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松嫩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演变规律 被引量:171
1
作者 章光新 邓伟 +1 位作者 何岩 Ramsis Salama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8,共9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松嫩平原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洮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对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松嫩平原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洮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对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角图示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异特征与演变规律,揭示了风化溶滤、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和人为混合是控制地下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化学过程,从而为流域乃至松嫩平原盐渍土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文化学 时空变异 水文化学过程 东北 演变规律 松嫩平原
下载PDF
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2
作者 滕彦国 左锐 +1 位作者 王金生 林学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由于区域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导致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区域地下水化学演化研究大量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系统分析方法,地下水演... 由于区域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导致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区域地下水化学演化研究大量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系统分析方法,地下水演化研究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和技术以及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模拟方法和技术及常用软件。指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区域地下水自然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复合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水-岩相互作用将是区域地下水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耦合作用将是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球化学 化学演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华北平原浅层含氟地下水演化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47
3
作者 邢丽娜 郭华明 +4 位作者 魏亮 詹燕红 侯春堂 李瑞敏 王轶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57-67,共11页
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统计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历史阶段(1980~1985年)和现阶段(2005~2010年)F-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探讨了现... 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统计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历史阶段(1980~1985年)和现阶段(2005~2010年)F-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探讨了现阶段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F-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化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氟水的区域范围相比历史阶段明显增加;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补给区(Ⅰ区),到中部冲积湖积平原缓慢径流区(Ⅱ区),最后到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排泄区(Ⅲ区),浅层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呈低→高→低的变化;高氟水的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HCO3-和Na+富集的苏打型碱性水化学环境有利于F-的富集,而Ca2+、Mg2+则会抑制F-的富集;高氟水的形成与其迁移、赋存的环境条件有关,在Ⅰ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主要受萤石溶解作用、F-解吸作用控制,在Ⅱ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受蒸发浓缩作用、萤石溶解作用、方解石-白云石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等控制,而在Ⅲ区高氟水主要受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氟离子 水文地球化学 空间分布 演化特点 水化学特征 成因 华北平原
下载PDF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3
4
作者 陈飞 徐翔宇 +3 位作者 羊艳 丁跃元 郦建强 李原园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1-819,共9页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演变趋势 补排结构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贵阳市三桥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被引量:42
5
作者 李华 文章 +2 位作者 谢先军 罗朝辉 顾栩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04-812,共9页
