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的产量分布及作业渔场与表温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陈新军 田思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为了解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及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 1995~ 2 0 0 1年 6~ 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我国鱿钓生产统计及其表温度数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分 3个海区 (14 0°E~ 15 0°E ,15 0°E~ 165... 为了解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及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 1995~ 2 0 0 1年 6~ 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我国鱿钓生产统计及其表温度数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分 3个海区 (14 0°E~ 15 0°E ,15 0°E~ 165°E和 165°E~ 180°E)对柔鱼产量分布、作业渔场与表温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柔鱼产量主要分布在海区I和II ,且资源密度大 ;在海区III海域产量比重低 ,资源密度也低。 6~ 7月作业渔场广泛 ,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t /d以下 ;8~ 10月作业渔场集中在海区II,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5t/d以上。在同一时期 ,不同海区作业渔场的最适表温有较大差异 ,并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趋势。在海区I,7~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7~ 19℃ ,18~ 2 2℃ ,17~ 19℃ ,13~ 18℃和 10~ 14℃。在海区II ,6~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2~ 14℃ ,14~ 17℃ ,15~ 19℃ ,14~ 18℃ ,12~ 15℃和 10~ 13℃。在海区III ,6~ 7月最适表温均为 11~ 15℃。以上结果经非参数统计的K~S检验是可信的。 3个海区柔鱼资源密度、产量分布及其作业渔场形成与各自海洋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资源 产量分布 作业渔场 表温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与亚洲地表温度之关系 被引量:35
2
作者 陈月娟 张弘 +1 位作者 周任君 武海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5-522,共8页
利用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 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 NCAR地温资料,分析了6~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西伸的经度和脊线的纬度等与亚洲地表温度之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位... 利用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 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 NCAR地温资料,分析了6~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西伸的经度和脊线的纬度等与亚洲地表温度之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位置,与亚洲某些区域的地表温度有明显的关系。关系最密切的是(100~110°E,35~45°N)附近,位于我国内蒙古西南部、甘肃和宁夏自治区一带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南部。另外青藏高原、南亚地区的地表温度与西太平洋副高也有较好的相关。文中对此做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副热带高压 相关分析 亚洲 位置 年际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表热力异常与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40
3
作者 赵勇 钱永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51-2000年间5月青藏高原主体、高原东部和高原西部(90°E分界)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研究高原热力异常对我国江淮地区夏季...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51-2000年间5月青藏高原主体、高原东部和高原西部(90°E分界)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研究高原热力异常对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时,要考虑到高原热力状况的空间差异对其的影响。相关分析发现,与高原主体和高原西部相比,高原东部地表温度变化对7月江淮地区的降水有更好的指示性。高原东部和其以北区域的大尺度热力差异比高原本身的热力异常对江淮地区夏季降水有更好的指示意义,可以作为我国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一个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温度 空间热力差异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
下载PDF
智利外海竹筴鱼中心渔场时空变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牛明香 李显森 徐玉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5-109,共5页
根据2005年3~12月14艘中国渔船在智利外海的竹筴鱼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分析智利外海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动以及渔场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南半球秋季转入冬季,竹筴鱼中心渔场相应地由南向... 根据2005年3~12月14艘中国渔船在智利外海的竹筴鱼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分析智利外海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动以及渔场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南半球秋季转入冬季,竹筴鱼中心渔场相应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推移,10月份渔场达到最北端,春末夏初开始南撤;智利外海竹筴鱼渔场的表层水温大致为12~16℃,中心渔场为14~15℃,月间略有差异;渔场的叶绿素质量浓度大致为0.06~0.12 mg/m3,当渔场的叶绿素质量浓度处于0.08~0.10 mg/m3时,渔船作业频次和竹筴鱼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 中心渔场 海表温度 叶绿素质量浓度
