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力转移、技术进步与粮食产量——基于中国主要产粮省份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姜德波 汝刚 秦永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29-36,共8页
基于中国17个重要产粮省份1992—201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现阶段的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影响粮食产量;技术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最明显也最有潜力;受灾面积明显不利于... 基于中国17个重要产粮省份1992—201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现阶段的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影响粮食产量;技术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最明显也最有潜力;受灾面积明显不利于粮食生产;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这一作用相对较弱。在小麦和水稻的对比研究中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但这两个主粮品种的回归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小麦产量对土地面积、化肥使用、气象灾害、财政支农支出更敏感,而水稻产量对劳动力投入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劳动力转移 技术进步 耕地保护 财政支农政策 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 中国粮食安全
下载PDF
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演进及前瞻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颖 徐阳华 《国际安全研究》 2015年第3期96-113,共18页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的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的是波动式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与中央粮食战...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的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的是波动式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与中央粮食战略的调整均有一定关系。国家粮食战略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的从互助组到统购统销、60年代的进口粮食缓解粮食危机、70和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至21世纪初期至今的从取消农业税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粮农种粮的相对收益较低的结构性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资本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多次聚焦"三农"问题,始终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凸显了国家在协调粮食政策运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共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只有保住"安全口粮和放心粮",才能保证中国到21世纪中叶顺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粮食安全 粮食战略 粮食危机 中央“一号文件” 粮食 生产能力
下载PDF
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对全球粮食市场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玉苹 钟钰 《世界农业》 CSSCI 2024年第3期18-28,共11页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加剧全球粮食供给偏紧局面,引发全球关切。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缓解两国经济困境,2022年7月规定两国可通过安全的海上人道主义走廊出口粮食和肥料的黑海粮食协议签订,但由于双方在协议的内容和执行上存在分歧,202...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加剧全球粮食供给偏紧局面,引发全球关切。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缓解两国经济困境,2022年7月规定两国可通过安全的海上人道主义走廊出口粮食和肥料的黑海粮食协议签订,但由于双方在协议的内容和执行上存在分歧,2023年7月黑海粮食协议中断。本文从“俄乌冲突爆发—黑海粮食协议签订—黑海粮食协议中断”的动态变化过程着手,构建了“黑海粮食协议的主要内容和角色—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对各方的影响”对比性研究框架,分析黑海粮食协议执行期间粮食外运规模、出口分布,继而研究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对全球和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乌克兰共通过黑海粮食走廊出口粮食3 285.60万吨,对改善全球粮食供应紧张起到积极作用,但对保障世界最贫穷国家和低收入人群的粮食需求作用不足;同时,协议期间乌克兰收益增加但俄罗斯的权益未得到满足。黑海粮食协议中断使得全球粮食供给回到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引发部分国家出口限制,造成供应进一步短缺,但相对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际,黑海粮食协议中断引发的市场价格波动更为缓和,粮食市场对此有所准备。为防范国际市场供给异动对中国的不良影响,中国作为粮食消费和进口大国,需未雨绸缪,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海粮食协议 全球粮食市场 中国粮食安全
下载PDF
小农的种粮逻辑--40年来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变与未来策略 被引量:69
4
作者 罗必良 张露 仇童伟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8,共28页
基于已有文献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质疑与担忧,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历史性转变。文章认为,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长期且连续的增长,并非由外生的经济因素直接激发,... 基于已有文献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质疑与担忧,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历史性转变。文章认为,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长期且连续的增长,并非由外生的经济因素直接激发,亦非农业税减免和农业补贴政策的直接诱导,而是由农户在要素流动与卷入农业分工的过程中所内生的自我执行机制来决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小农的种粮逻辑是通过要素配置、地权预期、分工深化三个方面来共同表达的。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家庭经营格局并不构成中国粮食安全的阻碍,相反,却内含着重要的组织优势与可动员潜力。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策略与政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家庭经营 种植结构 “去粮化” “趋粮化” 中国粮食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