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形条件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以岷江流域上游为例 被引量:29
1
作者 朱渊 余斌 +2 位作者 亓星 王涛 陈源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8-277,共10页
为了预警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判断泥石流的易发程度。在地质和降雨条件都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因地形条件的不同,导致一个区域的沟谷暴发泥石流的频率有着明显不同,显然地形条件是控制泥石流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研究岷江流域上游典型沟谷... 为了预警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判断泥石流的易发程度。在地质和降雨条件都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因地形条件的不同,导致一个区域的沟谷暴发泥石流的频率有着明显不同,显然地形条件是控制泥石流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研究岷江流域上游典型沟谷为例,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选用岷江流域上游典型沟谷的形成区流域面积A0、形状系数F0以及沟床纵比降J03个重要参数进行研究,比较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征而得到一个综合的地形因子G。对比研究岷江流域典型区域以及甘肃舟曲、台湾陈有兰溪地区沟谷泥石流的暴发频率和G值,比较验证后得出:在地质和降雨条件都相近的情况下,沟谷G值越大,则越利于暴发泥石流。因此,可运用地形因子G划分某区域内沟谷泥石流的易发等级。对于岷江流域典型区域的沟谷:G≥0.21极容易暴发泥石流;0.14<G<0.21较容易暴发泥石流;G≤0.14不容易暴发泥石流。由于地质条件和降雨情况的差异,不同地区泥石流易发等级所对应的G值也将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条件 泥石流 暴发频率 岷江流域
下载PDF
沟道型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经验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詹威威 黄润秋 +1 位作者 裴向军 李为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沟道型滑坡-碎屑流具有隐蔽性强、危险性高、力学机理复杂的特点,研究其运动距离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遥感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获取了汶川地震触发的38个沟道型滑坡-碎屑流的基础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 沟道型滑坡-碎屑流具有隐蔽性强、危险性高、力学机理复杂的特点,研究其运动距离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遥感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获取了汶川地震触发的38个沟道型滑坡-碎屑流的基础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沟道型滑坡-碎屑流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滑坡体积V、最大垂直运动距离H、滑源区高差Hs、沟道段坡度β。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滑坡-碎屑流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的最优多元回归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将最优多元回归模型与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滑坡运动距离和泥石流运动距离预测模型进行对比,表明考虑滑坡体积、地形落差和沟道段坡度的运动距离预测指标体系,具有最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好的物理含义,可为沟谷山区滑坡-碎屑流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沟道型 运动距离 逐步回归 预测指标体系
下载PDF
贵州望谟打蒿沟“6·06”泥石流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朱渊 余斌 +2 位作者 陈源井 王涛 亓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9-606,共8页
2011-06-06贵州省望谟县北部普降百年一遇暴雨,引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及交通造成严重损害。其中以打蒿沟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该流域内支沟发育,沟床比降相对较缓,但陡峻的岸坡和较大的汇水面积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 2011-06-06贵州省望谟县北部普降百年一遇暴雨,引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及交通造成严重损害。其中以打蒿沟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该流域内支沟发育,沟床比降相对较缓,但陡峻的岸坡和较大的汇水面积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水动力条件。打蒿沟地处碎屑岩发育地区,松散堆积体较厚,并受岸坡坡度影响浅层滑坡发育,现场调查共19处。另外流域内人为破坏严重,村民沿沟垒筑大量梯田也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特殊的人工物源。通过对其4条支沟的研究发现,泥石流形成特征并不一致,其中坡度较缓的2#支沟浅层滑坡发育,为浅层滑坡型泥石流;而坡度较陡的其他3条支沟浅层滑坡发育较少,以沟床物源为主,为沟床启动型泥石流。通过对沟道两侧斜坡坡度的调查统计和分级得出流域内25°~40°的岸坡最易形成浅层滑坡,且当山坡呈上缓下陡时,更利于滑坡的形成。打蒿沟在强降雨条件下依然可暴发泥石流,规模会有所减小,但在类似2011-06-06这类稀遇暴雨作用下仍可造成较大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蒿沟 泥石流 形成机理 启动类型 岸坡坡度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模式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旭义 查轩 刘先尧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崩岗在我国南方红壤区中广泛分布,它破坏土地资源,恶化生态环境,是我国南方红壤区侵蚀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土壤侵蚀方式之一.加快对崩岗侵蚀治理的研究也就成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中的重中之重.文章拟从崩岗侵蚀类型和侵蚀发展过程... 崩岗在我国南方红壤区中广泛分布,它破坏土地资源,恶化生态环境,是我国南方红壤区侵蚀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土壤侵蚀方式之一.加快对崩岗侵蚀治理的研究也就成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中的重中之重.文章拟从崩岗侵蚀类型和侵蚀发展过程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总结出崩岗侵蚀治理的模式,旨为我国南方红壤区崩岗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治理模式 侵蚀类型
