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热资源特点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17
1
作者 周总瑛 刘世良 刘金侠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10-1221,共12页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国地热资源丰富,以中低温资源为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受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及其在全球构造中所处部位的控制,主要集中在藏南—川西—滇西和台湾两个地区。但是,中国地热产业处在起步阶段...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国地热资源丰富,以中低温资源为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受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及其在全球构造中所处部位的控制,主要集中在藏南—川西—滇西和台湾两个地区。但是,中国地热产业处在起步阶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热资源的利用绝大部分以直接利用为主,地热发电明显落后。针对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条促进地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国家级地热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尽快启动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制订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地热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积极推广地热尾水回灌技术,切实保护环境;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地热资源管理法规,以推动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热带 地热发电 地热供暖 回灌技术
原文传递
世界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4
2
作者 马冰 贾凌霄 +1 位作者 于洋 王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4-1747,共14页
地热能作为一种零碳、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碳中和具有重要价值。2015—2020年,全球新增地热发电约3649 GW,增长约27%;地热直接利用总装机容量增长52.0%。两者之和,所用热能比2015年增长72.3%。全球每年地热直接利用可防止7810万t碳... 地热能作为一种零碳、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碳中和具有重要价值。2015—2020年,全球新增地热发电约3649 GW,增长约27%;地热直接利用总装机容量增长52.0%。两者之和,所用热能比2015年增长72.3%。全球每年地热直接利用可防止7810万t碳和2.526亿t CO_(2)排放到大气中。世界地热能发展呈现五大趋势:(1)发展非常规地热系统;(2)向海上地热资源开发进军;(3)降低钻探成本与石油热能协同生产;(4)加大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5)加强含水层热能储存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热发电 地热能直接利用 非常规地热系统 热能储存 碳达峰 碳中和
下载PDF
新时代地热资源勘查开发问题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卢予北 李艺 +3 位作者 卢玮 李贵亮 陈莹 王攀科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地热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实现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而且还可带动相关设备制造、城镇清洁供暖、温泉小镇建设、特色生态农业、理疗休闲度假、旅游等相关产业。国家《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发布,以及治理大... 地热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实现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而且还可带动相关设备制造、城镇清洁供暖、温泉小镇建设、特色生态农业、理疗休闲度假、旅游等相关产业。国家《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发布,以及治理大气污染的现实需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因此,实现可持续、科学、合理规划利用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地热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工程和地热温泉文化建设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建议加强政策引导,规划统一管理,加强监管,并重视宣传和科普,主动作为,以提升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服务能力和作用地位。技术方面,应加大深井换热系统的技术研究;在地层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选择空气钻井(孔)和泵吸反循环钻井工艺;开展高强度、耐腐蚀、导热性好的新型成井管材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地热资源 勘查 开发利用 浅层地热能 水热型地热 干热岩 地热供暖 地热发电
下载PDF
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站的运行、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8
4
作者 周大吉 《电力建设》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9,共4页
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第 1台机组容量为 10 0 0kW ,采用单级扩容法热力系统。由于地热井井下结垢使地热井热水流量减少 ,最大出力为 80 0kW。在试制成功空心机械通井器 ,消除了地热井的结垢问题后 ,机组出力一直稳定在 10 0 0kW。羊八井 2... 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第 1台机组容量为 10 0 0kW ,采用单级扩容法热力系统。由于地热井井下结垢使地热井热水流量减少 ,最大出力为 80 0kW。在试制成功空心机械通井器 ,消除了地热井的结垢问题后 ,机组出力一直稳定在 10 0 0kW。羊八井 2× 30 0 0kW机组采用双级扩容法热力系统 ,2台机组分别于 1981年和 1982年投产 ,一直满负荷稳定运行。该地热电站三 ,四 ,五期扩建工程机组单机容量均为 30 0 0kW。地热发电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有汽 -水两相流介质的输送问题 ;流动的稳定性问题 ;压力损失问题和结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发电 地热资源 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站 热力系统
原文传递
低温地热有机朗肯循环(ORC)工质选择 被引量:24
