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构造背景及其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65
1
作者 周涛发 袁峰 +4 位作者 张达玉 范裕 刘帅 彭明兴 张建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8-502,共25页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岩浆岩非常发育,以花岗岩类分布最为广泛,对其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对觉罗塔格地区主要的花岗岩类岩体系统开展了地质特征研究并进行了同位素精确测年,报道了区内16个主要花岗岩类岩体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镜儿泉... 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岩浆岩非常发育,以花岗岩类分布最为广泛,对其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对觉罗塔格地区主要的花岗岩类岩体系统开展了地质特征研究并进行了同位素精确测年,报道了区内16个主要花岗岩类岩体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镜儿泉岩体376.9±3.1Ma、西凤山岩体349.0±3.4Ma、石英滩岩体342±11Ma、长条山岩体337.4±2.8Ma、天目岩体320.2±3.1Ma、百灵山岩体317.7±3.7Ma、白石泉岩体303±18Ma、迪坎岩体288.0±2.5Ma、黄山岩体288±17Ma、白山东岩体284.5±4.5Ma、管道岩体284.1±5.8Ma、红石岩体282.7±4.2Ma、陇东岩体276.2±2.5Ma、多头山岩体271.7±5.5Ma、双岔沟岩体252.4±2.9Ma、土墩岩体246.2±2.6Ma,上述定年结果为研究区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及深部过程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支持。结合前人已有的部分年代学成果认为,觉罗塔格地区花岗岩类的形成年龄分布在386~230Ma之间,岩浆活动可分为晚泥盆世(386.5~369.5Ma)、早石炭世(349~330Ma)、晚石炭世-晚二叠世(320~252Ma)、早中三叠世(246~230Ma)等4个阶段。前3个阶段岩浆活动具有持续时间逐渐变长、岩浆活动逐渐加剧的特点,并在第三阶段达到顶峰,而第四阶段岩浆活动则明显变弱。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在时空分布上表现为,自哈尔里克-大南湖岛弧带→阿奇山-雅满岛弧带→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岩体侵位由早到晚;自研究区东部→中西部→沿韧性剪切带,岩体侵位由老到新。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认为,觉罗塔格地区花岗质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具有很强的耦合关系,花岗岩类在前碰撞阶段、主碰撞阶段、后碰撞阶段、板内阶段等4个构造演化阶段均有发育,与花岗岩类在时间分布上的4个阶段完全对应,其中尤以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花岗岩类的分布最广泛、岩浆活动最强烈。觉罗塔格地区与4个阶段花岗岩类有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U-PB 花岗岩 后碰撞 地球动力学 觉罗塔格 东天山 新疆
下载PDF
Geodynamic settings of Mesozoic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in North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Implication from the highly precise and accurate ages of metal deposits 被引量:133
2
作者 毛景文 王义天 +2 位作者 张作衡 余金杰 牛宝贵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8期838-851,共14页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highly precise datings of the metal deposits and related granitic rocks i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djacent areas, such as the molybdenite Re-Os datings, 40Ar-39Ar datings of mica, K-feldspa...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highly precise datings of the metal deposits and related granitic rocks i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djacent areas, such as the molybdenite Re-Os datings, 40Ar-39Ar datings of mica, K-feldspar and quartz, some Rb-Sr isochrons, and the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and single grain zircon U-Pb dating, we suggest that the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i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djacent areas take place in three periods of 200-160Ma, 140Ma, and 130-110Ma. Their corresponding geodynamic settings are proposed to be the collision orogenic process,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ctonic regime, and delamination of the lithosphere, respectively, in light of analyzing the Mesozoic geodynamic evol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time constraint three METALLOGENIC episodes geodynamic process.
