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水泉子村地质遗迹特征及地质文化村建设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冉淑红 贺瑾瑞 +3 位作者 郝春燕 郑艺龙 于兆林 吴家悦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1期123-126,共4页
水泉子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北部,该村因泉而得名,四面环山,有着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土地资源和人文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包括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个大类,下分6类和10个亚类。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前提,从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 水泉子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北部,该村因泉而得名,四面环山,有着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土地资源和人文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包括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个大类,下分6类和10个亚类。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前提,从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和组织振兴4个方面建设性地提出了地质文化村建设总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泉子村 地质遗迹 地质文化村 乡村振兴
下载PDF
鄂西武陵山区地质遗迹景观开发利用模式探讨——以恩施州宣恩县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董政 郝智敏 +1 位作者 康康 黄强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年第5期751-757,共7页
宣恩县地处鄂西武陵山区,境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且类型齐全。通过县域地质旅游资源调查,初步查明46处重要地质遗迹景观,其中33处尚未被开发利用。对于零散分布的未利用地质遗迹景观,提出采取地质文化村和乡村旅游区两种模式开发乡村旅游... 宣恩县地处鄂西武陵山区,境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且类型齐全。通过县域地质旅游资源调查,初步查明46处重要地质遗迹景观,其中33处尚未被开发利用。对于零散分布的未利用地质遗迹景观,提出采取地质文化村和乡村旅游区两种模式开发乡村旅游。探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可为宣恩县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地质文化村 乡村旅游区 宣恩县 武陵山区
下载PDF
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类型和价值分析
3
作者 雷彬 魏伟新 陈金花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11-113,共3页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通过对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的整理,结合相关划分依据,本文构建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分类体系,包括地质遗迹、特色农业、自然生态、设施和建筑、民俗风情等5个主类景观资源,主类下分23个亚类...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通过对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的整理,结合相关划分依据,本文构建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分类体系,包括地质遗迹、特色农业、自然生态、设施和建筑、民俗风情等5个主类景观资源,主类下分23个亚类。在此基础上,对主要景观资源类型特征和价值内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对地质文化村的资源评价、分类管理和系统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景观资源类型 价值
下载PDF
湖北省大悟县装八寨地质文化村开发构想 被引量:8
4
作者 郭盼 吴波 +3 位作者 金朝 李定远 李朋 邓杰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年第3期403-407,共5页
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大悟县装八寨地区地质遗迹、自然、旅游、人文等资源禀赋条件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根据地理环境、特色地质资源分布以及开发保护要求进行功能分区,初步提出装八寨地质文化村的创建思路与开发构想,旨在为推动... 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大悟县装八寨地区地质遗迹、自然、旅游、人文等资源禀赋条件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根据地理环境、特色地质资源分布以及开发保护要求进行功能分区,初步提出装八寨地质文化村的创建思路与开发构想,旨在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地质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地质遗迹 装八寨 大悟县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地质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姬晓燕 夏炎 《中国矿业》 2023年第2期31-37,共7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地质工作由于其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特点,在产业布局调整、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深刻影响“三农”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地质工作由于其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特点,在产业布局调整、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深刻影响“三农”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技术支撑力量。本文从地质工作的内涵、外沿与乡村振兴五大领域的交叉点着手,尝试搭建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架构,通过三个方面剖析了地质工作有效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二者深度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创新发展与自身迭代升级的客观诉求;综合性、复合化的服务需求催生地质工作给予乡村振兴以必要性支撑;地质科技进步赋能乡村振兴创新发展。通过分析认为,新时期应从做好资源保障、聚焦贫水区域找水打井、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开发地质景观资源、开展健康地质工作等方面促进地质工作全面深度融合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期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地质领域综合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作 乡村振兴 融合发展 地质文化村 健康地质
下载PDF
地质文化村(镇)设计开发探究——以恩施椿木营神州台库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唐文 高志彤 张琰琰 《设计艺术研究》 2022年第5期4-7,12,共5页