5
作者 朱江 鹿院卫 +1 位作者 马重芳 吴玉庭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6-79,共4页
对低温(60~150℃)地热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以净输出电功和系统能量损失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地热流体温度下有机工质R290,R134a,R600a,R600,R601a的做功能力,确定最佳循环工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湿流体工质,由于临界温度较低,当... 对低温(60~150℃)地热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以净输出电功和系统能量损失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地热流体温度下有机工质R290,R134a,R600a,R600,R601a的做功能力,确定最佳循环工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湿流体工质,由于临界温度较低,当地热流体温度高于其临界温度20℃时,不存在最佳蒸发温度;对于60~80℃的地热流体,工质R601a的最大净输出电功最大;对于90~120℃的地热流体,工质R134a的最大净输出电功最大;对于125~150℃的地热流体,工质R290的净输出电功最大。这些结果为中低温地热利用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ORC) 工质 地热发电
下载PDF
增强型地热系统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6
作者 郭剑 陈继良 +1 位作者 曹文炅 蒋方明 《电力建设》 2014年第4期10-24,共15页
随着全球范围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寻找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焦点。地热能具有稳定、连续、利用系数高等优点,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作为资源丰富的新型清洁能源正在获得世界各国... 随着全球范围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寻找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焦点。地热能具有稳定、连续、利用系数高等优点,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作为资源丰富的新型清洁能源正在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EGS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建立野外试验场进行直接的工程实践研究;(2)通过数值模拟进行理论分析研究。针对野外试验场的钻井探测、水力激发、微震监测、循环测试等工程研究以及数值模型模拟研究,对国内、外EGS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数值模拟部分着重分析目前几种主要的热储层模型构建,包括规则裂隙网络模型、随机裂隙网络模型、等价多孔介质模型等,并且介绍了本实验室在双能量方程模型方面的研究情况。最后分析和展望了EGS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EGS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发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 野外试验场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双碳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24
7
作者 贾艳雨 常青 +2 位作者 王俞文 姚培元 于克凡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2021年第6期5-9,共5页
以地热资源条件为基础,阐述了我国地热能在供暖(制冷)、发电、温泉洗浴、高端种养殖和干热岩勘查开发等方面的利用现状及发展特点;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预测了地热在资源发现、勘查开发利用技术、利用规模、宏观政策和... 以地热资源条件为基础,阐述了我国地热能在供暖(制冷)、发电、温泉洗浴、高端种养殖和干热岩勘查开发等方面的利用现状及发展特点;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预测了地热在资源发现、勘查开发利用技术、利用规模、宏观政策和市场参与主体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并对我国地热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供暖 地热发电 干热岩 发展趋势
下载PDF
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古潜山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被引量:22
8
作者 罗宁 张军 +1 位作者 李健敏 辛守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0-171,共12页
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众多古潜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潜力,4000 m以浅地热资源量为378.3×10^(9) GJ。为实现地热资源科学、规模化开发,在系统分析该区古潜山地热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形成的优势... 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众多古潜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潜力,4000 m以浅地热资源量为378.3×10^(9) GJ。为实现地热资源科学、规模化开发,在系统分析该区古潜山地热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形成的优势技术,结合国家有关政策,研究了该区古潜山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提出了地热产业快速规模化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下古潜山分布密集,热储物性好、温度高,地热水资源量丰富,主要古潜山的地热水资源量达526×10^(8) m^(3),可动用的地热水资源量达366.1×10^(8) m^(3);②该区相继完成了集输伴热、民用供暖、地热发电、地热能农业利用等综合开发利用实践,初步探索形成了古潜山热储裂缝识别、高效开发方案优化、古潜山丛式井群负压钻完井技术、全封闭全回灌取热不取水技术、地热发电、油气热协同开发等优势技术,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③国家和中石油相继出台的有利政策加上该区对清洁能源的巨大需求量,为该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引领。结论认为,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城市对清洁能源需求强烈,地热资源规模开发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该区地热产业快速规模化发展应遵循“供暖为主、发电为辅、油区优先、综合利用”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古潜山 地热资源 开发利用 资源量 采灌封闭 地热供暖 地热发电 协同开发
下载PDF
增强型地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9
9
