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黑复合造山带古亚洲洋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时间标志与全球构造的联系 被引量:38
1
作者 彭玉鲸 齐成栋 +3 位作者 周晓东 卢兴波 董红辰 李壮 《地质与资源》 CAS 2012年第3期261-265,共5页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床形成等地质事件节律的耦合,表明吉黑复合造山带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结束的综合标志时间为250~230 Ma,太平洋构造体制启动的综合标志时间为227~222 Ma.从全球构造观之,它们受Pangaea联合古陆形成的时间...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床形成等地质事件节律的耦合,表明吉黑复合造山带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结束的综合标志时间为250~230 Ma,太平洋构造体制启动的综合标志时间为227~222 Ma.从全球构造观之,它们受Pangaea联合古陆形成的时间(330~230 Ma)和进入新超大陆旋回(230~0 Ma)首次裂解的时间(224 Ma)所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黑造山带 构造体制转换 时间标志 全球构造
下载PDF
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研究——以华北克拉通为例 被引量:27
2
作者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90-1100,共11页
本文立足对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态势的分析认识,通过解剖华北克拉通研究实例,对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研究,特别对壳幔结构的地震学探测研究,对中国近20多年的发展做了回顾;探讨了从区域问题认识全球构造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地球深部 华北克拉通 全球构造
下载PDF
全球构造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宗晋 杜品仁 高祥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4,共4页
“板块构造”并不直接等价于全球构造。将各板块同一构造力学属性和特征的边界分别连接起来 ,可以建立起环太平洋深俯冲构造系、南半球为主体的洋脊构造系和北半球为主体的陆 /陆浅俯冲构造系 ,它们空间展布的分区 ,揭示了全球表层构造... “板块构造”并不直接等价于全球构造。将各板块同一构造力学属性和特征的边界分别连接起来 ,可以建立起环太平洋深俯冲构造系、南半球为主体的洋脊构造系和北半球为主体的陆 /陆浅俯冲构造系 ,它们空间展布的分区 ,揭示了全球表层构造格架具有N/S半球与 0°/ 180°半球双棕胀缩耦合非对称性。这一认识获得全球地热与地幔质量分布非均一性的初步证明。此全球构造格局和运动 ,可作为启发和约束地幔运动和动力学分析的表层边界条件。全球板块内部的次级构造 ,在大陆型板内有两种 ,一是以盆、山、原 (高、低 )作为次级构造单元 ,重点是研究它们的演化耦合关系 ;二是以次板块、地块、块体之类的概念作为次级、再次级构造单元 ,重点是研究块体以及多块体之间的应力、应变和运动的相互关系。两种研究方式的不同 ,也可能与研究的目的和时间尺度要求不同有关。两者能否融合 ,应不应该融合 ,需深入思考。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是建立地球大系统科学。流体地球部分与固体地球部分以往因研究的时间尺度很难匹配而分立。但地球一系列“微动态”行为 ,如地震、火山、洋脊涌流等 ,其时间尺度和多级的动态韵律与地球流体的动态韵律是可以比较的。固体地球微动态行为对地下流体的运动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构造 地球非对称 板条与板舌 地球微动态
下载PDF
超高压变质岩的全球分布与地球演化节律 被引量:4
4
作者 游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71-280,共10页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不是一个局部的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一个时空跨度大、范围广、影响构造观的重要科学问题。文中讨论了世界上三类(13个)典型超高压变质地区的地质学岩石学特点,从全球构造的角度研讨了超高压变质的时空分布,...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不是一个局部的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一个时空跨度大、范围广、影响构造观的重要科学问题。文中讨论了世界上三类(13个)典型超高压变质地区的地质学岩石学特点,从全球构造的角度研讨了超高压变质的时空分布,从而得到下列认识:(1)所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均分布于全球活动带及其次级褶皱带内,超高压变质岩常常保存于多期变质和变形的基底片麻岩块体中,与深位壳型剪切带关系密切。(2)现有的年代学资料说明大部分超高压变质带出现于显生宙不同时代的褶皱带(造山带)内。(3)超高压变质演化的多阶段性,说明了地球从收缩到膨胀的节律现象。(4)从欧亚大陆范围看来,从北而南,从陆到洋超高压变质有逐渐变新的趋势,可能说明欧亚大陆从中生代以来,有从大陆向大洋方向增生的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全球分布 地球演化节律
下载PDF
The fallacy of interpreting SSD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breccias as seismites amid the multifarious origins of earthquakes:Implications 被引量:5
5
作者 G.Shanmugam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12-44,共33页
At present, there are no criteria to distinguish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SDS) formed by earthquakes from SSDS formed by the other 20 triggering mechanisms (see a companion paper in Vol 5, No. 4 of th... At present, there are no criteria to distinguish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SDS) formed by earthquakes from SSDS formed by the other 20 triggering mechanisms (see a companion paper in Vol 5, No. 4 of this journal by Shanmugam, 2016). Even if one betieves that earthquakes are the true triggering mechanism of SSDS in a given case, the story is stiff incomptete. This is