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drugs and inhibition of adrenal beta-arrestin-1-dependent aldosterone production: Implications for heart failure therapy 被引量:12
1
作者 Anastasios Lymperopoulos Beatrix Aukszi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7年第3期200-206,共7页
Aldosterone mediates many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cardio-toxic effects of angiotensin II(Ang II). Its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from the zona glomerulosa cells of the adrenal cortex, elevated in chro... Aldosterone mediates many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cardio-toxic effects of angiotensin II(Ang II). Its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from the zona glomerulosa cells of the adrenal cortex, elevated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HF), is induced by Ang II type 1 receptors(AT1Rs). The AT1R is 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mainly coupling to Gq/11 proteins. However, it can also signal through β-arrestin-1(βarr1) or-2(βarr2), both of which mediate G protein-independent signaling. Over the past decade, a second, Gq/11 proteinindependent but βarr1-dependent signaling pathway emanating from the adrenocortical AT1R and leading to aldosterone production has become appreciated. Thus,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AT1R antagonists that block both pathways equally well are warranted for fully effective aldosterone suppression in HF. This spurred the comparison of all of the currently marketed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s, AT1R antagonists or sartans) at blocking activation of the two signaling modes(G protein-, and βarr1-dependent) at the Ang IIactivated AT1R and hence, at suppression of aldosterone in vitro and in vivo. Although all agents are very potent inhibitors of G protein activation at the AT1R, candesartan and valsartan were uncovered to be the most potent ARBs at blocking βarr activation by Ang II and at suppressing aldosterone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HF animals. In contrast, irbesartan and losartan are virtually G protein-"biased" blockers at the human AT1R, with very low efficacy for βarr inhibition and aldosterone suppression. Therefore, candesartan and valsartan(and other, structurally similar compounds) may be the most preferred ARB agents for HF pharmacotherapy, as well as for treatment of other conditions characterized by elevated aldoster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renal cortex Adrenocortical zona glomeru losa cell ALDOSTERONE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 β-arrestin-1 Heart failure Suppression efficacy
下载PDF
Effects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rom idiopathic nephrotic childr en on cultured rat glomerular epithelial and mesangial cells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丹 马恒颢 +2 位作者 章洁 王小春 赖晃文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8期30-33,104,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mmune cell from idiopathic nephrotic children on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synthesis by cultured rat 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 (GEC) and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mesangial cel...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mmune cell from idiopathic nephrotic children on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synthesis by cultured rat 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 (GEC) and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mesangial cell (GMC). Methods Twenty-eight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 and 15 age-matched healthy childre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4 groups: Group 1, untreated nephrotic children; Group 2, glucocorticoid treated nephrotic children; Group 3, children undergoing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with negative proteinuria; and Group 4, normal control. 