作者 巩亮 韩东旭 +4 位作者 陈峥 汪道兵 焦开拓 张旭 宇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5-159,共25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开发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主要手段,但其目前存在高温作用下人工压裂缝网不合理、多尺度多场耦合规律不明、井内闪蒸流动造成采热效率低下、地热流体热电转换效率低等关键问题,不利于地热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化开发。...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开发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主要手段,但其目前存在高温作用下人工压裂缝网不合理、多尺度多场耦合规律不明、井内闪蒸流动造成采热效率低下、地热流体热电转换效率低等关键问题,不利于地热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围绕上述重大瓶颈问题,针对EGS开采干热岩型地热资源涉及的4大关键技术,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各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①在干热岩储层人工压裂技术方面,详述了储层改造方法、人工缝网形成机制和裂缝扩展预测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②在干热岩开采数值模拟技术方面,分别从岩心尺度多场耦合模型、储层尺度多场耦合模型和尺度升级方法3个角度,阐述了裂缝表征方法、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的研究进展;③在井筒热流体高效提取技术方面,讨论了井筒内流体闪蒸的原理、闪蒸流动特性研究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④在干热岩地热发电技术方面,介绍了地热发电原理、发电系统类型和主要的应用市场。结论认为,EGS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系统,但由于地下储层工况的复杂性和地面设备的不稳定性,机理研究往往与实际脱节,需与先导试验项目密切结合、互相指导,开展产—研结合模式,在不断往复中提高认知、突破关键点,从而大幅提升EGS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增强型地热系统 人工压裂 裂隙岩体 多尺度多场耦合 闪蒸流动 地热发电 先导试验
下载PDF
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探讨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均荣 于伟强 李荣强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5期68-73,共6页
油气沉积盆地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能源供需紧张、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油田地热资源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在对油田地热资源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油气与地热联产的几种可能模式;结合现有的中低温发电技术,分析了利用油田中低温地热资... 油气沉积盆地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能源供需紧张、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油田地热资源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在对油田地热资源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油气与地热联产的几种可能模式;结合现有的中低温发电技术,分析了利用油田中低温地热资源发电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地压型地热资源的特点,对地压型地热水驱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利用油气田现有的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开发经验和储层数据,通过油气生产与地热开采的"双赢"合作,可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地热资源 地热发电 热水驱
下载PDF
闪蒸一双工质循环联合地热发电系统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吴治坚 龚宇烈 +1 位作者 马伟斌 邓帅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6-321,共6页
将闪蒸系统发电与双工质循环发电联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能量转换系统,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并建立该联合地热电站热力计算的数学模型,以此对电站的功率及效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从中确定该系统的最佳闪蒸温度和由此温度导出的最佳设计参数。... 将闪蒸系统发电与双工质循环发电联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能量转换系统,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并建立该联合地热电站热力计算的数学模型,以此对电站的功率及效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从中确定该系统的最佳闪蒸温度和由此温度导出的最佳设计参数。计算结果还表明,对给定温度为110℃的地热水资源,当环境冷却水平均温度为28℃时,闪蒸-双工质循环联合发电的最大总功率比闪蒸系统或双工质循环单独发电时的最大功率要大20%以上。此外,电站还生产约60℃的热水以供直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蒸系统 双工质循环 地热发电 最佳闪蒸温度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应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地质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蒋林 季建清 徐芹芹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7-178,共12页
全球地下3~10km普遍分布的高温低渗岩体中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技术可以实现这部分热能的开发。本文通过对近年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研究进展和经验的综述,结合区域地质分析和有限元模拟,探讨了渤海湾盆地应用增强型... 全球地下3~10km普遍分布的高温低渗岩体中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技术可以实现这部分热能的开发。本文通过对近年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研究进展和经验的综述,结合区域地质分析和有限元模拟,探讨了渤海湾盆地应用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的可行性。我国渤海湾盆地处于岩石圈减薄区,区域大地热流值高,地热资源丰富;基于该区的岩石圈热状态、基底构造形态对渤海湾盆地典型剖面地下10km内的地温场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在基底凹陷区埋深5km处地温可达150~180℃,地温等温线随基底起伏而变化。相比美国、欧洲现有的EGS开发地区,渤海湾盆地具有相似的地温条件和地质条件,适于开发增强型地热系统。通过分区块的资源概算,得出渤海湾盆地陆上部分的增强型地热系统可及资源量可达3775GW,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渤海湾盆地 地热发电 地温场 大地热流值
