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西地区新生界湖相碳酸盐颗粒结构多样性及成因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建功 张永庶 +5 位作者 孙秀建 李翔 高妍芳 龙国徽 白亚东 吴颜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4-1152,共19页
为明确湖相碳酸盐颗粒多样性及成因机理,利用大量露头、岩芯、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柴西地区新生界碳酸盐颗粒的沉积特征研究,根据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划分颗粒类型,分析颗粒多样性成因机制及差异分布.通过研究下干柴组上段(E^(2)_(3)... 为明确湖相碳酸盐颗粒多样性及成因机理,利用大量露头、岩芯、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柴西地区新生界碳酸盐颗粒的沉积特征研究,根据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划分颗粒类型,分析颗粒多样性成因机制及差异分布.通过研究下干柴组上段(E^(2)_(3))—下油砂山组(N^(1)_(2))的沉积环境,分析认为咸化湖泊边缘与浅水区有利于碳酸盐岩颗粒的形成,其成因主要与蓝细菌等微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颗粒广泛发育,镶嵌于泥晶灰岩中,可以形成颗粒碳酸盐岩(颗粒体积分数为25%~50%),以及泥粒灰岩(颗粒体积分数为10%~25%)与粒泥灰岩(颗粒体积分数小于10%);也可以在微生物席中发育,构成微生物岩的结构组分.根据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识别出卵球粒、聚合粒、胞鞘粒、鲕粒、核形石、皮质醇等6种颗粒类型.颗粒碳酸盐岩通常与微生物岩互层分布、形成特定岩相组合,不同沉积环境及不同层系差异分布.下干柴沟组上段(E^(2)_(3))分布局限,单层厚度较大、主要分布50~300 cm,最大10 m.上干柴沟组(N_(1))零星分布,规模最小,单层厚度以20~30 cm为主.油砂山组(N^(1)_(2)—N^(2)_(2))微生物岩与颗粒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纵向叠加连片,单层厚度分布30~200 cm,最大5 m.碳酸盐岩颗粒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但结构与形态多样性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主要包括微生物类型与生态习性、沉积环境与水动能、以及生物化学与及物理作用的影响.球形蓝细菌主导控制卵球粒与聚合粒的形成,丝状蓝细菌主导控制胞鞘粒的形成,鲕粒与核形石的形成与丝状蓝细菌增生密切相关,其内核质点的形成与球形蓝细菌相关.皮质醇由小型微生物群落控制形成,内核由球形蓝细菌、藻球及微生物群落演化形成,而外壳则由丝状蓝细菌控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微生物岩 颗粒碳酸盐岩 卵球粒 鲕粒 核形石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