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秋葵微粉降血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辛松林 徐庆麟 +2 位作者 李昊雯 吴玉娇 成水林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8-173,共6页
热风干燥制备川秋葵微粉,研究川秋葵微粉在体内和体外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川秋葵微粉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血糖活性,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优于秋葵微粉,但差异不显著(P> 0.05);阿卡波糖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活性优于秋葵微... 热风干燥制备川秋葵微粉,研究川秋葵微粉在体内和体外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川秋葵微粉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血糖活性,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优于秋葵微粉,但差异不显著(P> 0.05);阿卡波糖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活性优于秋葵微粉,差异不显著(P> 0.05);当葡萄糖溶液浓度为50 mmol/L时,秋葵微粉对葡萄糖吸附能力最强(P <0.01),为(397.08±0.64)mg/g;秋葵微粉对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随透析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P <0.05),60 min达到最高值(49.63±4.45)%。根据国际认可的Wolever和Salmeron公式分别计算得到秋葵微粉的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为40.8,血糖负荷(glycemic load,GL)为9.1,均为低GI低GL食品;相较于葡萄糖粉血糖应答曲线的速升速降,秋葵微粉的血糖应答曲线均呈缓升缓降趋势,曲线波动小,有利于机体餐后血糖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秋葵微粉 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GDRI) 葡萄糖吸附 Α-葡萄糖苷酶 Α-淀粉酶 血糖生成指数(GI) 血糖负荷(GL)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对梨渣不溶性膳食纤维物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常世敏 张玉星 田益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7-101,共5页
从梨渣中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再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CO_2)处理,通过正交法优化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当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时间60 min、温度40℃、压力35 MPa时,梨渣不溶性膳食纤维吸水指数最高。比较ScCO_2处理前后... 从梨渣中提取不溶性膳食纤维再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CO_2)处理,通过正交法优化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当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时间60 min、温度40℃、压力35 MPa时,梨渣不溶性膳食纤维吸水指数最高。比较ScCO_2处理前后膳食纤维物化功能特性,结果表明:ScCO_2处理后的梨渣不溶性膳食纤维持油性没有变化,膨胀性和吸水指数均有所提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当葡萄糖溶液浓度为100 mmol/L时,IDF的葡萄糖吸附能力显著增强(P<0.05);ScCO_2处理后IDF的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显著增加(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渣 不溶性膳食纤维 超临界二氧化碳 GDRI 葡萄糖吸附
下载PDF
豆粕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淼 张茂迎 +3 位作者 刘畅 郎佳雪 李险峰 邹险峰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7-83,共7页
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并去除豆粕中蛋白质成分制备不溶性膳食纤维,考察酶解pH、酶添加量、温度、时间对含量的影响以响应面试验进行优化并对其成品进行红外表征及性质测定。结果表明:pH为8.5,酶添加量为7500U/g、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 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并去除豆粕中蛋白质成分制备不溶性膳食纤维,考察酶解pH、酶添加量、温度、时间对含量的影响以响应面试验进行优化并对其成品进行红外表征及性质测定。结果表明:pH为8.5,酶添加量为7500U/g、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3h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可达90.428%;持水力为14.047%、持油力为7.250%、溶胀性为12.709mL/g;对不饱和油脂和饱和油脂的吸附能力分别为4.677%、6.319%;葡萄糖吸附值为99.541mmoL/g;红外光谱图显示豆粕不溶性膳食纤维具有糖类和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并且利用其高持水力、高溶胀性和吸附油脂的性质可以应用于减肥食品中;利用高葡萄糖吸附性可应用于糖尿病特定食品中,减少糖的吸收;利用高溶胀性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减少稳定剂的使用;利用其高油脂吸附性,添加到食品中可降低食品本身的油腻感,达到解腻的作用,说明豆粕不溶性膳食纤维可作为一种原料或配料添加到食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不溶性膳食纤维 油脂吸附能力 葡萄糖吸附值 红外光谱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调控血糖的系统血液生物学体外实验研究
4
作者 郭峰 王海滨 +2 位作者 张乐之 钱宝华 花美仙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第5期263-265,270,共4页
目的:利用血细胞快速培养系统模式设计为红细胞调控血糖的系统血液生物学实验,探讨肝癌患者与正常人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调控血糖浓度能力的差异,为肝癌系统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方法:肝癌患者与正常人枸橼酸抗凝新鲜血各自都... 目的:利用血细胞快速培养系统模式设计为红细胞调控血糖的系统血液生物学实验,探讨肝癌患者与正常人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调控血糖浓度能力的差异,为肝癌系统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方法:肝癌患者与正常人枸橼酸抗凝新鲜血各自都设为全血细胞培养组和白细胞培养组,37℃温育1 h,测定培养物中血糖浓度(mmol/L),计算红细胞对血糖吸附率=(白细胞培养组血糖浓度-全血培养组血糖浓度)/白细胞培养组血糖浓度。结果:正常人红细胞对血糖吸附率明显高于肝癌患者红细胞对血糖吸附率。结论:肝癌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调低血糖,将血糖转换为能量的功能明显低下。红细胞具有系统血液生物学调节功能(包括免疫和内分泌等)。枸橼酸抗凝新鲜血是一种动态的和活的血细胞悬液,而枸橼酸抗凝新鲜血细胞快速培养系统模式可设计成各种系统血液生物学实验体系用于各种疾病系统血液生物学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血液生物学调节功能 红细胞胰岛素受体 血糖 肝癌 新鲜血细胞快速培养系统模式 红细胞对血糖吸附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