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栽培年限和采收期对甘草总皂苷、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
作者 冯薇 王文全 赵平然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测定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期甘草样品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了解栽培甘草皂苷和黄酮类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结果:内蒙杭锦旗和甘肃酒泉不同栽培年限两种成分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目的:测定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期甘草样品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了解栽培甘草皂苷和黄酮类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结果:内蒙杭锦旗和甘肃酒泉不同栽培年限两种成分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3年生达到最高而后随生长年限增高而含量下降;总皂苷含量8月较高,而总黄酮含量5月和10月较高;两种成分在茎中含量比根部高。结论:三年生栽培甘草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较高,可作为采收加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总皂苷 总黄酮 动态
下载PDF
乌拉尔甘草中的化学成分(英文)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绪民 邸迎彤 +2 位作者 彭树林 王明奎 丁立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 分析乌拉尔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分离 ,应用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甘草中共分离出 3个三萜皂苷、2个香豆素和 8个黄酮类化合物 ,其中一个三萜皂苷为新化合物。结论 通过... 目的 分析乌拉尔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分离 ,应用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甘草中共分离出 3个三萜皂苷、2个香豆素和 8个黄酮类化合物 ,其中一个三萜皂苷为新化合物。结论 通过 ESI- MS,1 HNMR,1 3CNMR,HMQC和 HMBC分析 ,将新三萜皂苷的结构鉴定为 3- O- [β-D-葡萄糖醛酸甲酯 - ( 1→ 2 ) -β- D-葡萄糖醛酸 ]- 2 4-羟基 -甘草内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 乌拉尔甘草 三萜皂苷 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2)-β-D-葡萄糖醛酸]-24-羟基-甘草内酯
下载PDF
乌拉尔甘草皂苷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陶伟伟 段金廒 +3 位作者 杨念云 李建萍 唐于平 严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52-1557,共6页
目的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溶剂法和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乌拉尔甘草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ural... 目的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溶剂法和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乌拉尔甘草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uralsaponin C(1)、uralsaponin D(2)、licorice-saponinA3(3)、uralsaponin F(4)、22β-acetoxyl-glycyrrizin(5)、24-hydroxyl-licorice-saponin E2(6)、licorice-saponin E2(7)、licorice-saponin G2(8)、22β-acetoxyl-glyrrhaldehyde(9)、3β-O-[β-D-glucuronopyranosyl-(1→2)-β-D-glucuronopyranosyl]-glycyrreto(l 10)、araboglycyrrhizin(11)、licorice-saponin J2(12)、甘草酸(13)、单葡糖醛酸基甘草次酸(14)。化合物1~14对3种人源肿瘤细胞MGC-803、SW620、SMMC-7721的半数抑制率(IC50)均大于100μmol/L,化合物2、6~8、13的水解后苷元对3种人源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为18.3~41.6μmol/L。结论化合物14是一个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4对3种人源肿瘤细胞MGC-803、SW620、SMMC-7721均无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2、6~8、13水解后苷元细胞毒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甘草 皂苷 甘草酸 单葡糖醛酸基甘草次酸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甘草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韩维维 钟晴 +1 位作者 张蓉 徐驰 《生命的化学》 CAS 2023年第12期1956-1962,共7页
甘草是一种常见中药,资源丰富且药用价值高,已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疾病治疗之中。近年来,甘草中黄酮类、三萜皂苷类、多糖类等有效成分被证实具有多种良性药理活性。甘草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肿瘤、保肝、增强免疫等作用。本文主要介绍... 甘草是一种常见中药,资源丰富且药用价值高,已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疾病治疗之中。近年来,甘草中黄酮类、三萜皂苷类、多糖类等有效成分被证实具有多种良性药理活性。甘草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肿瘤、保肝、增强免疫等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甘草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甘草的推广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黄酮类 三萜皂苷类 多糖类
