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治沟造地工程水资源调控与利用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雷娜 韩霁昌 +1 位作者 高红贝 陈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30,共5页
对延安治沟造地壤中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壤中流的特征提出了无动力壤中流调节灌溉综合技术体系,通过蓄水池、排洪沟、截水沟、灌排两用渠的修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涝疏旱灌,防治旱涝以及水土流失等自然... 对延安治沟造地壤中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壤中流的特征提出了无动力壤中流调节灌溉综合技术体系,通过蓄水池、排洪沟、截水沟、灌排两用渠的修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涝疏旱灌,防治旱涝以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通过田间道路的设置、农田防护林的种植,营造生命廊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以延安市南泥湾治沟造地工程项目区为例,介绍了主要的工程措施以及无动力壤中流调节灌溉综合技术体系运行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为治沟造地工程中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壤中流 水资源 调控利用
下载PDF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艾敏 何建宁 +3 位作者 陈重豪 慕继发 高超华 田禹东 《地理信息世界》 2022年第2期57-61,66,共6页
土地整治是一项惠民生、保生态、增良田的惠民工程,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土地整治是陕西省延安市土地整治的创新模式。通过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整治项目实践,分析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实际应用效果... 土地整治是一项惠民生、保生态、增良田的惠民工程,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土地整治是陕西省延安市土地整治的创新模式。通过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整治项目实践,分析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项目中使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实景三维数据,利用多期模型进行比对,可极大地降低人工成本,加快测量效率,缩短项目周期,是首选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无人机 治沟造地 三维模型
下载PDF
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对土体质量和土体结构影响——以南泥湾镇阳湾沟治沟造地项目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哲 高笑 王欢元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9年第2期34-38,共5页
土体质量状况是综合评价延安治沟造地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治沟造地项目区的整治要求,针对性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层结构进行了调节设置,评价和分析了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阳湾沟项目区整治后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体结构... 土体质量状况是综合评价延安治沟造地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治沟造地项目区的整治要求,针对性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层结构进行了调节设置,评价和分析了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阳湾沟项目区整治后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体结构。结果表明,治沟造地工程既优化了整治项目区的田块规模、平整度,又改善了土体的剖面结构及土质质量,增加了项目区的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用地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土体既能都满足土地工程的设计标准,又能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与产量,这为黄土高原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工程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土体有机重构 土体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南泥湾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雷娜 穆兴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2-398,共7页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以及国家地质调查总局制定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的采样方法实地采样,分析治沟造地工程中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以及国家地质调查总局制定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的采样方法实地采样,分析治沟造地工程中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工程及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延安市南泥湾镇治沟造地工程施工导致的碳排放量为3.76 t·hm-2,表现为碳源效应。其中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的是土地平整工程,碳排放量为2 335.50 t,农田防护工程碳排放最小,不产生碳排放。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碳储量增加95.34 t·hm-2,表现为碳汇效应。其中耕地面积增加使碳储量增加了1 119.72 t·hm-2,水田的碳储量增加量最多,为716.54 t·hm-2;园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面积减少导致碳储量减少了1 024.38 t·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碳储量减少量最多,为807.50 t·hm-2。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碳储量抵消了工程施工产生的碳排放,碳储量为91.58 t·hm-2。研究表明,治沟造地工程总体上表现为碳汇效应,有利于区域碳储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土地整理 碳排放 黄土高原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的主要工程措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兴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5期186-187,207,共3页
治沟造地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新举措,是极富战略远见的重大方针政策,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介绍治沟造地的背景、历程和取得的成效,对治沟造地主要的工程措施进行... 治沟造地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新举措,是极富战略远见的重大方针政策,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介绍治沟造地的背景、历程和取得的成效,对治沟造地主要的工程措施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提出了几点后续治沟造地工程的工作建议,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促进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背景 工程 建议
下载PDF
治沟造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雷娜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8年第5期51-56,共6页
