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饲粮轮作模式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杨羚
廖文华
+3 位作者
高志岭
王森
张金瑞
赵英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2-320,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中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以探讨粮改饲进程中较优的种植模式。以冬小麦—夏玉米(W-SuM)轮作为基准,探讨了华北地区黑麦草—夏玉米(R-SuM)、黑麦草—春玉米(R-SpM)、黑麦草—双季玉米(R-DM...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中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以探讨粮改饲进程中较优的种植模式。以冬小麦—夏玉米(W-SuM)轮作为基准,探讨了华北地区黑麦草—夏玉米(R-SuM)、黑麦草—春玉米(R-SpM)、黑麦草—双季玉米(R-DM)和双季玉米(DM)4种轮作体系的干物质、粗蛋白的生产潜力和氨气排放。结果表明:黑麦草—双玉米轮作模式较好,干物质年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分别达到31 012,2 529kg/hm^2,比常规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分别增加了14.3%,8.2%;不同轮作模式下氨排放量为13.43~23.77kg/hm^2,占肥料氮素投入的4.2%~5.6%,排放顺序为R-DM>W-SuM>R-SpM>R-SuM>DM;不同轮作模式氨排放的时间分布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双玉米轮作体系(DM)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夏季,其夏季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4种轮作模式。黑麦草—双玉米轮作体系在粗蛋白和干物质产量上可能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改饲
轮作体系
生物质
粗蛋白
氨挥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甘肃景泰荒漠绿洲引黄灌溉农业区粮草种植模式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葛文华
何世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7-37,共11页
本项研究针对景泰荒漠绿洲引黄灌溉农业区生产、生态中面临的重大难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强化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为中心,在进行广泛总结调查和生产力定位测定的基础上,提出了4年4区粮草种植模式方案及其技术规格...
本项研究针对景泰荒漠绿洲引黄灌溉农业区生产、生态中面临的重大难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强化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为中心,在进行广泛总结调查和生产力定位测定的基础上,提出了4年4区粮草种植模式方案及其技术规格,具体报导了该模式百亩缩影试验示范的各项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种植模式
作物
种群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年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粮草轮作系统土壤碳库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
12
3
作者
苑广源
MUNYAMPIRWA Tito
+3 位作者
毛丽萍
张燕
杨宪龙
沈禹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2-258,267,共8页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其变化除了受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农业耕作措施的影响。为研究长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玉米(Zea mays L.)-小麦(Triticum aest...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其变化除了受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农业耕作措施的影响。为研究长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玉米(Zea mays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轮作系统土壤碳库及碳库变化的影响,利用已进行16年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还田(NTS)的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探究0—200 cm土层土壤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碳库活度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进行16年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够显著增加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P<0.05),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影响不显著,相比T,TS、NT、NTS处理能够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升高59.74%,58.43%,80.56%,使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升高49.80%,49.65%,53.17%。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随土层深度改变,其中TS、NT和NTS处理土壤碳库指数在0—10 cm土层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而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在10—20 cm土层显著高于0—1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是决定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16年的长期试验证明,免耕+秸秆还田处理是提升农田表层土壤碳库及稳定性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地区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轮作系统
保护性耕作措施
土壤碳库
碳库稳定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粮草轮作中前茬作物土壤浸提液对后茬作物的化感效应
4
作者
姜智英
李亚娟
+1 位作者
高亚君
刘艳君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7-64,共8页
【目的】为筛选区域适应性粮草轮作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法】设计玉米-豌豆(C-Pe),青贮玉米-燕麦(Sm-O),马铃薯-玉米(Po-C),豌豆-高粱(Pe-B),燕麦-青贮玉米(O-Sm)和2龄苜蓿(2A)6个不同粮草轮作模式,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前茬作...