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were collected from these children and PBMC conditioned medium (PBMC-CM) were prepared. The PBMC-CM was co-cultured with GEC and GMC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collagen, laminin, collagen Ⅲ and collagen Ⅳ in the GEC and PBMC-CM co-culture medium were investigated. The GMC proliferation was measured by the 3 H-thymidin incorporation method. Results The 3 H-proline incorpor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GEC treated with the PBMC-CM of the 4 groups were 0.93, 1.24, 1.23, and 1.11, respectively. The laminin inhibitory coefficients of the 4 groups were 0.95, 1.02, 1.01, and 1.04,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ory coefficients of collagen Ⅲ were 0.97, 1.00, 0.99, and 1.01, respectively, for the 4 groups. All these parameter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1 and the other 3 groups (P<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hibitory coefficient of collagen Ⅳ between each two of the 4 groups (1.04, 1.05, 1.04, 1.08, P>0.05). The 3 H-thymidine incorporation coefficients of GMC responsive to PBMC-CM were 1.21, 1.53, 1.50, and 1.10, respectively,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4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circulating immune cells from idiopathic nephrotic children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some ECM component synthesis in cultured rat GEC; the bio-activity of immune cells could be neutralized by administering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phrotic syndrome · immune cell · glomeru lar epithelial cell ·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
原文传递
359例肾活检患者病理和临床资料分析
3
作者 史伟佳 张道友 +3 位作者 汪裕伟 高潮清 杨利才 杨沿浪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43-46,49,I0012,共6页
目的分析肾穿刺活检术(简称肾活检)患者的病理分型与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359例在弋矶山医院肾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9例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84例,占79.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75例,占20.9%;最普遍的... 目的分析肾穿刺活检术(简称肾活检)患者的病理分型与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359例在弋矶山医院肾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9例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84例,占79.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75例,占20.9%;最普遍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为Ig 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 AN)(35.7%),其次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13.6%),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11.7%),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 glomerulosclerosis,FSGS)(9.2%),微小膜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7.5%);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肾炎(upus nephritis,LN)(18.1%),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glomerulonephritis,HSPN)(1.7%)。对于Ig AN的患者,72.3%表现为肾炎综合征(n=68),狼疮肾炎的患者,66.0%(n=31)表现为肾炎综合征。Ms PGN的患者,67.5%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n=27),对于MCD患者,60.9%(n=14)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结论由于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因此肾活检对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穿刺活检 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疾病
下载PDF
大黄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c-myc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志红 黎磊石 +1 位作者 胡伟新 周虹 《中国药理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61-63,T003,共4页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肾小素系膜细胞(MC)c-myc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素抑制MC生长的分子机理。方法:网筛法分离大鼠肾小球,培养肾小球MC。AGPC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c-mycmRNA水平用斑点杂交法测定,以显影斑点最大的RNA稀释度表示mRNA水...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肾小素系膜细胞(MC)c-myc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素抑制MC生长的分子机理。方法:网筛法分离大鼠肾小球,培养肾小球MC。AGPC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c-mycmRNA水平用斑点杂交法测定,以显影斑点最大的RNA稀释度表示mRNA水平。结果:生长相对静止状态的MC有低水平c-mycmRNA表达,而细菌脂多糖(LPS)显著增高MCc-myc mRNA表达。于2.5h达最高峰,并持续6h。LPS诱导的MC高表达c-myc mRNA可被大黄素(25mg·L^(-1))所抑制。结论:大黄素对MC c-myc mRNA表达的抑制效应与其抑制MC的生长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肾小球系膜 原癌基因蛋白 C-MYC
原文传递
子痫前期患者肾功能损害及其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34
5
作者 钱宇佳 贾瑞喆 +2 位作者 刘晓梅 仲丹 吴海清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51-754,共4页
