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资本对牧户参与草原生态治理意愿的影响——以甘南州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强强 陈文娟 +2 位作者 马亚飞 杨婕妤 杨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0-53,共14页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是典型的生态系统脆弱区,其生态安全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牧户的主动参与和有力监督是草原生态保护的基础,基于188户牧户调研数据,运用双栏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牧户参与草原生态治理意愿...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是典型的生态系统脆弱区,其生态安全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牧户的主动参与和有力监督是草原生态保护的基础,基于188户牧户调研数据,运用双栏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牧户参与草原生态治理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户具有较高的草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但因“搭便车”心理,内在意愿转变为外在行为的动力不足,户均支付意愿金额为233.25~272.36元·年^(-1)。2)干群交往对牧户草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产生抑制作用,牧户信任正向影响草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平均边际效应为0.039,同时有利于集体治理行为的形成。非正式社会规范对牧户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边际效应为0.069,而社会参与对牧户参与意愿和支付意愿均产生抑制作用。另外,受限于资源依赖型生计,年长牧户和家庭决策者参与草原生态治理的意愿更高,其平均边际效应分别为0.036和0.084。牧民交往正向影响牧户支付意愿。3)党员身份对牧户草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和支付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家庭人口规模和年收入正向影响牧户草原生态治理支付意愿,同时家庭年收入负向影响参与意愿。因此,从草原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培育,牧户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牧区党员培养与其模范作用发挥,牧户生计与增收渠道拓宽等方面提出增强牧户意愿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草原生态治理 参与意愿 支付意愿 双栏模型 甘南州
下载PDF
资本禀赋对牧户参与草原生态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427户牧户的调研数据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文娥 罗宇 +1 位作者 谢先雄 赵敏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22,共8页
草原生态治理不仅关系着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牧户的生计产生重要的影响。文中基于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427户牧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将牧户参与草原生态治理行为划分为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两个阶段,并运用双栏模型(DHM)实证分析了... 草原生态治理不仅关系着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牧户的生计产生重要的影响。文中基于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427户牧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将牧户参与草原生态治理行为划分为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两个阶段,并运用双栏模型(DHM)实证分析了资本禀赋对牧户参与草原生态治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92.27%的牧户愿意参与草原生态治理,其中每年愿意支付的户均治理金额为1985.53元,且牧户间参与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2)牧户的资本禀赋中,家庭年收入能够显著提升牧户的参与意愿,而融资能力、人际信任、道德约束对参与意愿有抑制作用;是否为嘎查干部、人际网络、家庭年收入、融资能力、生产设备和草场面积六项指标显著提高牧户的参与程度。3)生态认知较高的牧户更倾向于参与草原生态治理,同时牧户的减畜意愿有助于提升其参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禀赋 牧户 草原生态治理 双栏模型
原文传递
地方政府草原生态治理能动性的限制因素分析——以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现状的考察为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严海 刘晓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127,共5页
地方政府草原生态治理能动性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生态价值观念的偏差、项目治国模式的缺陷和制度要素权衡的干扰。在生态价值观念上,地方政府常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之间摇摆不定,且对草原生态价值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项目治国模... 地方政府草原生态治理能动性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生态价值观念的偏差、项目治国模式的缺陷和制度要素权衡的干扰。在生态价值观念上,地方政府常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之间摇摆不定,且对草原生态价值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项目治国模式下,地方政府草原生态治理缺失主动性和灵活性。在制度要素权衡过程中,经济、政治、法律要素都会干预到地方政府草原生态治理能动性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治理 地方政府 项目治国模式 草原生态补偿
下载PDF
草原生态治理的模式、困境与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4
作者 孟根达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7-78,共12页
草原生态治理与有效监管,不仅关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亦是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草原生态治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度条例,还是抒写在草原大地上的实践文本。因此,应当基于实证分析视角,探索实践过程中的治理模式及其... 草原生态治理与有效监管,不仅关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亦是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草原生态治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度条例,还是抒写在草原大地上的实践文本。因此,应当基于实证分析视角,探索实践过程中的治理模式及其治理特征。从制度与主体互构的角度剖析草原生态治理措施,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常态化与动员型两种治理模式。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治理模式赋予了国家、地方政府以及牧民群体不同的制度角色,从而影响着治理措施的地方化落实过程。制度角色之间的博弈亦深刻影响着草原生态治理的过程,使得治理实践中出现了“在场空间的缺席治理”的困境。对此,在治理实践中需要融合法治、自治与德治在内的多元治理资源,构建草原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治理模式 制度角色 治理困境 共建共治共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