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55
1
作者 孟敏 杨林生 +2 位作者 韦炳干 李海蓉 虞江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19-1026,共8页
收集了1997年以来我国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研究文献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我国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我国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南部地区土壤Cd、Pb和Hg含量最高,北部地区土... 收集了1997年以来我国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研究文献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我国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我国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南部地区土壤Cd、Pb和Hg含量最高,北部地区土壤As、Cu、Zn和Cr含量最高,西北部地区土壤Ni含量最高。与HJ/T 333—2006《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相比,设施农田土壤Cd含量超标最严重,其在南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超标率分别为41. 7%、54. 5%和11. 1%;其次是Pb,在3大区域的超标率分别为33. 3%、18. 2%和0。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我国设施农田土壤Cd污染最严重,其次为Hg污染。另外,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明显,且土壤重金属的累积量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就重金属的来源而言,我国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以肥料,尤其是畜禽粪便有机肥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田 土壤 重金属 污染评价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华北地区温室和农田土壤团聚体形成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哲 孙增慧 吕贻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19-1128,共10页
土壤的团聚状况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团聚体数量是衡量和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华北地区曲周长期定位试验站的温室土壤和农田土壤为... 土壤的团聚状况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团聚体数量是衡量和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华北地区曲周长期定位试验站的温室土壤和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湿筛法,对比研究施用化肥(NP)、有机肥加少量化肥(NPM)、单施有机肥(OM)3种施肥方式对温室和农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提示施肥措施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室土壤和农田土壤中,OM处理较NP和NPM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且在0~10 cm土层中效果最为明显。其中在温室土壤0~10 cm土层,单施有机肥处理(OM1)的土壤容重为1.17 g·cm^(-3),分别较施用化肥(NP1)和有机肥加少量化肥(NPM1)处理降低12.0%和8.6%,OM1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4.81 g·kg^(-1),较NP1和NPM1增加104.8%和35.7%;在农田土壤0~10 cm土层,单施有机肥处理(OM2)的土壤容重为1.19 g·cm^(-3),较施用化肥(NP2)、有机肥加少量化肥(NPM2)分别降低8.5%和7.0%,OM2的土壤有机质为22.67 g·kg^(-1),较NP2、NPM2分别增加23.1%和15.0%。温室土壤和农田土壤中,0~10 cm、10~20 cm和20~40 cm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为OM>NPM>NP;OM处理下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D)值最低,NP处理下最大。OM处理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内水稳性团聚体的D值,表层0~10 cm土层效果最为明显,土壤结构明显得到改善;相比农田土壤,温室土壤稳定性指标变化最为明显,团聚体结构改善效果最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就越高,土壤团聚体水稳性越强,土壤结构越稳定。因此有机施肥方式能在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质 分形维数 温室土壤 农田土壤
下载PDF
藏东南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pH及养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3
作者 曹舰艇 杨红 +1 位作者 彭艳 张新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7-126,共10页
【目的】阐明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pH值、电导率及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林芝地区不同种植年限(2,7和15年)蔬菜大棚及相邻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70 cm土层(每10 cm... 【目的】阐明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pH值、电导率及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林芝地区不同种植年限(2,7和15年)蔬菜大棚及相邻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70 cm土层(每10 cm为一个土层)土壤pH值、电导率值及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及农田土壤pH值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农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酸化程度更严重;随着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呈'V'型变化,在种植7年时,土壤pH值最小,为5.08±0.22。土壤电导率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且表聚现象十分明显,蔬菜大棚土壤电导率值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垂直空间变异性较农田明显;随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值呈增加的趋势,在蔬菜大棚使用初期土壤电导率值增加幅度较小,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电导率增加幅度加大。