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暗昭昭》中的善恶二元与图形——背景转换
1
作者 李晓青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9-123,共5页
戈尔丁的小说《黑暗昭昭》通过人物之间和人物与环境之间似真似幻关系的书写,对善恶二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宗教—伦理探索,延续着他对人性和社会的道德思考。但戈尔丁似乎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因而小说中的人物并非黑白分明的善恶二元对立... 戈尔丁的小说《黑暗昭昭》通过人物之间和人物与环境之间似真似幻关系的书写,对善恶二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宗教—伦理探索,延续着他对人性和社会的道德思考。但戈尔丁似乎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因而小说中的人物并非黑白分明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黑白相间、善恶共生。小说中由光、火、黑、白等大量视觉意象构成的环境和环境要素,在为故事提供背景的同时,又不时生发出象征涵义,从而转换成图形,引导叙事由具象的物理空间滑向抽象的精神世界,形成了故事表层与意蕴的巨大张力,也造成了小说伦理主题的模糊性。从读者认知角度看,图形与背景的对应与转换是作者意向性投射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昭昭》 善恶二元 图形—背景转换
原文传递
论佛教善恶的超越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傅映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0-65,共6页
佛教对于善恶的判定,首先是立足于缘起理论的,从现象层面以果报的苦乐来反证行为本身的善恶。在小乘佛教看来,因果的善恶、苦乐都超不出对于个体自我的妄执,因此超不出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只有破除个体我执才能出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 佛教对于善恶的判定,首先是立足于缘起理论的,从现象层面以果报的苦乐来反证行为本身的善恶。在小乘佛教看来,因果的善恶、苦乐都超不出对于个体自我的妄执,因此超不出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只有破除个体我执才能出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进一步认为,以生死为胜义恶、以涅槃为胜义善,仍然是一种妄执,必须立足于人我、法我二空,以体用、性相不二的理论破斥,最终才能达到对善恶的彻底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因果 善恶思想 人我空 不二中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