贵阳市三桥地区岩溶地下水是贵阳市重要的生活及工农业用水水源,而贵州省岩溶系统发育异常复杂,对于岩溶水水化学及其演化特征尤其是水-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保障该地区供水水质安全,以贵阳市三桥地区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 贵阳市三桥地区岩溶地下水是贵阳市重要的生活及工农业用水水源,而贵州省岩溶系统发育异常复杂,对于岩溶水水化学及其演化特征尤其是水-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保障该地区供水水质安全,以贵阳市三桥地区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样品采集与氢氧同位素分析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针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水-岩作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a·Mg型、HCO_3·SO_4-Ca型、HCO_3-Ca型和HCO_3-Ca·Mg型;研究区岩溶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研究区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方解石、白云石、岩盐和石膏的溶解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阳市三桥地区 岩溶地下水 水化学演化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贺兰山西麓典型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演变规律 被引量:39
6
作者 姜凌 李佩成 郭建青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85-290,共6页
针对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而出现的绿洲水文生态问题,以贺兰山西麓具有典型特征的内蒙古腰坝绿洲为研究对象,分开采期、非开采期对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线图示法,全面系统地研... 针对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而出现的绿洲水文生态问题,以贺兰山西麓具有典型特征的内蒙古腰坝绿洲为研究对象,分开采期、非开采期对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线图示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异特征与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季节变化对潜水和承压水水化学类型空间变异性影响较小,潜水水文化学性质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承压水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少;②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和人为混合是控制研究区潜水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化学过程;③潜水子系统总溶解固体较高,水化学类型变化也较复杂,主要从HCO3.SO4.Cl-Na.Mg.Ca型向Cl.SO4.HCO3-Mg.Na、Cl.SO4-Na.Mg型演化。承压水水化学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以低矿化度的HCO3-Na.Mg.Ca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绿洲 地下水 水化学类型 时空变异 演变规律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中下游地下水化学及其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7
作者 朱海勇 陈永金 +1 位作者 刘加珍 高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共11页
通过对塔里木河中下游14个断面57眼地下水监测井样品离子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塔里木河中下游地下水化学成分特点、水化学类型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中下游各断面地下水pH值变化不大,矿化度和各离子差异明显,地下水水样以Na+、Cl... 通过对塔里木河中下游14个断面57眼地下水监测井样品离子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塔里木河中下游地下水化学成分特点、水化学类型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中下游各断面地下水pH值变化不大,矿化度和各离子差异明显,地下水水样以Na+、Cl-占绝对优势;矿化度较低的断面其离子浓度变化较小,反之,矿化度高的断面其离子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从塔里木河中游沙吉利克断面至铁依孜断面地下水化学类型由以Cl-SO4-Na、Cl-Na-Mg和Cl-SO4-Na-Mg型水为主,逐渐过渡为以Cl-SO4-Na-Mg和Cl-Na型水为主,在下游阿克敦断面至考干断面地下水化学类型由以Cl-SO4-Na-Mg、Cl-Na-Mg型水为主过渡为以Cl-Na、Cl-HCO3-Na和Cl-Na-Mg为主;时间上,2006年中游断面沿河道地下水化学类型由Cl-SO4-HCO3-Na型过渡为Cl-SO4-Na-Mg型再到Cl-Na型水,而2010年则由Cl-SO4-Na型过渡为Cl-SO4-Na-Mg型再到Cl-Na型水,在下游,2006年沿河道地下水化学类型由Cl-SO4-Na型过渡为Cl-SO4-Na-Mg型再到Cl-Na(Mg)型水,2010年则由Cl-SO4-Na-Mg型直接过渡为Cl-Na-Mg型和Cl-Na型水。塔里木河中下游水样化学组成均落在Gibbs提出的Boomerang Envelope模型上翼,暗示研究区水样化学组成受到蒸发/结晶作用影响。另外,土地利用变化、灌溉、施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类型 地下水 演化 塔里木河中下游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平原地下水砷异常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杨素珍 郭华明 +1 位作者 唐小惠 沈照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2-249,共8页
通过对内蒙古河套平原砷异常区的实际调查、现场取样、测试、室内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得出本区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中双庙和三道桥、沙海和蛮会、白脑包和狼山、塔尔湖及胜丰5片为高砷水地带,从西向东呈不连续的条带状展... 通过对内蒙古河套平原砷异常区的实际调查、现场取样、测试、室内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得出本区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中双庙和三道桥、沙海和蛮会、白脑包和狼山、塔尔湖及胜丰5片为高砷水地带,从西向东呈不连续的条带状展布,而且与盆地沉降中心带相一致。同时分析了高砷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古地理环境特征、地下水环境演化的关系。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以还原环境为主的富含有机质的湖沼相沉积环境、特定的地质、地形条件为地下水砷异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平原 地下水 环境演化 古地理
下载PDF
银川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34
9
作者 柳凤霞 史紫薇 +1 位作者 钱会 冯文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55-2066,共12页