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与农田相比,蔬菜大棚土壤上述养分含量的'表聚'现象明显;随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说明蔬菜大棚土壤养分累积现象十分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各理化指标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在藏东南八一镇大棚生产过程中,土壤酸化现象严重,表层养分累积明显,存在环境风险,故在生产管理中宜适当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提倡科学施肥,以保证设施大棚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大棚 种植年限 农田土壤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不同耕作栽培环境对秸秆腐解剂腐解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立峰 檀海斌 +2 位作者 董福双 裴宝琦 翟学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796-8797,8835,共3页
[目的]解决保护性耕作下大量秸秆覆盖地表对机械播种、种子出苗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秸秆腐解剂,提供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推广的技术支撑。[方法]设置了温室、大田2种环境,研究了麦玉两熟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腐解剂对秸秆腐解速度的... [目的]解决保护性耕作下大量秸秆覆盖地表对机械播种、种子出苗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秸秆腐解剂,提供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推广的技术支撑。[方法]设置了温室、大田2种环境,研究了麦玉两熟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腐解剂对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结果]温室条件下秸秆腐解速度快于大田环境,这与温室所创造的高温、高湿条件有关。试验最初的5 d时间内,采用腐解剂处理的秸秆腐解速度高于对照处理的1倍以上,随时间的延长差距变小。同时,试验所用4种腐解剂对秸秆的腐解速度不同。[结论]通过筛选适宜的腐解剂,可以实现保护性耕作下秸秆的快速腐解,为机械播种及种苗发育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大田 腐解剂 麦/玉两熟区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其对土壤全碳、全氮与温室气体释放潜力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尹晓雷 李先德 +3 位作者 林少颖 阳祥 王维奇 张永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161-5173,共13页
为了探讨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对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及温室气体释放潜力的影响,以安徽铜陵两种不同轮作模式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旱⁃旱轮作(姜⁃菜)及水⁃旱轮作(姜⁃稻)两种轮作模式样地,测定并分析土壤细菌群... 为了探讨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对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及温室气体释放潜力的影响,以安徽铜陵两种不同轮作模式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旱⁃旱轮作(姜⁃菜)及水⁃旱轮作(姜⁃稻)两种轮作模式样地,测定并分析土壤细菌群落及其多样性、土壤TC、TN含量及CH_(4)和N2O释放潜力.结果表明,旱⁃旱和水⁃旱轮作模式下姜季均降低了土壤TC、TN含量,水⁃旱轮作模式下稻季增加了土壤CH_(4)释放潜力(p<0.05),其他时期CH_(4)和N2O释放潜力差异不显著.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不同,细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水⁃旱轮作模式>旱⁃旱轮作模式(p<0.05).水⁃旱轮作相比于旱⁃旱轮作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相对丰度增加,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芽胞杆菌属、Gaiella、Paenibacillus、Blastococcus等菌属在不同轮作模式下呈显著差异(p<0.05).Bryobacter、Bradyrhizobium和Mycobacterium与土壤C/N呈显著正相关(p<0.05).Acidothermus、Geodermatophilus、Blastococcus、Bacillus、Paenibacillus菌属对土壤N2O释放有显著负效应(p<0.05).Conexibacter、Acidothermus和Geodermatophilus菌属对土壤CH_(4)释放具有显著正效应(p<0.05).本研究的开展对农田管理方式的选择及可持续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细菌群落 温室气体 土壤碳、氮 农田
原文传递
高青县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孙文贤 牛晓音 +2 位作者 郑家文 刘爱菊 李梦红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17-23,共7页
以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设施农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土壤(0~20 cm)的酸碱度(pH)、有机质以及重金属Zn、Cr、Cd、Ni含量和形态,同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质量现状进行评... 以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设施农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土壤(0~20 cm)的酸碱度(pH)、有机质以及重金属Zn、Cr、Cd、Ni含量和形态,同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质量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高青县设施农田表层土壤样品中重金属Cr、Ni、Zn、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1.16、33.27、34.82、1.34 mg/kg,其中重金属Cr、Ni、Cd均超过淄博市土壤重金属环境背景值,土壤有机质含量介于14.75~33.88 g/kg之间,pH值介于5.17~8.51之间;(2)可氧化态和残渣态是设施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r、Ni、Zn、Cd的主要存在形态,重金属Cr、Ni、Zn的不同形态含量从大到小排序均为残渣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可交换态,而重金属Cd形态含量从大到小排序为残渣态>可氧化态>可交换态>可还原态;(3)相关性分析可知,高青县设施农田土壤中有机质仅对重金属Zn含量产生影响,而对其他研究元素无明显影响,且Cr与Cd之间及Cr、Ni、Zn之间均具有一定的同源特性,除了pH值对Ni的可交换态迁移转化产生较显著影响外,土壤有机质和pH值对其他所有重金属形态无显著影响;(4)四种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均表明高青县设施农田土壤整体处于重金属Cd重度污染状态,重金属Cd是构成生态危害的主要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青县 设施农田 土壤 重金属 污染评价
