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崩滑-碎屑流堵江灾害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刘传正 吕杰堂 +4 位作者 童立强 陈红旗 刘秋强 肖锐铧 涂杰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34,共16页
2018年10月17日5时许,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岩崩,冲击下部的早期崩坡积物和冰碛物,形成滑坡-碎屑流进入雅鲁藏布江,堵江堰塞约56 h后自然漫顶泄流,整个过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采用多年气... 2018年10月17日5时许,西藏林芝市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崩岩崩,冲击下部的早期崩坡积物和冰碛物,形成滑坡-碎屑流进入雅鲁藏布江,堵江堰塞约56 h后自然漫顶泄流,整个过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采用多年气温降水数据分析、多时相卫星遥感解译冰川退缩、直升机抵近观察堰塞坝、Scheidegger公式计算崩滑-碎屑流运动速度、Gutenberg-Richter公式计算地震活动序列b值和多因素赋值统计研判未来冰崩地点规模,得到堰塞坝体积约为3100×10~4m^3(含以往多次崩滑堵江残留堆积),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超过8 km,平均运动速度约20 m/s,整个运动过程历时6.7 min,具有高速远程性质。色东普沟域崩滑-碎屑流是在地貌高陡、岩体破碎、气候变暖、局地降水、冰川退缩、断裂活动和地震效应(b值在0.7左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多次发生。初步预测,当局地平均气温超过13℃、1 h降雨量超过5 mm或24 h降雨量超过10 mm,或地震PGA大于0.18 g,可能引发新的崩滑-碎屑流事件,造成雅鲁藏布江再次壅堵。针对该区域山高谷深,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实际,提出了适应自然、全面避让和适当疏导的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堰塞湖 气候变化 冰川作用 地震活动 累积效应
下载PDF
甘肃省双龙砂金矿床成因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汉业 张峰 戴文昭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22-126,共5页
本文通过对双龙砂金砂床的地貌、沉积物、金的粒度及形态、矿床产出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矿床是在中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初期的冰川(水)的作用及化学作用下而形成的冰水堆积-阶地型砂金矿床。
关键词 砂金矿床 冰川作用 阶地 矿床成因论
下载PDF
山西宁武“万年冰洞”形成机制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3 位作者 邵兆刚 余佳 韩建恩 孟庆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山西宁武万年冰洞,是目前所知全球冻土带以外,垂直洞穴中保存的冰体规模最大、最多、最好的地区,国内外所罕见。初步研究表明,冰洞洞体的形成,主要与该区第四纪早期冰川作用有关。冰体开始形成于早更新世末的冰缘期。冰体之所以终年不... 山西宁武万年冰洞,是目前所知全球冻土带以外,垂直洞穴中保存的冰体规模最大、最多、最好的地区,国内外所罕见。初步研究表明,冰洞洞体的形成,主要与该区第四纪早期冰川作用有关。冰体开始形成于早更新世末的冰缘期。冰体之所以终年不化长期保存的原因,主要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冰体与围岩的热平衡作用形成低温保护层———“冰室效应”、垂直洞穴的存在、冰体与围岩裂隙空气间产生的热平衡作用的结果———“囱式效应”和冰洞周边地下煤自燃(当地俗称“千年火山”)形成的“热力效应”等因素有关。万年冰洞的形成和保存,是当地气候、环境变迁的缩影、真实的记录和见证,为研究该区和华北地区气候和环境演化,提供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宁武 万年冰洞 形成机制 冰川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