型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生境对各物种的影响不同。与高坡显著关联的物种数最多,其中95.7%为负关联;与低坡呈负相关的物种占89.5%;与山脊呈显著负关联的物种占90.9%;物种与高谷生境多存在显著正关联,呈负相关的只有1种,占0.03%。物种在幼苗、幼树和成树阶段与生境分别存在80、44和23个关联,表明幼苗阶段对生境的依赖程度更大。幼苗阶段的物种中有38个(占总物种数的90.5%)至少与一类生境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幼树阶段有25个(占总物种数的58.1%)至少与一类生境存在显著关联;成树阶段只有17个(占总物种数的39.5%)至少与一类生境存在显著关联。同一生境对不同生活史阶段物种的影响存在差异,到生活史阶段后期,生境的影响逐渐减弱。由于特定的环境需求,多数物种在不同生活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关联 气候过渡区 地形 生境偏好 生态位理论
原文传递
Waterbirds in the Wetlands of Casiguran, Aurora, Philippines
18
作者 Mary Jane A. Marigmen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23年第5期248-256,共9页
The wetlands of Casiguran, Aurora, Philippines are primarily the source of livelihood for most of the coastal communities of the area. However, this also serves as a feeding ground for many of the migratory and reside... The wetlands of Casiguran, Aurora, Philippines are primarily the source of livelihood for most of the coastal communities of the area. However, this also serves as a feeding ground for many of the migratory and resident waterbirds. There are waterbird species occurring in the area that need protection but only a few studies of these species exis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February to March 2019 to census and identify the water birds present in the study site, determine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index of abundance of identified waterbirds, and describe their habitat associ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 18 waterbird species in five families were present in the area. Family Ardeidae had six representative species, Family Charadriidae had five representative species, Family Scolopacidae had five representative species while only one species represents the Family Anatidae and Family Rallidae. Two waterbird species observed (Anas luzonica and Egretta eulophotes) were lis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as vulnerable and another species (Numerius madagascariensis) was listed as endangered. In terms of abundance, Intermediate Egret (Egretta intermedia) was revealed as the most abundant (94.68%) among waterbirds. Different waterbird species prefer specific habitats. Some usually frequent freshwater and saltwater habitats, including mangroves, open sea, and watercourses inside forests while some were observed in mudflats, and rice fields during the surv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BIRDS WETLANDS Conservation Status ABUNDANCE habitat association
下载PDF
粤东亚热带森林群落树种组成对苔藓植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学成 周庆 +2 位作者 唐启明 徐明锋 苏志尧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6-382,共7页
为探究森林群落树种组成对苔藓植物分布的影响,利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粤东亚热带地区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分布对林分类型的响应。根据森林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划分为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木荷(Schima superba)+米锥(Castanop... 为探究森林群落树种组成对苔藓植物分布的影响,利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粤东亚热带地区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分布对林分类型的响应。根据森林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划分为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木荷(Schima superba)+米锥(Castanopsis carlesii)和米锥3种森林类型。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中苔类(liverworts)和藓类(mosses)植物群落组成特征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双齿裂萼苔(Chiloscyphus latifolius)和细指苔(Kurzia gonyotricha)在3种类型林分中的重要值变化指示了苔类植物群落的差异。3种类型林分中,均以东亚拟鳞叶藓(Pseudotaxiphyllum pohliaecarpum)为优势种。不同林分中藓类植物种类组成主要表现为亚优种分布的不同。这表明森林群落树种组成作为重要的生物因子,对林内苔藓植物的分布和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林分 生境关联 生态响应 粤东 亚热带地区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幼苗分布格局及其对生境过滤的响应 被引量:24
20
作者 田锴 陈磊 +2 位作者 米湘成 马克平 陈建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3561-3569,1-3,共9页
虽然生境过滤对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被普遍承认,很多研究也对不同年龄结构树木与生境的关联程度及种间差异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植物生活史初期特别是植物更新与生境过滤的关系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综合分析... 虽然生境过滤对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被普遍承认,很多研究也对不同年龄结构树木与生境的关联程度及种间差异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植物生活史初期特别是植物更新与生境过滤的关系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综合分析了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4 hm2样地幼苗空间分布、更新动态与生境的关系,结果显示:(1)对24个物种更新格局进行基于Torus-translation的生境关联性检验,有11个物种表现出与特定生境类型显著相关,其中7个树种表现出对特定生境的显著正关联;(2)通过对幼苗群落中存活一年以上个体的指示种分析,确定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境指示种及8对物种组合单元;(3)通过与以往针对胸径≥1 cm木本植物(非幼苗个体)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样地内不同树木的幼苗与其对应的非幼苗个体的生境关联性均存在差别,表明生境过滤的影响会随着树木生活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生境过滤对森林幼苗更新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了物种和生境关联性、生物个体间相互作用等生态学过程在树木生活史初期就已有所体现,并对整个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更新 物种-生境关联 生境过滤 物种共存 动态监测样地 古田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