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价值链重构视角下企业绿色生态位跃迁路径研究——“卡博特”和“阳煤”双案例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许晖 王琳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0-508,共9页
采用双案例的研究方法,以化工企业的绿色生态位跃迁为主线,基于价值链重构的视角,探讨绿色生态位跃迁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在压力筛选的作用下,卡博特(天津)和阳煤集团分别通过组织知识学习和组织变革对价值链重构来应对环境的压力,由... 采用双案例的研究方法,以化工企业的绿色生态位跃迁为主线,基于价值链重构的视角,探讨绿色生态位跃迁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在压力筛选的作用下,卡博特(天津)和阳煤集团分别通过组织知识学习和组织变革对价值链重构来应对环境的压力,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绿色生态位跃迁机制:前者通过对价值链内外部知识的整合实现绿色转型;后者通过整合价值链的上下游、横向纵向价值链的延伸发展自己的绿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态位 生态位跃迁 价值链重构 压力筛选
下载PDF
绿肥对咖啡园杂草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付兴飞 胡发广 +6 位作者 李贵平 何红艳 黄家雄 罗心平 李亚男 张晓芳 吕玉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6-1174,共9页
为揭示绿肥对咖啡园杂草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调查了云南省保山市常规种植咖啡园(CK)、种植绿肥田菁咖啡园(SC)、种植绿肥硬皮豆咖啡园(MU)的杂草群落,探讨种植绿肥对咖啡园杂草群落的生态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及功能群的影响。... 为揭示绿肥对咖啡园杂草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调查了云南省保山市常规种植咖啡园(CK)、种植绿肥田菁咖啡园(SC)、种植绿肥硬皮豆咖啡园(MU)的杂草群落,探讨种植绿肥对咖啡园杂草群落的生态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及功能群的影响。结果表明:CK有杂草12科21种,SC有杂草10科16种,MU有杂草7科10种。3种类型咖啡园杂草生态位宽度大于0.600的杂草有10种,其中,CK有6种,SC有2种,MU有3种。种植绿肥的咖啡园杂草的物种丰富度、个体数、ACE估计值、Fisherα指数、Shannon-Wiene指数及生物量均低于常规种植咖啡园(CK),其中,杂草物种丰富度、ACE估计值和鲜重具有显著性差异。常规种植咖啡园与种植绿肥咖啡园杂草群落结构不相似。3种类型咖啡园杂草单子叶一年生或越年生植物功能群占据最大优势,但种植绿肥咖啡园的占比更高。种植绿肥改变了咖啡园杂草群落的生态位、群落结构及功能群,降低了咖啡园杂草群落多样性,对咖啡园杂草群落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杂草群落 生态位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功能群 咖啡园
下载PDF
从“培育者”到“影响者”:数字化转型如何推动绿色创新发展:基于浪潮的纵向案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琳 周昕怡 陈梦媛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6-163,共18页
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能否利用数字化转型实现绿色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在新竞争环境下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针对浪潮绿色发展实践,采用纵向案例研究系统探索了绿色创新的过程以及数字化... 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能否利用数字化转型实现绿色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在新竞争环境下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针对浪潮绿色发展实践,采用纵向案例研究系统探索了绿色创新的过程以及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化转型对于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表现为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和数绿协同、业务深耕两个方面,其背后体现的是数字化转型对资源配置和资源关系组合的作用;(2)基于数字化转型的绿色创新发展表现出生态位变动的发展逻辑,通过生态位跃迁、生态位移动实现资源空间拓展和能力提升,维持系统动态平衡;(3)基于数字化转型的绿色创新过程得益于高管绿色认知的情境驱动,往往采用主动型和责任型创新行为支持实施绿色创新活动。研究发现为相关理论的挖掘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创新 数字化转型 生态位变动 绿色认知
下载PDF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初探(下) 被引量:7
4
作者 林世平 梁伊任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6-218,共3页
以探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为研究的目标,就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系统规划中"市域"范围的界定、对"绿地"含义的重新认识、绿地分类、资源评价、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方法和... 以探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为研究的目标,就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系统规划中"市域"范围的界定、对"绿地"含义的重新认识、绿地分类、资源评价、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方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 绿地系统 城市规划 定位 评价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绿色农业创业生态系统的数字创新能力评价
5
作者 陈睿绮 李华晶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150,共10页
文章基于SOR理论模型,从要素刺激中识别前因条件,探究了京津冀地区绿色农业创业生态系统(GAEEs)数字创新能力的形成逻辑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对2015—2022年京津冀GAEEs的数字创新能... 文章基于SOR理论模型,从要素刺激中识别前因条件,探究了京津冀地区绿色农业创业生态系统(GAEEs)数字创新能力的形成逻辑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对2015—2022年京津冀GAEEs的数字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提升路径分析。结果表明:(1)技术条件、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刺激下的数字嵌入能力、数字融合能力及数字协同能力共同构成了京津冀GAEEs的数字创新能力。(2)京津冀GAEEs的数字创新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且发展空间大,但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数字创新能力强的区域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3)通过影响京津冀GAEEs高数字创新生态位适宜度以提升数字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可归纳为数字技术—制度环境赋能型和市场驱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农业 创业生态系统 数字创新能力 生态位适宜度 制度环境 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地区
