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朗自然保护区地栖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生境类型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成 李娟 +3 位作者 梁春平 赵联军 王大军 江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247-4257,共11页
2006年8—11月,采用围栏陷阱法对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地栖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森林砍伐、旅游和植被恢复方式等干扰因子所推动的动物栖息生境变化,探讨了动物群落结构和生境类型的关系。监测历时75 d,8个样地共捕获3纲6... 2006年8—11月,采用围栏陷阱法对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地栖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森林砍伐、旅游和植被恢复方式等干扰因子所推动的动物栖息生境变化,探讨了动物群落结构和生境类型的关系。监测历时75 d,8个样地共捕获3纲6目17科21种778只地栖脊椎动物,物种组成包括3种两栖类、1种鸟类和17种哺乳类。每百陷阱日的捕获率为32.4%;以普通鼩鼱、高山姬鼠、纹背鼩鼱、高原林蛙等4种为优势种,占全部捕获数的76.9%;其余17种的个体数均较少,物种多度和其分布区域呈显著线性相关(P<0.001)。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干扰相对弱的原生针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最高,而优势度指数最低;其次为旅游干扰的原生林灌丛和自然更新的次生林灌丛;人工种植的次生针叶林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以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系统聚类,8个样地的动物群落聚为3类:即干扰相对弱的原生针叶林动物群落、严重干扰的人工针叶林动物群落、部分干扰的原生林灌丛和次生林灌丛动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栖脊椎动物 围栏陷阱法 王朗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