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00年以来地磁场主要参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康国发 翟应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04-208,共5页
使用第 7代国际地磁参考场 (IGRF)模型和历史资料的高斯系数 ,用统一的方法计算了 16 0 0年以来地球磁矩、地磁北极位置和偏心磁偶极子的位置参数和 190 0~ 2 0 0 0年的地磁西向漂移 ,分析了各参数的长期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16 0 0年... 使用第 7代国际地磁参考场 (IGRF)模型和历史资料的高斯系数 ,用统一的方法计算了 16 0 0年以来地球磁矩、地磁北极位置和偏心磁偶极子的位置参数和 190 0~ 2 0 0 0年的地磁西向漂移 ,分析了各参数的长期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16 0 0年以来地球磁矩一直在减小 ,偏心偶极子位置自 185 0年以来一直离地心向外增大 .西向漂移主要由低阶球谐项产生 .偏心偶极子位置的经向西移与西漂分量 λ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心偶极子 偏心偶极子 地磁场 长期变化 西漂
原文传递
地球主磁场的能量密度谱及其长期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康国发 吴小平 +1 位作者 文丽敏 胡家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根据BJ地磁场模型和第 8代国际地磁参考场 (IGRF)模型 ,计算并分析了 16 90~ 2 0 0 0年期间地球表面主磁场和分量的能量密度谱及其长期变化 .结果表明 16 90~ 2 0 0 0年期间主磁场的能量密度谱一直在减小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偶极子磁... 根据BJ地磁场模型和第 8代国际地磁参考场 (IGRF)模型 ,计算并分析了 16 90~ 2 0 0 0年期间地球表面主磁场和分量的能量密度谱及其长期变化 .结果表明 16 90~ 2 0 0 0年期间主磁场的能量密度谱一直在减小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偶极子磁场的衰减产生的 ,而非偶极子磁场的能量密度谱在 16 90~ 1780年期间减小 ,1780~ 1890年增大 ,1890年以后快速增大 .在地磁场总能谱的变化中 ,Z分量的贡献起主要作用 .能量密度随谐波阶数的变化在半对数坐标中近似线性 ,非偶极子场的等效磁源深度位于核幔边界附近 ,n =1,2谐波项的等效磁源位于地球内核边缘 ,其位置随时间变化 .1780和 1890年前后是地磁场变化的转折时期 .能量密度谱的长期变化存在大约 6 0a的周期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模型 主磁场 能量密度谱 长期变化
下载PDF
1600—2000年地球主磁场的全球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康国发 吴小平 胡家富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37-343,共7页
根据汤普森 (Thompson)地磁场模型和第 8代IGRF模型 ,计算了 16 0 0— 2 0 0 0年期间的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西向漂移和地磁功率谱等反映主磁场变化的主要参数 ,分析了各个参数的长期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是 :4 0 0年来地磁场的偶... 根据汤普森 (Thompson)地磁场模型和第 8代IGRF模型 ,计算了 16 0 0— 2 0 0 0年期间的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西向漂移和地磁功率谱等反映主磁场变化的主要参数 ,分析了各个参数的长期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是 :4 0 0年来地磁场的偶极子磁矩持续减小 ,180 0年以来磁心的位置快速离开地心向太平洋方向移动了 2 91km ;西向漂移有大约 30年左右的周期 ;非偶极子磁场异常中 ,南大西洋正磁异常、非洲负磁异常和大洋洲负磁异常是 16 0 0年以来一直存在的 3个大型磁异常 ,东亚正磁异常和北美正磁异常是 170 0年后逐渐形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模型 偶极子磁场 非偶极子磁场 西向漂移 地磁功率谱 全球变化
下载PDF
1690年以来全球非偶极子磁场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康国发 吴小平 胡家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4期697-702,710,共7页
根据JBloxham和AJackson地磁场模型 ,计算和分析了 1 690~ 1 990年期间非偶极子磁异常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1 690年以来一直存在的变化磁异常有 7个 ,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磁异常有 3个 ,它们是 1 830年以后出现的北太平洋负磁异常、1 ... 根据JBloxham和AJackson地磁场模型 ,计算和分析了 1 690~ 1 990年期间非偶极子磁异常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1 690年以来一直存在的变化磁异常有 7个 ,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磁异常有 3个 ,它们是 1 830年以后出现的北太平洋负磁异常、1 850年以后出现的东南太平洋负磁异常和 1 690~ 1 90 0年期间在南太平洋地区出现的负磁异常 .各个磁异常的强度和中心位置随时间变化 ,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与根据IGRF模型计算的 2 0世纪的磁异常变化比较 ,除非洲负磁异常外 ,两种模型得出的其它磁异常在同一时段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模型 非偶极子磁场 长期变化 偏心偶极子
下载PDF