原文传递
传统能源行业领军企业绿色创新生态演进机制和路径研究
6
作者 李正锋 史力睿 蔡建峰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24年第3期350-370,共21页
领军企业绿色创新对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示范和辐射效应。本文基于资源编排和生态位理论,以国有领军企业陕煤集团和民营领军企业潞宝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能源行业领军企业绿色创新生态的内在演进机制,探讨了不同所有制... 领军企业绿色创新对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示范和辐射效应。本文基于资源编排和生态位理论,以国有领军企业陕煤集团和民营领军企业潞宝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能源行业领军企业绿色创新生态的内在演进机制,探讨了不同所有制领军企业的共性特征和差异化表现。研究发现:第一,以关键事件划分时序区间,领军企业绿色创新生态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且不同阶段的制度逻辑、资源编排和行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第二,领军企业绿色创新生态演进的关键因子为环境响应、资源编排、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通过关键因子的协同作用,企业绿色创新生态均呈现出从态能积累到势能提升到适宜度优化的共性演进过程;第三,不同所有制领军企业在多重制度逻辑约束下,在绿色创新生态演进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国有领军企业遵循主动响应的创新战略,通过资源的“内延式整合”创新机制推动绿色创新生态的进阶,而民营领军企业则遵循组织自适应的创新战略,通过资源的“外延式拓展”创新机制推动绿色创新生态的迭代演进。本研究从“情景驱动—协同治理—演进结果”整合视角下探讨了领军企业绿色创新生态从构建到演进的内在机制和核心要素,揭示了国有和民营领军企业因绿色创新战略导向的不同,在演进逻辑、治理模式和行为特征上的差异性。研究结论为传统能源行业领军企业绿色创新生态升级和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管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军企业 绿色创新 资源编排 生态位理论
下载PDF
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的绿色建筑景观空间环境优化设计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家炜 黄华明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121-124,共4页
传统建筑景观的设计往往存在直视效果差、居民满意度较低的问题,并且其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设计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的绿色建筑景观空间环境优化设计方案.根据小生境遗传算法对建筑景观尺寸的多目标进行... 传统建筑景观的设计往往存在直视效果差、居民满意度较低的问题,并且其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设计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的绿色建筑景观空间环境优化设计方案.根据小生境遗传算法对建筑景观尺寸的多目标进行优化,优化的目标包括建筑的成本以及绿化带等公共设施.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够优化建筑景观环境,居民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环境保护 空间优化 小生境技术 遗传算法
下载PDF
Green manuring facilitates bacterial community dispersal across different compartments of subsequent tobacco 被引量:2
8
作者 LIANG Hai FU Li-bo +3 位作者 CHEN Hua ZHOU Guo-peng GAO Song-juan CAO Wei-d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199-1215,共17页
Green manure–crop rotation is a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protect crops against diseases and improve yield.However,the mechanism by which green manuring manipulates the crop-associated microbial community remains to be... Green manure–crop rotation is a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protect crops against diseases and improve yield.However,the mechanism by which green manuring manipulates the crop-associated microbial community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In this study,we explored the horizontal processe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compartments of the soil–root interface(bulk soil,rhizosphere soil,rhizoplane and endosphere)of tobacco by performing a field experiment including four rotation practices,namely,tobacco rotated with smooth vetch,ryegrass,radish,and winter fallow(without green manur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occurrence networks constructed by adjacent compartments of the soil–root interface with green manuring had more edges than without green manuring,indicating dramatic microbial interactions.Green manuring increased the dispersal-niche continuum index between bulk soil and other compartments,indicating that it facilitated the horizontal dispersal of microbes.For the different green manuring