【目的】为筛选区域适应性粮草轮作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法】设计玉米-豌豆(C-Pe),青贮玉米-燕麦(Sm-O),马铃薯-玉米(Po-C),豌豆-高粱(Pe-B),燕麦-青贮玉米(O-Sm)和2龄苜蓿(2A)6个不同粮草轮作模式,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前茬作物(牧草)收获后采集根区0-20、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制备土壤浸提液,测定粮草轮作中前茬土壤浸提液对后茬作物幼根生长特性及根系化感效应的影响。【结果】(1)与其他模式相比,C-Pe、Sm-O模式对后茬作物根长、根系活力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分别比CK增加83.0%、226.3%。(2)Sm-O模式对后茬作物株根干重的促进作用最显著,较对照增加71.9%、106.1%。(3)所有浸提液对后茬作物根系化感效应指数均大于0,说明6种粮草轮作模式前后茬均有正向的化感效应,其中,O-Sm模式促进作用最大,综合化感效应指数SE在0.3-0.6之间;2A模式促进作用最小,SE在0.050-0.20之间。【结论】轮作模式对根系的促进作用表现为O-Sm>Sm-O>C-Pe>Po-C>Pe-B>2A,且0-20 cm土层促进作用高于20-40 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轮作
土壤浸提液
幼根
根生长
化感效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东部干旱农区农牧结合耕作制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马进福
李祝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23,共6页
从1988~1991年在青海最干旱的乐都县白崖坪村60户农户中进行了农牧结合耕作制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年减少11.8%的粮食播种面积,但总产和亩产逐步上升,平均亩产比前4年的76.4kg增产91.9%,总产比前4年提高69.2...
从1988~1991年在青海最干旱的乐都县白崖坪村60户农户中进行了农牧结合耕作制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年减少11.8%的粮食播种面积,但总产和亩产逐步上升,平均亩产比前4年的76.4kg增产91.9%,总产比前4年提高69.2%,人均产粮增加81.82%,人均收益增加72.5%。农业收益比重降低10.6%,牧业收益比重提高16.1%,农牧收益之比从原来的1:0.18提高到1:0.84。自然降水转化效率比对照处理提高3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栽培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饲粮轮作模式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杨羚
廖文华
高志岭
王森
张金瑞
赵英杰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2-320,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5151)
文摘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中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以探讨粮改饲进程中较优的种植模式。以冬小麦—夏玉米(W-SuM)轮作为基准,探讨了华北地区黑麦草—夏玉米(R-SuM)、黑麦草—春玉米(R-SpM)、黑麦草—双季玉米(R-DM)和双季玉米(DM)4种轮作体系的干物质、粗蛋白的生产潜力和氨气排放。结果表明:黑麦草—双玉米轮作模式较好,干物质年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分别达到31 012,2 529kg/hm^2,比常规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分别增加了14.3%,8.2%;不同轮作模式下氨排放量为13.43~23.77kg/hm^2,占肥料氮素投入的4.2%~5.6%,排放顺序为R-DM>W-SuM>R-SpM>R-SuM>DM;不同轮作模式氨排放的时间分布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双玉米轮作体系(DM)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夏季,其夏季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4种轮作模式。黑麦草—双玉米轮作体系在粗蛋白和干物质产量上可能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
关键词
粮改饲
轮作体系
生物质
粗蛋白
氨挥发
Keywords
grain
for
forage
rotation
system
biomass
crude
protein
ammonia
volatilization
分类号
S143.12 [农业科学—肥料学]
S19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甘肃景泰荒漠绿洲引黄灌溉农业区粮草种植模式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葛文华
何世炜
机构
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
出处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7-37,共11页
文摘
本项研究针对景泰荒漠绿洲引黄灌溉农业区生产、生态中面临的重大难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强化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学过程为中心,在进行广泛总结调查和生产力定位测定的基础上,提出了4年4区粮草种植模式方案及其技术规格,具体报导了该模式百亩缩影试验示范的各项结果。
关键词
粮草种植模式
作物
种群结构
Keywords
Pastoral
agriculture
grain
-
forage
rotation
crop
population
structure
multi-dimensional
use
of
land
coefficient
of
N
utilization
economic-ecological
valence
of
agriculture
efficiency
of
combinedproduction
rat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分类号
S344.3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6年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粮草轮作系统土壤碳库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
12
3
作者
苑广源
MUNYAMPIRWA Tito
毛丽萍
张燕
杨宪龙
沈禹颖
机构
兰州大学草业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2-258,26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2416)
兰州大学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90010005)
+1 种基金
甘肃省农业厅项目(1602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博士后创新项目(lzujbky-2021-k616)。