地质文化村能利用其特殊的地质条件与独特文化内涵切实的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其设计开发模式具有实际的研究意义。以恩施椿木营神州台库区为例,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下,通过对其设计开发的思路到方法的剖析,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设计中应该... 地质文化村能利用其特殊的地质条件与独特文化内涵切实的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其设计开发模式具有实际的研究意义。以恩施椿木营神州台库区为例,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下,通过对其设计开发的思路到方法的剖析,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设计中应该在保护当地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促进人文生态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设计手段将地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合理融合,以期对我国其他地质文化村设计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地质文化村 设计开发 乡村旅游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内容和路径研究——以青海省下圈村为例
7
作者 李玉龙 张小永 +4 位作者 董基恩 辛成慧 董小军 魏有宁 张文权 《矿产勘查》 2023年第11期2253-2262,共10页
地质遗迹是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人们往往对省级以下地质遗迹重视不够,研究程度偏低,无法实现成果转化。本文以青海省下圈村为例,在区域综合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地质遗迹调查及开发现状,对区内涵盖... 地质遗迹是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人们往往对省级以下地质遗迹重视不够,研究程度偏低,无法实现成果转化。本文以青海省下圈村为例,在区域综合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地质遗迹调查及开发现状,对区内涵盖2大类6类13亚类的重要地质遗迹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评价出省级地质遗迹4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15处,并进一步按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重点研究了典型地质遗迹特征。结合富硒土壤、动植物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确定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模式为“地质+综合服务”类,论证了下圈村地质文化村的可行性,拟将下圈村地质文化村构建成为“一心二线三区四点”的发展布局,不仅有效开发和保护了省级以下地质遗迹资源,弥补了地质公园建设的缺憾,还为促进地质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及青海省地质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圈村 地质遗迹 地质文化村建设
下载PDF
岩溶特色,文化传承:广西凤山下牙地质文化村 被引量:1
8
作者 史文强 廖如松 +1 位作者 李成展 潘天望 《中国矿业》 2021年第S01期479-481,共3页
下牙村地处广西西北部河池市凤山县,位于桂西北典型的高峰丛地貌区,村内有大型洞穴大厅、特色岩溶湖泊、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以及以洞穴盲鱼、千年古树为代表的优良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方面有壮族、瑶族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 下牙村地处广西西北部河池市凤山县,位于桂西北典型的高峰丛地貌区,村内有大型洞穴大厅、特色岩溶湖泊、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以及以洞穴盲鱼、千年古树为代表的优良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方面有壮族、瑶族少数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长寿养生文化。下牙村通过将岩溶资源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全面促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发展与科普研学,努力打造成为西南岩溶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岩溶资源 民族文化 乡村旅游
下载PDF
东胡林地质文化村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程素珍 徐尚智 +3 位作者 宋庆伟 郝春燕 贺瑾瑞 吴家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4期73-75,共3页
地质文化村是积极响应“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基于东胡林地质文化村土壤调查数据,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从土壤环境和养分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特色土地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地质文化村是积极响应“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基于东胡林地质文化村土壤调查数据,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从土壤环境和养分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特色土地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较好,且存在特色硒、锌土地资源。今后应开展大比例尺土壤调查,摸清特色硒、锌土地资源数量,发展特色农业,探索东胡林地质文化村建设新模式,促进东胡林地质文化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土壤 地球化学 土地资源 东胡林
下载PDF
地质文化村:科学内涵、建设内容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45
10
作者 丁华 张茂省 +2 位作者 栗晓楠 苟青青 孙萍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0-188,共9页
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地质文化村成为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质文化村的六维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空间载体、建设主题、利益主体... 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地质文化村成为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质文化村的六维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空间载体、建设主题、利益主体、主要功能、行为准则、价值导向等内涵,提出地质文化村是以村域为空间载体,以突出"地质+"或"+地质"文化为主题,以共建共享为发展模式,以多元化功能为特征,以"轻质建设"和"生态旅游"为基准,以人地关系和谐为目标的特色村落。建设重点应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总纲,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地质文化产品IP、高效产业及项目、多元人才体系、地质保护措施、文化村管理机构等方面开展;未来应通过强化规划衔接、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全国试点、加大资金投入、搭建宣传营销平台和进行系统培训等路径,促进地质文化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科学内涵 建设内容 实施路径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模式 被引量:24
11
作者 丁华 丁辉 +2 位作者 陈鑫源 陈姗姗 廖文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5-692,共8页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讲好地质故事”+“传承乡村文化”为发展动力,以“产业体系构建”+“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内容,以“人才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方式,以“地质价值认同”+“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保证,形成地质文化村的理论框架体系。在实践模式方面,体现了“三生一体”、“近景、近园”、“多元融合发展”、“村支两委+村民”主导等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大力开展全国创建试点,加大地质文化村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理论框架 实践模式 乡村振兴 未来对策与建议