下载PDF
生物炭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吴乐诗 李冬琴 +1 位作者 黎华寿 陈桂葵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7-264,共8页
针对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问题,论文综述了近几年有关生物炭对农田生态系统CO_(2)、CH_(4)和N_(2)O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炭总体上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其实际效果受生物炭种类、土壤理化性... 针对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问题,论文综述了近几年有关生物炭对农田生态系统CO_(2)、CH_(4)和N_(2)O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炭总体上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其实际效果受生物炭种类、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与丰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进一步总结了生物炭影响农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三条可能机制:(1)生物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依靠自身的吸附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温室气体;(2)生物炭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疏松,团聚体和固体物含量提升,抑制土壤矿化,固碳能力提升,吸附性增强;(3)生物炭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活性,微生物活动增强,可以更多地固定土壤中的氮,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生物炭途径可助力农业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温室气体 碳减排 农田生态系统 作用机理
下载PDF
永丰县冬春大棚辣椒农田小气候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素娥 李进 黄晓飞 《农业灾害研究》 2015年第2期27-30,共4页
为了提高大棚辣椒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利用吉安市永丰县冬春棚内外气温、地温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分晴天、多云、寡照3种天气类型,对大棚内外温度变化特征、棚内日最低气温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棚内气温日较... 为了提高大棚辣椒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利用吉安市永丰县冬春棚内外气温、地温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分晴天、多云、寡照3种天气类型,对大棚内外温度变化特征、棚内日最低气温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棚内气温日较差大于棚外,棚内外气温日变化幅度表现为晴天和多云条件下明显大于阴天,棚内外平均日最高气温表现为晴天>多云>阴天,而棚内外平均日最低气温表现为阴天>多云>晴天。棚内日最低气温与棚外日最低气温、棚外日最低0 cm地温、棚外日最低20 cm地温的相关性极显著,与日照时数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蔬菜 气温 地温 最低日气温 农田小气候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晓密 伦小秀 +3 位作者 陈琪 李佳慧 闫前江 宋晓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1-596,共6页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箱法针对不同施肥措施进行了1年CO2、N2O和CH4交换通量的连续观测.与对照区相比,施肥促进了CO2的排放,并且CO2排放通量表现为尿素区>硝态氮肥区;小麦季灌溉也引起了CO2排...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箱法针对不同施肥措施进行了1年CO2、N2O和CH4交换通量的连续观测.与对照区相比,施肥促进了CO2的排放,并且CO2排放通量表现为尿素区>硝态氮肥区;小麦季灌溉也引起了CO2排放的增加;此外,气温和地表温度是影响CO2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过程中,N2O的排放集中在玉米季,温度成为小麦季N2O排放的限制因子.氮肥的施加极大地促进了N2O的排放,且等量氮素的硝态氮肥对N2O排放的促进作用明显小于尿素.土壤湿度的骤然变化也是引起N2O排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知,pH、有机质、铵态氮、过氧化氢酶对N2O排放的贡献较大,是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施肥对所研究农田CH4交换通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研究区域的平均交换通量均为负值,表现为大气中CH4的一个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施肥 影响因素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 北京地区
下载PDF
不同留茬高度秸秆还田冬小麦田甲烷吸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丙文 迟淑筠 +4 位作者 田慎重 宁堂原 陈国庆 赵红香 李增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0-178,共9页
为了探讨不同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秆还田下冬麦田甲烷(CH4)的吸收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该研究基于连续10a的不同耕作措施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4种不同玉米秸秆留茬高度还田对冬麦... 为了探讨不同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秆还田下冬麦田甲烷(CH4)的吸收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该研究基于连续10a的不同耕作措施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4种不同玉米秸秆留茬高度还田对冬麦田CH4吸收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留茬高度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麦田CH4吸收通量逐渐减少,表现为秸秆不还田(AS)≈秸秆留茬0.5m还田(S-0.5)>秸秆留茬1m还田(S-1)≈秸秆全量还田(PS),常规耕作不还田处理(AC)和免耕不还田处理(AZ)分别比常规耕作全量还田(PC)和免耕全量还田处理(PZ)高18.3%和15.1%;CH4的吸收通量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呈高低相间的三峰曲线,并且与地表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性负相关,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明显;在CH4吸收通量的日变化中,常规和免耕的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白天(6:00-18:00)分别比夜间(18:00-6:00)高18.2%和17.7%,CH4吸收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20cm地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表明,常规耕作麦田的CH4吸收通量比免耕要高8.65%。从CH4的吸收和秸秆合理利用的角度来看,常规耕作0.5m的秸秆留茬高度还田是较合理的还田方式,值得今后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甲烷 吸收 玉米秸秆还田 留茬高度 冬麦田 吸收通量