下载PDF
陕北六道沟流域切沟形态复杂性及其类型划分 被引量:9
5
作者 赵影 董爽 贾玉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92-1299,共8页
黄土高原切沟对流域地貌和自然环境造成了深刻影响,研究切沟形态特征有助于揭示其发育过程和演化机理。在陕北六道沟小流域,利用手持GPS测量32条发育典型的切沟,通过研究取得以下结果:①沟长大于100m的切沟占调查总数的81.2%。切沟横向... 黄土高原切沟对流域地貌和自然环境造成了深刻影响,研究切沟形态特征有助于揭示其发育过程和演化机理。在陕北六道沟小流域,利用手持GPS测量32条发育典型的切沟,通过研究取得以下结果:①沟长大于100m的切沟占调查总数的81.2%。切沟横向扩张程度大于其下切程度,且宽度和深度自沟头和横断面到沟口显著增加(P<0.05);②与形状指数相比,计盒维数对切沟分支和边缘破碎信息表达效果更佳;③根据切沟分支情况,其形态可分为线型、沟头扩展型、沟头分支型和沟底分支型4种类型。总之,从主沟和支沟的空间联系、支沟沟长占比和对切沟类型划分而言,支沟是重新认识切沟和流域破碎地貌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沟 形态 分形维数 切沟类型 六道沟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干热河谷不同活跃度冲沟土体抗剪强度分异及理化性质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素 熊东红 +5 位作者 杨丹 郑学用 张宝军 苏正安 董一帆 闫帮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4-129,160,共7页
选取活跃冲沟、半活跃冲沟和稳定冲沟3类典型发育的冲沟,探明不同活跃程度冲沟的侵蚀分异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活跃程度冲沟的容重、砂粒含量大致表现为活跃冲沟>半活跃冲沟>稳定冲沟;土体总孔隙度、田间持水率、粘粒含量、粉... 选取活跃冲沟、半活跃冲沟和稳定冲沟3类典型发育的冲沟,探明不同活跃程度冲沟的侵蚀分异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活跃程度冲沟的容重、砂粒含量大致表现为活跃冲沟>半活跃冲沟>稳定冲沟;土体总孔隙度、田间持水率、粘粒含量、粉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则呈相反趋势。(2)土体的平均内摩擦角φ随着冲沟发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平均粘聚力C随着冲沟发育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活跃冲沟容重、总孔隙度与土体抗剪强度呈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半活跃冲沟的土体抗剪强度与相关理化性质无明显线性关系;稳定冲沟中,有机质、粘粒和粉粒与土体抗剪强度呈线性正相关,与砂粒含量无明显线性关系。不同活跃程度冲沟的土体抗剪强度大致表现随容重、有机质的增高而增强,随总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与田间持水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4)主成分分析中,田间持水率和土体的机械组成是影响活跃冲沟抗剪强度的重要因子;田间持水率、土体机械组成和有机质是影响半活跃冲沟的重要因子;容重、机械组成和有机质是影响稳定冲沟土体抗剪强度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抗剪强度 冲沟类型 干热河谷
下载PDF
我国西部某地区冲沟型泥石流特征及防治研究
7
作者 周留煜 《建筑技术开发》 2024年第7期123-125,共3页
泥石流是我国西部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其发育条件特殊,常伴有滑坡、崩塌等现象,其破坏性强,危害性大。我国西部某地区自然环境条件适宜泥石流发育,因此对该地区泥石流的发育、规模、频率等特征进行研究则有着重要的防灾减灾意义。... 泥石流是我国西部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其发育条件特殊,常伴有滑坡、崩塌等现象,其破坏性强,危害性大。我国西部某地区自然环境条件适宜泥石流发育,因此对该地区泥石流的发育、规模、频率等特征进行研究则有着重要的防灾减灾意义。研究将以米林县某公路工程沿线发育的某泥石流为典型代表,以点带面深入分析冲沟型泥石流的发育特点、沉积特征、灾害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西部某地区 冲沟型 泥石流特征 防治
下载PDF
An Overview of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of Post-seismic Debris Flows Triggered by Subsequent Rainstorm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Extremely Stricken Areas 被引量:4
8
作者 NI Huayong TANG Chuan +3 位作者 ZHENG Wanmo XU Ruge TIAN Kai XU 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310-1328,共19页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duced large amounts of debris flows and catastrophic incidents triggered by subsequent rainstorm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past 6 rainy seasons, and thus resulted in serious casualties, hu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duced large amounts of debris flows and catastrophic incidents triggered by subsequent rainstorm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past 6 rainy seasons, and thus resulted in serious casualties, huge economic loss and long-term impact. In this paper, post-seismic debris flows distributed in 10 Wenchuan earthquake extremely stricken counties were verified and debris flow database consisting of 609 debris flow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rganized by Land and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Combined with database and related studies, the impact of Wenchuan earthquake on debris flows was