下载PDF
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地质文化村建设探讨 被引量:22
12
作者 赵吉昌 黄万堂 +1 位作者 李省晔 刘永彪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1-208,共8页
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文中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的分类标准体系及最新调查统计成果,依据地质地貌成因、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因素把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初步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 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文中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的分类标准体系及最新调查统计成果,依据地质地貌成因、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因素把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初步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9类和20亚类,研究分析了甘肃省地质遗迹分布规律;提出了甘肃省地质遗迹区域发展方向,并对甘肃省地质公园建设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同时对甘肃省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现状和建设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建设地质文化村的规划思路,按照"地质为基础,文化为核心,生态为纲领,融合为要点,惠民为宗旨"的五大基本定位,进行"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地质+综合服务"的六种模式布局,实施五步走战略,从而为促进地质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及甘肃省地质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 地质文化村 甘肃省
原文传递
贵州六盘水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其保护 被引量:18
13
作者 赵洪飞 鲁明 赵小菁 《贵州地质》 2018年第1期60-64,共5页
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总体可概括为地质剖面、地貌景观、地质构造、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等5大类,它们以石炭系潮坪相、二叠系浅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以月照峰丛、月照河谷、神雕峰峡谷、三岔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总体可概括为地质剖面、地貌景观、地质构造、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等5大类,它们以石炭系潮坪相、二叠系浅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以月照峰丛、月照河谷、神雕峰峡谷、三岔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为主体,集中分布在椭圆状的区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峰丛、峡谷、绝壁、溶洞、穿洞为核心的旅游地质资源富集单元,其形态雄伟壮丽、景色珍稀优美。在对旅游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特征及区域地质地理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创建旅游地质文化村的地学意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质文化村 地质遗迹 景观资源 六盘水月照
下载PDF
浅谈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地质要素及文化融合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孟庆伟 刘凯 +5 位作者 曹晓娟 梁锋 王敏 宋庆伟 殷小艳 高梦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41-242,共2页
做好传统地质、建好绿水青山,要求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增强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钟自然,2018)。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紧紧围绕"地质+"开拓创新,成为积极促进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 做好传统地质、建好绿水青山,要求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增强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钟自然,2018)。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紧紧围绕"地质+"开拓创新,成为积极促进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地质要素 文化融合
下载PDF
地质文化的价值及内涵挖掘:以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一凡 张绪教 +8 位作者 张向格 李俊磊 袁晓宁 王凯雅 刘心兰 王重歌 饶昊舒 刘江 秦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3-1434,共12页
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指导其建设的理论基础迄今尚不明晰,尤其是村落的地质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因此,地质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于2022年... 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指导其建设的理论基础迄今尚不明晰,尤其是村落的地质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因此,地质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于2022年成为黄河流域和青海省第一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在地质文化内涵挖掘和乡村文化振兴的立体空间拓展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在对该村黄河河流阶地、古泉、古城、空心古榆树等地质和人文遗迹开展调查评价、深入挖掘村落地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地质文化的定义、价值及内涵挖掘的方法,提出地质文化是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地质文化指人类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地球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其内涵挖掘聚焦地质演化与人类文明发展间的联系,重建村落地质演化史与人地和谐发展史;并借助地质文化村内科普解说系统向公众展示。本文旨在通过对地质文化内涵及其挖掘方法的系统总结,为全国地质文化村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地质文化村 自然文化 内涵挖掘 化隆县 阿河滩村
下载PDF
天津市重要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分级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志华 杨圣坤 +2 位作者 胡海博 董卫宏 董志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0-197,共8页