原文传递
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研究:历史与现状——兼论华南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期间大陆增生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86
3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6 位作者 李晓峰 张作衡 王义天 王志良 赵财胜 杨富全 李厚民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3-205,共13页
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与成矿作用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前沿。文章回顾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的研究动向。综述了几个研究大阶段,即: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大陆边缘成矿作用、板内成矿作用及地质历史... 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与成矿作用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前沿。文章回顾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的研究动向。综述了几个研究大阶段,即: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大陆边缘成矿作用、板内成矿作用及地质历史演化过程的大陆汇聚或增生与多期次成矿。同时,以华南地区为例,将大陆侧向和垂向增生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华南世界级有色、稀有、贵金属成矿省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成矿作用,并提出在该成矿省进一步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区域成矿作用 大陆动力学 海底成矿作用 大陆成矿 大陆增生 华南地区 综述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 被引量:45
4
作者 郑文俊 张培震 +5 位作者 袁道阳 吴传勇 李志刚 葛伟鹏 王伟涛 王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99-721,共23页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几何图像 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 活动地块 地球动力过程
下载PDF
河套盆地及其邻近地域的地壳结构与深层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永谦 滕吉文 +2 位作者 王谦身 胡国泽 皮娇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64-2272,共9页
本文利用跨越河套盆地及其南部鄂尔多斯块体与北部阴山山系地域的高精度实测重力数据,构建了研究区深部地壳密度结构模型,从壳内各界面与Moho界面的展布、地震活动性、资源与能源分布等方面探讨了该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响应,并结合... 本文利用跨越河套盆地及其南部鄂尔多斯块体与北部阴山山系地域的高精度实测重力数据,构建了研究区深部地壳密度结构模型,从壳内各界面与Moho界面的展布、地震活动性、资源与能源分布等方面探讨了该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响应,并结合其它已有研究结果分析了造成现今构造格局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河套盆地的地壳密度结构与鄂尔多斯盆地和阴山造山带地域存在显著差异;在河套盆地下方的基底埋深可达7~8km,且Moho界面在该处抬升约3~4km.岩石圈地幔物质在河套盆地下方的上涌不仅导致了Moho界面的抬升,亦使该盆地下方柔性下地壳密度略高于其两侧地域,而脆性上地壳中的深断裂则为地震的发生与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场所与环境.这一地带的地震分布特征显示出河套盆地与阴山造山带南部在整体上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与阴山造山带的盆山耦合过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地壳结构 重力场特征 地震分布 动力学过程
下载PDF
湘赣边界北诸广山超单元组合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吴俊华 李铁华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3期264-270,共7页
用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对诸广山北段加里东期花岗岩进行研究,表明桂东序列、左安超单元具有Ⅰ型花岗岩特点,形成于板块碰撞前环境,汤湖超单元为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综合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因素,推断它们形成的地球动力... 用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对诸广山北段加里东期花岗岩进行研究,表明桂东序列、左安超单元具有Ⅰ型花岗岩特点,形成于板块碰撞前环境,汤湖超单元为S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综合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因素,推断它们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为陆内二次拆离俯冲,首次拆离中形成桂东序列岩浆,第二次拆离中形成左安超单元岩浆,同时,强烈挤压应力造成两拆离体间地壳增厚,从而引起上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汤湖超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诸广山 地球动力学过程 超单元组合 花岗岩
下载PDF
长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物理化学行为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曦 胡张翼 邓力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641-3650,共10页
长石是地学上非常重要的矿物之一。它有可能随着板块俯冲而进入地球深部,因此它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相行为以及物理化学性质对地球深部地球动力学研究非常有意义。本文总结了长石端员组份(钾、钠、钙长石)以及其固溶体系列已知的高温、... 长石是地学上非常重要的矿物之一。它有可能随着板块俯冲而进入地球深部,因此它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相行为以及物理化学性质对地球深部地球动力学研究非常有意义。本文总结了长石端员组份(钾、钠、钙长石)以及其固溶体系列已知的高温、高压实验数据,并绘制成相图。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这三种端员组份在高压下的相行为有较大差异,并产生了许多只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稳定的相如K-Holl-I、K-Holl-II、CF、CAS及CaPv等。由这些高压相构成的具有长石成分的不同相组合的密度在约5~23GPa的压力范围内超过地幔岩的密度,因此这些相组合可以主动俯冲到上地幔的深处。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这些高压相对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在地幔中的赋存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过程 长石 高温高压 相图
