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壮语“太阳”的地理语言学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鄢卓 曾晓渝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23,共9页
本文通过绘制现代壮语方言“太阳”一词的词形分布图,对其各种词形进行分析解释,并根据词形的内部演变规律及地理分布推定其历史生成过程,认为壮语"太阳"词形的新旧序列依次为:单音节词ηwan2/ηon2/wan2,再到双音节复合词Ta... 本文通过绘制现代壮语方言“太阳”一词的词形分布图,对其各种词形进行分析解释,并根据词形的内部演变规律及地理分布推定其历史生成过程,认为壮语"太阳"词形的新旧序列依次为:单音节词ηwan2/ηon2/wan2,再到双音节复合词Ta系-Tag系―闵呵系。另外,通过对清代壮汉译语及广西旧志记载“太阳”词目的考察,推测壮语“太阳”词形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语方言 “太阳” 地理语言学 类音牵引 通俗词源
原文传递
藏语方言学研究与语言地图:如何看待“康方言” 被引量:7
2
作者 铃木博之 《民族学刊》 2016年第2期1-13,92-94,共13页
本文介绍藏语方言学研究中的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所谓的藏语'康方言'进行分析,探讨其具体语言现象,并提出在以往藏语研究中常见的'康方言'并不成立,应将其理解为'语言复合体'之见解。由于方言... 本文介绍藏语方言学研究中的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所谓的藏语'康方言'进行分析,探讨其具体语言现象,并提出在以往藏语研究中常见的'康方言'并不成立,应将其理解为'语言复合体'之见解。由于方言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除了语言本身之外,还需要考虑地理关系及历史关系,其研究不同于普通的方言研究。本文主要讨论有关'康方言'的三个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了解到,方言学研究中绘制语言地图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过程,通过地图能了解到各个方言群的分布地域,并加上地理、历史等人文信息探讨方言的形成,才能得到可信的方言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语 方言学 康巴地区 地理语言学
下载PDF
Glottogram在地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实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仲民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47,共8页
产生于日本的Glottogram(グロットグラム)研究方法,将传统的地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立体化的地理语言学研究"。本文介绍Glottogram的研究方法,并将传统的Glottogram扩展成可以呈现平面地理的三维化Glotto... 产生于日本的Glottogram(グロットグラム)研究方法,将传统的地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立体化的地理语言学研究"。本文介绍Glottogram的研究方法,并将传统的Glottogram扩展成可以呈现平面地理的三维化Glottogram。最后以台湾中部地区西部沿海的一些语言地理特点,展示Glottogram在地理语言学研究上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ttogram 地理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台湾闽南语
原文传递
历史边界对语言地理变异的影响——兼论边界效应的测量方法
4
作者 黄河 蔡卓 《语言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7-88,共12页
本文首次在汉语方言上运用计量方法讨论边界效应的问题。基于宜兴市全境的地理语言学调查,本文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数据模型拟合的方法测量了宜兴市内两种边界对语言地理的影响。我们发现隐形的文化边界的边界效应大于宜兴县-荆溪县... 本文首次在汉语方言上运用计量方法讨论边界效应的问题。基于宜兴市全境的地理语言学调查,本文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数据模型拟合的方法测量了宜兴市内两种边界对语言地理的影响。我们发现隐形的文化边界的边界效应大于宜兴县-荆溪县县界的边界效应。同时,通过该个案研究,我们提出一个回归模型来拟合地理语言数据,从而测量边界效应的数值。我们把地理距离和边界效应看作是语言距离的解释变量,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地理语言学问题,为未来进一步探讨边界效应奠定了计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语言学 方言地理学 计量语言学 边界效应 语言距离
原文传递
从方言学到地理语言学——谈广东近四十年的地理语言学
5
作者 甘于恩 林宸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51,共14页
与方言学相比,地理语言学是一门基于语言数据的、凸显空间性质的学科,强调点、线、面等概念。广东地理语言学面临如何拓展广度与深度的历史课题。本文通过对广东地理语言学近四十年来的实践概述,展示广东地理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优秀成果,... 与方言学相比,地理语言学是一门基于语言数据的、凸显空间性质的学科,强调点、线、面等概念。广东地理语言学面临如何拓展广度与深度的历史课题。本文通过对广东地理语言学近四十年来的实践概述,展示广东地理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优秀成果,反思迈向解释性原则的地图解说等研究方法,展望以数字人文推动发展广东地理语言学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方言学 地理语言学 实践 理论
下载PDF
“结构化程度”与“各向渐变性”——宜兴话的方言测量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8-290,382,共14页
