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生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包钢稀土尾矿库周边地下水生态系统为例 被引量:18
1
作者 安新丽 陈廷廷 +3 位作者 赵晗 张又弛 侯艳伟 蔡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413-3422,共10页
生物完整性指数是水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河流等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但利用水体中分解者微生物群落构建IBI评价标准的报道很少,针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研究更是鲜见.本研究针对包钢稀土尾矿库周边地下水生... 生物完整性指数是水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河流等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但利用水体中分解者微生物群落构建IBI评价标准的报道很少,针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研究更是鲜见.本研究针对包钢稀土尾矿库周边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开展评价工作,基于地下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Illumina高通量测序信息,筛选关键环境因子,甄别敏感或耐受微生物分类属,确定候选生物参数,探索针对地下水的微生物完整性指数(microbiome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M-IBI)评价流程与标准构建方法.结果表明,总计12个地下水样点中,4个样点属于健康等级(Ⅰ级),占总样点的33.3%;2个样点属于亚健康等级(Ⅱ级),占总样点的16.7%;5个样点属于一般等级(Ⅲ级),占41.7%;1个样点属于较差等级(Ⅳ级),占8.3%;总体来看,靠近尾矿库的样点健康等级较低,而远离尾矿库参照点受到的干扰较小,健康等级较高,这可能与人类活动干扰影响程度密切相关.参照该地区地下水理化参数基础上的水质情况分析结果,发现应用M-IBI指数可较合理地评估包头稀土尾矿区周边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合生态系统健康内涵,本研究初步提出针对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的M-IBI指数评价体系构建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生物完整性指数 地下水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微生物生物完整性指数
原文传递
地下水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山梅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7-31,共5页
各种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但对地下水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研究刚刚起步。文章基于前人研究,综合多种价值评估方法,构建地下水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将地下水系统价值分为深层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价值和浅层地下水的生态... 各种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但对地下水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研究刚刚起步。文章基于前人研究,综合多种价值评估方法,构建地下水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将地下水系统价值分为深层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价值和浅层地下水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细化之。并以华北缺水地区——石家庄为例进行测算,得出石家庄地下水系统总价值接近65亿元,其中资源功能价值约为33.1亿元,占总价值的49.1%,地下水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价值约为31.9亿元,占总价值的50.9%。模型测算应用的相关数据取自年鉴统计数据,初步验证了该模型的效率性与可行性。该测算模型可根据不同地区地下水功能状态进行测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生态系统 价值评估方法 资源功能价值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石家庄
下载PDF
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3
作者 邹一飞 许明家 +6 位作者 丁爱中 金乃夫 杨凯 杨庆 朱宜 郑蕾 金喜来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41-2351,共11页
地下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众多宝贵的服务,如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洪涝灾害调节等,其健康对于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开展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仅对揭示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介... 地下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众多宝贵的服务,如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洪涝灾害调节等,其健康对于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开展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仅对揭示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介绍了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所面临的威胁,梳理了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发展历程、方法、指标与流程框架。通过对比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评价理论和方法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并对未来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①当前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主要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生物指示法、证据权重法,其中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最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②当前研究中评价指标的选取缺少固定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限制了不同评价之间的可比性。③以往研究中所选取的指标可以分为理化指标、生态指标、社会指标3个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制定固定标准从上述三方面对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建议在未来的工作中增加地下水基础数据的采集频次和覆盖范围,并积极进行学科交叉,引入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等技术,降低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主观性,实现评价的准确化、客观化、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生态指标 地下水微生物 地下水中水生动物
下载PDF
地下水生态系统保护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瑜 宋苏红 《地下水》 2009年第1期103-105,114,共4页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指出现行地下水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维持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可持续开采量的概念;探讨了不同地下水生态系统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应以可持续开采量作为最大阈值。通过预留环境用水量,确定生态...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指出现行地下水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维持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可持续开采量的概念;探讨了不同地下水生态系统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应以可持续开采量作为最大阈值。通过预留环境用水量,确定生态水位,建立生态缓冲带,实施生态调度,制定合理开发利用方案等措施,可有效修复和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生态系统 可持续开采量 环境用水量 生态保护
下载PDF
天津市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 被引量:3
5
作者 耿世达 屈吉鸿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9-1147,共9页
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方法,将天津市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4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建立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价值量评估方法构建货币化的价值评估模型,对地下水生态... 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方法,将天津市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4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建立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价值量评估方法构建货币化的价值评估模型,对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并重点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后天津市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9年,天津市地下水生态系统年均总服务价值为83.71亿元,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2008—2014年)为69.81亿元,通水后(2015—2019年)为103.18亿元;通水后,地下水调节服务价值、支持服务价值增大,供给服务价值减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呈增大趋势,由2015年2.64亿元增加至2019年24.01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生态系统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服务价值 价值评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晋祠泉域岩溶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陆帅帅 郑秀清 +3 位作者 李旭强 陈军锋 张永波 臧红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1,共8页
