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过去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 被引量:102
1
作者 云雅如 方修琦 +2 位作者 王媛 陶军德 乔佃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7-705,共9页
根据黑龙江省1980~1999年的气候资料和1980~2000年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利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里,全省主... 根据黑龙江省1980~1999年的气候资料和1980~2000年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利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里,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显著。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稻播种范围向北向东扩张趋势明显,种植面积比重显著增加;小麦种植面积比重快速降低,种植范围大幅向北退缩;玉米则在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向北部和东部伸展。粮食种植结构的这种调整使水稻逐渐取代小麦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最终导致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和水稻为主。上述粮食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与气候变暖带来的积温增加及积温带北移东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气候变暖 粮食作物 种植格局 快速聚类分析方法
下载PDF
中国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6
2
作者 孟菲 谭永忠 +1 位作者 陈航 熊雯颖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6,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整体的“非粮化”水平呈波动变化,2016年后“非粮化”最...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整体的“非粮化”水平呈波动变化,2016年后“非粮化”最为显著;“非粮化”类型逐渐由蔬菜、油料、棉花等多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2)“非粮化”在空间上大致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步严重的态势,类型多为蔬菜和油料作物,又以蔬菜为主导。(3)各影响因素中,人工成本和种粮比较收益在后期对非粮种植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非粮化”现象发生;机械动力水平在前期对“非粮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后期表现为正面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对“非粮化”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应对耕地“非粮化”现象,应继续保障粮食种植收益、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与服务市场、健全法律政策与制度,以稳定粮食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非粮化” 时空格局 空间计量模型 种植结构
下载PDF
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陈玉洁 张平宇 +1 位作者 刘世薇 谭俊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97-1407,共11页
利用2003~2013年东北西部各县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粮食贡献度和PSR模型方法,分析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国家"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目标,对各县市具体调减值进行核算,得出以下主... 利用2003~2013年东北西部各县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粮食贡献度和PSR模型方法,分析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国家"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目标,对各县市具体调减值进行核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从2003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明显向玉米、水稻两种作物集中,而相对低产的大豆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粮食生产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多数地区被以玉米为主的类型区取代。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增产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扩大,其次是粮食单产提高,受粮食作物结构影响较小。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均小于0.6,处于不安全级至临界安全级阈值范围内,其中不安全级和较不安全级所占比重为97.01%,集中呈片状分布,亟待调整区域种植结构以提高耕地生态安全。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总目标为145.20万hm2,其中农牧交错带调减113.23万hm2,冷凉区调减31.97万hm2,调减地区主要集中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吉林西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部分县市等玉米为主的类型区。东北西部各县市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安全、农民的生计替代和利益补偿等问题,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种植结构 优化布局 东北西部
下载PDF
农地流转影响粮食种植结构分析 被引量:50
4
作者 钱龙 袁航 +1 位作者 刘景景 洪名勇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3-74,共12页
本文基于2003--2012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调查,应用统计描述性分析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带来的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发现,2003~2012年全国层面粮食种植比例趋于下降。粮食内部结构也发生调整,... 本文基于2003--2012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调查,应用统计描述性分析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带来的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发现,2003~2012年全国层面粮食种植比例趋于下降。粮食内部结构也发生调整,水稻种植比例下降,小麦稳中微降,玉米的种植比例快速提升。描述性分析显示,转入户的粮食种植比例高于非流转户,而非流转户又高于转出户。固定效应面板拟合结果也证实,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有显著的影响,衣户的土地转入(转出)行为能够有效提升(降低)粮食种植比例。但农地流转对三大主粮种植结构的影响出现分化,转入(出)行为能显著增加(减少)农户的水稻种植比例.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粮食种植结构 三大主粮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
原文传递
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李奇峰 张海林 陈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79,84,共7页
从农作制分区角度,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东北农作区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情况,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探讨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要作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985-2005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 从农作制分区角度,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东北农作区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情况,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探讨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要作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985-2005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比重的减少和大豆种植比重的增加,种植结构整体上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各农作亚区形成了特色种植结构。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形成了各自主要的生产区域。主要变化为:水稻和玉米种植区域增加,小麦种植区域大幅缩减,大豆种植范围重心北移和种植区域增加。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而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是种植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制度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 聚类分析 粮食安全
下载PDF
黑龙江省近3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6
作者 杜国明 刘彦随 刘阁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9-524,共6页