下载PDF
海洋环境对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影响的GIS时空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唐峰华 崔雪森 +4 位作者 杨胜龙 周为峰 程田飞 吴祖立 张衡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26,共9页
根据2008年~2012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Thynnus)围网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手段同期获取的海表温度、次表层和温跃层温度、叶绿素等海洋环境数据,分析了围网主要捕获品种渔获量、资源丰度与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 根据2008年~2012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Thynnus)围网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手段同期获取的海表温度、次表层和温跃层温度、叶绿素等海洋环境数据,分析了围网主要捕获品种渔获量、资源丰度与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目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量分布在10°N^10°S、140°E^180°E,中心渔场经度重心集中在150°E^165°E,大体走向是由西向东;纬度重心在1°N^3°S,呈现先南后北的走向。渔场主要适温在28~32℃,最适海表温度为29~31℃,次表层50 m,适温为26.84~29.47℃,100 m适温为24.71~28.57℃,温跃层上界深度在54.09~121.49 m,对应的海水温度为27.10~29.18℃;主要渔获产量集中在叶绿素质量浓度0.02~0.35 mg·m-3内,叶绿素质量浓度处于0.04~0.18mg·m-3时渔获产量出现频次最高,为渔场的最适叶绿素质量浓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金枪鱼围网 渔场重心 海表温度 次表层
下载PDF
2006年西南大西洋鱿钓渔场与表温和海面高度距平值的关系 被引量:22
6
作者 陆化杰 陈新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0-234,共5页
根据2006年1-6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面水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的资料,利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绘制了各月产量、日产量与SST和SSHA的关系图,推测出各月渔场的最适SST和SSHA值,... 根据2006年1-6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面水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的资料,利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绘制了各月产量、日产量与SST和SSHA的关系图,推测出各月渔场的最适SST和SSHA值,并经K-S检验。结果表明:1—3月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45°S、60°W附近海域,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12℃、12~13℃、12~13℃;4-6月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42°S、58°W附近海域,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13℃、9~11℃、8~9℃。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SSHA=0附近海域。中心渔场分布与SST和SSHA关系极为密切,可作为渔情分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中心渔场 表温 海面高度距平值 西南大西洋
下载PDF
2013年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孝民 朱清澄 花传祥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3-782,共10页
根据2013年7-12月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秋刀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和海洋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浓度(Chl.a)和海表面高度(SSH)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根据2013年7-12月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秋刀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和海洋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浓度(Chl.a)和海表面高度(SSH)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调查海域40°N^47°N,147.5°E^162°E内,9-11月份是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的盛渔期,渔获量为全年中最高。(2)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重心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7-8月渔场重心由南向北移动;8-10月渔场重心西北向东南移动;10-12月渔场重心由西向东移动。(3)7-12月秋刀鱼渔场的SST、Chl.a、SSH的范围分别为10~15℃、0.5~1.0 mg/m3、0~±20 cm,最适范围分别为:11~13℃、0.6~0.8mg/m3、5~±15 cm。(4)K-S检结果(P<0.01),表明各月作业渔场的SST、Chl.a、SSH范围是合适的,可以用SST、Chl.a、SSH作为选择秋刀鱼渔场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渔场 海表面温度 叶绿素A浓度 海表面高度
原文传递
2010年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晏磊 朱清澄 +1 位作者 张阳 商李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9-615,共7页
根据2010年5-10月的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资料及其表温数据,按月及经纬度1°×1°时空分辨率,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进... 根据2010年5-10月的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资料及其表温数据,按月及经纬度1°×1°时空分辨率,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太平洋公海各月作业渔场变化较大,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36°N~47°N、145°E~163°E海域;渔场重心随时间推移在纬度上有先向北后向南的变动趋势,在经度上有向西变动的趋势;作业渔场分布在表温为10~17℃的海域,最佳作业表温为10~13℃,且适宜表温随着时间推移有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调查期间各个温度组作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亮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存在周期性变动现象,利用2010年最新的全时间序列调查数据,并结合环境数据,阐述了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的分布及其与SST的关系,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积累了数据,并可为我国大陆在该海域秋刀鱼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渔场 表温 北太平洋公海