下载PDF
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的选择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辉涛 王华 +1 位作者 葛众 冷婷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于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的较优有机工质,采用热动循环的分析方法及PR状态方程计算以10种干流体有机工质为循环工质的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的效率及其余主要热力性能.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随着循环工质临界温度... 为了筛选出适合于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的较优有机工质,采用热动循环的分析方法及PR状态方程计算以10种干流体有机工质为循环工质的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的效率及其余主要热力性能.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随着循环工质临界温度的升高,蒸发压力、凝结压力、输出功率及效率呈下降趋势,而循环热效率及地热流经换热后的排放(或回灌)温度呈上升趋势.以R227ea(七氟丙烷)作工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输出功率及效率最高,蒸发压力及凝结压力均处于较合适的范围,R227ea是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较理想的工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发电 有机朗肯循环 工质 分析 状态方程
下载PDF
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ORC系统蒸发器特性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姜丰 朱家玲 +2 位作者 胡开永 辛光磊 赵洋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732-2738,共7页
以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蒸发器为研究对象,利用R245fa与R601组成非共沸混合工质为研究背景,建立变蒸发温度变工质配比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研究蒸发器热力学性能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以... 以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蒸发器为研究对象,利用R245fa与R601组成非共沸混合工质为研究背景,建立变蒸发温度变工质配比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研究蒸发器热力学性能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以及相关方向,并与热力学计算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温度滑移与热效率、蒸发器损分别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和高度负相关;与对数平均温差的相关性随蒸发温度的升高由微弱负相关增强至显著性负相关;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能解决多目标优化过程中影响因素耦合的问题,优化热力学计算结果与分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son相关系数 相关性分析 地热发电 温度滑移 有机工质(R245fa/R601) 单管蒸发器
下载PDF
地热能多级利用技术综述 被引量:16
15
作者 黄璜 刘然 +3 位作者 李茜 汤梦阳 谌海云 张安安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共10页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加快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对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地热能在发电、供暖和综合利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选择合理的方式对多级地热资源进行分类并高效开发利用...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加快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对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地热能在发电、供暖和综合利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选择合理的方式对多级地热资源进行分类并高效开发利用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对地热能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方式进行了概述,着重对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多级地热发电站技术及地热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总结,并归纳了不同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的相应特点及适用的地热环境。最后,对地热能合理开发利用所需考虑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对地热能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地热能的深入研究与商业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技术 可持续能源 地热能开发 地热发电 地热综合系统
下载PDF
地热-太阳能联合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胡鹏飞 李勇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41-45,共5页
介于我国地热能和太阳能之间存在多种潜在协同关系,提出了一种地热-太阳能联合发电技术,该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提高地热资源的焓值,实现一种既经济又能够发挥地热和太阳能潜在能量的方法。首先对预先加热方案、过热方案和太阳能-闪蒸-双... 介于我国地热能和太阳能之间存在多种潜在协同关系,提出了一种地热-太阳能联合发电技术,该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提高地热资源的焓值,实现一种既经济又能够发挥地热和太阳能潜在能量的方法。首先对预先加热方案、过热方案和太阳能-闪蒸-双工质方案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系统示意图;然后对地热-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的性能进行了预测,并对联合发电系统的成本进行了分析,评估了该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发电 扩容法 中间介质法 最佳蒸发温度
下载PDF