研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及水质评价,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银川地区1991—2016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运用经典统计学、Piper三线图解法、Gibbs图解法、离子比值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研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及水质评价,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银川地区1991—2016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运用经典统计学、Piper三线图解法、Gibbs图解法、离子比值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62个水样点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26年来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未发生明显变化,为偏碱性硬水.多年地下水中各离子含量排序一致,阳离子含量排序为:Na+>Mg2+>Ca2+>K+,阴离子含量排序为HCO-3> Cl->SO■.当前银川地区地下水水质基本满足生活饮用水的标准,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区水质良好,丰登镇及北部地区水质最差,部分井孔的TDS大于2000 mg·L-1.地下水水质在1996年最差,自2006年以来得到明显改善.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及水质受到水文地质条件、蒸发浓缩作用、岩石风化作用、补给水成分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地区 地下水 水化学 演化规律 水质评价
下载PDF
西北地区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趋势及对气象干旱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34
10
作者 粟晓玲 褚江东 +2 位作者 张特 姜田亮 王冠智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42,共9页
为分析西北地区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趋势及对气象干旱的动态响应,利用GRACE和GLDAS数据定量评估地下水储量变化,构建地下水干旱指数GRACE-GDI分析地下水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地下水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动态响应... 为分析西北地区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趋势及对气象干旱的动态响应,利用GRACE和GLDAS数据定量评估地下水储量变化,构建地下水干旱指数GRACE-GDI分析地下水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地下水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动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地下水储量总体上以0.25 cm/a的速率枯竭;河西走廊、六盘山区、青海南部地下水干旱发生频率较高,陕南地区、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干旱发生频率较低,西北地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干旱面积比例为29.0%;地下水干旱与气象干旱的响应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区域占59.3%,且由于气候变暖和植被改善,在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青海湖流域、阿尔泰山等地区响应程度增加;干旱响应时间主要为1~6月和19~24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干旱 气象干旱 动态响应 GRACE数据 演变趋势
下载PDF
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的形成演化机制 被引量:33
11
作者 孙一博 王文科 +2 位作者 段磊 张春潮 王宇航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35,共7页
在对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169个水化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按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循环特征,将浅层地下水系统大致... 在对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169个水化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按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循环特征,将浅层地下水系统大致划分为强烈径流区、缓慢径流区、排泄区。不同水动力分区中,地下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从强烈径流区、缓慢径流区至排泄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由HCO3-Ca·Mg型经过HCO3-Ca·Mg·Na型逐步演化为SO4·Cl-Na型。地下水强烈径流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主要以碳酸盐、硅酸盐等矿物岩石风化作用为主,缓慢径流区以多种作用为主,排泄区由Na-Ca阳离子交换及蒸发浓缩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 浅层地下水 演化机制 离子交换 蒸发浓缩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地下水水化学形成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32
12
作者 丁贞玉 马金珠 何建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8-957,共10页
以邓马营湖区为核心,对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地下水数据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运用PHREEQC2.0软件反向模拟沿运移路径地下水的补给机理及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受水文地质条件制约,从山前洪积扇地下水的补给区深入腾格里沙漠过渡带再到... 以邓马营湖区为核心,对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地下水数据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运用PHREEQC2.0软件反向模拟沿运移路径地下水的补给机理及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受水文地质条件制约,从山前洪积扇地下水的补给区深入腾格里沙漠过渡带再到邓马营湖区中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从HCO3-—Ca2+—Mg2+型过渡为Cl-—SO24-—Na+—Mg2+型再过渡到HCO3-—SO42-—Na+型。其影响因素基本包括:溶滤与蒸发浓缩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以及微弱的混合作用和地下水补给水源水化学成分控制。矿物饱和指数以及反向水文化学地球化学模拟的结果显示,由西南向东北沿水流方向各物质溶解沉淀情况复杂,除斜长石与方解石外,岩盐、石膏、白云石等浓缩沉淀显著,表明蒸发浓缩作用控制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演化 反向模拟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沙漠化 被引量:25
13