目的: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检测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5日至2011年10月12日待产分娩的子痫前期患者314例(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50例... 目的: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检测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5日至2011年10月12日待产分娩的子痫前期患者314例(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50例(妊娠期高血压组)和正常妊娠孕妇76例(正常妊娠组)为研究对象。检测每位孕妇的尿蛋白、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和肾小球滤过率(GFR),并进行比较;同时将子痫前期组中,GFR<90ml/min/1.73m2的患者分为子痫前期伴肾功能损害亚组,GFR≥90ml/min/1.73m2的患者为子痫前期无肾功能损害亚组,对比两个亚组间孕妇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每搏指数(SI)、每搏量(SV)、周围血管阻力指数(SVRI)、周围血管阻力(SVR)、心肌加速度指数(ACI)、速度指数(VI)的变化。结果:①子痫前期组患者Scr、BUN和UA较妊娠期高血压组和正常妊娠组明显升高(P<0.05),而GFR明显降低(P<0.05)。②子痫前期组出现BUN、UA异常以及中度或轻度的肾功能损害(GFR<90ml/min/1.73m2)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和正常妊娠组(P<0.05)。③子痫前期伴肾功能损害亚组外周血管阻力(SVRI、SVR)明显高于无肾功能损害亚组(P<0.01),而心排出量(CI、CO)及心脏收缩功能(SI、SV、VI)明显低于无肾功能损害亚组(P<0.01)。结论:子痫前期可出现肾功能损害,其孕妇心输出量的下降和外周阻力的升高是发生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检测 子痫前期 妊娠期高血压 肾功能 肾小球滤过率
下载PDF
肾小球系膜增生机制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明 郭慕依 +1 位作者 张秀荣 金惠铭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08-211,共4页
以单抗Mac387作为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标志,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抗作为细胞增殖指标,应用ABC免疫酶标法对87例各型肾小球肾炎肾穿刺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肾小球Mac387阳性细胞数除紫癜性肾... 以单抗Mac387作为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标志,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抗作为细胞增殖指标,应用ABC免疫酶标法对87例各型肾小球肾炎肾穿刺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肾小球Mac387阳性细胞数除紫癜性肾炎外,各型增生性肾炎显著高于非增生性肾炎(P<0.05);PC-NA阳性细胞数除IgA肾炎外,各型增生性肾炎也均显著高于非增生性肾炎组(P<0.05);肾小球Mac387和PCNA阳性细胞数与系膜细胞增生程度密切相关;各型肾炎中肾小球Mac387和PCNA表达也有一定相关性,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增生 肾小球肾炎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前列腺素E_1对C-BSA原位肾炎血清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及病理变化的调节 被引量:15
7
作者 郑智华 叶任高 +3 位作者 李幼姬 黄小平 关伟民 何惠娟 《中华肾脏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52-154,共3页
探讨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大鼠C-BSA肾炎中的变化及加用外源性前列腺素E_1(PGE_1)对这些因子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C-BSA肾炎模型血清IL-1和TNF均较对照明显... 探讨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大鼠C-BSA肾炎中的变化及加用外源性前列腺素E_1(PGE_1)对这些因子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C-BSA肾炎模型血清IL-1和TNF均较对照明显升高。加用PGE_1则明显抑制IL-1和TNF活性水平并改善血栓素一前列环素平衡,同时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著下降,肾脏病理变化减轻。结果提示:IL-1、TNF在肾炎发病机理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外源性PGE_1可以抑制其产生和释放并缓解病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前列腺素E1 白细胞介素1 TNF 病理
原文传递
真武汤对人胎肾小球系膜细胞外基质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耿建国 王长松 顾武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686-687,共2页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真武汤对人胎肾小球系膜细胞外基质(ECM)不同成分的作用,为真武汤防治肾小球硬化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结果真武汤能够明显降低ECM成分中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ol Ⅳ)的含量。表明真武汤对ECM的增殖具...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真武汤对人胎肾小球系膜细胞外基质(ECM)不同成分的作用,为真武汤防治肾小球硬化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结果真武汤能够明显降低ECM成分中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ol Ⅳ)的含量。表明真武汤对ECM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系膜 细胞外基质 真武汤
下载PDF
维吾尔族健康人群肾功能与年龄及中心动脉压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素华 徐新娟 +3 位作者 梁晓慧 马岩萍 张俊仕 孙理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 了解维吾尔族健康人群肾功能与年龄及中心动脉压(CAP)的关系.方法 于2009年7至8月从新疆和田地区,筛选临床健康居民638名,依据年龄分为4组(<30岁、30~岁、45~岁、≥60岁)检测血压、血肌酐等指标,用中国人校正的MDRD公式估... 目的 了解维吾尔族健康人群肾功能与年龄及中心动脉压(CAP)的关系.方法 于2009年7至8月从新疆和田地区,筛选临床健康居民638名,依据年龄分为4组(<30岁、30~岁、45~岁、≥60岁)检测血压、血肌酐等指标,用中国人校正的MDRD公式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用澳大利亚PWA仪测定CAP,主要包括中心收缩压(C-SBP)、中心脉压(C-PP)、增强压(AP)、增压指数(AIX)等组分.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CAP和肱动脉压均呈增高的趋势,肾功能随增龄减退;肾功能及AP、AIX的增龄改变存在性别差异(P<0.05);在各年龄组中,女性的AP及AIX升高更为明显(P<0.01);高AIX人群比低AIX人群年龄偏大(52±12岁比44±13岁,P=0.000),肾功能减退明显[eGFR(121±25)m1.min.(1.73 m2)-1比(131±33)ml.min.(1.73 m2)-1,P=0.000],且C-PP和AP增高明显(P=0.00);多元回归分析显示eGFR和AIX呈负相关(P<0.01),与肱动脉压无关(P>0.05).结论 中心动脉压与肾功能的生理性衰退相关,在老年人群中进行中心动脉压监测,有助于筛选高危肾脏疾病人群,为临床探讨保护肾脏衰老的措施提供新的治疗理念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滤过率 中心动脉压 健康人群
原文传递
肾上腺皮质激素与ACEI/ARB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0