地磁场模型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亶文 《国际地震动态》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国际地磁参考场与局部地磁场模型的研究 ,具有深远的学科意义与巨大的实用价值。研究好地磁场模型 ,将可以提供准确的地磁场信息 ,丰富“数字地球”
关键词 国际地磁参考场 局部地磁场模型 数字地球 地磁学
下载PDF
IGRF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丹 彭丰林 +3 位作者 马麦宁 袁晓茹 白春华 孙立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年第4期7-11,共5页
IGRF(International Geomagnetic Reference Field)即全球地磁参考模型,是由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地球主磁场及其年变率的数学模型。作为科学研... IGRF(International Geomagnetic Reference Field)即全球地磁参考模型,是由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地球主磁场及其年变率的数学模型。作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背景场、参考场广泛用于地球深部、地壳、电离层和磁层的研究。本文以最新的一代至第10代IGRF模型为基础,以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三维地球软件Google Earth为载体,进行了国际地磁参考场可视化研究。生成了一系列地磁要素的KML文件。并发布在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球物理学科中心的网站上,用户通过下载并打开这些文件就可以在Google Earth上查看到中国地区地磁场7个分量的可视化结果。本文所使用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第一代至第九代IGRF模型以及今后将要建立的IGRF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RFIO模型 地磁参考场模型 GOOGLE EARTH 可视化
下载PDF
基于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在中国区域特征分析与研究
7
作者 张秀玲 赵旭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8,共9页
根据最新的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3),计算了2015—2020年中国区域地磁场模型七要素长期变化速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计算我国28个地磁台的IGRF13模型值与实际地磁场的长期变化速率、差值... 根据最新的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3),计算了2015—2020年中国区域地磁场模型七要素长期变化速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计算我国28个地磁台的IGRF13模型值与实际地磁场的长期变化速率、差值及均方误差,结果显示:IGRF13模型所显示的地磁场长期变化与我国区域地磁场实际观测变化基本一致,但在局部区域也存在差异,IGRF13模型能够体现中国区域地磁场的特征。应用IGRF13模型数据时需要考虑局部区域与台站实际观测数据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参考场模型 等变线 平均年变率 长期变化速率 均方根误差
下载PDF
中国及邻近地区地磁正常场及其长期变化的计算
8
作者 王月华 安振昌 +1 位作者 李家发 吴一柱 《华南地震》 1993年第2期7-14,共8页
本文根据国际地磁参考场系数,计算了中国地区1945~1990年代2~0×2~0网格地磁正常场值,并绘出了相应的正常场等值线图和等变线图,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地磁正常场 国际地磁参考场 地磁场模型:中国地区
下载PDF
百余年来地球磁场的长期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德军 徐新强 段金梅 《海洋测绘》 2013年第6期70-72,共3页
利用第1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1),计算了自1900年以来地球磁矩、磁矩变化率、地磁北极位置、偏心磁偶极子的位置和地球外部空间的地磁能量等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量,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对加深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认识具有理论意义。
关键词 地磁 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 偶极子 长期变化
下载PDF
主磁场谐波成分的空间相对强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迎燕 高国明 +1 位作者 杨建元 张学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01,共9页
利用IGRF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计算并分析了7~13阶球谐成分对主磁场的贡献。结果表明,地磁场要素F、H和I的空间梯度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匀性,有些区域梯度变化平缓,有些地区梯度呈涡状结构,进而由地磁场的空间梯度估算得到卫星高度的空间... 利用IGRF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计算并分析了7~13阶球谐成分对主磁场的贡献。结果表明,地磁场要素F、H和I的空间梯度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匀性,有些区域梯度变化平缓,有些地区梯度呈涡状结构,进而由地磁场的空间梯度估算得到卫星高度的空间相对变化强度,以及卫星上安装磁强计的伸杆震颤可能引起的观测误差。此外,主磁场梯度的长期变化非常缓慢,在大约150年间其最大变化强度约为6nT。对于中国电磁卫星5年的设计寿命而言,梯度变化幅度可能约为0.04nT,该梯度变化量对于主磁场的空间相对强度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空间相对强度 长期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