下载PDF
豫东沙土农区杨树-农作物复合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
11
作者 张香凝 史福刚 +3 位作者 李太魁 郭战玲 张玉亭 寇长林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62-68,共7页
为了探讨农林复合系统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在豫东沙区杨树—农作物复合生态系统中选取了2种典型的防护林网密度——大网格BT(防护林间距1000 m×1000 m)、小网格ST(防护林间距200 m×200 m),并用周边5~10年生的人工... 为了探讨农林复合系统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在豫东沙区杨树—农作物复合生态系统中选取了2种典型的防护林网密度——大网格BT(防护林间距1000 m×1000 m)、小网格ST(防护林间距200 m×200 m),并用周边5~10年生的人工纯林地作对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防护林网密度的杨树—农作物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O、CH_(4))季节排放通量进行田间原位测定。结果表明:豫东农区农田土壤是CO_(2)、N_(2)O的排放源、CH_(4)的吸收汇。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吸收的强度都有不同的特征,大网格、小网格、林地土壤CO_(2)日排放通量均在7月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63.17、1005.91、923.53 mg/(m^(2)·h);大网格的土壤N_(2)O日排放通量在7月达到最大值,小网格和林地则在8月达到最大值,土壤N_(2)O排放通量为4.29~313.28μg/(m^(2)·h);3种模式下土壤CH_(4)的吸收峰值均在7月达到最大值,其中大网格的吸收峰值最大,为4.41 mg/(m^(2)·h)。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通过影响土壤、空气温度和湿度等来影响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增温干燥强化了土壤CO_(2)和N_(2)O排放源的特征,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作为大气CH_(4)吸收汇的功能,大网格、小网格、林地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为1.50×10^(5)、1.03×10^(5)、0.885×10^(5)kg C/hm^(2),单位面积GWP值以林地的最小、大网格的最大。总的来看,适当增加防护林网密度有利于减少农林系统的增温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经营 温室气体排放 农田防护林网 增温潜势
下载PDF
受阻胺光稳定剂对葡萄膜抗农药性的影响
12
作者 苏明 秦立洁 +1 位作者 刘丙伟 赵伟婷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0,共6页
葡萄由于易感染白粉病、霜霉病等病害,常使用石硫合剂进行喷洒。石硫合剂在使用时呈酸性,可使葡萄膜中的碱性受阻胺光稳定剂(HALS)钝化、失去活性,导致棚膜提前破损。加入抗农药型HALS进行葡萄膜制备,并在西昌和昆明建水进行农田追踪试... 葡萄由于易感染白粉病、霜霉病等病害,常使用石硫合剂进行喷洒。石硫合剂在使用时呈酸性,可使葡萄膜中的碱性受阻胺光稳定剂(HALS)钝化、失去活性,导致棚膜提前破损。加入抗农药型HALS进行葡萄膜制备,并在西昌和昆明建水进行农田追踪试验。综合分析S、Cl残留量和样品力学保留率,结果表明,西昌扣棚1.5年最高残留量S为1112×10^(-6),Cl为109×10^(-6)。N2R和NOR类HALS比传统N-H结构HALS更具有抗酸性能;NOR类HALS与N2R相比较好;此外,复配HALS的效果较好,1#西昌扣棚1.5年后拉伸强度保留率纵横向分别为83.8%和70.2%,断裂伸长保留率纵横向分别为108.3%和96.6%;水滑石有吸酸优势,性价比更高,8#西昌扣棚1.5年后拉伸强度保留率纵横向分别为63.3%和68.3%,断裂伸长保留率纵横向分别为84.9%和1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硫合剂 葡萄膜 抗农药型受阻胺光稳定剂 农田试验 耐候性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评价
13
作者 贾文玘 伊淼 +6 位作者 张佳蕾 杨莎 孟静静 张正 郭峰 王建国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4-675,共12页
为探究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3种轮作种植方式;其中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设置3∶4,3∶6和6∶8三种行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周年... 为探究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3种轮作种植方式;其中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设置3∶4,3∶6和6∶8三种行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周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Ⅱ夏花生种植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玉米单作相比,土壤CO_(2)和N_(2)O的平均排放通量降幅分别为10.24%~18.75%和10.78%~23.93%、排放总量降幅分别为8.30%~19.12%和14.09%~26.81%。间作减少了后茬冬小麦(轮作模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间作处理的后茬冬小麦较玉米单作处理的后茬冬小麦土壤CO_(2)排放通量减少3.79%、排放总量减少3.84%;土壤N_(2)O排放通量减少16.80%、排放总量减少17.66%;土壤CH_(4)排放总量呈现“汇”现象。此外,单作玉米生产过程中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占总排放的49.13%;单作花生生产过程中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和地膜,分别占总排放的23.77%和26.06%;间作模式下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柴油和地膜,分别占总排放的31.50%、16.74%、17.92%。间作模式增加了后茬小麦碳排放效率、降低了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综上,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玉米花生行比3:6)周年种植模式能够减少农田碳排放与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碳足迹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合理开发利用香椿资源积极发展香椿多功能栽培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鹏 《现代农业科学》 2009年第3期107-109,共3页