保持粮食总产增加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统计资料为数据源,综合分析了黑龙江省1981-2011年粮食总产、单产、种植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粮食增产主要依靠三方面,即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种植业结构调整... 保持粮食总产增加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统计资料为数据源,综合分析了黑龙江省1981-2011年粮食总产、单产、种植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粮食增产主要依靠三方面,即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作物单产水平提升,旨在为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有:(1)黑龙江省1981-2011年播种面积由728.2万hm2增加至1375.9万hm2,尤其是2004年之后的7年间增加64.47%;(2)水稻、玉米这两类高产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1981年的24.73%上升到2011年的67.97%,而大豆、小麦这两类低产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1981年的54.79%下降到2011年的28.18%;(3)全省粮食平均单产年均增长2.90%,由1981年的1716.6 kg/hm2增加至2011年的4048.7 kg/hm2,增长了135.86%;(4)整个研究期内,粮食总产增加了345.6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作物单产提升对总产的贡献率分别为73.32%、15.98%和10.70%,但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面积 粮食产量 种植业结构 作物单产 增产因素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方向 被引量:28
7
作者 蒋和平 王大为 《价格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8,共6页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一段时期内,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粮食产业的各个方面,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一段时期内,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粮食产业的各个方面,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坚持以我国粮食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的发展理念破解粮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粮食种植结构、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粮食产业 种植结构调整 农民增收
原文传递
粮地租金变动对种粮行为调整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刘余 周应恒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6,共12页
构建农户种粮行为决策的分析框架,基于江苏省621户粮食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值选择模型和非观测效应综列数据模型,考察粮地租金变动对粮食种植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粮地租金上涨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的概率增强,其中农户... 构建农户种粮行为决策的分析框架,基于江苏省621户粮食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值选择模型和非观测效应综列数据模型,考察粮地租金变动对粮食种植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粮地租金上涨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的概率增强,其中农户在粮食生产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该影响存在负向调节作用;种粮面积的缩减最终体现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的下降,其中农户前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该影响有约束作用。这表明,短期内粮食生产固定资产投资与粮食经营规模对“去粮化”趋势存在抵挡作用,下一步要通过推动粮地租金理性化、市场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整对规模种粮户的支持政策,防止短期“非粮化”压力转变为长期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 土地租金 种植结构 非粮化
下载PDF
单位面积利润变化与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 被引量:20
9
作者 田旭 张淑雯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71,共13页
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粮食作物内部以及不同粮食产区之间的视角出发,先后分析了我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利润变化趋势;并进一步研究了单位面积利润的变化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以及单位面积利润变化的成因。研... 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粮食作物内部以及不同粮食产区之间的视角出发,先后分析了我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利润变化趋势;并进一步研究了单位面积利润的变化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以及单位面积利润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农作物相对利润的变化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高度相关。将利润进一步分解,发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的调整源于价格与成本的变化;粮食作物内部之间的调整源于价格比与产量比;当前针对粮食主产区的最低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可能是造成我国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种植结构 粮食结构调整 单位面积利润 粮食收购价格政策 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非农就业、农地流转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基于固定观察点农户层面的微观实证 被引量:20
10
作者 钱龙 袁航 +1 位作者 刘景景 曹宝明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797,共9页
本文基于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调查大样本数据,探讨了家庭非农就业行为和农地流转行为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随着家庭非农就业涉入程度的加深,农户越倾向于提高粮食种植比例,即非农就业带来了"趋粮化"而... 本文基于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调查大样本数据,探讨了家庭非农就业行为和农地流转行为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随着家庭非农就业涉入程度的加深,农户越倾向于提高粮食种植比例,即非农就业带来了"趋粮化"而不是"非粮化"。2)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农地转入有助于提升粮食种植比例,而农地转出则会降低粮食种植比例。3)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表现为非农就业负向调节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农地流转也负向调节非农就业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本文意味着无需警惕非农就业和农地转入导致的"非粮化",而是应该关注农户转出农地之后的"非粮化"趋向。并且,在引导农户进行种植调整时,需要联动考虑"人走"和"地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农地流转 粮食种植结构 “非粮化” 固定观察点
原文传递
种植结构调整对中国饲料粮供需及畜禽养殖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石自忠 胡向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67-2579,共13页
加快种植结构合理调整对稳定饲料粮市场供需、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0年饲料粮及畜禽养殖基础数据,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预测饲料粮及畜禽养殖未来走势,并模拟“粮改饲”等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对饲料粮供需... 加快种植结构合理调整对稳定饲料粮市场供需、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0年饲料粮及畜禽养殖基础数据,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预测饲料粮及畜禽养殖未来走势,并模拟“粮改饲”等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对饲料粮供需及畜禽养殖的影响。研究表明:(1)正常情况下,中国饲料粮供需总体保持增长,但饲料粮产量呈现下滑态势,国内饲料粮供给需依靠进口补充。2025年中国饲料粮供给将达到3.36亿t,其中国内产量2.09亿t,进口1.27亿t,出口23.10万t;畜禽养殖规模将达到42.45亿个羊单位,畜禽养殖饲料粮需求将达到3.06亿t;饲料粮价格将涨至3.04元/kg。(2)“粮改饲”政策实施仍具可行性和必要性,继续调减饲料粮种植面积对畜禽养殖规模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强于扩大饲料粮种植面积的作用。“粮改饲”政策实施推动饲料粮产量下滑,助推畜禽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使饲料粮进口保持增长,同时推升饲料粮价格上涨。若“粮改饲”政策以畜禽养殖规模增长为目标,“十四五”时期继续保持较大调减规模更合适,同时可考虑加大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支持力度。研究结论可为“粮改饲”等种植结构调整方案设计、夯实畜禽养殖饲料饲草安全基石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粮 饲草料 供需 种植结构调整 畜禽养殖 粮改饲 局部均衡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对策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邓灵稚 杨振华 苏维词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0-166,共7页