原文传递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与表温及表温距平值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9
作者 胡振明 陈新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62,共7页
根据2006年6~11月我国远洋船队秘鲁茎柔鱼生产统计及其表温(SST)、表温距平值(SSTA)数据,利用GIS软件ArcGIS9.0,对各月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A关系的分布图进行绘制并分析,计算作业渔场重心。结果表明,6~8月的产量和CPUE比其他月... 根据2006年6~11月我国远洋船队秘鲁茎柔鱼生产统计及其表温(SST)、表温距平值(SSTA)数据,利用GIS软件ArcGIS9.0,对各月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A关系的分布图进行绘制并分析,计算作业渔场重心。结果表明,6~8月的产量和CPUE比其他月份高。6~11月作业渔场在80°W^85°W,10°S^15°S,渔场重心在81°W^84°W,11°S^14°S。产量主要集中在12°~14°S海域,约占年总产量的72.72%,与2004-2005年有较大差异。6月作业渔场的SST为21~23℃,7、8月分别为19~21℃和18~20℃,9~11月为18~21℃。6月作业渔场的SSTA为0.1~0.2℃,7、8月分别为0.5~0.7℃,9~11月分别为0.2~0.6℃、1.0~1.4℃和0.4~0.7℃。研究认为,茎柔鱼渔场分布与SST、SSTA关系密切,可作为寻找中心渔场的海洋环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渔场分布 表温 表温距平值 秘鲁外海 K-S检验
下载PDF
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相关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秀琴 卢新玉 王金风 《气象科技》 2013年第6期1068-1072,共5页
基于新疆昌吉州5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0年积雪深度大于等于0 cm的实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对0 cm地面温度(含最高、最低)、雪面温度(含最高、最低)及云量、日照时数、雪深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 基于新疆昌吉州5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0年积雪深度大于等于0 cm的实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对0 cm地面温度(含最高、最低)、雪面温度(含最高、最低)及云量、日照时数、雪深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关系,并以阜康市天池气象站2011年所有积雪日数据对关系模型作检验。结果显示: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关系有3个雪深分层:5 cm以下、6~40 cm和40 cm以上,积雪深度为0~5 cm时,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差值很小,受雪深及天气条件影响明显,雪深6~40 cm,主要受雪深影响,雪深超过40 cm,地面温度趋于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深 地面温度 雪面温度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月间变动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春光 张敏 +3 位作者 邹晓荣 陆奇巍 许啸 梁严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67,共8页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变化,中心渔场从3月开始由南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0月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3月~6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40°S^45°S,最适宜SST为12~14℃;7月~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35°S^40°S,SST为13~14℃;9月~10月渔场分布为85°W^95°W、30°S^35°S,SST这15~16℃;11月~12月渔场分布在90°W^95°W、30°S^40°S,SST为16~17℃;而1月~2月渔场分布在85°W^95°W、35°S^45°S,最适宜SST为16~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渔场 海表温度 东南太平洋
下载PDF
天山北麓1963~2010年0cm最高与最低地表温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管延龙 王让会 +1 位作者 李成 姚健 《干旱气象》 2015年第4期587-594,共8页
基于天山北麓7个气象站1963~2010年逐月0 cm最高、最低地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天山北麓地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8 a来,天山北麓0 cm最高地温以精河为高值中心,总体上呈西... 基于天山北麓7个气象站1963~2010年逐月0 cm最高、最低地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天山北麓地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8 a来,天山北麓0 cm最高地温以精河为高值中心,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特征,最低地温以乌苏、乌鲁木齐为高值中心的中西部地区普遍较高;(2)0 cm地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最低地温增幅尤为显著,达0.87℃/10 a;(3)0 cm最低地温在2002年发生突变,而最高地温未出现突变;(4)0 cm地温异常年份主要发生在2006年之后,以偏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0cm地表温度 天山北麓
下载PDF
基于长期监测的广州地区土壤温度推荐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晓兵 陈燕萍 +1 位作者 许宇翔 牛海清 《广东电力》 2011年第6期10-13,共4页
对广州地区有代表性土壤温度进行长期监测,获得不同地面状况、不同深度、不同月份土壤温度的月平均最高温度;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土壤温度受地表状况、季节和埋深的影响;综合考虑土壤温度的影响因素,给出广州地区电缆载流量计算用基准土... 对广州地区有代表性土壤温度进行长期监测,获得不同地面状况、不同深度、不同月份土壤温度的月平均最高温度;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土壤温度受地表状况、季节和埋深的影响;综合考虑土壤温度的影响因素,给出广州地区电缆载流量计算用基准土壤温度推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 载流量 地表温度