because earthquakes (seismic shocks) are induced by a variety of causes: 1) glbaltectonics and associated faults (i.e., midocean ridges, trenches, and transform fautts); 2) meteorite-impact events; 3) volcanic eruptions; 4) post-gtacialuplift; 5) tsunami impact; 6 cyclonic impact; 7) landslides (mass-transport deposits); 8) tidal activity; 9) sea-tevet rise; 10) erosion; and 11) fluid pumping. These different causes are important for devetoping SSDS. Breccias are an important group of SSD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breccias class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origin, five types are discussed here (fault, volcanic, meteorite impact, sedimentary-depositionaL, sedimentary-collapse). Atthough different breccia types may resemble each other, distinguishing one type (e.g., meteorite breccias) from the other types (e.g., fault, volcanic, and sedimentary breccias) has important imptications. 1) Meteorite breccias are characterized by shock features (e.g., planar deformation features in mineral grains, planar fractures, high-pressure polymorphs, shock melts, etc.), whereas sedimentary- depositional breccias (e.g., debrites) do not. 2) Meteorite breccias imply a confined sediment distribution in the vicinity of craters, whereas sedimentary-depositional breccias imply an unconfined sediment distribution, variable sediment transport, and variable sediment provenance. 3) Meteorite, volcanic, and fault breccias are invariabty subjected to diagenesis and hydrothermat mineratization with attered reservoir quality, whereas sedimentary-depositional breccias exhibit primary (unalt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CCIAS EARTHQUAKES Faults global tectonics Meteorite impacts SEISMITES Soft-sedimentdeformation structures (SSDS)
原文传递
运用开合旋构造观探究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巍然 姜春发 +2 位作者 张抗 郭铁鹰 游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4-210,共7页
地球上一切物质都是做开合运动的。以热力(热能)驱动物质上浮运动定义为开;以重力(势能)驱动物质下沉的运动定义为合。开合运动具有垂直开合与水平开合的同步统一性和开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两个重要特性。因而在旋转运动的... 地球上一切物质都是做开合运动的。以热力(热能)驱动物质上浮运动定义为开;以重力(势能)驱动物质下沉的运动定义为合。开合运动具有垂直开合与水平开合的同步统一性和开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两个重要特性。因而在旋转运动的统领和调剂下,将所有地球物质、构造、能量等从无序状态转化到有序状态,最后建成了动态稳定平衡的开合旋构造体系。所以,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形成、破坏、修复不断旋回式演化就是研究地球内部运行的基础和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在垂向上划分了8个开合构造旋回和地壳(球面)开合构造体系,组成了地球四维运行系统。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建立是遵循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优选方位(垂直地心)生长和横向物质均匀化4条自然规律的长期作用而实现的,其中重力均衡是主导的。大约40亿年时,地幔岩石圈形成,它像一个球形锅盖盖住热地球,初步建成了稳定的开合旋构造体系,使地球长期进入动态稳定平衡发展阶段。尔后,每次重大地质事件(失衡运动)就是把岩石圈地幔捅个窟窿或撕开一条裂缝,破坏该地区的开合平衡。旋转运动和开合运动迅速将其恢复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构成一个开合旋回,目前地球已经历了8个大旋回。板块构造仅研究最新4个旋回的岩石圈地幔是如何被捅破及被修复的规律并总结相关的理论,因而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局限性,不属于全球构造。地球类比为一个生命体,其运行系统中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比较齐全:包含有开合运动、旋转运动和失衡运动组成的运动系统;起"血液"作用的地质流体、贮存和制造"血液"的"心脏"--地核和联系各种"血液"的地幔柱组成的"血液"系统;以重力均衡为准则,由四个重力均衡面、四个开合转换带和球面两条质量均衡线构成的地球平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构造 开合构造 板块构造 地球内部运行 热能 势能 旋转能
下载PDF
马杏垣先生开合构造思想的提出、形成及最新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舜贤 曾佐勋 +3 位作者 饶扬誉 刘德民 王杰 肖智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62-1569,共8页
