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概念语法隐喻与学生英语语篇建构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承荣 宋德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7-129,共3页
本研究依据Halliday的语法隐喻理论提出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频次与语篇建构水平呈正相关的假设。实证研究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分层抽样120份作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研究还得出结论,语法隐喻除了源于意义发展之外,... 本研究依据Halliday的语法隐喻理论提出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频次与语篇建构水平呈正相关的假设。实证研究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分层抽样120份作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研究还得出结论,语法隐喻除了源于意义发展之外,还是教育和认知水平提高的产物;语法隐喻的类型与语篇样类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的启示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使用语法隐喻表达式,以便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语言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隐喻 语篇建构 一致式表达 隐喻式表达
原文传递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BAB式的重叠——兼与AABB式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凤吟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8-62,共5页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多样,表义丰富,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是汉语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然而,目前理论界较少涉及性质形容词ABAB式重叠。通过比较,重点探讨分析性质形容词ABAB式重叠的语义条件、语法意义及句法表达功能。了解不同重叠形...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多样,表义丰富,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是汉语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然而,目前理论界较少涉及性质形容词ABAB式重叠。通过比较,重点探讨分析性质形容词ABAB式重叠的语义条件、语法意义及句法表达功能。了解不同重叠形式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则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质形容词 ABAB式 语义条件 语法意义 表达功能 AABB式
下载PDF
“V在N”与“在NV”解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康健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0,共3页
"V在N"与"在NV"从语法角度看,是两种不同的短语结构。其中的"在"均为介词。大体上看,这两种结构具有相同的表达作用,有时可以互换。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二者在表义和语用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少数民族学生... "V在N"与"在NV"从语法角度看,是两种不同的短语结构。其中的"在"均为介词。大体上看,这两种结构具有相同的表达作用,有时可以互换。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二者在表义和语用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这两种结构时,往往搞不清这两种结构的差异。本文就这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结构 古汉语色彩 缩略 客观叙述 汉语言表达 描写
下载PDF
影响代词回指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榕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8-177,220,共10页
确定代词的指代对象一直是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都重视的问题。随着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的发展对影响代词回指因素的研究,在近几十年间这方面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和语言本体三个... 确定代词的指代对象一直是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都重视的问题。随着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的发展对影响代词回指因素的研究,在近几十年间这方面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和语言本体三个方面对影响代词回指因素的分析,包括语法角色、指称形式、回指中心、语篇主题、话题地位、动词的语义特征、衔接关系和语体特征等九项,并对此做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回指 语法角色 指称形式 回指中心 衔接关系
原文传递
公理观念下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吴长安 柳英绿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在个案研究已经十分丰富的今天,建立一个逻辑上“有理可说”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成为了必要。参照公理方法建立汉语语法的学科体系,应着眼于语法整体来确定其初始概念。表达是语法研究的终极目标,而句子是表达的基本单位,因此,我们把句... 在个案研究已经十分丰富的今天,建立一个逻辑上“有理可说”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成为了必要。参照公理方法建立汉语语法的学科体系,应着眼于语法整体来确定其初始概念。表达是语法研究的终极目标,而句子是表达的基本单位,因此,我们把句子确定为建立语法体系的切入点。句子和语法上与其关联的语素、词、短语和句群共同构造了现代汉语的语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体系 公理方法 初始概念 词类 句子 表达 元语言
下载PDF
钢结构建筑语言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吴爱民 戴复东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8-62,共5页
将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文化符号—即建筑语言加以研究,兼顾了针对建筑专业钢结构技术特征的理性剖析和将钢结构转化为承载着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创作,借鉴语言学的构架,把钢结构建筑语言按以下三个层次:语法构成、语义表... 将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文化符号—即建筑语言加以研究,兼顾了针对建筑专业钢结构技术特征的理性剖析和将钢结构转化为承载着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创作,借鉴语言学的构架,把钢结构建筑语言按以下三个层次:语法构成、语义表达和语用图景展开分析,全面、准确、系统、深刻地把握了钢结构建筑的物质特征和文化特征及其构成、表达和运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建筑语言 语法构成 语义表达 语用图景
原文传递
“东”、“西”、“南”、“北”语义语法演变考
7
作者 张静 《济宁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5-78,共4页