本文提出“各向渐变性”是衡量语言变异在地理上渐变的计量指标。该指标可以通过构建语言距离和对数转换后的地理距离的回归模型来度量。本文以宜兴方言为对象,采用方言测量学的方法探索不同语言变异(音韵、功能词、实词)的各向渐变性... 本文提出“各向渐变性”是衡量语言变异在地理上渐变的计量指标。该指标可以通过构建语言距离和对数转换后的地理距离的回归模型来度量。本文以宜兴方言为对象,采用方言测量学的方法探索不同语言变异(音韵、功能词、实词)的各向渐变性的差异,发现了各向渐变性序列(由强到弱):实词>功能词>音韵,并对该序列进行解释,并提出各向渐变性与结构化程度成反比这一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连续体 方言区域 方言测量学 方言地理学 地理语言学
原文传递
汉语方言阴调与阳调调值比较类型及其地理分布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莉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62,共8页
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930个汉语方言调查点的材料,对汉语方言古清平与浊平、清上与浊上、清去与浊去、清入与浊入今声调的调值的最高点、最低点进行比较,绘制方言特征地图反映各种类型的地... 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930个汉语方言调查点的材料,对汉语方言古清平与浊平、清上与浊上、清去与浊去、清入与浊入今声调的调值的最高点、最低点进行比较,绘制方言特征地图反映各种类型的地理分布。本文的研究证明,在平、上、去、入各调类里,"阴高阳低"是最重要的类型,"阴低阳高"是一种后起的音变现象。最后,文章对"阴低阳高"的地理分布特点、演变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调值 地理语言学
下载PDF
中国朝鲜语方言中汉语词汇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姜镕泽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86,共10页
本文以“中国朝鲜语方言地图集”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方言词汇分布图的绘制,对各种方言词汇进行分类并作分析解释。以“萝卜”方言词汇■[nopε]以及“松饼”方言词汇ε[mandu]为例,根据方言词汇内部演变规律及地理分布推定其词源。我... 本文以“中国朝鲜语方言地图集”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方言词汇分布图的绘制,对各种方言词汇进行分类并作分析解释。以“萝卜”方言词汇■[nopε]以及“松饼”方言词汇ε[mandu]为例,根据方言词汇内部演变规律及地理分布推定其词源。我们整理使用汉字音或汉字的方言词汇表,根据方言点分布、词源、词形历时演变,推定其产生原因。文章还从语言的历时和共时研究、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角度,阐述“中国朝鲜语方言地图集”绘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朝鲜语方言 地理语言学 语言接触 词源
原文传递
深莞惠粤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立林 伍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1-47,共7页
深圳、东莞、惠州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三市是广东粤语大本营与东部客家话的过渡地带,其方言有着和广州话不同的独特之处。目前深莞惠粤方言研究还缺乏大范围、深入的研究,从地理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概述深莞惠粤方... 深圳、东莞、惠州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三市是广东粤语大本营与东部客家话的过渡地带,其方言有着和广州话不同的独特之处。目前深莞惠粤方言研究还缺乏大范围、深入的研究,从地理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概述深莞惠粤方言研究现状,探讨从地理语言学角度研究深莞惠粤方言的意义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莞惠 粤方言 地理语言学 研究意义
下载PDF
感知方言学——母语者感知空间的计量探索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秋菊 黄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1-40,共10页
本文旨在介绍感知方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方法和原理。感知方言学包含感知距离和语言态度两个重要的议题。前者有“小箭头法”“差异分级法”“手绘地图”“录音识别”等方法,后者包括愉悦度评价和正确性评价。本文基于该领域大量国内... 本文旨在介绍感知方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方法和原理。感知方言学包含感知距离和语言态度两个重要的议题。前者有“小箭头法”“差异分级法”“手绘地图”“录音识别”等方法,后者包括愉悦度评价和正确性评价。本文基于该领域大量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对上述方法逐一介绍,并强调了感知方言学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方言学 感知距离 语言态度 地理语言学 变异学派
下载PDF
汉语方言“窝”类词的地理分布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覃远雄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58,共10页
本文从地理语言学的视角对汉语方言"窝"类词的分布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察,并结合历史文献作出历史层次的解释。
关键词 “窝” 地理分布 地理语言学 历史层次
原文传递
一部全面解释性质的汉语地理语言学著作——《汉语方言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关系》评论
12