文章尝试性地提出岩溶水生态系统的概念,从系统的特征、功能和面临的威胁三方面论述了其内涵,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构建了岩溶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AHP... 文章尝试性地提出岩溶水生态系统的概念,从系统的特征、功能和面临的威胁三方面论述了其内涵,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构建了岩溶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用综合评价法确定岩溶水生态系统所处健康状态,并将其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和病态五级。并以晋祠泉域为例,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确定岩溶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级。结果表明:泉域煤矿开采区处于不健康状态,东部平原区和中部径流区均处于亚健康状态,碳酸盐岩裸露区和汾河周边区域处于健康状态,分别占晋祠泉域总面积的29%、31%和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祠泉域 岩溶水生态系统 AHP ARCGIS 健康评价
下载PDF
基于生态圈层结构稳定的地下水位计算与调控 被引量:5
7
作者 汪勇 陈敏建 +3 位作者 赵勇 闫龙 邓伟 王庆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7-607,共11页
干旱区绿洲灌区水资源集中开发使用,改变了地下水潜流场分布,造成了盐渍化和荒漠化并存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的生态安全。以生态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深化研究潜水影响层概念内涵,构建干旱平原区潜水蒸发概念性模型,以黑河罗城灌区... 干旱区绿洲灌区水资源集中开发使用,改变了地下水潜流场分布,造成了盐渍化和荒漠化并存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的生态安全。以生态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深化研究潜水影响层概念内涵,构建干旱平原区潜水蒸发概念性模型,以黑河罗城灌区为例,从机理上揭示干旱区荒漠化与盐渍化的地下水埋深条件并进行定量计算与调控,主要成果如下:①描述了造成内陆河干旱区绿洲内部盐渍化和过渡带荒漠化的潜水蒸发运移规律,利用潜水影响层定义了盐渍化与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并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到罗城灌区绿洲内部次生盐渍化的地下水临界埋深为1.3~1.5 m,过渡带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为8~13 m;②讨论了潜水影响层厚度定量公式中关键参数土壤当量孔径和液体表面张力在不同生态问题中的合理取值;③提出一种协同缓解干旱区盐渍化和荒漠化的地下水位调控方案,实现改善灌区内部盐渍化、控制过渡带荒漠化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个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圈层结构 地下水临界埋深 过渡带荒漠化 灌区盐渍化 地下水水位调控
下载PDF
估算干旱区地下水依赖型植物蒸散发的White法评述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平 张学静 +1 位作者 王田野 POZDNIAKOV Sergey P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59-1170,共12页
日尺度上的地下水位波动是干旱区地下水依赖型植物蒸散消耗地下水的直接证据与指示。White通过分析日尺度地下水位波动与植被蒸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地下水位观测数据来计算植被蒸散速率的方法,简称White法。该方法由于计算简单,所... 日尺度上的地下水位波动是干旱区地下水依赖型植物蒸散消耗地下水的直接证据与指示。White通过分析日尺度地下水位波动与植被蒸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地下水位观测数据来计算植被蒸散速率的方法,简称White法。该方法由于计算简单,所需数据少,在干旱区河岸林蒸散定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系统回顾White法的提出、"四大假设条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梳理了近年来对White法不断修订的总体思路,总结了各种形式White法的特点、使用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White法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当前,结合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与模拟,White法不仅可以用来估算区域尺度地下水蒸散,而且能够为定量解析干旱区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提供验证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 蒸散发 水位波动法 给水度
原文传递
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研究评述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强 梁丽乔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3-699,共7页
变化环境下的地下水水文情势变化直接影响到地表生态的格局与过程,是引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的关键因素.针对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评述了其生态水文研究的主要进展: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识别,变化环境条件下依赖地下水生态... 变化环境下的地下水水文情势变化直接影响到地表生态的格局与过程,是引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的关键因素.针对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评述了其生态水文研究的主要进展: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识别,变化环境条件下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水文响应,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规律,以及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模拟4个方面.总体而言,随着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目前研究已经从单一关注地下水与生态系统交互作用,过渡到多要素耦合驱动、多时空过程相互影响的研究阶段,将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二者与地表生态的交互作用纳入到统一的研究框架中.未来重点研究领域与方向包括: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识别与演变机制研究;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分类及其空间绘图;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规律;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要素与过程综合模拟.上述研究的开展将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切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 生态水文 生态需水 生态过程
下载PDF
Hydrogeology of Pumice-Hosted Fens in the Winema-Fremont National Forest, Oregon, USA
10
作者 Michael L. Cummings Jonathan M. Weatherford Leslie A. Mowbray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4年第19期1762-1780,共19页
Subaerial fallout from the Holocene eruption of Mount Mazama in the Oregon Cascade Range was deposited upon relatively low permeability volcanic and volcaniclastic bedrock and regolith. In the Walker Rim study area, e... Subaerial fallout from the Holocene eruption of Mount Mazama in the Oregon Cascade Range was deposited upon relatively low permeability volcanic and volcaniclastic bedrock and regolith. In the Walker Rim study area, erosion by ephemeral streams shortly after the eruption disrupted the lateral continuity of the 270 to 300 cm-thick pumice deposit. Co-evolution of the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systems in a low-relief, low-slope landscape allowed diffuse groundwater discharge from the banks of the evolving stream system.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from groundwater dependent ecosystems at these sites of discharge allowed peat deposits to form on gently sloping erosion surfaces cut into the pumice deposit. Following early stream incision, fine-grained, silt-rich deposits accumulated in valleys and contributed permeability barriers to the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in the pumice aquifer. Fens discharge from the pumice aquifer through gently sloping surfaces patterned after the slope of the erosion surface cut into the pumice deposit and overlain by approximately 1 m of peat on the sloping surface and alluvium or iron-cemented pumice overlain by alluvium at the toe of the slope. The predominant source of groundwater is snowmelt which infiltrates the pumice deposit during the freshet. However, shallow groundwater flow also takes place along permeable pathways in bedrock units. Locally, low volume discharge takes place along faults. The snowmelt-dependent hydrologic system that supports the fens of the Walker Rim study area occurs at elevations primarily above 158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Dependent ecosystem FEN PUMICE AQUIFER MOUNT Mazama Oreg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