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滇西地区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杀菌剂筛选
1
作者 苏奇倩 何鹏搏 +7 位作者 何俊 张华玲 周会明 冯之俊 谢艳兰 苏向宇 于龙凤 谭万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44,共14页
本研究旨在弄清滇西地区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及筛选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杀菌剂.从云南西部不同地区采集葡萄病叶样品,通过分离培养和纯化共获得13株真菌纯培养,经离体叶片接种证病试验验证,其中7株刺盘孢真菌(编码PT23-01~PT23-07)为葡萄炭... 本研究旨在弄清滇西地区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及筛选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杀菌剂.从云南西部不同地区采集葡萄病叶样品,通过分离培养和纯化共获得13株真菌纯培养,经离体叶片接种证病试验验证,其中7株刺盘孢真菌(编码PT23-01~PT23-07)为葡萄炭疽病的致病菌.通过PCR扩增获得这7个致病菌株的内转录间区(ITS)、肌动蛋白、钙调蛋白、组蛋白3和β-微管蛋白2基因(ACT,CAL,HIS3,TUB2)序列并提交到NCBI GenBank,用Megablast软件在线进行Blast-n比对结果显示,这7个菌株与刺盘孢属相应种类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9.27%~100%.进一步用MEGA7.0构建基于4个蛋白基因的系统演化树分析,其显示PT23-01,PT23-03,PT23-04和PT23-05与盘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jo.3)聚于同一末端分枝(BT=100),PT23-2和PT23-07与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 AV103)处于同一分枝(BT=94),而PT23-06则与暹罗刺盘孢(C.siemense ABS125375)聚为同一分枝(BT=98),这与Blast-n比对的结果一致.在所鉴定的3种病菌中,C.gloeosporioides是优势病原菌,从滇西各地区样品中均被分离到;而C.siemense在文献中尚未见有侵染葡萄的报道,是导致葡萄炭疽病的一种新病原菌;本研究简要地描述了这3种病菌的形态特征.通过菌落生长法测定,8种供试杀菌剂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盘长孢刺盘孢的菌落生长,不同供试药剂对同一种菌的抑菌效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25%甲硫乙唑醇SA和30%苯甲吡唑脂SA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分别达92.25%和95.87%(p<0.01),EC 50值分别为1.103 mg/mL和1.521 mg/mL.室内测定结果显示,两种药剂对葡萄炭疽病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控病率分别达到85.03%和91.54%(p<0.01).本研究结果为滇西地区葡萄炭疽病的正确诊断鉴定和有效控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 多基因鉴定 刺盘孢菌 杀菌剂筛选 抑菌控病效果
下载PDF
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控药剂筛选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新龙 张国福 +4 位作者 杨素梅 金岩 张耀中 范昆 付丽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1,共6页
从发病的‘红地球’葡萄果实上分离得到36株真菌,确定葡萄炭疽菌为优势种,且编号PTTJ033被鉴定为炭疽菌属葡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viniferum)。选择生产上常用的6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菌株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 从发病的‘红地球’葡萄果实上分离得到36株真菌,确定葡萄炭疽菌为优势种,且编号PTTJ033被鉴定为炭疽菌属葡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viniferum)。选择生产上常用的6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菌株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的抑菌效果排序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代森锰锌;田间试验的防效排序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0倍>430g·L^(-1)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450g·L^(-1)咪鲜胺水乳剂1500倍>22.7%二氰蒽醌悬浮剂8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由此可见,本研究中三唑类药剂的杀菌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将为葡萄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药剂筛选
下载PDF
葡萄胶孢炭疽病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es)对嘧菌酯的抗药性研究
3
作者 杨敬辉 许媛 +3 位作者 肖婷 褚姝频 刘吉祥 姚克兵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06-1912,共7页