下载PDF
广州市城市热岛时间变化特征及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关系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凯 叶有华 +2 位作者 彭少麟 王智芳 刘弘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61-1867,共7页
文章研究了1985—2005年期间广州市城市热岛强度时间变化及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广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显,年平均热岛强度在0.20~2.10℃之间波动。受季风等大范围气候... 文章研究了1985—2005年期间广州市城市热岛强度时间变化及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广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显,年平均热岛强度在0.20~2.10℃之间波动。受季风等大范围气候背景及降雨的影响,月平均热岛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呈"U"字形变化,其中7月份热岛强度最低,11月份最高。不同时次(02:00,08:00,14:00和20:00)的热岛强度以08:00时最高,而以14:00最低。最低温度下的热岛强度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平均值为1.09℃),显示出广州近地面平均气温上升以最低温度最为明显。自1994年之后广州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然而1982年到1998年期间仍然超过了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所规定的浓度限值0.200mg/m3。研究还表明,广州城市年平均热岛强度与年平均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负相关系数为-0.676。尽管市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日照时间,最终产生致冷效应,但是广州城市热岛效应是全球气候变暖下的大气增温和悬浮颗粒物降温之间平衡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总悬浮颗粒物 地面气温 广州
下载PDF
红外与铂电阻地表温度测值分析对比 被引量:7
15
作者 程昌玉 梁海河 王柏林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0-455,共6页
介绍了红外与铂电阻观测地表温度的方法和原理及影响因素。通过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红外与铂电阻地表温度对比观测试验获取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典型天气条件下(高温、低温、降雨、降雪覆盖等)观测差值的变化情况... 介绍了红外与铂电阻观测地表温度的方法和原理及影响因素。通过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红外与铂电阻地表温度对比观测试验获取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典型天气条件下(高温、低温、降雨、降雪覆盖等)观测差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观测结果差异的大小主要受太阳辐射和下垫面状况影响。夏季高温时,铂电阻地表温度传感器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两者的观测差值在白天较大,夜晚较小;冬季低温时,两者的观测差值日变化较小,且观测资料具有很好的可比性;降雨时,下垫面状况发生变化,同时不受太阳辐射影响,两者的观测差值会减小;降雪覆盖时,两者的观测值由于下垫面状况发生变化,观测对象发生变化而不再一致,红外观测值高于铂电阻观测值,随着积雪的融化,差值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传感器 铂电阻传感器 地表温度 对比
下载PDF
城市气溶胶对边界层热量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海啸 陈长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41-448,共8页
本文利用长、短波辐射模式和地面能量平衡模式,计算了烟雾层状况下的边界层和地面热量收支情况。计算表明,烟雾层的全天辐射效应使低层大气上部辐射能量收入为正,中下部辐射能量收入为负,总的结果是使低层大气稍稍冷却并使稳定度增... 本文利用长、短波辐射模式和地面能量平衡模式,计算了烟雾层状况下的边界层和地面热量收支情况。计算表明,烟雾层的全天辐射效应使低层大气上部辐射能量收入为正,中下部辐射能量收入为负,总的结果是使低层大气稍稍冷却并使稳定度增加。计算还表明,烟雾层造成的地面接收短波辐射能量的减少量可由大气逆辐射的增加量来补偿;烟雾层使得地面温度振幅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辐射温度 地面温度 边界层 热量收支
下载PDF
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内鱿钓渔场分布及其与表温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方舟 陈新军 +1 位作者 李建华 陆化杰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根据2008-2011年中国鱿钓船在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内的生产统计和表层水温(SST)的资料,对渔获量组成和渔场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Marine Explorer软件和K-S统计方法对渔场分布与SST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推测出各月中心渔场的最适SST。... 根据2008-2011年中国鱿钓船在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内的生产统计和表层水温(SST)的资料,对渔获量组成和渔场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Marine Explorer软件和K-S统计方法对渔场分布与SST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推测出各月中心渔场的最适SST。结果表明: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内鱿鱼产量在2-4月份较高,且波动较大;产量主要集中在44°~52°S、60°~65°W海域,约占总产量的70%以上,各月产量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差异,作业渔场总体上不断北移。2-8月中心渔场各月适宜SST范围分别为11~14.5℃、9.5~12℃、9~10℃、9~9.5℃、7~9℃、7.5~9℃、7~10℃,并通过了K-S检验。研究建议,今后应收集更为详细的包括生物学在内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不同产卵群体的特点,对资源变动和渔场变化进行系统和科学分析,为合理利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中心渔场 表温 阿根廷专属经济区 西南大西洋
原文传递
Analyses on the air and snow temperatures near ground with observations of an AWS at Dome A,the summit of Antarctic Plateau 被引量:6
18