analyzed. And then variation of formation conditions including rainfall threshold and landform condition was analyzed by contrasting pre-seismic and post-seismic debris flows. Followed are some typical viewpoints on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post-seismic debris flows. In the end of this paper, characteristics of postseismic debris flows triggered by subsequent rainstorms were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such as regional group occurrence, high frequency, high viscosity, chain effect, huge dynamics, large scale and long duration. We hope this paper will be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post-seismic debris flow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extremely stricke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Post-seismic debris flow gully-type debris flow Formationmechanism Disaster characteristic
下载PDF
打便沟泥石流成因及其形成机理判定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云波 余斌 +2 位作者 马敏 朱渊 王治兵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9-122,共4页
贵州省望谟县北部2011年6月6日普降暴雨(200年一遇)并引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及交通造成严重损害。通过分析打易镇打便沟泥石流的现场调查资料,从物源、地形、降雨等方面分析了泥石流的成因,研究了泥石流的灾害特征和形成... 贵州省望谟县北部2011年6月6日普降暴雨(200年一遇)并引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及交通造成严重损害。通过分析打易镇打便沟泥石流的现场调查资料,从物源、地形、降雨等方面分析了泥石流的成因,研究了泥石流的灾害特征和形成机理,对流域内滑坡型泥石流提取重要地形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泥石流暴发的最小滑坡面积比例并拟合出临界暴发曲线,为泥石流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便沟 泥石流 起动类型 滑坡 坡度
下载PDF
沟谷型黄土弃渣场排水系统合理性分析与设计
10
作者 王光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9-93,共5页
在汇水区域较大和降雨集中条件下,若沟道排水不当,将会对沟道内弃渣造成冲刷,发生垮塌或形成泥石流,威胁下游敏感点安全。因此,合理有效的排水方案是弃渣场防护的关键。针对某一沟谷型黄土弃渣场,以现有相关的资料为基础,结合现场调查... 在汇水区域较大和降雨集中条件下,若沟道排水不当,将会对沟道内弃渣造成冲刷,发生垮塌或形成泥石流,威胁下游敏感点安全。因此,合理有效的排水方案是弃渣场防护的关键。针对某一沟谷型黄土弃渣场,以现有相关的资料为基础,结合现场调查和室内外试验,借助相关气象资料,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对该弃渣场现有排水系统合理性进行计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设计方案并进行相应验算。为同类问题的分析评价及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型 黄土弃渣场 排水系统
下载PDF
浅层滑坡诱发沟谷泥石流的地形和降雨条件 被引量:38
11
作者 余斌 王涛 朱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2-550,共9页
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打易镇的大范围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泥石流提供了研究这类泥石流地形和降雨条件的机会。在地质条件一致和小区域内的降雨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地形条件就是这些泥石流暴发与否的唯一决定因素。对比一些重要的地形因... 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打易镇的大范围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泥石流提供了研究这类泥石流地形和降雨条件的机会。在地质条件一致和小区域内的降雨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地形条件就是这些泥石流暴发与否的唯一决定因素。对比一些重要的地形因素与泥石流暴发的关系,得出了由流域面积、沟床纵比降和25°~45°山坡坡度面积比组成的泥石流综合地形因子T。在地形因子T的基础上,研究获得了由前期降雨量、1 h降雨强度、年平均降雨量等组成的降雨因子R。由地形因子T和降雨因子R获得的临界条件P可以判断该区域的泥石流暴发。由于研究工作部分基于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研究成果还可用于其他区域的泥石流形成预测,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降雨因子 泥石流 浅层滑坡
下载PDF
四川汶川高家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启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高波 任光明 +4 位作者 王军 王猛 刘彬 王杰 余天斌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4年第4期1-5,共5页
2011年7月3日,汶川县高家沟发生泥石流活动,泥石流堵塞岷江,造成重大损失。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对高家沟泥石流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堵溃"型高位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启动机理及其运动特征,为该类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 2011年7月3日,汶川县高家沟发生泥石流活动,泥石流堵塞岷江,造成重大损失。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对高家沟泥石流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堵溃"型高位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启动机理及其运动特征,为该类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家沟 高位泥石流 形成条件 启动机理 堵溃型