下载PDF
俄罗斯的人工地震探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梁慧云 李松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117-122,共6页
介绍了俄罗斯利用原子弹爆炸获得的长地震剖面资料和利用这些资料对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成果 ,以及对不同构造带 ,如乌拉尔造山带、西伯利亚盆地、科拉半岛、图拉地台和巴仑支海等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研... 介绍了俄罗斯利用原子弹爆炸获得的长地震剖面资料和利用这些资料对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成果 ,以及对不同构造带 ,如乌拉尔造山带、西伯利亚盆地、科拉半岛、图拉地台和巴仑支海等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 上地幔 地台 地球动力学 造山带 地震剖面 构造带 盆地 爆炸 演化
下载PDF
全球俯冲沉积物组分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赵仁杰 鄢全树 +4 位作者 张海桃 关义立 葛振敏 袁龙 闫施帅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89-803,共15页
俯冲沉积物在壳幔相互作用和深部地幔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汇聚板块边缘处的俯冲带岩浆成因与地幔地球化学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俯冲沉积物输入速率为0.5~0.7 km^3/a,由陆源物质(76%)、钙质碳酸盐(7%)、蛋白石(10%)以及结合水(... 俯冲沉积物在壳幔相互作用和深部地幔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汇聚板块边缘处的俯冲带岩浆成因与地幔地球化学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俯冲沉积物输入速率为0.5~0.7 km^3/a,由陆源物质(76%)、钙质碳酸盐(7%)、蛋白石(10%)以及结合水(7%)组成,化学组分与上地壳相似,主要受陆源物质影响,同时海洋过程产生的组分(生物相、热液相和自生相)会稀释陆源物质。不同海沟处的俯冲沉积物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增生边缘,俯冲沉积物组分与上地壳相似,而在非增生边缘海洋过程产生的组分占比增加。在俯冲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俯冲沉积物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以流体、熔体或者超临界流体的形式对弧下地幔与岛弧地壳产生影响,部分俯冲沉积物与其下伏洋壳或岩石圈(俯冲残余组分)一同进入地幔(甚至是下地幔),对地幔不均一性作出贡献。地球化学示踪剂显示俯冲沉积物影响着地球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岩浆过程。因此,俯冲沉积物在板块构造与地幔柱两大动力学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准确计算俯冲沉积物组分,并综合运用各类地球化学指标,计算各元素或同位素的输入与输出通量,可得到更准确的俯冲残余组分,为研究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沉积物输入通量 俯冲沉积物化学组分 地球动力学过程
原文传递
The Geosystem Analysis of Exogenesis of High-Mountain Landscapes of the Basin of the River Girdymanchay in Azerbaijan
10
作者 Ilham Mardanov Agayev Tahi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5年第11期1254-1260,共7页
For the geological systems, assessment of influencing exogenous relief forming processes having essential impact on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status arises need of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ield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 For the geological systems, assessment of influencing exogenous relief forming processes having essential impact on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status arises need of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ield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methods for creation of scenarios of possible changes of a geo-ecological situation in various massif having harmful consequences, by identification of relationships of cause and effect. It was analyzed possibilities of prognosis of the changes of the geo-ecological situation in high-mountainous of Great Caucasus with use of the geological, geomorphologic, climate and landscape materials, data of digital processing of the photo images and visual observation. Also the possibilities of forecasting of change of landscape structure of highlands in natural area of Great Caucasus with use of various data were analyzed. It was defined the main differences of relief situation, hydro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various parts of high-mountainous geo systems?in which exogenic processes were shown, character and intensity of land using which had the influence to the slope slides. These data allowed revealing the main distinctions of factors of a relief situation?in which were shown exodynamic relief and landscape forming processes, character and intensity of the land use, to some extent influencing on descent of landslides and area of their destru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osion Exodynamic process Hydro METEOROLOGICAL process geodynamic processes Landscapes Great CAUCASUS
下载PDF