中国地热产业发展空间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罗佐县 刘芮 +1 位作者 宫昊 赵丰年 《国际石油经济》 2021年第4期40-47,共8页
"十三五"期间,中国地热产业的能源贡献接近规划目标,但发展不平衡。水热型地热供暖面积增长较快,浅层利用则不及预期;发电指标完成情况受资源地域分布特点与地区电力供应充足影响,与规划目标差距最大。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 "十三五"期间,中国地热产业的能源贡献接近规划目标,但发展不平衡。水热型地热供暖面积增长较快,浅层利用则不及预期;发电指标完成情况受资源地域分布特点与地区电力供应充足影响,与规划目标差距最大。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形势下的可再生能源大发展时代来临,地热将在供热、发电领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需要克服政策从严与技术瓶颈双重因素制约。发展地热产业,近中期须遵循热电并举,先热后电,综合利用,效率为先的总体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推进水热型、浅层地热供暖制冷在全国范围的应用,有序推进滇藏地热带发展地热发电;中长期重点发展中低温地热和干热岩发电;常态化地做好"温泉+"模式地热梯级利用。重视攻关核心关键技术,推广地热开发利用标准,加大地热勘查评价力度,争取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是地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五 地热产业 地热供暖 地热发电 政策
下载PDF
地热能及与其他新能源联合发电综述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克勋 宗明珠 魏高升 《发电技术》 2020年第1期79-87,共9页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将其用于发电领域,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缓煤炭等化石燃料引发的温室效应,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介绍了地热...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将其用于发电领域,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缓煤炭等化石燃料引发的温室效应,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介绍了地热蒸汽发电技术、地热水发电技术、干热岩发电技术、岩浆发电技术等地热发电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在适用范围、发电效率、发电成本、优缺点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同时,阐述了地热与太阳能、生物质联合发电技术;分析了地热发电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地热能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发电 太阳能 生物质能 联合发电
下载PDF
西藏谷露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高洪雷 胡志华 +3 位作者 万汉平 郝伟林 张松 梁晓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4-1029,共16页
西藏谷露地热田于2020年成功揭露到189.2℃的高温地热资源,研究谷露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对西藏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和揭示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理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与指导意义.本文以构造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最新物探、钻探、水文资料,通过解... 西藏谷露地热田于2020年成功揭露到189.2℃的高温地热资源,研究谷露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对西藏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和揭示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理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与指导意义.本文以构造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最新物探、钻探、水文资料,通过解析构造-水-热循环系统内在联系,总结构造控热规律,并建立了谷露地热田地热系统概念模型.谷露地热田内主要发育N-S向(F1、F3)、E-W向(F2、F4)和NE向3组断裂.大气降水与冰山融水沿盆地西侧九子拉-桑雄断裂下渗,经深循环加热以盆地西缘F1断裂为导热通道向上运移,由于受到南北两侧F2、F4断裂的阻隔作用,热水在F1和F3断裂组成的“Y”字型断裂系统内汇聚集中,形成热储,并在地表沿NE向和N-S向断裂构成的通道系统中运移排泄;盆地基底花岗岩之上覆盖的泉胶砾岩层对热储起到了良好的隔水保温作用;热田内第四系沉积很薄,热储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为基岩裂隙型热储.F1与F3构成的“Y”字型断裂系统是热储赋存的主要场所,谷露地热田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要以这两条断裂为重点勘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露 地热田 地热发电 概念模型 基岩裂隙型热储
原文传递
应用废弃油气井获得地热能 被引量:15
20
作者 卜宪标 马伟斌 黄远峰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1-625,638,共5页
为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废弃油井和气井中存在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废弃油气井中循环流体的流动换热方程以及循环流体和岩石的热交换方程,运用数值模拟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循环流体的流量和地温梯度是影响换热量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地温... 为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废弃油井和气井中存在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废弃油气井中循环流体的流动换热方程以及循环流体和岩石的热交换方程,运用数值模拟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循环流体的流量和地温梯度是影响换热量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地温梯度Tg分别为25、45和65℃/km时,最大换热量分别为184.12,394.22和604.96 kW。对于确定的地温梯度,总存在最优的流速使换热量或发电量最大;地热能采出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对于Tg=45℃/km的工况,第一年和第八年末采出井口流体的温度分别为100.38和99.48℃;两井之间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2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油气井 地热 发电 供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