作者 丁宏伟 赵成 黄晓辉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5-10,共6页
疏勒河流域地处极度干旱的河西走廊西部 ,是正在兴建的农业灌溉区。随着流域新一轮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必然引起与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转化系统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 ,已出现了类似石羊河、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 疏勒河流域地处极度干旱的河西走廊西部 ,是正在兴建的农业灌溉区。随着流域新一轮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必然引起与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转化系统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 ,已出现了类似石羊河、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出现的植被衰亡、草场退化、泉水衰减、土地盐渍化、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依据 2 0世纪 90年代对疏勒河流域的实地调查资料 ,在对流域生态环境特点、环境变迁历史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 ,着重研究了生态环境与地下水的关系 ,并提出了流域地下水影响带内植被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沙漠化 地下水 演化模式 疏勒河流域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大柴旦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景涛 史浙明 +2 位作者 王广才 姜军 杨炳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4-205,共12页
地下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柴旦湖地处西北干旱区,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了解该地区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对这一生态敏感地区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采集该地区28个具... 地下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柴旦湖地处西北干旱区,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了解该地区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对这一生态敏感地区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采集该地区28个具有代表性的水样,运用数理统计、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值、饱和指数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探讨了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作用。结果表明:(1)由山前冲洪积扇到大柴旦湖,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_(3)·Cl·SO_(4)-Na·Ca型向SO_(4)·Cl-Ca·Na、Cl-Na型演化转变,总溶解固体物含量由小于1 g/L增至380 g/L以上。(2)Gibbs图、主要离子比值分析及饱和指数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和蒸发结晶作用控制,沿地下水流路径上,主要发生了岩盐、石膏的溶解,方解石的沉淀,白云石和长石的溶解或沉淀。氯碱指数、[(Na^(+)+K^(+))-Cl-]与[(Ca^(2+)+Mg^(2+))-(HCO-3+SO^(2-)_(4))]关系表明,阳离子交换作用也影响着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形成。(3)通过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定量验证了地下水径流过程的主要水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演化规律 大柴旦湖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人为因素影响下浅层地下淡水氮浓度的演变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政红 王东升 《勘察科学技术》 1999年第1期37-41,共5页
地下水是敏感和脆弱的环境要素,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人为因素影响下最严重的地下淡水演变,使浅层地下水氮浓度持续增长,大陆近地表天然水系统中氮失去平衡,浅层地下水成为大陆氮贮存库。天然条件下浅层地下水硝态氮... 地下水是敏感和脆弱的环境要素,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人为因素影响下最严重的地下淡水演变,使浅层地下水氮浓度持续增长,大陆近地表天然水系统中氮失去平衡,浅层地下水成为大陆氮贮存库。天然条件下浅层地下水硝态氮(NO3-N)浓度为4.4mg/L,δ^13N(air)值≤5‰,受烘便污染的地下水硝态氮(NO3-N)浓度可达20 ̄70mg/L,δ^15N值为10‰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淡水 氮浓度 地下水 水质污染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 被引量:24
16
作者 侯光才 张茂省 +9 位作者 王永和 赵振宏 梁永平 陶正平 杨郧城 李清 尹立河 王晓勇 王冬 李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34,共28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大型构造沉积盆地,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基底,依次沉积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中生界碎屑岩和各种成因的新生界,总厚度达6000m。根据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将鄂尔多斯盆地含水岩系划为...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大型构造沉积盆地,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基底,依次沉积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中生界碎屑岩和各种成因的新生界,总厚度达6000m。根据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将鄂尔多斯盆地含水岩系划为周边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层系统、白垩系碎屑岩裂隙孔隙含水层系统和盆地东部基岩裂隙水与上覆第四系松散层孔隙含水层系统。在含水层系统划分的基础上,以含水体之间是否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稳定的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为依据,将周边岩溶水可进一步划分为10个水流系统和22个子系统,白垩系地下水划分为5个水流系统和11个子系统,石炭系—侏罗系裂隙水与上覆松散层孔隙水划分为9个地下水系统。系统论述了含水层系统特征,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循环规律,对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评价,针对能源基地建设的供水急需,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形成与演化 地下水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滨海石化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25