下载PDF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邵臻 张富 +1 位作者 陈瑾 张佰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9-135,共7页
通过对陇中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的定期观测,用烘干法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土壤水分在植被生长季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大小顺序... 通过对陇中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的定期观测,用烘干法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土壤水分在植被生长季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大小顺序为:荒草地>沙棘林地>农地>草地>油松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剖面水分的影响随土层的加深呈增大趋势,土壤剖面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层的加深呈减小趋势,并且其含水量变化存在季节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消耗量及补充量均有差异;土壤剖面储水量的盈亏状况为:农地没有亏缺,荒草地的亏缺量最小,油松林地在40cm以下土层均亏缺。因此,在该区的生态植被恢复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草本和灌木植物,以利于土壤水环境及其永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分 剖面特征 土壤储水量
原文传递
东北典型黑土区40年来沟蚀空间格局变化及地形分异规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文娟 邓荣鑫 张树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71,共4页
以SPOT5和Corona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获取了东北典型黑土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生成了侵蚀沟密度空间分布图;基于1∶5万地形图,插值求取DEM,提取了地形因子;最后,在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分析典型黑土区40年来沟蚀空间格局... 以SPOT5和Corona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获取了东北典型黑土区1965年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生成了侵蚀沟密度空间分布图;基于1∶5万地形图,插值求取DEM,提取了地形因子;最后,在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分析典型黑土区40年来沟蚀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经过40年的开发,研究区侵蚀沟密度剧增,且各等级侵蚀沟密度都出现向更高一级发展的趋势,呈现出以北西南东向为轴心,从沟蚀剧烈增加区到微度增加区变化特征;沟蚀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层状分布规律,在海拔250~275m高度出现密度最大值,说明岗坡地带是黑土区沟蚀易发区;坡度分异表明黑土区侵蚀沟出现向高坡度发展趋势;各坡向上侵蚀沟密度和动态发展状况表明,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向不是影响侵蚀沟发育的首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蚀 侵蚀沟密度 空间格局 东北典型黑土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水分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梁超 郝文芳 袁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3-106,111,共5页
在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过程,不同的地理区域其相关的影响差异较大,但就其某一具体地区而言存在着重点尺度和主控因子。对黄土丘... 在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过程,不同的地理区域其相关的影响差异较大,但就其某一具体地区而言存在着重点尺度和主控因子。对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乔、灌、草植被群落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坡向、海拔是影响该区域土壤水分含量的主控因子;而植被群落也会影响到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但不能确定其为主控因子,并且可以说明林龄不是影响该区水分含量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滇西北海巴洛沟“7·28”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成因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赵鑫 张海太 +6 位作者 赵志芳 夏龙松 刘斌 李亚军 李春晓 陈宁生 王政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9-1349,共11页
海巴洛沟位于滇西北横断山区,2019年7月28日凌晨2:40暴发泥石流灾害,为科学准确开展该区域泥石流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工作,保障海巴洛沟流域中下游香丽(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安全,本文根据实地、无人机航拍及遥感调查,结合... 海巴洛沟位于滇西北横断山区,2019年7月28日凌晨2:40暴发泥石流灾害,为科学准确开展该区域泥石流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工作,保障海巴洛沟流域中下游香丽(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安全,本文根据实地、无人机航拍及遥感调查,结合室内试验和分析计算,对本次泥石流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本次泥石流平均容重为16.77kN·m^-3,属稀性泥石流,洪峰流量为528.16m 3·s^-1,属特大泥石流。受地质、气候条件综合作用,海巴洛沟流域内物源包含3类:河谷区沟道侧岸滑坡体、高位冰碛物和高位寒冻风化碎屑。本次泥石流发生在27日晚至28日凌晨主体降雨过程的尾部,根据对2019年8~10月海巴洛沟流域9次降雨过程的监测,发现该区域降雨具有主体过程为6h、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的时空分布特征。激发本次泥石流的强降雨集中分布在哈巴雪山西侧海拔4200~4800m的峰脊区,6h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为60.43mm。激发水源除降雨外,还包含峰脊区内冰川融水,经计算本次6h降雨过程中冰川平均消融水当量为17.29mm。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滇西北横断山区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监测预警及防治提供可靠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横断山区 海巴洛沟 6h降雨过程 冰川融水 混合型泥石流