作者 林力 谢静远 +6 位作者 沈平雁 李晓 潘晓霞 章倩莹 王伟铭 任红 陈楠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年第5期420-423,共4页
目的:比较ACEI/ARB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非肾病综合征表现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原发性FSG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情况,比较ACEI/ARB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 目的:比较ACEI/ARB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非肾病综合征表现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原发性FSG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情况,比较ACEI/ARB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例原发性FSGS患者,男22例,女12例,男女比例1.83∶1,中位发病年龄38(22~80)岁,ACEI/ARB组和激素组治疗后蛋白尿水平较基础值均下降,但两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降蛋白尿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临床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EI/ARB与单纯激素治疗非肾病综合征FSGS患者的疗效相当,今后有待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为该类患者制定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皮质激素 ACEI ARB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对实验性系膜增殖性肾炎蛋白尿及系膜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万毅刚 孙伟 +4 位作者 甄彦君 铃木浩一 唐泽环 河内裕 清水不二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17-821,共5页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multiglycosideof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GTW)在体内对实验性系膜增殖性肾炎蛋白尿及系膜损伤的影响。方法运用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1223建立大鼠可逆性抗Thy1.1抗体肾炎(简称“抗Thy1.1肾炎”...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multiglycosideof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GTW)在体内对实验性系膜增殖性肾炎蛋白尿及系膜损伤的影响。方法运用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1223建立大鼠可逆性抗Thy1.1抗体肾炎(简称“抗Thy1.1肾炎”)模型,以GTW干预,并设立对照组。比较24h尿蛋白排泄量(urinaryproteinexcretion,Upro)、肾功能(serumcreatinine,SCr;bloodureanitrogen,BUN)、血浆总蛋白(totalplasmaprotein,TP)以及肾小球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肾组织中增殖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BB,PDGFBB;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mRNA表达水平。结果GTW抑制抗Thy1.1肾炎模型Upro和系膜损伤;抗Thy1.1肾炎模型肾组织中增殖因子(PDGFBB、TGFβ)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分别为其2.84倍与1.64倍,GTW使PDGFBBmRNA过高表达水平下调3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GTW可减少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蛋白尿,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这些作用可能与下调肾组织增殖因子(PDGFBB)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抗Thy1.1抗体肾炎 细胞因子 肾炎蛋白尿 系膜增殖性 膜损伤 实验性 抗Thy1.1抗体 protein PDGF-BB
下载PDF
马鸿斌主任医师运用程氏萆薢分清饮治疗慢性肾炎临证探析
12
作者 黄锦蕊 常育博 +1 位作者 马鸿斌 魏锦慧 《亚太传统医药》 2025年第1期79-83,共5页
慢性肾炎是临床常见肾系疾病,病因复杂,病理类型多样,根据其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临床表现,大致属于中医“淋证、水肿、尿浊”的范畴,马鸿斌主任医师指出慢性肾炎病机为风、湿、热、瘀、浊五邪交织为患,脾胃肾两脏一腑虚衰,导致水液通... 慢性肾炎是临床常见肾系疾病,病因复杂,病理类型多样,根据其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临床表现,大致属于中医“淋证、水肿、尿浊”的范畴,马鸿斌主任医师指出慢性肾炎病机为风、湿、热、瘀、浊五邪交织为患,脾胃肾两脏一腑虚衰,导致水液通调失常,早期以祛风补虚为主,后期湿、热、瘀血流连肾脏,须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运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治疗慢性肾炎,以清利下焦湿热兼活血化瘀,平补肾中阴阳为原则,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尿酸排泄、改善肾纤维化程度等,减轻患者症状,在临床效如桴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炎 水肿 湿热 程氏萆薢分清饮
成人与小儿肾脏组织中HBV-DNA存在状态的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方利君 王万胜 +3 位作者 吴兆龙 张月娥 蒋惠秋 顾健人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12-214,共3页
本文分析8例成人与7例小儿肾脏疾病的肾组织中检出的HBV-DNA。临床诊断:7例小儿均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8例成人中3例为HBV-GN,其余为血尿待查、狼疮性肾炎和IgA肾病。HBV-DNA在肾组织... 本文分析8例成人与7例小儿肾脏疾病的肾组织中检出的HBV-DNA。临床诊断:7例小儿均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8例成人中3例为HBV-GN,其余为血尿待查、狼疮性肾炎和IgA肾病。HBV-DNA在肾组织的存在状态在成人均为整合型,而小儿有整合型及游离型二种。小儿肾组织中HBsAg阳性表达率高于成人。作者认为此现象可能与成人肾组织中HBV-DNA存在状态仅有一种整合型有关。另外发现肾组织中HDcAg阳性率与HBV-DNA呈正相关。肾组织中HBcAg阳性的患者局部有T细胞的浸润,提示了肾原性抗体存在及其在HBV-GN中激发细胞免疫参与肾脏病变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 DNA
下载PDF
免打结倒刺缝线与传统可吸收缝线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殷国林 张大宏 +1 位作者 宋正尧 林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5年第7期601-603,606,共4页