A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BETWEEN THE NEOGENE AND THE PALEOGEN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 EASTERN CHINA: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PROCESS AND GEODYNAMIC ORIGIN
11
作者 Shi Buqing Wu Zhiping and Zhou Yaoqi(Petroleum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leumUniversity, Dongying, Shandong 257062, P. R. China )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8年第Z2期143-152,共10页
Regional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s are commonly observed in both orogenic beltsand sedimentary basins. They have superficially simple features, but in fact contain abundant geo-logic and geodynamic in format... Regional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s are commonly observed in both orogenic beltsand sedimentary basins. They have superficially simple features, but in fact contain abundant geo-logic and geodynamic in formation on basin evolution, which was rarely systematically studied.Based on the elaborate research on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between the Neogene and the Paleogen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EasternChina, this paper reconstructed its formation process and paleotopography in the late Oligocene. ltis the most interesting that this stratigraphic uncon formity surface represents the transiton of theJiyang depression evolution from rifting extension to thermal down-warping and also implies an u-plift proces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his paper thought it worthy to study the origin of thisstratigraphic uncohformity surfac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tage transition of basin evolution. ThenpossibIe influences of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deep dynamic process variations on the stratigraphicunconforrnity surface formation were anaIyzed. Th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betweenthe Neogene and the Paleogen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should be the direct result of extremestretching of llthosphere and diapirism of hot upper mantle, which can also possibly explain the co-incidence of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formation with the stage transition of basin evolution.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formation 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 erosion amount calculation, and the elaborate time structure recorded by the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surface GEOLOGIC feature Jiyang depression FORMATION process Dongying movement geodynamic ORIGIN
下载PDF
东海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的同位素证据及盆地动力学模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红 赵金海 +3 位作者 蔡乾忠 郑建平 孙和清 曹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9-237,共9页
在东海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讨论了采自盆地东西部油气钻井玄武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分析的成果,阐述了玄武岩岩石结构与岩石成分特征,计算岩浆起源深度与岩浆起源温度。通过岩浆源区地幔性质与... 在东海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讨论了采自盆地东西部油气钻井玄武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分析的成果,阐述了玄武岩岩石结构与岩石成分特征,计算岩浆起源深度与岩浆起源温度。通过岩浆源区地幔性质与深部过程分析,指出Sm-Nd、Pb-Pb、Nd-Pb同位素体系反映的深部地幔流体具有古生代向新生代转型的双重特征,与古生代地幔岩浆来源具有较明显亲和性,其中既有古老地幔物质存在,又有新生地幔物质参与,表明研究区地壳深部流体活动十分频繁。结合海洋一期"863"双船折射大剖面有关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成果的综合分析认识,提出了盆地地球动力学成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海域 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 玄武岩性质 盆地成因模式
下载PDF
地下水气对现今地球表层动力过程的响应及其意义
13
作者 张培仁 车用太 +1 位作者 王基华 朱清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以新近取得的地下水气动态观测资料为基础,提出地下水气不仅是物质资源,同时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其动态对现今地球表层动力过程的响应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很宽的频带特性.地下水气动态的观测与研究不仅有助于人类把握现今地球表层动... 以新近取得的地下水气动态观测资料为基础,提出地下水气不仅是物质资源,同时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其动态对现今地球表层动力过程的响应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很宽的频带特性.地下水气动态的观测与研究不仅有助于人类把握现今地球表层动力过程的规律,预测预报地壳构造运动,而且对于预测自然环境变化与灾害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气 地球动力过程 地球表层 地震预报