概述了马杏垣院士的学术生平与创建开合构造史实.开合构造提出是中国地球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的结果;是黄汲清院士、张文佑院士、马杏垣院士领导的青年团队,在国际板块构造革命的新潮中,根据板块构造登陆存在的巨大问... 概述了马杏垣院士的学术生平与创建开合构造史实.开合构造提出是中国地球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的结果;是黄汲清院士、张文佑院士、马杏垣院士领导的青年团队,在国际板块构造革命的新潮中,根据板块构造登陆存在的巨大问题,结合中国地质构造的特色,依据坚实的实际资料进行深入的全新探索.3位院士领导的团队又联合起来,进行开合构造的长期研究.2002年在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支持下,成立了开合构造研究组,召开了开合构造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总结20多年研究成果,出了专刊书集.2015年研究组聚首北京,总结开合构造研究的新成果,并吸取地球物理研究新成果,准确地阐明开合构造的定义,提升了研究方法,总结了开合构造运动和开合构造体系特征,将构造动力来源初始点建立在古登堡面的开合构造转换带上,全新解析了转换带的重要作用,站在星球角度认识开合构造.最后,强调青年研究力量的培养,是开合构造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合构造 板块构造 全球构造 开合构造转换带 构造动力源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中国古地理图集》的历史背景和前途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鸿祯 刘本培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2-96,共5页
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国内外学术动态、任务由来、人员组成和学术指导思想.着重分析了在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中国地质学家当时面临的任务:如何将中国境内的古地理变迁与大地构造演化史相... 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国内外学术动态、任务由来、人员组成和学术指导思想.着重分析了在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中国地质学家当时面临的任务:如何将中国境内的古地理变迁与大地构造演化史相结合?如何在古地磁资料尚不完善情况下在古地理图上反映活动论全球构造思想体系?本图集在上述领域内开展的研究和采用的一系列图面表达方式,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构造发展阶段论学术思想在古地理图编制中的特色和进展.也对80年代中期后我国古地理图编制方面的蓬勃发展形势以及活动论古地理图的日臻完善方向作了概括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地理图集》 历史背景 活动论 垒球构造
下载PDF
Global tectonics and the plate motion obtained from the ITRF97 station velocity vectors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宗晋 任金卫 张进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3期193-199,共7页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crustal motion by using the ITRF97 station velocity vector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ITRF97 station velocity vectors are coherent with those of NUVEL-1A model. Both the IT...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crustal motion by using the ITRF97 station velocity vector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ITRF97 station velocity vectors are coherent with those of NUVEL-1A model. Both the ITRF97 and NUVEL-1A velocity vectors show that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moving towards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along the North Atlantic Ridge. The Eurasian plate is moving to northeast, east, and southeast.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is moving to northwest, west, and southwest. The movement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s different completely. The movements of African, South American and Indian-Australian plates almost all direct to NE-NNE. The three plates take the South Atlantic Ridge and the Indian Ridge as boundaries, and the movement vectors increase gradually, showing a “lag” type stretch movement as the result of the superimposition of the whole movement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the spreading of ocean ridges. The difference of velocity fields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is obvious, and there is a disharmony zone between the two hemispheres. The geological data show that there is an oblique and discontinuous shear zone between the two hemispheres. Along this shear zone, eight large earthquakes ( Ms5?7.8) took place from August 1999 to January 2001, while in the same time period, the seismic activities along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Pacific subduction zone is low, show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hear zone on the global scale.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indicate the relative shear motion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RF97 global tectonics shear zon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原文传递
海洋构造地球物理当前动态、前景及我们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戡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4,共4页