目的:探讨免打结倒刺缝线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由同一组术者完成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27例,术中均采用分层连续缝合。根据缝合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免打结缝线组,n=1... 目的:探讨免打结倒刺缝线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由同一组术者完成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27例,术中均采用分层连续缝合。根据缝合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免打结缝线组,n=14),B组(传统可吸收线组,n=13)。对两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warm ischemia time,WIT)、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进行对比研究。结果:27例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全部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放或行肾脏切除。A、B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2±12)min、(80±1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0±6.5)ml、(132±7)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2±0.6)d、(6.4±0.5)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无尿漏、无继发性出血等并发症,B组出血伴尿漏1例,但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WIT分别为(18±4)min、(24±3)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术前患肾GFR分别为(42.8±3.8)、(42.6±4.0)ml/min,术后1个月分别为(35.8±3.6)、(31.6±3.9)ml/min,A组GFR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后者(P〈0.01)。术后3个月分别为(40.9±3.9)、(39.6±4.2)ml/min,与术前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免打结倒刺缝线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可缩短WIT,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大大缩短学习曲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部分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 免打结缝线 热缺血时间 肾小球滤过率
原文传递
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姚小丹 宋岩 +3 位作者 陈慧萍 周虹 唐政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34-239,共6页
7例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疾病占全部肾活检病例的0.14%,男女比为6∶1,平均起病年龄26.1±7.6岁。其临床表现为前驱性呼吸道病毒感好(5/7),肺出血(5/7),肾脏受累(7/7),高血压(7/7),中重度贫血... 7例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疾病占全部肾活检病例的0.14%,男女比为6∶1,平均起病年龄26.1±7.6岁。其临床表现为前驱性呼吸道病毒感好(5/7),肺出血(5/7),肾脏受累(7/7),高血压(7/7),中重度贫血(7/7)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7)。肾脏受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7/7)、中度蛋白尿(6/7)及急进性肾功能减退(7/7);肾脏病理改变的特征为新月体形成及线状IgG沉积物沿毛细血管袢基膜弥漫沉积,伴突出的间质改变。重复肾活检早期有效的治疗可显著减少新月体形成的肾小球比例及细胞性新月体比例,同时细胞性新月体可在短期内向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或纤维素性新月体转化,使肾小球发生球性硬化。早期血浆置换及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缓解肺、肾损害,而缓解后停用免疫抑制治疗则可能导致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抗基膜抗体 Anti-GBM疾病 肺出血 肾炎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与铁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静 杨俊伟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6期836-838,841,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不同分期患者贫血和铁代谢紊乱程度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该院肾内科收治的240例初诊为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 GFR)分为CKD 1~5期,收集患者血红蛋白(Hb...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不同分期患者贫血和铁代谢紊乱程度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该院肾内科收治的240例初诊为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 GFR)分为CKD 1~5期,收集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清铁蛋白等数据,并分析五组患者贫血检测指标与铁代谢检测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CKD 1~5期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贫血,CKD 3~5期患者Hb、RBC、Hct与CKD 1、2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 3期患者SI、TSAT较CKD 1期降低,CKD 4、5期患者SI、TSAT均较CKD 1、2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 3~5期患者SI、TSAT与Hb及Hct呈正相关(P〈0.05)。结论CKD 1~5期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贫血,CKD患者贫血与铁代谢密切相关,e GFR越低,贫血和铁代谢紊乱程度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慢性病 贫血 缺铁性 铁代谢障碍 肾小球滤过率
下载PDF
蒙药那仁满都拉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红梅 敖道夫 +2 位作者 王秀兰 靳文杰 吴凤娇 《中医药导报》 2018年第19期91-93,共3页
目的:探究蒙药那仁满都拉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尿液PRO、BIL血清IL-6、TNF-α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5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采用邹氏改良的慢性血清病大鼠模型的方法复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 目的:探究蒙药那仁满都拉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尿液PRO、BIL血清IL-6、TNF-α及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5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采用邹氏改良的慢性血清病大鼠模型的方法复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取32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那仁满都拉低、高剂量组和六味地黄丸组,每组8只。那仁满都拉低、高剂量组分别按1.5 g/(kg·d)、4.5 g/(kg/d)灌胃;六味地黄丸组按1.0 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连续给药3周。