"东"、"西"、"南"、"北"作为表示水平方向的方位词。在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上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句法结构也随之变化。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因而这中间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认知的... "东"、"西"、"南"、"北"作为表示水平方向的方位词。在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上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句法结构也随之变化。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因而这中间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变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词 语法功能 表达方式 句法结构 认知
下载PDF
论语境与翻译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林利 姚金安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84-86,共3页
语用学理论及其研究对翻译学和翻译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语境又是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影响译者对原文词语及句子的正确理解和表达。理解原文必须紧扣语境。本文首先概述了翻译的本质和语境的有关内容,然... 语用学理论及其研究对翻译学和翻译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语境又是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影响译者对原文词语及句子的正确理解和表达。理解原文必须紧扣语境。本文首先概述了翻译的本质和语境的有关内容,然后从语境与翻译的关系角度说明了语境在词语翻译、语法判断、句子翻译及翻译表达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指出充分了解语境对译文的影响是正确进行翻译实践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语境 词语翻译 语法判断 句子翻译 翻译表达
下载PDF
从语篇的角度看英语中的某些语法现象 被引量:1
9
作者 双文庭 《福建外语》 2002年第1期26-30,43,共6页
一般认为,语法是对语言结构和语言单位( 如单词或短语)形成句子的方式进行的描写;而有时按照这些方式所构成的句子在脱离语篇的情况下,仅从语法形式上讲往往都能成立,然而在一定的语篇中却难以成立或者显得不够得体。其原因往往... 一般认为,语法是对语言结构和语言单位( 如单词或短语)形成句子的方式进行的描写;而有时按照这些方式所构成的句子在脱离语篇的情况下,仅从语法形式上讲往往都能成立,然而在一定的语篇中却难以成立或者显得不够得体。其原因往往是违背了信息结构或图式理论的一般规律。在一定条件下,语篇不仅对语法形式而且对语法意义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英语语法纳入语篇中研究对各种意义的连续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语法 语篇 语言结构 信息结构 语言单位
原文传递
论现代汉语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敏 《安顺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3-54,共2页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要学好现代汉语就必须要了解这门课程的综合性特点。文章从知识体系、语言环境以及学习主体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课程的综合性特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综合性 语境 语法特征 表达形式
下载PDF
译文信息增删探究
11
作者 杨大霑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2-64,共3页
翻译实践中 ,译文信息的增加或删减己成为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 ,文章从译文语法特点、行文习惯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结合具体实例探寻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
关键词 信息增删 语法特点 行文习惯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交际距离的调整及语法表现--以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为例
12
作者 赵博文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17-125,共9页
文章基于近年来兴起的语体语法理论,从交际距离的语体视角分析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中的调距现象。文章主要选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新闻办公室两种发布会答记者问的情况,首先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归纳出一定“拉近距离”和“推远距... 文章基于近年来兴起的语体语法理论,从交际距离的语体视角分析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中的调距现象。文章主要选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新闻办公室两种发布会答记者问的情况,首先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归纳出一定“拉近距离”和“推远距离”的表达方式,然后利用语体语法理论的“语距定律”尝试做出一定的解释。研究表明,在特定语篇整体的语体特征下,允许存在局部交际距离调整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际距离 拉近和推远 语法表现 语距定律 语体语法 交互调距
下载PDF
“再+少+V+量词”结构探析
13
作者 王利涛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受生活中的例子"再少来点"启发,并以此为例,对其语法形式、语义表达、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进而又对"再+少+V+量词"这一格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再+少+V+量词 语法形式 语义表达 语用功能 结构
下载PDF
俄语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语序
14
作者 周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44-146,共3页
翻译中的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或者说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有一个语序的问题,语序不仅是表示语法结构、语法意义的形式,也是言语表达或修辞的手段。
关键词 翻译 俄语 语序
下载PDF
广安方言“少了+没有/不+VP”结构探析
15
作者 向小娟 《语文学刊》 2020年第2期32-36,共5页
语素“少”后面加助词(了),在广安方言口语中可以作为否定标记,与否定副词(没有/不)加动词词组构成特殊的结构,表示双重否定。此文从语法形式、语义表达、语用功能对“少了+没有/不+VP”这一格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广安方言 少了+没有/不+VP 语法形式 语义表达 语用功能
下载PDF
动词后时量成分的句法多功能性探究
16
作者 税昌锡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34,共11页
动词后时量成分受动词语义特征的影响存在多种或多重语义所指。本文基于动词的语义类型及其随时间展开的过程特征,进一步探讨时量成分的句法功能。研究表明,受动词语义类型的影响,时量成分可以是体词性的,句法上充当宾语;也可以是谓词性... 动词后时量成分受动词语义特征的影响存在多种或多重语义所指。本文基于动词的语义类型及其随时间展开的过程特征,进一步探讨时量成分的句法功能。研究表明,受动词语义类型的影响,时量成分可以是体词性的,句法上充当宾语;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句法上做谓语或补语。时量成分的谓语或补语地位受到动词“起始”“终结”或“持续”过程特征的制约,并受到认知和语境因素的影响。时量成分句法功能不同,其语法表现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量成分 句法功能 语法表现 过程解释