从产量特征的视角,在运用C-PAC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种植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贵州省60余年来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其种植类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但各类作... 从产量特征的视角,在运用C-PAC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种植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贵州省60余年来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其种植类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但各类作物产量比重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粮食作物中稻谷产量比重从1949年的58.40%下降至2013年的21.68%,蔬菜比重却提升至51.47%,水果产量占经济作物比重也增长至62.47%。(2)通过C-PCA耦合模型对贵州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得到,其主要驱动因子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仓储运输业产值、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农业人口比重(累计贡献率达86.04%)。(3)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不仅需要在开展喀斯特地区种植结构适宜性评价的前提下,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山地特色高效种植业,还需完善农业仓储物流系统和城乡交通网络,为喀斯特地区特色高效生态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粮食 产量特征 喀斯特地区 种植结构 优化对策 贵州
原文传递
内蒙古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丽慧 赵先贵 +2 位作者 赵达伟 杨斐 张玲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3-677,共5页
本文根据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运用动态与静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明显的波浪式变化... 本文根据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运用动态与静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明显的波浪式变化,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粮食单产也有所增加,且单产的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播种面积的变化不大。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较不安全区,较安全区,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粮食产量 种植结构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基于水足迹视角的中国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聂媛 李晓云 +1 位作者 江文曲 刘念洁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15-2329,共15页
水资源短缺与水-土-粮系统不协调是制约中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种植结构优化作为农业结构型节水的重要举措,对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中国北方10省,揭示水足迹视角下水资源压力与三大粮食作物... 水资源短缺与水-土-粮系统不协调是制约中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种植结构优化作为农业结构型节水的重要举措,对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中国北方10省,揭示水足迹视角下水资源压力与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关系,探讨不同目标权重情景下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趋势,并通过构建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得出不同节水情景下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1)中国北方10省中粮食种植规模较大的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普遍偏高,水资源约束呈趋紧态势;(2)当使用熵权法对经济收益、蓝水(灌溉水)消耗和绿水(雨水)利用目标客观赋权时,北方10省将增加高收益高耗水的水稻种植。随着蓝水消耗最小化目标的权重逐渐加大,水稻种植面积和蓝水耗水量会逐步减少;(3)在15%节水情景中,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应调增玉米种植面积而减少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宁夏和新疆应调增小麦种植面积而调减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河南应调增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而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4)在节水5%、10%和15%情景中,优化的种植结构能够使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蓝水足迹总量较2019年分别减少38亿m^(3)、51亿m^(3)和64亿m^(3),平均单位蓝水足迹的现金收益提升4%、3%和2%。本文结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粮食生产 水资源压力 种植结构优化 多目标规划
原文传递
粮食种植结构视角下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结构调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红梅 宋戈 姚双双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8-209,共12页
科学模拟和调控耕地利用结构是实现种植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对缓解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县为例,基于粮食种植结构视角构建耕地利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SD)模型,预测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主要粮食... 科学模拟和调控耕地利用结构是实现种植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对缓解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县为例,基于粮食种植结构视角构建耕地利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SD)模型,预测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通过经济、技术、市场多情景模拟提出耕地利用结构调控路径。结果表明:SD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平均偏离度低于10%。预测2019—2030年研究区水稻和大豆种植面积将逐步增加,玉米种植面积缓慢减少。水稻和玉米产量均有所增加,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不同情景下3种作物的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GDP水平提升、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和农产品价格调控将有利于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增加。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业技术支持和农产品价格调控对大豆种植面积、产量和收益的增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调控农民收入、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价格对改善玉米的耕地利用结构效果不佳。通过建立种植结构调整补贴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路径组合实现耕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控。研究系统阐释了耕地利用要素关系及其结构变化的内在逻辑,明确了不同情景下主要粮食作物耕地利用结构的调控路径,为区域未来粮食生产结构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对实现粮食供求动态平衡、促进耕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粮食种植结构 系统动力学模型 调控路径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天水市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及粮食作物结构调整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小利 姚小英 +1 位作者 蒲金涌 马鹏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3期179-184,共6页
