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理加权随机森林的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遥感估测
1
作者 卫格冉 李明泽 +3 位作者 全迎 王斌 刘建阳 明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6,共13页
【目的】构建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andom forest,GWRF)模型估算森林碳储量以解决区域尺度范围内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不高的问题,对科学经营管理森林、推动碳循环和碳汇相关研究、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重要指导... 【目的】构建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andom forest,GWRF)模型估算森林碳储量以解决区域尺度范围内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不高的问题,对科学经营管理森林、推动碳循环和碳汇相关研究、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Landsat8-OLI影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以及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分别构建不同林型及总体(不分林型)的森林碳储量估测模型,比较是否区分林分类型时,不同模型预测精度之间的差异,实现对研究区森林碳储量的精准反演。【结果】1)各个模型在区分林型时的预测精度均高于总体(不分林型)情况,以GWRF模型精度最优,其中针叶林精度最高(R^(2)=0.58,RMSE=15.97 t/hm^(2));阔叶林次之(R^(2)=0.46,RMSE=17.66 t/hm^(2));针阔混交林随后(R^(2)=0.45,RMSE=19.51 t/hm^(2));总体(不分林型)最低(R^(2)=0.40,RMSE=20.22 t/hm^(2))。2)4种模型的检验精度GWRF>RF>GWR>OLS。与OLS相比,GWRF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总体(不分林型)中提升的ΔR^(2)分别为0.15、0.09、0.16和0.04;降低的ΔRMSE分别为2.09、1.35、3.47和0.89 t/hm^(2);与RF相比,GWRF提升的ΔR^(2)分别为针叶林0.14、阔叶林0.06、针阔混交林0.04、总体(不分林型)0.02;降低的ΔRMSE分别为针叶林1.95 t/hm^(2)、阔叶林0.86 t/hm^(2)、针阔混交林0.67 t/hm^(2)、总体(不分林型)0.29 t/hm^(2)。3)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密度最高预测值为77.08 t/hm^(2),最低值为5.24 t/hm^(2),平均值为41.07 t/hm^(2),总量为552.04 Tg;从空间上看,森林碳储量高值分布在小兴安岭东南部、张广财岭等地区,呈现斑状不均匀性分布。【结论】相比于其他3种模型,GWRF作为局部模型,考虑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 地理加权随机森林 地理加权回归 随机森林 遥感估测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随机森林的青藏地区放牧强度时空格局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兰晖 黄聪聪 +5 位作者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张海燕 丁明军 张华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8-410,共13页
精确刻画放牧强度时空格局是深刻理解青藏地区高寒草地服务功能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基础,对辅助制定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意义。基于牲畜年末存栏量、牧区人口密度、生长季NDVI、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居民点分布等数据... 精确刻画放牧强度时空格局是深刻理解青藏地区高寒草地服务功能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基础,对辅助制定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意义。基于牲畜年末存栏量、牧区人口密度、生长季NDVI、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居民点分布等数据,采用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模拟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青藏地区放牧强度的空间格局,并定量评价了环境因子对放牧强度空间分布解释性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拟结果可精细地刻画青藏地区放牧强度的空间特征,与经典随机森林模型相比,判定系数更高,平均绝对值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更低。(2)青藏地区放牧强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基本特征,其中,西北部地区放牧强度低于25羊单位/km~2的区域约占青藏地区面积的1/2。(3)与2000年和2010年相比,2020年青藏地区放牧强度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抬升的态势;其中,较2010年,2020年放牧强度下降超过1羊单位/km~2的区域占牧区面积的61.69%。(4)牧区人口密度是解释放牧强度空间异质性最主要的因素,其相对重要性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而降水量和生长季NDVI的相对重要性则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研究结论可为青藏地区草地可持续管理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地理加权随机森林 牧区人口密度 青藏地区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动态演变与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宏波 谷天顺 +1 位作者 孙东琪 苗长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73-2999,共27页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流域人地关系协调的综合表征。本文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灰色关联-TOPSIS、空间马尔科夫链、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WRF)...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流域人地关系协调的综合表征。本文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灰色关联-TOPSIS、空间马尔科夫链、地理加权随机森林(GWRF)模型等方法,深入剖析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动态演变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正向聚集空间分布特征,形成以西安市、郑州市、青岛市和济南市为主的人居环境高值区,以铜川市、中卫市和嘉峪关市为主的人居环境低值区。②黄河流域城市人居环境动态演变具有显著的空间交互作用和动态转移趋同现象,人居环境等级存在一定程度的转移路径“自身锁定”效应,人居环境水平通常只在相邻等级间发生转移,发生跨等级转移的概率较小。③人居环境是经济水平、环境质量和社会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水平占据主导地位,消费水平、空气质量和交通资源等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水平的主要因素。④GWRF模型能够有效解释影响因素在局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可成为人居环境研究领域一项更有效的解释工具。本文深化了人居环境研究理论方法,并为推动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人居环境 空间马尔科夫链 地理加权随机森林模型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