17
作者 左锐 王金生 +2 位作者 杨洁 滕彦国 王锐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101,共5页
由于地下水环境污染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尤其是滨海石化项目,其污染种类多、环境风险大、保护目标难确定,因此前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尤为重要。文章对滨海石化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保护目标的确定、评价标准的选取、污染... 由于地下水环境污染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尤其是滨海石化项目,其污染种类多、环境风险大、保护目标难确定,因此前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尤为重要。文章对滨海石化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保护目标的确定、评价标准的选取、污染源的估算和保护措施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珠江入海口某大型石化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案例分析,为类似地区的石化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环境影响评价 滨海 石化 评价标准
下载PDF
民勤绿洲灌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驱动机理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李会亚 冯起 +2 位作者 陈丽娟 赵玉 杨怀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3-740,共8页
通过分析民勤绿洲灌区55个地下水样的相关水化学指标,探讨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驱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Na^+和Mg^(2+)为主,阴离子以SO_4^(2-)和Cl^-为主;其中K^+、Na^+、Mg^(2+)、CO_3^(2-)、Cl^-、SO_4^(2-)... 通过分析民勤绿洲灌区55个地下水样的相关水化学指标,探讨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驱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Na^+和Mg^(2+)为主,阴离子以SO_4^(2-)和Cl^-为主;其中K^+、Na^+、Mg^(2+)、CO_3^(2-)、Cl^-、SO_4^(2-)表现为强变异性,而Ca^(2+)和HCO_3^-则表现为中等变异。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SO_4-Mg型、Cl-Mg型、SO_4-Na型和Cl-Na型为主,沿着地下水流方向(坝区→泉山区→湖区),阳离子中Na^+逐渐取代了Mg^(2+)的主导地位,而阴离子中SO_4^(2-)一直占主导地位,但Cl^-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来自岩盐、石膏等蒸发岩、碳酸盐矿物以及硅铝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地下水水化学演化是由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和溶滤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结果可为民勤绿洲地下水资源评价、合理利用及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地下水 水化学 演化驱动机理 民勤
原文传递
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演化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赵江涛 周金龙 +3 位作者 梁川 尹钟 鲍正德 钱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97-1406,共10页
地下水资源是焉耆盆地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深入研究焉耆盆地地下水演化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对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及保护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ibbs图阐明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所经历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大... 地下水资源是焉耆盆地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深入研究焉耆盆地地下水演化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对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及保护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ibbs图阐明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所经历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大气降水、蒸发浓缩和岩石风化作用等),平原区采样点主要分布在Gisbbs图的右上角及中部左侧,表明平原区地下水受风化、蒸发浓缩作用影响,且受大气降水作用影响较小;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以及岩盐、石膏等蒸发岩的风化溶解是平原区地下水主要离子来源,应用PHREEQC地球化学模拟软件计算了平原区各矿物饱和指数,大部分采样点方解石与白云石未达到饱和状态;随着平原区地下水中的TDS和Cl-浓度的逐渐升高,Mg^(2+)在地下水中的富集受到了白云石沉淀过程的限制,而Ca^(2+)的含量随TDS的增大而持续增加,并结合平原区2011年与2014年地下水水化学Piper三线图,平原区地下水大部分呈Ca·Na型或者Ca·Mg型;地下水ORP值均为正值,表明平原区地下水处于氧化状态;根据离子比例法,γNa+/γ(Na++Ca^(2+)+Mg^(2+))比值深层承压水>潜水>浅层承压水,表明平原区地下水阳离子交换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深层承压水、潜水、浅层承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演化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焉耆盆地平原区 新疆
下载PDF
人为活动条件下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的演变 被引量:15
20
作者 徐恒力 肖国强 李红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3,共7页
用地下水系统理论和地下水系统分析方法 ,从全新的视角对河北平原地下水系统的介质空间、流场、水化学场的结构与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为活动条件下地下水系统的演化 ,从而为该地区水资源评价、开发与管理。
关键词 人为活动 河北平原 地下水系统 第四系 介质空间结构 流场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