3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尿液PRO、BIL的含量;末次给药12 h后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IL-6、TNF-α含量;处死大鼠取右肾脏组织进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那仁满都拉低、高剂量组尿液PRO含量和血清IL-6和TNF-α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那仁满都拉高剂量组尿液BIL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那仁满都拉各给药组随剂量增大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减轻,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减轻,炎细胞浸润、蛋白管型、细胞管型、玻璃样变和空泡变逐渐减少。结论:蒙药那仁满都拉可降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血清IL-6、TNF-α及尿液PRO、BIL含量,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那仁满都拉 六味地黄丸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大鼠
下载PDF
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测定在基层医院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金华 孔祥栋 +1 位作者 郭平安 齐玲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21期25-27,32,共4页
目的探讨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Up/Ucr)测定在基层医院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肾内科诊治的124例CKD 1~3期[eGFR≥30 mL/(min·1.73 m^2)]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 目的探讨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Up/Ucr)测定在基层医院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肾内科诊治的124例CKD 1~3期[eGFR≥30 mL/(min·1.73 m^2)]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纳入对照组,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及Up/Uc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KD 1期、CKD 2期及CKD 3期患者Up/Ucr及24 h U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 3期患者Up/Ucr、24 h Up及Scr水平均明显高于CKD 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 1期、CKD 2期患者Sc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KD 1期、CKD 2期及CKD 3期患者其Up/Ucr与24 h Up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与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有利于基层医院CKD的早期筛查、诊断及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尿蛋白/肌酐比值 尿蛋白定量 筛查 肾小球滤过率
下载PDF
肾炎康复片治疗原发性局灶节段硬化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聪普 白寿军 朱迎春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9期54-56,共3页
目的 观察肾炎康复片治疗原发性局灶节段硬化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7月我院临床表现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穿刺病理为局灶节段硬化的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被确诊的顺序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 目的 观察肾炎康复片治疗原发性局灶节段硬化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7月我院临床表现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穿刺病理为局灶节段硬化的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被确诊的顺序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剂量贝那普利或者替米沙坦的基础上给予肾炎康复片,5片/次,3次/d,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贝那普利或者替米沙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及肾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为(1079±843)mg,较对照组的(1840±976)mg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有效率(87.1%)高于对照组(63.3%)(P〈0.01)。结论 肾炎康复片治疗原发性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炎康复片 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下载PDF
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和溶菌酶的测定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丹 丁振若 符祖军 《中国医学工程》 2004年第6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GGT)、溶菌酶(LYS)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129例正常对照、2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3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间质性肾炎和34例慢性肾衰患者尿γ-谷氨酰转移酶和溶菌酶活性。采用连续... 目的探讨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GGT)、溶菌酶(LYS)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129例正常对照、2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3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间质性肾炎和34例慢性肾衰患者尿γ-谷氨酰转移酶和溶菌酶活性。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尿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应用琼脂平板溶菌法测定尿溶菌酶活性。结果急性肾小球肾炎组、间质性肾炎组尿GGT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慢性肾衰组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慢性肾小球肾炎组、间质性肾炎组、慢性肾衰组LY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GGT联合LYS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检出率为92.38%,与肾活检结果符合率为86.75%。结论尿液γ-谷氨酰转移酶和溶菌酶是诊断肾小球-肾小管损伤灵敏、可靠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损伤 Γ-谷氨酰转移酶 肾小球 正常 对照组 尿液 慢性肾衰 测定 酶活性 目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