文摘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其变化除了受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农业耕作措施的影响。为研究长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玉米(Zea mays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轮作系统土壤碳库及碳库变化的影响,利用已进行16年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还田(NTS)的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探究0—200 cm土层土壤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碳库活度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进行16年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够显著增加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P<0.05),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影响不显著,相比T,TS、NT、NTS处理能够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升高59.74%,58.43%,80.56%,使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升高49.80%,49.65%,53.17%。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随土层深度改变,其中TS、NT和NTS处理土壤碳库指数在0—10 cm土层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而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在10—20 cm土层显著高于0—1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是决定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16年的长期试验证明,免耕+秸秆还田处理是提升农田表层土壤碳库及稳定性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地区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粮草轮作系统
保护性耕作措施
土壤碳库
碳库稳定性
Keywords
conservational
tillage,
grain
and
forage
rot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tillage
measures
soil
carbon
pool
soil
carbon
pool
stability
分类号
S344.16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粮草轮作中前茬作物土壤浸提液对后茬作物的化感效应
4
作者
姜智英
李亚娟
高亚君
刘艳君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出处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7-64,共8页
基金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0JR5RA036)
甘肃省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提升项目(2019B-071)。
文摘
【目的】为筛选区域适应性粮草轮作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法】设计玉米-豌豆(C-Pe),青贮玉米-燕麦(Sm-O),马铃薯-玉米(Po-C),豌豆-高粱(Pe-B),燕麦-青贮玉米(O-Sm)和2龄苜蓿(2A)6个不同粮草轮作模式,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前茬作物(牧草)收获后采集根区0-20、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制备土壤浸提液,测定粮草轮作中前茬土壤浸提液对后茬作物幼根生长特性及根系化感效应的影响。【结果】(1)与其他模式相比,C-Pe、Sm-O模式对后茬作物根长、根系活力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分别比CK增加83.0%、226.3%。(2)Sm-O模式对后茬作物株根干重的促进作用最显著,较对照增加71.9%、106.1%。(3)所有浸提液对后茬作物根系化感效应指数均大于0,说明6种粮草轮作模式前后茬均有正向的化感效应,其中,O-Sm模式促进作用最大,综合化感效应指数SE在0.3-0.6之间;2A模式促进作用最小,SE在0.050-0.20之间。【结论】轮作模式对根系的促进作用表现为O-Sm>Sm-O>C-Pe>Po-C>Pe-B>2A,且0-20 cm土层促进作用高于20-40 cm土层。
关键词
粮草轮作
土壤浸提液
幼根
根生长
化感效应
Keywords
grain
⁃
forage
rotation
soil
extracts
early
roots
root
growth
allelopathic
effect
分类号
S344.1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东部干旱农区农牧结合耕作制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马进福
李祝山
机构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出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23,共6页
文摘
从1988~1991年在青海最干旱的乐都县白崖坪村60户农户中进行了农牧结合耕作制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年减少11.8%的粮食播种面积,但总产和亩产逐步上升,平均亩产比前4年的76.4kg增产91.9%,总产比前4年提高69.2%,人均产粮增加81.82%,人均收益增加72.5%。农业收益比重降低10.6%,牧业收益比重提高16.1%,农牧收益之比从原来的1:0.18提高到1:0.84。自然降水转化效率比对照处理提高30.4%。
关键词
干旱区
栽培制度
Keywords
farming
system
of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with
livestock
legume
green
anure
forage
crops
economic
results
grain
and
forage
crop
rotation
分类号
S342.1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饲粮轮作模式生物质、粗蛋白生产潜力和氨排放研究
杨羚
廖文华
高志岭
王森
张金瑞
赵英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甘肃景泰荒漠绿洲引黄灌溉农业区粮草种植模式研究
葛文华
何世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16年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粮草轮作系统土壤碳库及稳定性的影响
苑广源
MUNYAMPIRWA Tito
毛丽萍
张燕
杨宪龙
沈禹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粮草轮作中前茬作物土壤浸提液对后茬作物的化感效应
姜智英
李亚娟
高亚君
刘艳君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青海东部干旱农区农牧结合耕作制研究
马进福
李祝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