海洋构造地球物理或构造物理学是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它是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一门很有前景的新兴边缘学科。80年代这一新兴学科有较明显的发展,90年代这一学科在板块运动、驱动机制的定量研究以及在巨型... 海洋构造地球物理或构造物理学是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它是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一门很有前景的新兴边缘学科。80年代这一新兴学科有较明显的发展,90年代这一学科在板块运动、驱动机制的定量研究以及在巨型断裂、造山带与盆地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将有重要的突破,我国在90年代应加强对南海这一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的构造地球物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物理学 构造地球物理 边缘海
下载PDF
葛利普:一个世纪的回望——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及其创建者之一葛利普教授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进 曲军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4,共21页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美国地质学家,著名的地层学、古生物学家,其最后的26年在中国度过,是近代以来我国从事地质研究和教育的著名地质学家。他是中国近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协会——中国地质学会...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美国地质学家,著名的地层学、古生物学家,其最后的26年在中国度过,是近代以来我国从事地质研究和教育的著名地质学家。他是中国近现代地质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科学协会——中国地质学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为中国近现代地质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华期间,葛利普先生先后出版大量论文、专著,内容不仅涉及中国的区域地质,也建立起全球构造理论。基于归纳总结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的资料,20世纪30年代早期他提出"脉动理论",确立了全球海平面升降的规律,并建立起基于海进、海退规律为基础的古生代构造-地层划分方案,成为现今层序地层学的基础;基于大陆漂移假说,分析演绎并建立"极控理论",强调地壳的大规模水平运动,强调地槽的形成与水平构造运动有关,形成了原始的俯冲与海底扩张思想的萌芽。脉动理论和极控理论分别论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个理论互为补充,通过构造事件相联系,形成统一的葛利普的整体地球观。葛利普先生也是大陆漂移的热情支持者和推广者,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灵活的归纳和演绎贯穿其科学生涯的始终。他身残志坚,身处绝境而仍笔耕不辍;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利普 中国 全球构造 极控理论 脉动理论 治学方法
下载PDF
论地球系统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国琦 李茂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70-378,共9页
回顾了地球科学从认识某一局部地区的某一种地质作用过程开始,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成为具有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的历史,着重讨论了在20世纪中它所经历的三次认识上的飞跃。从学科发展和所面临的新挑战两方面,探讨了涉及整... 回顾了地球科学从认识某一局部地区的某一种地质作用过程开始,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成为具有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的历史,着重讨论了在20世纪中它所经历的三次认识上的飞跃。从学科发展和所面临的新挑战两方面,探讨了涉及整个地球物质系统的新的、更高层次的综合性学科产生的必然性,现状及其发展。从地质学的角度提出了为适应学科发展和新任务应该采取的若干调整措施,包括加强近、现代地质作用过程的研究,加强与其他相邻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改革研究方法和调整高等地质教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 全球构造 地质学
下载PDF
全球构造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珍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9-16,共8页
全球构造是百余年来国际地学界普遍关注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近十多年来研究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揭示出全球现今大洋中脊系统良好的定向性与等距性分布规律、地球各圈层不等速的西向运动规律及其他全球构造运动与地球自转的种种相... 全球构造是百余年来国际地学界普遍关注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近十多年来研究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揭示出全球现今大洋中脊系统良好的定向性与等距性分布规律、地球各圈层不等速的西向运动规律及其他全球构造运动与地球自转的种种相关性;证明大陆板块内部存在不同类型的强烈陆内造山作用;发现了古今不同时期巨厚的大陆山根与岩石圈的去根作用等重要现象。当今全球构造研究出现若干新的趋势。在全球构造驱动力源与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开始由单一动力驱动机制研究转入多种动力因子所构成地球动力系统的综合研究。大陆动力学中的山脉隆升过程与隆升机制、陆内造山机理、大陆岩石圈去根作用等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中国颇具特色的大陆地质构造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众多地球科学家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构造 大陆动力学 地球自转 岩石圈
下载PDF
探讨和建立行星地球系统理论
14