practices,the neutral community model explained 24.6–27.6%of detection frequency for bacteria,and at least one compartment under each practice had a normalized stochasticity ratio higher than the 50%boundary point,suggesting that the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jointly shaped the tobacco microbiome.In conclusion,green manuring generally facilitates bacterial community dispersal across different compartments and enhances potential interactions among adjacent compartments.This study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microbiome assembly under green manure–crop ro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manure TOBACCO rotation practice niche compartment community assembly
下载PDF
中国制造商集群的绿色小生境研究
9
作者 杨志蓉 刘慧乐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3年第10期11-13,共3页
借鉴绿色小生境的概念,对我国制造商集群的绿色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制造企业、政府和顾客智能体的行为及相互关系,并利用多智能体建模技术进行动态模拟并加以分析。
关键词 绿色创新 绿色小生境 多智能体模型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态势的家电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选择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石博 田红娜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93,共11页
基于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对家电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家电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生态位态势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家电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生态位态势评价。提出家电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三个备选路径,进而构建了... 基于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对家电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家电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生态位态势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家电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生态位态势评价。提出家电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三个备选路径,进而构建了创新路径选择矩阵模型,并最终确定了家电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路径。研究发现:我国家电制造业在绿色工艺创新过程中应该选择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电制造业 绿色工艺创新 路径选择 生态位态势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构建、动态演进及政策启示 被引量:11
11
作者 宋振江 冷明妮 +1 位作者 周波 高雪萍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434,共10页
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探索并构建以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为一级维度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生态位模型识别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农... 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探索并构建以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为一级维度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生态位模型识别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绿色生产力,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生产力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能够驱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中西部地区抢抓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历史机遇,亟待通过跨越式变革加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形成科技赋能、绿色增质、数字增值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据此,建议接续推进科技投入,加大生态产品开发广度与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加快实施数字新基建迭代工程,深入夯实数字发展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 数字生产力 科技生产力 生态位
下载PDF
西藏马鹿与同域野生有蹄类、家畜草青期食性比较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吕忠海 张玮琪 +2 位作者 刘浩 张明海 李依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1-658,共8页