作者 CHEN BaiLian ZHANG RenHe +2 位作者 XIAO CunDe BIAN LinGen ZHANG Ting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4期1430-1436,共7页
As the summit of the Antarctic Plateau, Dome A has been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s.In this paper, observational data of a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WS) at Dome A in 2005–2007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eason... As the summit of the Antarctic Plateau, Dome A has been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s.In this paper, observational data of a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WS) at Dome A in 2005–2007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ir temperatures near the ground and snow temperatures within a depth of 10 m. Analyses on the air temperatures show a typical feature of the coreless winter, and strong inversion maintains during the long winter. Accordingly the stratification near the ground is dominated by the near-neutral stable states. Seasonal fluctuations of the snow temperature decrease in amplitude and lag in phase with depth increasing, which leads to distinct seasonal temperature profiles within the depth of 10 m. Measurements show the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near ground is about 5°C higher than the 10 m firn temperature due to the strong inversion near the ground. However, our estimation of the annual mean of air temperature at the ground based on the boundary layer theory is close to the mean 10 m firn temperature. The lowest air temperature (–82.7°C) currently measured at the Dome A is not the lowest one ever recorded in Antarctica, but the extremely low mean 10 m firn temperature (–58.2°C) indicates very low ground temperature. Given the prominent inversion near the ground, it is expected that Dome A might house the lowest ground temperature on the pla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分布 自动气象站 地面气温 空气温度 观测数据 南极洲 冰穹 积雪
原文传递
基于多时相热红外遥感的全天候地表温度动态监测研究
19
作者 李文静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9期69-72,共4页
为提高全天候地表温度动态监测的精度,提出基于多时相热红外遥感的全天候地表温度动态监测方法。采用多尺度小波分解,构建多时相热红外遥感成像模型,采集地表温度统计序列,根据采集结果,提取地表温度动态监测多时相热红外特征;结合图像... 为提高全天候地表温度动态监测的精度,提出基于多时相热红外遥感的全天候地表温度动态监测方法。采用多尺度小波分解,构建多时相热红外遥感成像模型,采集地表温度统计序列,根据采集结果,提取地表温度动态监测多时相热红外特征;结合图像融合滤波方法,进行图像降噪处理,并通过测度融合分解,获取图像灰度像素值,采用信息增强方法,对全天候地表温度红外遥感图像增强处理,在增强的视觉信息分布空间中,进行全天候地表温度动态监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多时相热红外遥感下的全天候地表温度动态监测的准确性较高,输出误差率能够保持在0.10%以下。该方法的最长监测时间仅为13 s,监测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 热红外遥感 全天候 地表温度 遥感图像
下载PDF
中国远洋作业渔场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动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纪世建 周为峰 +2 位作者 樊伟 靳少非 崔雪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5-93,共9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月平均SST资料,利用时间序列的统计学特征分析了中国7个主要远洋作业渔场1982-2011年海表温度异常(SSTA)年际变动,用功率谱方法计算时间序列的显著变动周期,并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去除趋势项...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月平均SST资料,利用时间序列的统计学特征分析了中国7个主要远洋作业渔场1982-2011年海表温度异常(SSTA)年际变动,用功率谱方法计算时间序列的显著变动周期,并用相关分析探讨了去除趋势项后的SSTA与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2-2011年中国主要远洋作业渔场SSTA为–0.3-0.3℃,波动周期约为3-4 a,平均SSTA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SOI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509),说明渔场的SSTA与ENSO事件有着密切联系;从渔场SSTA升降趋势来看,除了东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SSTA出现下降趋势,其余渔场的SSTA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西北太平洋SSTA上升最为显著;从渔场SSTA的变化周期来看,东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的SSTA变化周期为3-4 a,东南太平洋为4 a,西太平洋为5 a,其余的短期周期性较不明显,约为10 a;与SOI时间序列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东太平洋、中大西洋以及西南大西洋均与SOI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0.471和–0.598,其余渔场与SOI无显著相关。通过各渔场间的对比得到以下特征:赤道附近海域东太平洋SSTA变化往往与西太平洋和中大西洋反相,而与印度洋同相;中纬度海域的3个渔场中,南半球中纬度渔场温度变化要比北半球中纬度渔场小;东、西印度洋SSTA存在显著相关性,印度洋内部SSTA正负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渔场 海表温度 海表温度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