分析了天水市1960—2005年干旱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水分、干旱频次等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为近46a来降水的最低值,进入21世纪后,降水变率明显增大。气温自20世纪6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 分析了天水市1960—2005年干旱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水分、干旱频次等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为近46a来降水的最低值,进入21世纪后,降水变率明显增大。气温自20世纪6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土壤蒸散发加大。20世纪90年代土壤含水量最少,水分亏缺最为严重,春旱、初夏旱、伏旱出现几率最多。根据46a来干旱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影响,引进影响系数,对主要夏、秋粮作物种植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并运用线性风险决策模式,提出适应干旱气候特点的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调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变化 粮食作物 结构调整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种植结构影响的模型评估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羽 刘伟平 谢臻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27-235,共9页
为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政策的传导路径,利用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odel,DID)和两阶段估计模型,检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 为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政策的传导路径,利用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odel,DID)和两阶段估计模型,检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种植结构“趋粮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平均提高7.5%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2)政策的动态影响分析表明,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范围和规模扩大,政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实施通过扩大农地流转规模、新增农机总动力和提高粮食种植专业化水平3条路径,推动种植结构“趋粮化”。因此,地方政府应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稳健发展农地流转市场,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粮食种植专业化,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的政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作物 “趋粮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 种植结构 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贵州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永平 马赞甫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6-953,共8页
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贵州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和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贵州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9.83%和40.17%;粮食单产总体水平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各种粮食作... 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贵州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和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贵州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9.83%和40.17%;粮食单产总体水平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各种粮食作物自身单产水平的提高,其对贵州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高达73.79%,而粮食生产内部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为-13.96%,但结构调整对贵州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逐步提高、且"十五"以来结构调整的贡献率表现为正;在众多影响贵州粮食单产的因素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旱灾率和结构变动协调性系数,且均表现为负,表明高产粮食作物对低产粮食作物的种植替代必须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种植结构 协调性系数 增长贡献 贵州
原文传递
近20年河湟谷地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有禄 周强 +2 位作者 陈琼 毛旭峰 刘峰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3-229,241,共8页
近百年来北半球的显著增温,已经对农业生产的产量、熟制和种植结构等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通过河湟谷地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面积的调查,并运用快速聚类方法进行分析表明:近20年河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 近百年来北半球的显著增温,已经对农业生产的产量、熟制和种植结构等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通过河湟谷地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面积的调查,并运用快速聚类方法进行分析表明:近20年河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结构变化显著,薯类种植面积大范围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快速下降,其种植范围在地域空间上向东退缩,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显著,并向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河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由小麦-薯类作物,逐渐向玉米-薯类-小麦等多样化、喜温作物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谷地 气候变化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
下载PDF
2000—2015年三江平原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春霞 郑华 欧阳志云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29,共9页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揭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决策基础。选取我国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三江平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县域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数据,采用动态分析...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揭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决策基础。选取我国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三江平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县域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数据,采用动态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及结构的时空格局变化。采用因素分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种植面积、单产和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及驱动种植结构调整的间接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三江平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119.0%、232.5%,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196.2%、178.7%,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476.4%、546.0%,而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减少了47.8%、35.9%;水稻、玉米、大豆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2000年的25.1%、21.0%、40.5%演变为2015年的34.0%、55.3%、9.7%;种植面积增加和种植结构变化对粮食总产贡献率分别为65.2%和27.0%;单位面积农机动力、作物价格/替代作物价格比例、人均GDP等是影响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和种植结构变化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可为优化种植结构提供决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LMDI模型 多元回归分析 三江平原 种植结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