治沟造地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补充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以延安市南泥湾镇为试验地,测定分析了治沟造地区域水田、旱地、柳树林地、松树林地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中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的含量、分布规... 治沟造地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补充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以延安市南泥湾镇为试验地,测定分析了治沟造地区域水田、旱地、柳树林地、松树林地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中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的含量、分布规律以及易氧化态碳与有机碳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且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60cm土层深度内,旱地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有机碳含量和易氧化碳均低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易氧化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充分说明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治沟造地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碳循环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全球碳循环中,治沟造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易氧化碳 土地利用方式 治沟造地
原文传递
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雷娜 张卫华 高红贝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7年第1期18-23,共6页
研究治沟造地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后土地利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从延安市南泥湾镇采集土样,测定土样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以及基本理化指标,采用SPSS中均值T检验分析工程施工与施工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土... 研究治沟造地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后土地利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从延安市南泥湾镇采集土样,测定土样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以及基本理化指标,采用SPSS中均值T检验分析工程施工与施工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前后,耕地土壤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差异显著,工程施工对旱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影响最大,增加了52.38%;相对旱地而言,水田对施工效果的响应不明显,增加了13.84%。(2)工程实施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各异。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水田>坑塘水面>柳树林>刺柏林>油松林>草地>水浇地>旱地>村庄>沟渠>农田道路,变化范围为0.32~1.01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关系密切,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5,P<0.05)。(3)治沟造地工程中柳树、刺柏、油松栽植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分别提高了114.28%、85.71%、7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 有机碳 土壤 治沟造地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治沟新造耕地土壤的水盐分异特征
8
作者 柯增鸣 马理辉 +1 位作者 焦峰 颜秉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88,共8页
[目的]黄土丘陵区“治沟造地”工程形成的部分新造耕地面临着土壤盐碱化的风险,探究新造耕地土壤水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防治土壤盐碱化,促进新造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该区典型新造耕地,沿沟头至沟口... [目的]黄土丘陵区“治沟造地”工程形成的部分新造耕地面临着土壤盐碱化的风险,探究新造耕地土壤水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防治土壤盐碱化,促进新造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该区典型新造耕地,沿沟头至沟口设置6个试验小区,依次为采样点1,2,3,4,5,6,利用网格法获取每个小区0—20,20—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采用多重分形方法分析新造耕地土壤水、盐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新造耕地土壤水、盐含量沿沟头至沟口皆逐渐降低,采样点1,2,3地块的平均土壤水分和平均盐分含量分别为17.6%和0.81 g/kg,分别比采样点4,5,6地块的平均值高23.0%和14.1%(p<0.05)。采样点1,2,3地块土壤水、盐的多重分形参数D_(1)小于采样点4,5,6地块,而ΔD表现出相反的结果,表明采样点1,2,3地块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异性均较高。浅的地下水影响深度是促进采样点1,2,3地块盐分在表层土壤积累的主要原因(p<0.05);地形特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采样点1,2,3地块地形狭窄,不利于排水,易发生涝渍,加剧了盐分积累(p<0.05)。此外,采样点1,2,3地块可能受到较高盐分含量的坡面径流和泥沙侵入,提高了该区域土壤水、盐分含量及其变异性。[结论]地下水影响深度、地形特征及坡面径流泥沙是造成采样点1,2,3地块土壤水、盐含量及其空间变异性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靠近沟头位置的新造耕地是未来土壤盐碱化预防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土壤水分 土壤盐分 空间变异 多重分形方法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农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董起广 王欢元 罗林涛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9年第8期59-63,共5页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的一项重大土地整治工程,工程实施前后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及项目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以羊圈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分析了沟道农田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有机质含量随...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的一项重大土地整治工程,工程实施前后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及项目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以羊圈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分析了沟道农田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沟道不同土层养分指标的变异性表现为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随着距沟头距离增加,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减小后增大,30 cm以下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小,土壤全氮在各个深度范围内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变化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治沟造地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