作者 李宗华 《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地球边界层由软流圈连同岩石圈构成。地球自转及速率变化导致地球边界层湍流或环流系统。地球边界层湍流是引起全球地震活动和岩浆活动的全球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即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向外的转移,以及全球构造环流引起的地形变... 地球边界层由软流圈连同岩石圈构成。地球自转及速率变化导致地球边界层湍流或环流系统。地球边界层湍流是引起全球地震活动和岩浆活动的全球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即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向外的转移,以及全球构造环流引起的地形变化,都能导致在太阳辐射背景值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据此,探讨和建立行星地球系统理论,可以提出预报全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自转速率 边界层理论
下载PDF
超大陆裂解几何学研究新思路——截顶正二十面体模型的应用
15
作者 刘守偈 李江海 贺电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9-614,共6页
截顶正二十面体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球体张拉整体结构模型之一。它具有60个顶点,12个五边形边,20个六边形面。球壳在均匀的伸展状态下,沿该模型的棱的方位最容易裂开。前人从全球规模的角度出发,用截顶正二十面体模型解释了劳仑大陆以及冈... 截顶正二十面体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球体张拉整体结构模型之一。它具有60个顶点,12个五边形边,20个六边形面。球壳在均匀的伸展状态下,沿该模型的棱的方位最容易裂开。前人从全球规模的角度出发,用截顶正二十面体模型解释了劳仑大陆以及冈瓦纳超大陆裂解时期全球范围内的伸展构造组合的展布,包括裂谷系、非造山岩浆活动和岩墙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用该模型解释了现代大洋中脊分布、东非—红海—亚丁湾裂谷系的平面几何形态以及华北克拉通1.80Ga裂谷系分布。根据该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半径为单位1的该模型的棱长为23.3°,带入地球平均半径则得全球最长直线裂谷的长度为2589.53km,同时得到五边形和六边形的顶角分别为111.4°和124.3o由此,超过该长度的裂谷将以120°左右的夹角拐弯。该模型能解释大范围伸展构造组合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陆裂解 截顶正二十面体 裂谷系 全球构造
下载PDF
地极的移动和全球构造
16
作者 田世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95-401,共7页
本文根据地极移动引起地球上各点向心力的变化,导出了一个全球构造力学模型。把这个力学模型计算的力矢量展布于地球表面,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在这些力的作用下如何进行运动。这些运动的方向和规模与力的分布协调一致... 本文根据地极移动引起地球上各点向心力的变化,导出了一个全球构造力学模型。把这个力学模型计算的力矢量展布于地球表面,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在这些力的作用下如何进行运动。这些运动的方向和规模与力的分布协调一致,有力地揭示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地极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全球构造提供了一个新的定量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极移动 全球构造 力学模型
下载PDF
蛇绿岩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47
17
作者 张进 邓晋福 +4 位作者 肖庆辉 陆松年 潘桂棠 张智勇 冯艳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共12页
关于蛇绿岩的形成、定义和分类争论了近200年。早期蛇绿岩被认为是有成因联系的几种岩石的组合,发育在优地槽的核部。在板块构造中它被看作形成于洋脊的古洋壳残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导致蛇绿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一个新的定义和分... 关于蛇绿岩的形成、定义和分类争论了近200年。早期蛇绿岩被认为是有成因联系的几种岩石的组合,发育在优地槽的核部。在板块构造中它被看作形成于洋脊的古洋壳残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导致蛇绿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一个新的定义和分类方案被提出。新定义强调了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认为在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都会形成性质不同的蛇绿岩,并根据生成环境将蛇绿岩分为两大类,即与俯冲作用无关和与俯冲作用相关的蛇绿岩,两大类型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亚类。这些类型的蛇绿岩有其特有的地球化学、岩石学指标和内部结构。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蛇绿岩产生的主要时段与全球超大陆的形成、裂解,以及巨型地幔柱活动的时间吻合。根据新分类方案,一部分前寒武纪绿岩应属于蛇绿岩,表明在太古宙时期地球已进入板块构造体制。新的定义和分类为蛇绿岩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分类 板块构造 太古宙 全球构造
下载PDF
热点研究述评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登红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16,共8页
热点假说在创立之初曾被拒绝发表,如今却是地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它给我们认识全球构造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介绍了热点与地幔柱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新认识及其存在争论的热点问题,如热点既有热的,也有不那么热的;既有干... 热点假说在创立之初曾被拒绝发表,如今却是地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它给我们认识全球构造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介绍了热点与地幔柱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新认识及其存在争论的热点问题,如热点既有热的,也有不那么热的;既有干的,也有湿的;既有已达地表而出露的,也有正在上升而暂时隐伏的;既有热量的也有化学的,等等;认为它对于认识地球结构与深层次物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板块学说主要涉及地球表层的水平运动,而热点不仅涉及表层更主要地提供了一种深部地幔物质上升的垂直运动机制。该理论在解释大陆溢流玄武岩、生物大灭绝、全球气候变化、海底滑坡、古陆再造等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点 地幔热柱 板块构造 全球构造模式 深部构造