西藏马鹿为我国特有种,曾一度被认定为野外灭绝。在其生境中有多种食性相近的野生有蹄类及家畜同域分布,探究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西藏马鹿与这些有蹄类的食物资源种间竞争与共存关系十分必要。2013年和2014年8-9月,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确... 西藏马鹿为我国特有种,曾一度被认定为野外灭绝。在其生境中有多种食性相近的野生有蹄类及家畜同域分布,探究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西藏马鹿与这些有蹄类的食物资源种间竞争与共存关系十分必要。2013年和2014年8-9月,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确定了桑日县西藏马鹿自然保护区西藏马鹿、白唇鹿、藏原羚、牦牛、山羊草青期食物组成,并比较分析了西藏马鹿与同域野生有蹄类、家畜之间的食物重叠和分化状况。结果表明:西藏马鹿与其他有蹄类具有相似的可食植物种类组成,但所占食谱比例不同。西藏马鹿主要可食植物多为其他有蹄类次要可食植物,其中弱小火绒草为西藏马鹿(在动物食谱中的百分比为11.2%)与牦牛(10.2%)共同的主要食物,西藏柳为西藏马鹿(9.6%)和白唇鹿(11.4%)共同的主要食物。从科级水平来看,豆科植物为西藏马鹿(21.4%)与藏原羚(42.5%)的共同主要可食植物,莎草科植物为白唇鹿(49.2%)、牦牛(33.4%)、山羊(50.3%)的共同主要可食植物。菊科植物作为西藏马鹿(29.6%)的主要可食植物,也是白唇鹿(7.6%)、藏原羚(11.6%)、牦牛(17.3%)和山羊(14.1%)的次要可食植物。禾本科植物作为西藏马鹿(7.1%)次要可食植物,较其他4种有蹄类(白唇鹿13.6%、藏原羚12.3%、牦牛11.5%、山羊16.0%)所占比例低。西藏马鹿与其他有蹄类食物重叠度均高于0.5,与牦牛的重叠度最高(0.65)。西藏马鹿食物多样性指数(1.32)、均匀度指数(0.37)和生态位宽度指数(15.79)均较高。与2007-2008年相比,西藏马鹿食物组成变化较大,豆科植物比例增大,莎草科植物比例降低,食物质量总体有所提高。西藏马鹿与家畜之间存在较高的食物资源竞争,这将进一步影响西藏马鹿的分布范围和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马鹿 食物组成 草青期 同域分布 生态位
原文传递
返青期休牧措施下高寒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选博 王晓丽 +3 位作者 马玉寿 王彦龙 罗少辉 谢乐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47-1555,共9页
探讨高寒草甸物种及群落结构对休牧措施的响应,揭示高寒草甸种群生态位特征,为恢复退化高寒草甸地上植被提供有效措施。在玛沁县大武镇牧草开始返青到家畜转至夏季牧场的50 d内,将休牧时间作为一个综合环境梯度指标,进行了不同休牧时间... 探讨高寒草甸物种及群落结构对休牧措施的响应,揭示高寒草甸种群生态位特征,为恢复退化高寒草甸地上植被提供有效措施。在玛沁县大武镇牧草开始返青到家畜转至夏季牧场的50 d内,将休牧时间作为一个综合环境梯度指标,进行了不同休牧时间的野外控制试验。休牧时间分别为休牧20 d(20 d)、休牧30 d(30 d)、休牧40 d(40 d)和休牧50 d(50d),同时将传统放牧作为对照。控制试验的第3年,在牧草生长旺季时调查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休牧时间的处理组中,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平均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9.46%和43.71%,而它们的地上生物量平均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63.60%和225.37%;阔叶型可食草的重要值平均较对照降低了49.83%;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西藏棱子芹(Pleurospermum hookeri)、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和针茅(Stipa capillata)这4种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均大于0.990,而青海刺参(Morinakokonorica)生态位宽度较小(0.001);在牧草生长旺季时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00占总数的90.02%,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200占总数的1.07%。综上所述,返青期休牧措施影响了高寒草甸不同经济类群的重要值和地上生物量,有利于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生长发育。从生态位角度分析,休牧有利于优良牧草的生长,促进退化高寒草甸草地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返青期休牧 重要值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初探(上)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世平 梁伊任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在许多方面已经逐渐地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以探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为研究的目标和出发点,就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范围的界定、对"绿地&qu...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在许多方面已经逐渐地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以探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为研究的目标和出发点,就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范围的界定、对"绿地"含义的重新认识、市域绿地的分类、市域绿地资源评价、市域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等方面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方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 绿地系统 城市规划 定位 评价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富程 刘影 +3 位作者 樊敏 赵丽 王青 翟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5-301,共7页
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动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评估1999年以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1999-2009年聚落... 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动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评估1999年以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1999-2009年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减少38.44%,而草地增长70.30%,林地增长53.20%;不同海拔耕地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海拔2 001-3 000m退耕较多,占退耕总量的85%;不同坡度的耕地面积均呈减小趋势,耕地减少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1999-2014年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介于-0.70-1.48,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日益凸显,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岷江上游聚落区具有低阈值粮食流通,高风险粮食危机的显著特征,耕地过度非农化将制约退耕还林还草社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新一轮退耕还林应警惕耕地过度非农化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耕地非农化 聚落 生态位 社会经济效益 岷江上游
下载PDF
东莞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分析
16