针对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平均气温低、土壤含盐量和pH较高、光照资源充足的生态资源特征,根据香椿的栽培学生态适应性,提出了合理开发香椿资源,发展菜材兼用香椿栽培的意义,认为适合推广的栽培模式主要有日光温室矮化密植灌木型... 针对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平均气温低、土壤含盐量和pH较高、光照资源充足的生态资源特征,根据香椿的栽培学生态适应性,提出了合理开发香椿资源,发展菜材兼用香椿栽培的意义,认为适合推广的栽培模式主要有日光温室矮化密植灌木型蔬菜栽培、农村庭院经济栽培、香椿与其他蔬菜间作栽培和退耕还林生态林培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日光温室 间作种植 庭院经济 退耕还林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农田碳通量观测方法综述
15
作者 赵田田 胡连信 +2 位作者 贾良权 艾春南 王泽峰 《机电工程技术》 2023年第6期41-45,共5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开始大幅度增加,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农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比例较大,而农业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所以对于农业温室气体通量的观测尤为重要。目前,农田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 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开始大幅度增加,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农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比例较大,而农业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所以对于农业温室气体通量的观测尤为重要。目前,农田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法都已经比较成熟,但仍然存在浪费时间和人力等缺点。基于此,对箱法、涡度相关法和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这3种农田温室气体通量观测方法的发展和优缺点进行详细阐述和总结分析,同时,也在提高农田温室气体通量观测方法的效率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温室气体 碳中和 碳通量
下载PDF
高标准设施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16
作者 李霞 赵吉坤 +1 位作者 吕小峰 蔡元新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11期1-7,共7页
【目的】受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自然因素以及农村产业结构不完善的影响,我国设施农业正迈向高标准化建设的新阶段。【方法】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与文献细粒度法对CNKI和WOS数据库的2013—2023年高标准设施农业建设有关文献进... 【目的】受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自然因素以及农村产业结构不完善的影响,我国设施农业正迈向高标准化建设的新阶段。【方法】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与文献细粒度法对CNKI和WOS数据库的2013—2023年高标准设施农业建设有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分类,结合CiteSpace软件,对2020—2023年中国设施农业及其基础建设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和时间线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其次,建立高标准设施农业研究框架,分析近十年与设施农业相关基础建设的投入产出。【结果】总结了高标准设施农业建设内容,包括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水利、高标准农业机械化、温室与大棚四个方面,预测未来三年高标准设施农业投入与产出;提出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结论】研究可为现代化农业建设、乡村振兴以及落实三农工作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高标准 温室与大棚 农业机械化 农田水利
下载PDF
温室气体排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年第5期185-187,共3页
随着大气内温室气体逐渐增多,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化与全球碳氮循环存在密切联系。气候的改变会影响植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影响农业生产。本文综述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这对开展... 随着大气内温室气体逐渐增多,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化与全球碳氮循环存在密切联系。气候的改变会影响植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影响农业生产。本文综述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这对开展农田固碳减排工作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农田生态系统 温度 固碳减排
下载PDF
室内模拟水位下退耕还湿地表层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天宝 刘晓辉 +2 位作者 安雨 杜萍 姜明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5-712,共8页
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温室中,进行了实验期为60 d的室内模拟实验,在-5 cm、0 cm和5 cm的模拟水位下,测定和计算出采集自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010年、2014年、2016年弃耕的退耕还湿地和天然小叶章沼泽表层(0~20... 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温室中,进行了实验期为60 d的室内模拟实验,在-5 cm、0 cm和5 cm的模拟水位下,测定和计算出采集自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010年、2014年、2016年弃耕的退耕还湿地和天然小叶章沼泽表层(0~20 cm深度)土壤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位的上升,2010年、2014年、2016年弃耕的退耕还湿地和天然小叶章沼泽表层土壤的CO2和N2O排放通量在减小;与-5 cm和5 cm的模拟水位下相比,0 cm水位下表层土壤的CH4排放通量相对最大;随着实验天数的增加,2014年、2016年弃耕的退耕还湿地和天然小叶章沼泽表层土壤CH4排放通量在波动增大;水位越高,其对退耕还湿地表层土壤CO2、N2O总排放量和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模拟水位 全球增温潜势 退耕还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