研究了江苏丘陵地区葡萄胶孢炭疽病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es,CGSC)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及抗性分子机理。利用孢子萌发法和区分剂量法确定3个种(C.aenigma、C.viniferum和C.fructicola)51个单孢分离株对... 研究了江苏丘陵地区葡萄胶孢炭疽病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es,CGSC)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及抗性分子机理。利用孢子萌发法和区分剂量法确定3个种(C.aenigma、C.viniferum和C.fructicola)51个单孢分离株对嘧菌酯的抑制中浓度(EC_(50))和敏感性表型,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防治方法评价其抗药性,通过嘧菌酯作用标靶基因(CYTB)序列分析确定抗性的分子机制。27个C.aenigma和16个C.viniferum中对嘧菌酯敏感的菌株分别有20和14个,EC_(50)分别为0.0388(0.0150~0.0770)和0.0614(0.0213~0.0906)mg·L^(-1),而抗性菌株的EC_(50)均大于100 mg·L^(-1);C.fructicola菌株均为抗性菌株,其EC_(50)大于100 mg·L^(-1)。田间接种防治试验证明嘧菌酯2倍推荐剂量(250 mg·L^(-1))对抗性菌株C.fructicola MS206失去防效(防治效果7.11%)。所有抗性菌株的CYTB基因上都只含有G143A点突变;CYTB基因G143位氨基酸两侧内元呈现多样性。江苏丘陵地区葡萄炭疽病种群中的不同种对嘧菌酯的敏感性不同,抗药种群的流行是造成田间防效下降的主因子,所有抗性菌株的抗性分子机制均为CYTB基因G143A点突变,未发现其他点突变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炭疽病 胶孢炭疽病菌复合种 嘧菌酯 抗药性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宁夏地区葡萄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4
作者 蒋朝阳 于泽洋 +1 位作者 杨花 顾沛雯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2-1121,共10页
为明确宁夏地区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差异,于2022年6月至10月对宁夏地区葡萄炭疽病病样进行采集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病原菌种类;通过测定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确定最优碳... 为明确宁夏地区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差异,于2022年6月至10月对宁夏地区葡萄炭疽病病样进行采集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病原菌种类;通过测定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确定最优碳氮源、最适pH及致死温度。研究表明,宁夏地区葡萄炭疽病的主要病原为毁灭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和暹罗刺盘孢(C.siamense)。毁灭炭疽菌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和乙酸铵;果生刺盘孢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源为麦芽糖和蔗糖,氮源为酵母膏和胰蛋白胨;暹罗刺盘孢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乙酸铵和蛋白胨。各菌株均在pH为4~10时生长良好,致死温度均为52℃。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对暹罗刺盘孢和果生刺盘孢抑菌活性最佳,EC_(50)值分别为0.3244μg/mL和0.3869μg/mL。综上,毁灭炭疽菌、果生刺盘孢和暹罗刺盘孢是葡萄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且不同炭疽菌菌种间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该结论可为葡萄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菌 种类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胶孢炭疽菌侵染不同抗性葡萄叶片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沈才琦 孙磊 +3 位作者 张颖 姜建福 刘崇怀 樊秀彩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0-742,共13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葡萄由胶孢炭疽菌侵染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以进一步分析葡萄抗炭疽病分子机制。【方法】用胶孢炭疽菌侵染不同抗性葡萄的叶片,以清水处理叶片为对照,设置0、24、48、72 h 4个时期取样。采用RNA-seq分析两者...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葡萄由胶孢炭疽菌侵染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以进一步分析葡萄抗炭疽病分子机制。【方法】用胶孢炭疽菌侵染不同抗性葡萄的叶片,以清水处理叶片为对照,设置0、24、48、72 h 4个时期取样。采用RNA-seq分析两者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挑选出抗病候选基因,并利用qRT-PCR进行验证。【结果】共对42个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每个样品平均数据量为6.65 Gb。KEGG富集分析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植物与病原体互作、类黄酮生物合成和MAPK信号途径;转录因子家族分析从MYB、AP2-EREBP、bHLH、NAC和WRKY家族中筛选出12个在抗病株系中高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WGCNA得到抗病相关模块MEdarkgreen。综合各项分析,挑选出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其中8个基因的表达趋势同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获得了葡萄响应胶孢炭疽菌侵染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类黄酮生物合成和MAPK信号途径等3个通路,并筛选出8个抗病候选基因,包括MLO蛋白,WRKY、ERF转录因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 转录组 胶孢炭疽菌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