原文传递
基于层次分析和正交设计法优选甘草提取工艺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文端 崔洁 +4 位作者 施露 尚迪 侯俊玲 王文全 杨晶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8期1181-1186,共6页
目的:以层次分析法和正交设计法优选甘草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的提取工艺,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料... 目的:以层次分析法和正交设计法优选甘草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的提取工艺,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甘草粉末以20倍量水,90℃,提取2次,每次提取1.5 h。结论:基于AHP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提取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该提取工艺简便、快捷,可用于甘草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同时提取,为甘草资源综合研究与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层次分析法 正交设计 提取工艺 总多糖 总黄酮 总皂苷
下载PDF
甘草桔梗皂苷对酪氨酸酶抑制的合并效应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宋杨 齐云 +3 位作者 刘彬 蔡润兰 谢忱 罗秀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7-10,共4页
目的:考察不同比例桔梗和甘草皂苷合用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方法:改进传统的分光光度法,在微孔板上测定甘草、桔梗皂苷及二者的不同配比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并采用国外常用的等高线和改良的等高线法对甘草桔梗不同配比的合用作用进... 目的:考察不同比例桔梗和甘草皂苷合用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方法:改进传统的分光光度法,在微孔板上测定甘草、桔梗皂苷及二者的不同配比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并采用国外常用的等高线和改良的等高线法对甘草桔梗不同配比的合用作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配比中甘草皂苷含量的增多,药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从拮抗、相加到协同。结论:配比直接影响两药合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梗皂苷 甘草皂苷 酪氨酸酶 合用
下载PDF
甘草皂苷对桔梗皂苷急性毒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敏 刘彬 +4 位作者 齐云 宋杨 谢忱 罗秀珍 蔡润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索中药配伍解毒研究新方法及甘草皂苷对桔梗皂苷毒性的减毒作用。方法:以动物死亡率为评判指标,比较"甘草皂苷干预"及未"甘草皂苷干预"动物的中毒情况。在此基础上,以LD50测定法评估不同剂量甘草皂苷干预的... 目的:探索中药配伍解毒研究新方法及甘草皂苷对桔梗皂苷毒性的减毒作用。方法:以动物死亡率为评判指标,比较"甘草皂苷干预"及未"甘草皂苷干预"动物的中毒情况。在此基础上,以LD50测定法评估不同剂量甘草皂苷干预的解毒效果。结果:预先给于不同剂量甘草皂苷,可明显降低1 g·kg-1剂量桔梗皂苷致动物死亡率,显著上抬桔梗皂苷LD5095%可信限,延长动物死亡时间。结论:预防性口服给予甘草皂苷可部分缓解口服桔梗皂苷所引起的中毒及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皂苷 桔梗皂苷 配伍减毒 半数致死量
下载PDF
不同软化方法对甘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沈钱能 陈丽红 +5 位作者 黄紫炎 郭爽 毛春芹 纪青华 陆兔林 王吓长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83,共8页
目的基于HPLC建立甘草指纹图谱及同时测定甘草中6个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考察4种软化方式(淋润、常压蒸润、70℃减压蒸润与85℃减压蒸润)对甘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甘草苷、甘草酸为对照品,测定甘草中总黄酮及总皂... 目的基于HPLC建立甘草指纹图谱及同时测定甘草中6个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考察4种软化方式(淋润、常压蒸润、70℃减压蒸润与85℃减压蒸润)对甘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甘草苷、甘草酸为对照品,测定甘草中总黄酮及总皂苷的含量;基于HPLC同时测定甘草中甘草苷、芒柄花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刺甘草查耳酮、甘草酸6个成分的含量,比较了不同软化方法处理后的甘草中指标成分含量的变化;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不同软化处理后的甘草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总黄酮、总皂苷的结果显示,未加工过的甘草中总黄酮与总皂苷的含量最高,淋润的甘草总黄酮与总皂苷含量偏低。常压蒸润、70℃减压蒸润和85℃减压蒸润这3种处理方法对甘草质量影响不大;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软化处理后,异甘草苷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而不同的软化处理组之间,所有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与聚类分析表明,3批甘草不同软化处理方法后的样品与未加工组分别聚为一类,而不同软化处理方法对于甘草整体化学成分组成无显著差异。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同时测定甘草中的6种成分,而且尤其需要对软化过程中异甘草苷的含量进行监测。综合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不同指标的质量评价结果,常压蒸润在生产过程中可行性最高。本研究为甘草软化的大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甘草饮片的生产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软化 多成分含量测定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淋润 蒸润 甘草苷 甘草酸 总黄酮 总皂苷 芒柄花苷 异甘草苷 甘草素 刺甘草查耳酮
原文传递