下载PDF
温度和水分对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释放CO_2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宏 黄懿梅 +1 位作者 祁金花 安韶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1-737,共7页
为探讨影响土壤释放CO2潜力的因素,本研究采集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苹果园、退牧草地、辽东栎林地)的原状土壤样品,室内进行不同温度和水分梯度的培养试验,测定培养过程中土壤释放CO2的速率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分析其对... 为探讨影响土壤释放CO2潜力的因素,本研究采集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苹果园、退牧草地、辽东栎林地)的原状土壤样品,室内进行不同温度和水分梯度的培养试验,测定培养过程中土壤释放CO2的速率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分析其对土壤释放CO2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土壤释放CO2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指数模型Ra=aebT可以很好地预测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含水率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不大,但含水率对Q10值的影响明显,较高或较低的水分情况下都会降低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释放CO2的速率表现为:林地土壤>草地土壤>果园土壤。土壤理化性质中,有机碳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有机氮;此外微生物量碳很可能是间接影响土壤CO2释放速率的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温度 水分 黄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泥石流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广帅 邓浩俊 +3 位作者 杜锟 林勇明 马瑞丰 王道杰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4-219,共6页
结合修正后的内梅罗指数,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泥石流滩地土壤肥力差异性特征,旨在为泥石流滩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泥石流滩地整体物理结构与肥力状况较差,"砂石化"现象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 结合修正后的内梅罗指数,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泥石流滩地土壤肥力差异性特征,旨在为泥石流滩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泥石流滩地整体物理结构与肥力状况较差,"砂石化"现象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但对土壤养分特性影响不显著;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较好,土壤孔隙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耕地>林地>近流通区荒地>草地>远流通区荒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大小依次为耕地>林地>草地>远流通区荒地>近流通区荒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滩地 蒋家沟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肥力 内梅罗指数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莫保儒 蔡国军 +4 位作者 赵廷宁 于洪波 邹天福 柴春山 王子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3,共6页
通过小流域内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植被调查,研究了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植物种占总数比例为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灌木>乔木;阳坡灌木作用较大,半阳坡和半阴坡乔木树种与灌木... 通过小流域内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植被调查,研究了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植物种占总数比例为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灌木>乔木;阳坡灌木作用较大,半阳坡和半阴坡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作用相近,阴坡明显以乔木树种作用占优势;不同人工林类型之间植物多样性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立地条件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人们对退耕地的经营活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生活型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某重点山洪沟防治措施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袁以美 郑明权 +1 位作者 周代荣 陈建生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127,共4页
气候、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人类活动是山洪沟致灾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工程措施,采取不同的堤身断面型式,并注重堤脚抗冲刷设计。对于一般河岸,可采取造价较低的临水侧混凝土矮挡墙上接土质斜坡;对于迎流顶冲... 气候、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人类活动是山洪沟致灾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工程措施,采取不同的堤身断面型式,并注重堤脚抗冲刷设计。对于一般河岸,可采取造价较低的临水侧混凝土矮挡墙上接土质斜坡;对于迎流顶冲、深槽迫岸的局部危险堤段,可采取安全性更高的重力式混凝土挡墙;对于历史溃口段、堤身开裂段等险工险段,可采取堤身充填灌浆、临水侧混凝土挡墙护脚、生态护坡防冲等防治措施。为方便不幸落水者自救攀爬上岸,以及为动植物提供生长栖息环境,在挡墙临水侧增设混凝土凹槽,工程成本仅增加约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沟 防洪治理 工程措施 新型挡墙 堤防加固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