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H1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曾英 钟鹏 +4 位作者 朱祥风 林俐 杜娟 肖华亮 郭乔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34-743,共10页
目的探讨IDH1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1-mutant,GBM IDH1-mu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2018年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10例GBM IDH1-mu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检测其分子改变,并复... 目的探讨IDH1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1-mutant,GBM IDH1-mu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2018年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10例GBM IDH1-mu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检测其分子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GBM IDH1-mu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机制。结果GBM IDH1-mut患者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8~63岁;7例累及额叶,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5例有胶质瘤病史。显微镜下观察GBM IDH1-mut共同形态学特征为细胞密集,细胞呈圆形、梭形、多角形,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微血管增生、坏死。微血管增生以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为主,坏死表现为栅栏状坏死和凝固性缺血性坏死,根据累及范围分为大片和局灶。8例GBM IDH1-mut周围见WHOⅡ/Ⅲ胶质瘤成分。免疫组化结果:GFAP、Nestin、IDH1呈阳性表达,Olig-2可见不同程度表达(9/10),P53呈弥漫阳性表达(9/10);ATRX均不表达;Ki-67标记指数为10%~80%,而肿瘤细胞NeuN、NF、CD68、Syn、CD34均为阴性,CD34血管内皮细胞阳性。分子病理结果:10例均见IDH1R132H突变,9例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1p/19q未缺失(0/4),未检测到TERT突变和BRAFV600E突变(0/3)。结论GBM IDH1-mut少见,坏死局限和微血管增生不显著提示预后较好,坏死广泛和微血管显著增生提示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h1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