地质遗迹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妥善处理好高城镇化水平区域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推动地质文化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措施之一。天津市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工作因存在调查程度低、家底不尽清晰、分类方案不... 地质遗迹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妥善处理好高城镇化水平区域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推动地质文化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措施之一。天津市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工作因存在调查程度低、家底不尽清晰、分类方案不够规范、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未能有效开展。基于对天津市全域地质遗迹调查的最新数据和对以往调查成果的整合梳理,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对天津市的地质遗迹进行了类型划分,对其科研价值、观赏价值、保护价值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重要地质遗迹可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等3大类;发育有地层剖面、重要岩矿石产地、岩土体地貌、构造地貌、水体地貌、海岸地貌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7类;进一步可分为层型(典型剖面)、典型矿床类露头、侵入岩地貌、碎屑岩地貌、碳酸盐岩地貌、湿地、飞来峰、断层崖、海积地貌、地面沉降等10亚类。通过综合分级评价,认为其中达到世界级标准的有4处,国家级3处,省级8处。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市地质遗迹保护与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地质遗迹 保护与利用 地质文化村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清清 杨晓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7-286,共10页
地质文化村(镇)是地质文化科普的重要窗口,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 地质文化村(镇)是地质文化科普的重要窗口,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我国50个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型;(2)各省(市、区)地质文化村(镇)数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东多西少”格局;(3)地质文化村(镇)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区、2个次高密度集聚区、1条核心延长带;(4)影响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由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3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对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且效果显著。在今后地质文化村(镇)的评定建设中,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和申报;适当给予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倾斜;加大地质文化村(镇)宣传力度;充分发掘地质特色及民俗文化,加强地质文化村(镇)与文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镇) 地质遗迹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辽宁锦州市地质遗迹资源禀赋及保护性利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岩 郭常来 +1 位作者 李旭光 孙秀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88-1696,共9页
地质遗迹资源是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生活质量最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其保护、利用与管理是地质遗迹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辽宁省锦州市地跨燕山余脉和辽西中生代盆地,长期的地质演化留下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其中尤以典型... 地质遗迹资源是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生活质量最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其保护、利用与管理是地质遗迹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辽宁省锦州市地跨燕山余脉和辽西中生代盆地,长期的地质演化留下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其中尤以典型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花岗岩地貌、河流地貌景观和海岸线最具特色,典型地质遗迹特征是对重要地质事件与人类活动历史的响应。通过锦州地质遗迹资源专项调查,从遗迹特征、成因等角度,将锦州市地质遗迹资源分为两大类、七小类、十一亚类,共计238处,整体上类型多样、内涵独特、分布范围广。然而,由于基础数据不清、保护意识淡薄、投入资金有限、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锦州市内的地质遗迹正遭受或面临严重破坏。针对锦州市“山、海、城”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与地质遗迹保护性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名录、科普基地、特色风景廊道、风景旅游区、特色小镇及地质文化村,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保护性利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州市 地质遗迹资源 成因演化 地质文化村 保护性利用
下载PDF
云南省特色地质资源与地质文化村建设思路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兴桐 伍荣林 +3 位作者 张子军 李炜森 洪鑫科 赵锦程 《云南地质》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本文分析了云南省丰富的特色地质资源,结合省情总结了云南省建设地质文化村的优势,归纳出了适合云南的4种地质文化村建设模式,提出了“先点上开花+再线上结果+最后面上出彩”的...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本文分析了云南省丰富的特色地质资源,结合省情总结了云南省建设地质文化村的优势,归纳出了适合云南的4种地质文化村建设模式,提出了“先点上开花+再线上结果+最后面上出彩”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特色地质资源 地质遗迹 建设思路 云南
下载PDF
“地质+生态农业”模式的江西省高滩地质文化村建设方向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乃琦 杨晓玲 +2 位作者 张永康 王红杰 郭峰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2年第4期512-520,共9页
随着“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中国多个地区开展了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探索。江西省高滩村于2021年7月入选中国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总结高滩村的地质遗迹、富硒土地、自然社会与人文、红色文化等资源特... 随着“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中国多个地区开展了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探索。江西省高滩村于2021年7月入选中国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总结高滩村的地质遗迹、富硒土地、自然社会与人文、红色文化等资源特征,将地质与文化的相结合,提出区域协同发展和“三区一带”的布局发展思路,并建议以“地质+生态农业”模式开发建设地质文化村,以期为高滩村后续开发建设和全国同类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地质+生态农业 地质遗迹 富硒地质资源 江西高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