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表面风化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宗静婷 王淑丽 张忠永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85-190,共6页
采用温湿度测试、石窟造像渗水实验、石窟造像吸水的红外成像、岩石特征分析等手段,对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表面及其周围环境进行监测,以及对石窟造像岩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深较大的窟室内外存在2℃~4℃的温差,岩石0~40 mm... 采用温湿度测试、石窟造像渗水实验、石窟造像吸水的红外成像、岩石特征分析等手段,对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表面及其周围环境进行监测,以及对石窟造像岩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进深较大的窟室内外存在2℃~4℃的温差,岩石0~40 mm深度范围内温度与外界气温存在显著相关性;石窟造像岩石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黑云母及黏土矿物,岩石渗水率和吸水率高,表层风化程度高。环境和岩石特征揭示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的风化机理为:石质文物棱角部位和小型石窟造像对温度的变化敏感,当气温出现变化时,其温度变化剧烈,而其他部位相对滞后,从而导致石窟造像表层岩石在热胀冷缩的应力下出现微裂隙,并随着微裂隙逐渐增大,石质文物表面出现疏松、起壳、鳞片剥落等病害。同时微裂隙的出现增加水入渗的途径并扩大水-岩相互作用的面积,含水矿物的水合压力和结晶压力使岩石内部结构疏松逐渐破坏;水化学作用导致可溶盐离子形成,并随水毛细迁移在石窟造像表面聚集,导致石窟造像表面酥碱、锈染、彩绘层空鼓等失去原真而破坏。最后提出在窟龛上面加盖窟檐和在崖顶及立面坡面刻槽疏排水流等石窟造像治理措施来减缓其表面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千佛崖 石窟造像 温度 湿度 岩石特征 风化机理 环境地质
下载PDF
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造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辉 罗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7-28,共2页
北周虽统治时间短暂,但其间佛教发展尤为迅猛,这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及民众信仰有关。其艺术造型已基本摆脱了北魏、西魏的"秀骨清象",而创造出鲜明的方圆健美的北周风格。
关键词 北周时期 麦积山石窟 佛像 建筑风格
下载PDF
“象”与“意”:云冈石窟武术造像整理与研究
3
作者 孟林盛 徐子齐 +2 位作者 赵霞 胡雅茜 降佳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佛教石窟造像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不仅在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方面也有独特的内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从过往研究较少涉及的武术文史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 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佛教石窟造像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不仅在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方面也有独特的内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从过往研究较少涉及的武术文史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图像分析法、三重证据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冈石窟中的武术造像进行研究,对其数量、题材、布局、美学形态、文化意象进行全方位地梳理、归纳和探索。研究表明:云冈石窟共有163幅武术造像,涉及射箭、拳技、力士托举、持械四种项目,其宏观布局与微观动作等外在之“象”,以直观的和不可替代的方式印证了北魏时期中华武艺的历史演进,呈现出佛武合一下的东方硕武之美以及南北朝时代特有的胡汉民族融合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石窟造像 武术 武术造像 意象
下载PDF
石窟造像防风化加固材料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兵峰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4年第4期64-67,共4页
石窟造像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其保护加固材料的要求非常苛刻,除需具有很好的粘连性、渗透性、透气性、耐候性、疏水性和化学稳定性外,还需具有一定再处理性,且对石窟造像本身无副作用。本文通过对石质文物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的梳... 石窟造像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其保护加固材料的要求非常苛刻,除需具有很好的粘连性、渗透性、透气性、耐候性、疏水性和化学稳定性外,还需具有一定再处理性,且对石窟造像本身无副作用。本文通过对石质文物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的梳理,分析了各类保护材料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为我国石窟造像防风化加固保护设计、施工材料选择和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造像 防风化 材料
原文传递
三教融合对大足石刻石窟造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健 刘晓 《雕塑》 2013年第1期52-54,共3页
在漫长的历史旅程中,以宋代造像为主体的大足石刻处在了一个特殊的时空位置,承载了一个变迁时代独特的精神内涵。大足石刻造像是中国融汇儒、释、道三教而自成一体的大型石窟群,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之林中一座让人惊异的丰碑。中国传统文... 在漫长的历史旅程中,以宋代造像为主体的大足石刻处在了一个特殊的时空位置,承载了一个变迁时代独特的精神内涵。大足石刻造像是中国融汇儒、释、道三教而自成一体的大型石窟群,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之林中一座让人惊异的丰碑。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流儒、释、道在宋代走向融合,这个融合始终贯穿于大足石刻开创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以具像的形式做出了生动而有趣的阐释,从而成就了大足石刻的不朽价值和独特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艺术 三教融合 石窟造像
原文传递
四川乐山夹江县金像寺石刻艺术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周俊麒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88-91,共4页
四川乐山市夹江千佛岩唐代造像的尾部千佛山中,有一处造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优秀石刻——金像寺,它是乐山明代造像的代表作,不仅从佛像组合排列,雕刻技艺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体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并融和了禅宗和密宗两种造像特... 四川乐山市夹江千佛岩唐代造像的尾部千佛山中,有一处造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优秀石刻——金像寺,它是乐山明代造像的代表作,不仅从佛像组合排列,雕刻技艺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体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并融和了禅宗和密宗两种造像特色为一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一面观音石窟气势宏伟,造像石窟完整精细"色彩装饰华丽",反映了明代乐山造像最高水平。研究金像寺石刻对了解乐山佛教造像,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造像 二世佛 十一面观音
下载PDF
以形写神--论钟山石窟造像再现之美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晓曦 《当代美术家》 2021年第3期48-51,共4页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以西15公里安定镇附近的钟山山峦,始建于东晋,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曾经是中国西北重要的佛教伽蓝重地。本文通过笔者实地观摩,探讨陕北钟山石窟造像的高度艺术成就,并介绍其在中国古代具象再现领域的造型艺术...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以西15公里安定镇附近的钟山山峦,始建于东晋,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曾经是中国西北重要的佛教伽蓝重地。本文通过笔者实地观摩,探讨陕北钟山石窟造像的高度艺术成就,并介绍其在中国古代具象再现领域的造型艺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石窟造像
下载PDF
昙曜与平城佛教
8
作者 乔建奇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43-45,共3页
昙曜是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时被徙至平城的。昙曜笃信佛法,历经太武灭法而不改其志。文成帝继位的第二年(453年),下诏恢复佛法,命昙曜返回京城并拜为帝师。昙曜奏请为皇室在武州山开窟造像。又建议实施了"僧祇户"... 昙曜是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时被徙至平城的。昙曜笃信佛法,历经太武灭法而不改其志。文成帝继位的第二年(453年),下诏恢复佛法,命昙曜返回京城并拜为帝师。昙曜奏请为皇室在武州山开窟造像。又建议实施了"僧祇户"、"僧祇粟"、"佛图户"的寺院经济规制。为配合开窟造像,组织高僧翻译佛经。昙曜在平城的30余年中,精进禅业,利用佛教辅佐皇权,使北魏中期的佛教达到了空前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曜 开窟造像 寺院经济 翻译佛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