作者 李馨 彭泽润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96-99,共4页
邵阳学院吕俭平博士的《汉语方言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关系》一书的创新贡献在于侧重解释,而且解释非常全面。该书建立了一个从非语言因素来解释汉语方言分布格局的全面而完整的框架,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解释了整个汉语方言... 邵阳学院吕俭平博士的《汉语方言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关系》一书的创新贡献在于侧重解释,而且解释非常全面。该书建立了一个从非语言因素来解释汉语方言分布格局的全面而完整的框架,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解释了整个汉语方言分布格局,解释的框架完整,解释的对象全面,解释的角度非常全面,解释的地图丰富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 解释 地理语言学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下载PDF
外部因素影响的“滞后效应”——方言引力模型计量研究
13
作者 黄河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3-946,共14页
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国际上较为前沿的个案研究,并首次在汉语方言上验证引力模型的解释力。本文通过宜兴方言地理的大量数据,证明了以下观点:1)引力模型在解释语言地理变异上表现出色;2)杰卡德加权距离的算法比莱氏距离更优... 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国际上较为前沿的个案研究,并首次在汉语方言上验证引力模型的解释力。本文通过宜兴方言地理的大量数据,证明了以下观点:1)引力模型在解释语言地理变异上表现出色;2)杰卡德加权距离的算法比莱氏距离更优;3)以步行时间为地理距离的引力模型优于行车时间的模型,步行时间的解释力要高于行车时间;4)语言系统和作用于它的地理因素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方言测量学 计量语言学 地理语言学
原文传递
方言地理学的宗旨及其应用——岩田礼教授访谈录
14
作者 施今语 《国际汉语学报》 2017年第1期290-296,共7页
本文是对著名语言学家岩田礼教授的访谈。岩田礼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学术历程,然后重点说明了方言地理学的研究目标及方法,总结了中日学者在方言研究路径上的差异,并讨论了方言保护及其社会语言学研究问题。岩田教授还畅谈了方言... 本文是对著名语言学家岩田礼教授的访谈。岩田礼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学术历程,然后重点说明了方言地理学的研究目标及方法,总结了中日学者在方言研究路径上的差异,并讨论了方言保护及其社会语言学研究问题。岩田教授还畅谈了方言地理学在生活与学术中的意义。岩田礼教授认为方言地理语言学的宗旨在于重建语言变化的历史,并由此来理解人类的认知,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田礼 方言地理学 汉语方言 历史 文化
下载PDF
语言地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15
作者 大西拓一郎 陆艺娜(译) +1 位作者 石汝杰(校) 岩田礼(校)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0,共10页
语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方言在地理空间的差异。语言地理学想要发现什么呢?在日本,语言地理学的目标是揭示语言的历史,是历史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但方言差异并不总是反映历史的变化。地理语言学应有其更宽泛的目的。
关键词 语言地理学的目的 日本语言地理学 方言分布 语言变化 方言分布的经年比较
原文传递
韩国地理语言学的发展
16
作者 卢慧静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8-51,共4页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概述了韩国地理语言学的历史和发展,并介绍其主要成果。20世纪中叶以后,韩国的地理语言学才开始兴起。随着20世纪末电脑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处理大型数据并制作语言地图变得更加便利,韩国的地理语言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关键词 韩国地理语言学 《韩国语言地图集》 《韩国语言地图》 《全国方言地图》 韩国方言综合信息数据库
下载PDF
临高语“村”的地理语言学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文敏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1-167,共7页
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绘制52个点的临高语"村"的立体化语言地图,展示"村"的语言形式。临高语"村"可分为两类:■e^3类"村"(包括v■^3、v■^3、■e^3、■^3、v■^3、v■^3)和mui^1类"村&qu... 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绘制52个点的临高语"村"的立体化语言地图,展示"村"的语言形式。临高语"村"可分为两类:■e^3类"村"(包括v■^3、v■^3、■e^3、■^3、v■^3、v■^3)和mui^1类"村"。■e^3类"村"不是壮侗语■a:n^3"村"的韵尾脱落而成,也不是源于"伯",而是与汉语的"浦"同源的形式,是百越文化底层,从表"濒水"之意,词义扩大为表"地方""村"之意。从新发现的吉兆海话可推知,海南及湛江带"美、迈、梅"的地名源自雷州半岛俚人族群的语言的mui^1,意义也是"村",而不是"母"。临高语方言学的研究,除需考虑语言本体外,还需考虑地理、文化、历史等因素才能得到可信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语言学 ■e^3类“村” mui^1类“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