下载PDF
山西省五台山—恒山地区脉状金矿成矿的地球动力学 被引量:15
19
作者 田永清 王安建 +1 位作者 余克忍 许文良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8年第4期301-456,共156页
Veined gold deposit is product of crustal evolution in special space and special time.It has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duct of veined gold deposi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geodynamic... Veined gold deposit is product of crustal evolution in special space and special time.It has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duct of veined gold deposi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geodynamics),It has special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aspect of source of metallogenic material and metallogenic fluid,mig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especially in vein gold deposit of structure boundary.This pater discusses four aspects,i.e. The geodynamic background,source of metallogenic fluid,fluid migration mechanism and structural position of deposits.The concluding remarks are given as follows. 1\ The Pre Cambrian metamorphic complexes emerged extensively in the Wutaishan Hengshan area, more than 60% of those are granitic rock, as the oldest continential crust of crystalline basement they a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and gneiss, and many of them were formed in 2500~2700 Ma, in them some high rank deformed super crust inclusions, or relicts of different rock facies showing 2800~2900 Ma or earlier ages. Through the comphrehensive analysis of large rock chemical data on the relevant diagram about their characteristics, it reflects that not only the granitic rock has tw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eries and regionalization but also shows several distinct source tendencies. Itsuggests that the large emergence of granitic rock in Archean era in the area is related to certain collision mechanism, thus resulted in the connection of the landmass, north to Hengshan and the landmass of Bupin,and so completed the cratonization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The formation of granitic rock in early Proterozoic era is relevant to rifting which belongs to the genetic series of later orogenic to postorogenic period. 2\ The zonal super crust rock series that stretches in NEE direction on the Archaeozoic crystalline basement in Wutaishan and its vicinity area is called Wutai Group and Hutuo Group. The Wutai Group is mainly consisted of mafic volcanic rock, and uncomformably was under laid the Hut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矿床成矿 地球动力学 成矿流体 五台山
全文增补中
月球的构造演化:嫦娥月图解释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福勤 李春来 +8 位作者 邹永廖 刘建忠 刘建军 郑永春 苗来成 王世杰 林杨挺 刘敦一 欧阳自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122,共13页
基于月球研究资料的整理、综合及嫦娥1月图影像的实例解读和解释,本文介绍并总结了月球的构造及演化研究的若干概念、研究思路和新的观点。通过纲要性勾画,描绘月球不同类型和阶段构造演化的基本轮廓,重点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月面... 基于月球研究资料的整理、综合及嫦娥1月图影像的实例解读和解释,本文介绍并总结了月球的构造及演化研究的若干概念、研究思路和新的观点。通过纲要性勾画,描绘月球不同类型和阶段构造演化的基本轮廓,重点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月面建造历史和月球演化的历史进行了修正,将月球演化按照其特点三分为冥、古、新月宙/界,并提出建立南海纪/系的主张;以东海Hevelius抛射建造(/东海群)分析为例,主张建立构造-建造综合分析思路;从抛射建造与月面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并阐述了掘积系统的概念、掘积系统内外带之间划分的新标志即蚀积盂及其所组成的捩侵蚀带(TSZ);在月球表面形貌构造区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月盆、月海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综合,提出月球晚期大轰击(LHB)所造成的月盆开掘期间,具有"轰击漂移"现象,并推测月球LHB过程中出现准对跖翻转;通过对古老月陆区所保存的线性构造解读和构造形迹的组合关系分析,尝试性地提出在冥月宙月球岩浆洋(LMO)演化晚期可能存在单板模式的月全球构造。月球构造演化从初始阶段的LMO所驱动的内动力体制转向冲击造成的外动力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积系统 轰击漂移 准对跖翻转 月全球构造 嫦娥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