作者 沈德才 胡桢健 +1 位作者 陈跃洲 罗永光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6期46-58,共13页
为研究城市绿地植物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和种间关系,以东莞市中心城区的3种城市绿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群落调查,分析不同绿地之间物种alpha多样性差异,群落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Levins指数和Shannon指数,生态位... 为研究城市绿地植物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和种间关系,以东莞市中心城区的3种城市绿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群落调查,分析不同绿地之间物种alpha多样性差异,群落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Levins指数和Shannon指数,生态位重叠(Pianka指数),以及种间关系。结果表明,社区绿地灌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指数显著高于(P<0.05)街头绿地。公园绿地草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P<0.05)社区绿地。公园绿地乔木、灌木和草本中生态位宽度前3分别为荔枝Litchi chinensis(B_(L)=6.13,B_(S)=1.94)、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B_(L)=9.49,B_(S)=2.41)、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B_(L)=20.73,B_(S)=3.17);街头绿地乔木、灌木和草本中生态位宽度前3分别为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B_(L)=4.15,B_(S)=1.51)、假连翘Duranta erecta(B_(L)=3.53,B_(S)=1.40)、海芋Alocasia odora(B_(L)=13.84,B_(S)=2.72);社区绿地乔木、灌木和草本中生态位宽度前3分别为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B_(L)=11.05,B_(S)=2.56)、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B_(L)=8.44,B_(S)=2.32)、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B_(L)=12.36,B_(S)=2.78)。Pianka指数表明,乔木优势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草本优势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公园绿地主要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均呈显著正关联;街头绿地乔木和草本的总体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灌木主要物种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社区绿地乔木主要物种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灌木和草本主要物种间呈现显著正相关。生态位重叠指数与联结系数AC呈极显著正相关。东莞市中心城区3种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在城市景观建设和园林绿化中,应优先选择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相近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莞市 城市绿地 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 种间联结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演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红娜 李香梅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3-56,85,共5页
提炼基于生态位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演化影响因素:资源生态位因子、技术生态位因子、需求生态位因子和制度生态位因子。以这四个生态位因子作为研究变量,构建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演化的NK模型,并以机床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 提炼基于生态位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演化影响因素:资源生态位因子、技术生态位因子、需求生态位因子和制度生态位因子。以这四个生态位因子作为研究变量,构建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演化的NK模型,并以机床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四个生态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绿色工艺创新生态位适应度,绿色工艺创新生态位适应度的变化与绿色工艺创新路径的演化是协同共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绿色工艺创新 创新路径演化 生态位 NK模型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段晴月 董金山 +4 位作者 金超威 文军 郝靖惠 林媛 陆群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6-199,共4页
目的:为了追踪评价干细胞修复组织缺损时干细胞龛的分子作用机制,培养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和诱导分化。方法:取3-4周龄gfp小鼠股骨全骨髓,ACK裂解红细胞后采用贴壁法进行体外培养和传代,荧光显微... 目的:为了追踪评价干细胞修复组织缺损时干细胞龛的分子作用机制,培养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和诱导分化。方法:取3-4周龄gfp小鼠股骨全骨髓,ACK裂解红细胞后采用贴壁法进行体外培养和传代,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贴壁细胞荧光状态。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标记物,通过体外诱导观察其成骨成脂能力。结果:原代培养的Gfp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多次传代,细胞的荧光仍保持原有状态,未发生淬灭。流式细胞术鉴定CD29、CD90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成骨诱导3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茜素红S染色有橘红色磷酸盐胞外基质沉积并保持原有的荧光强度;成脂诱导2周后,细胞形态增大,油红O染色可见胞质内大量橙红色脂肪空泡,分化的细胞仍保持原有的荧光强度。结论:贴壁培养的Gfp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荧光表达稳定,而且具有干细胞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的干细胞特性,可以做为研究干细胞龛的优质示踪干细胞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小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