乌拉尔甘草根的结构与皂苷类成分积累关系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宏富 彭励 +1 位作者 刘滨 郑丽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4-930,共7页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定位和植物化学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乌拉尔甘草根中的皂苷类成分的积累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甘草药材质量形成的内在机制并指导优质甘草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乌拉尔甘草中皂苷类成分主...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定位和植物化学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乌拉尔甘草根中的皂苷类成分的积累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甘草药材质量形成的内在机制并指导优质甘草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乌拉尔甘草中皂苷类成分主要存在于根的韧皮薄壁细胞和射线细胞中,韧皮部中皂苷含量高于木质部和根皮,而且根的次生生长与皂苷类成分的积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不同生长年限的乌拉尔甘草根中的总皂苷含量存在差异,3年生甘草根中总皂苷含量高于2年生和1年生甘草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甘草 解剖结构 总皂苷
下载PDF
硅对盐胁迫下甘草非药用部位总黄酮、总皂苷积累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建寰 张文晋 +2 位作者 郎多勇 解植彩 张新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51-1255,共5页
目的:明确甘草非药用部位总黄酮、总皂苷的积累动态及外源硅对其非药用部位总黄酮、总皂苷积累的影响效应,为甘草药用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栽培甘草植株,在其生长周期内动态采集甘草非药用部位,采用UV-Vis法... 目的:明确甘草非药用部位总黄酮、总皂苷的积累动态及外源硅对其非药用部位总黄酮、总皂苷积累的影响效应,为甘草药用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栽培甘草植株,在其生长周期内动态采集甘草非药用部位,采用UV-Vis法测定甘草非药用部位中总黄酮、总皂苷含量。结果:甘草叶中总黄酮、总皂苷含量显著高于茎中。甘草茎中总黄酮含量在生长周期呈"V"型变化规律,而叶中总黄酮含量呈倒"V"型。不同浓度外源硅明显提高了不同采样时期甘草茎、叶中总黄酮、总皂苷含量,且这种促进效应的大小因采样时期、采样部位和硅浓度不同而异。综合而言,0.6 g/kg外源硅对总黄酮、总皂苷积累的促进作用最强。结论:硅对盐胁迫下甘草非药用部位茎、叶中总黄酮、总皂苷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非药用部位 总黄酮 总皂苷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纤维性根茎药材超滤总皂苷保留率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继龙 刘晓霞 +3 位作者 魏舒畅 柳春 金辉 范凌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5-88,共4页
为了建立纤维性根茎药材超滤的总皂苷保留率预测模型,避免超滤技术在用于同类药材时需重复优化工艺的问题,以红芪超滤数据为基础,采用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LM-BP神经网络)构建总皂苷保留率预测模型,对模型的... 为了建立纤维性根茎药材超滤的总皂苷保留率预测模型,避免超滤技术在用于同类药材时需重复优化工艺的问题,以红芪超滤数据为基础,采用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LM-BP神经网络)构建总皂苷保留率预测模型,对模型的预测性能及其对黄芪、甘草的适用性进行考察,并利用连接权值计算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和适用性,对红芪、黄芪和甘草总皂苷保留率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10%、1.28%、1.52%和1.48%、1.95%、2.20%,输入变量的相对贡献率大小为膜孔径>压力>温度。该研究可为超滤和智能算法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芪 黄芪 甘草 总皂苷 超滤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Mn^(2+)处理对甘草不同器官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樊国全 杜润清 +1 位作者 马生军 毕伟伟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7年第3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Mn^(2+)处理对甘草不同器官活性成分分布差异的影响。方法以一年生甘草移栽苗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蛭石的方法,共设置5个锰质量浓度水平,分别为0(对照)、1.81、18.1、36.2和54.3 mg/L,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甘草中总黄酮...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Mn^(2+)处理对甘草不同器官活性成分分布差异的影响。方法以一年生甘草移栽苗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蛭石的方法,共设置5个锰质量浓度水平,分别为0(对照)、1.81、18.1、36.2和54.3 mg/L,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甘草中总黄酮,水提醇沉法提取甘草中总多糖,超声辅助法提取甘草中总皂苷,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不同器官3种成分含量差异。结果随着Mn^(2+)处理浓度的增加,甘草根中总皂苷含量较高,在1.81 mg/L浓度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为17.28%,且各处理浓度间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Mn^(2+)处理浓度的增加,甘草叶中总黄酮含量普遍较高,在54.3 mg/L浓度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为6.38%,但是各处理浓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Mn^(2+)处理浓度的增加,甘草根和茎中总多糖含量较高,且各处理浓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Mn^(2+)处理对甘草不同器官活性成分含量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不同器官 总黄酮 总多糖 总皂苷