下载PDF
Rapid Prototype Development Approach for Genetic Programming
17
作者 Pei He Lei Zhang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2024年第2期67-79,共13页
Genetic Programming (GP)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deal with complex problem analysis and modeling, and has been applied in a wide range of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GP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design of ... Genetic Programming (GP)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deal with complex problem analysis and modeling, and has been applied in a wide range of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GP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design of genetic operators, evolutionary controls and implementations of heuristic strategy, evaluations and other mechanisms. When designing genetic operator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possible limitations of encoding methods of individuals. And when selecting evolutionary control strategie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balance search efficiency and diversity based on repres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problem itself. More importantly, all of these matters, among others, have to be implemented through tedious coding work. Therefore, GP development is both complex and time-consuming. To overcome some of these difficulties that hinder the enhancement of GP development efficiency, w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mutual assistance among GP variants, and then propose a rapid GP prototyping development method based on πGrammatical Evolution (πGE). It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experiments that not only is this method beneficial for the GP developers to get rid of some tedious implementations, but also enables them to concentrate on the essence of the referred problem, such as individual representation, decoding means and evaluation. Additionally, it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s of individual delineations in phenotypes and semantic research of individu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Programming grammatical Evolution 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 Regression Analysis Mathematical Modeling Rapid Prototype Development
下载PDF
水利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中式英语及应对策略
18
作者 李晨希 《中国科技翻译》 2023年第4期8-11,共4页
母语为汉语的译者容易将汉语表达习惯不自觉地植入英文中,形成“中式英语”。笔者结合翻译审订实践中遇到的案例,从语用学角度归纳水利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代表性的“中式英语”现象,即抽象的表达、不必要的长句、照搬原文错误等,分析了... 母语为汉语的译者容易将汉语表达习惯不自觉地植入英文中,形成“中式英语”。笔者结合翻译审订实践中遇到的案例,从语用学角度归纳水利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代表性的“中式英语”现象,即抽象的表达、不必要的长句、照搬原文错误等,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应对策略。本文旨在通过水利科技论文摘要翻译探讨中国学者在科技英文写作和科技翻译中的适应性规则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式英语 水利论文摘要翻译 抽象的表达 中文语病
原文传递
中日古代拟声拟态词之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冠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20-127,共8页
到目前为止的中日拟声拟态词的对比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以现代拟声拟态词为对象,而对于两国的古代拟声拟态词,尤其是二者的对比研究却鲜有人问津。本论文在总结了汉语古代拟声拟态词的特点的基础上,把它与日本的古代拟声拟态词从词的... 到目前为止的中日拟声拟态词的对比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以现代拟声拟态词为对象,而对于两国的古代拟声拟态词,尤其是二者的对比研究却鲜有人问津。本论文在总结了汉语古代拟声拟态词的特点的基础上,把它与日本的古代拟声拟态词从词的形态、语法功能、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从而明确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为拟声拟态词所具有的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拟声拟态词 词的形态 语法功能 表达效果
下载PDF
隐喻性表达式的主观性解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火群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6-28,共3页
隐喻性表达式是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非一致选择而形成的表达方式,非一致选择的动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于交际的需要;二是追求言语的创新。无论是出于交际的需要,还是追求言语的创新,所做的非一致选择总是渗透着语言使用者的主... 隐喻性表达式是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非一致选择而形成的表达方式,非一致选择的动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于交际的需要;二是追求言语的创新。无论是出于交际的需要,还是追求言语的创新,所做的非一致选择总是渗透着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和态度。本文通过对及物性系统、情态系统和语气系统的隐喻武的分析,探讨了在“过程、语气、情态表达、语序以及主语”的非一致选择中所形成的隐喻性表达式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隐喻性表达式的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一致选择 语法隐喻 隐喻性表达式 主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