下载PDF
乌拉尔甘草中甘草酸类成分的研究
13
作者 王青 张伟云 +4 位作者 吴春 张亚楠 黄秀梅 王雅英 叶敏 《黑龙江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31-36,共6页
应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RP-HPLC等色谱技术,从乌拉尔甘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甘草酸(1)、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2)、甘草酸-6'-甲酯(3)、甘草酸-6'... 应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RP-HPLC等色谱技术,从乌拉尔甘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甘草酸(1)、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2)、甘草酸-6'-甲酯(3)、甘草酸-6''-甲酯(4)、甘草酸-6',6''-二甲酯(5)、甘草酸-6''-乙酯(6)、甘草酸-6'-乙酯(7)、甘草酸-6'-正丁酯(8)、甘草酸-6''-正丁酯(9)、甘草酸-6''-甲酯-6'-正丁酯(10)、甘草酸-6'-甲酯-6''-正丁酯(11)、甘草酸-6',6''-二正丁酯(12)、葡萄糖醛酸甲酯甘草次酸(13)、葡萄糖醛酸正丁酯甘草次酸(14)。化合物1,2为天然产物,二者结构在分离过程不稳定,其糖上羧基与甲醇、乙醇、正丁醇等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一系列人工产物3-14,其中化合物3,5,6,7,8,9,13,14为新发现的人工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皂苷 甘草酸 葡萄糖醛酸 酯化产物
下载PDF
甘草皂苷与桔梗皂苷合用的时间协同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彬 齐云 +4 位作者 宋杨 蔡润兰 王敏 谢忱 罗秀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8-31,共4页
目的:考查甘草皂苷与桔梗皂苷祛痰和抗炎作用的时间协同。方法:采用气管酚红排泌、二甲苯致耳肿胀及PLA2致足跖肿胀模型,考查两者合用对药效持续时间的影响,以及运用金氏Q值法对两者合用的相互作用性质进行定量评价。结果:甘草皂苷与桔... 目的:考查甘草皂苷与桔梗皂苷祛痰和抗炎作用的时间协同。方法:采用气管酚红排泌、二甲苯致耳肿胀及PLA2致足跖肿胀模型,考查两者合用对药效持续时间的影响,以及运用金氏Q值法对两者合用的相互作用性质进行定量评价。结果:甘草皂苷与桔梗皂苷合用可明显延长药效持续时间,Q值法评价显示出不同结果,随着时间延长,在气管酚红排泌模型中,由相加转为协同;在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中,单用无效合用有效的时间点下,表现为相加和协同;在PLA2致足跖肿胀模型中,则表现为相加和拮抗。结论:甘草皂苷与桔梗皂苷合用在祛痰与抗炎方面具备时间协同特点,协同性质与两药配比、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皂苷 桔梗皂苷 祛痰 抗炎 金氏Q值法 时间协同
下载PDF
甘草内生菌的鉴定及总黄酮 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志军 邓毅 +2 位作者 杨秀娟 曼琼 杨延泽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目的对甘草内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建立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中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方法根据甘草内生菌的菌落、菌体形态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采用16SrDNA、ITS测序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紫外... 目的对甘草内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建立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中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方法根据甘草内生菌的菌落、菌体形态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采用16SrDNA、ITS测序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甘草苷、甘草酸铵为对照品,在波长334、250nm处测定,计算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结果 16株内生菌中,14株为内生细菌,2株为内生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13株甘草内生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1株内生细菌属于乳杆菌目气球菌科,2株内生真菌属于曲霉菌科曲霉属。16株甘草内生菌代谢物中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存在差异,总黄酮含量在1.13~2.24mg·g^(-1),总皂苷含量在50.15~71.34mg·g^(-1)。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内生菌代谢产物中总黄酮、总皂苷含量的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内生菌 紫外分光光度法 含量测定 总黄酮 总皂苷
下载PDF
利用改良等高线法评价甘草皂苷与桔梗皂苷合用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彬 齐云 +4 位作者 宋杨 蔡润兰 王敏 谢忱 罗秀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0-42,共3页
目的:考查甘草皂苷与桔梗皂苷祛痰和抗炎作用的相互作用性质。方法:采用气管酚红排泌、二甲苯致耳肿胀及磷酯酶A2致足跖肿胀模型,运用改良的等高线法对两者合用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合用剂量的减少,相互作用评价结果呈现从拮... 目的:考查甘草皂苷与桔梗皂苷祛痰和抗炎作用的相互作用性质。方法:采用气管酚红排泌、二甲苯致耳肿胀及磷酯酶A2致足跖肿胀模型,运用改良的等高线法对两者合用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合用剂量的减少,相互作用评价结果呈现从拮抗到协同的趋势,在较低有效剂量范围内,表现为相加和协同的结果。结论:在固定配比下,合并效应与剂量大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皂苷 桔梗皂苷 祛痰 抗炎 改良的等高线法 强度协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