下载PDF
The Coupled Re-Os and Pt-Os Systematics: A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14
作者 熊永良 翟裕生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5年第1期52-59,共8页
The ^190Pt-^186Os system should be a unique tracer for mantle processes be-cause both Pt and O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antle.The ^190Pt-^186Os system will also be a good supplement to the ^187Re-^187Os system for da... The ^190Pt-^186Os system should be a unique tracer for mantle processes be-cause both Pt and O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antle.The ^190Pt-^186Os system will also be a good supplement to the ^187Re-^187Os system for dating and tracing mantle pro-cesses because the ^190Pt-^186Os system is not so easily contaminated by crustal materials as the ^187Re-^187Os system.In turn,the application of the ^187Re-^187Os system to Pt-enriched materials uncontaminated by crustal materials will indirectly refine the half life of ^190Pt.The ^190Pt is refined.In the coupled ^187Re-^187Os and ^190Pt-^186Os sys-tematics,an ^186Os*/^190Pt-^187Os*/^187Re Concordia diagram similar to the ^206Pb*/^238U-^208Pb*/^232Th Concordia can be constructed.In such a Concordia diagram,a date will be obtained so long as the ^190Pt-^186Os system remains closed even if the ^187Re-^187Os sys -tem is contaminated by crustal materials.In addition ,for the coupled ^190Pt-^186Os and ^187Re-^187Os systematics,the mantle processe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antle and the crust will be described by two ratios:^186Os/^188Os and ^187Os/^188Os .The coupled ^187Re-^187Os and ^190Pt-^186Os systematics will be a powerful tool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geodynamic history of the Earth because the ^187Re-^187Os system is sensitive 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antle and the crust,while the ^190Pt-^186Os system is a good tracer for mantle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铼-锇系统 铅-锇系统 地球动力学史 地幔 铼同位素 锇同位素 铅同位素
下载PDF
岩石高边坡发育的动力过程及其稳定性控制 被引量:289
15
作者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25-1544,共20页
受青藏高原挽近期以来持续隆升的影响,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尤其是环青藏高原的东侧地带,河流深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自然以及人工开挖高边坡稳定性问题极为突出,构成中国最具特色的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问题之一。结合青藏高原隆升这一重... 受青藏高原挽近期以来持续隆升的影响,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尤其是环青藏高原的东侧地带,河流深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自然以及人工开挖高边坡稳定性问题极为突出,构成中国最具特色的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问题之一。结合青藏高原隆升这一重大地学事件,较全面地分析总结了环青藏高原周边地带岩石高边坡发育的典型特征,指出边坡高陡、形成历史短、地应力高及变形破坏过程复杂是这一地区岩石高边坡发育的主要特征;不论天然或是人工高边坡,均可视为高地应力环境下快速卸荷过程的产物。以此为基础,在总结西南地区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卸荷条件下岩石高边坡发育的动力过程及三阶段演化模式,提出了其时间和空间演化的基本序列,以及不同演化阶段岩石边坡变形破坏的发育特征及稳定性意义。最后,从岩石高边坡发育演化的过程特性出发,提出岩石高边坡稳定性不仅是一个强度稳定性问题,更是一个变形稳定性问题;同时建立岩石高边坡变形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论框架和技术途径,并从灾害控制的角度提出岩石高边坡变形控制的工程原理,探讨变形控制的时机及控制标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高边坡 高地应力 地球动力过程 稳定性控制
下载PDF
小湾电站深切河谷边坡演化动力学过程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林锋 黄润秋 +1 位作者 严明 蔡国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6-773,共8页
小湾水电站坝址位于高山峡谷区,深切峡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决定了坝区边坡目前的形态特征、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状况,由此深刻影响边坡设计方案和建基面的选择。基于现场工作和分析测试成果,得出主要结论有:(1)由于河谷形成过程中... 小湾水电站坝址位于高山峡谷区,深切峡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决定了坝区边坡目前的形态特征、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状况,由此深刻影响边坡设计方案和建基面的选择。基于现场工作和分析测试成果,得出主要结论有:(1)由于河谷形成过程中的卸荷作用及风化作用,边坡浅表层改造强烈,产生了大量的中缓倾角裂隙,坡面附近近SN向陡裂张开、扩展;浅表层发育了大量近EW向挤压带(面);(2)岸坡浅表层中缓倾角结构面的产生机制,包括沿原构造节理扩展和新生裂隙;坡体下部的中缓倾角裂隙会因差异卸荷回弹而继续扩展,坡体中上部岩体质量劣化,在地应力场调整过程中,因剪切滑移继续扩展,坡体逐渐进入时效变形阶段。(3)对河谷边坡进行了地质—工程分类,指出各类边坡可能变形失稳模式包括倾倒变形、平面滑动、阶梯状滑动、楔形滑动和堆积体滑动等5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湾水电站 动力学过程 构造改造 浅表生改造 卸荷松弛 地质—工程分类
下载PDF
A New Kind of Structural Model:Constrained Lateral Extrusion in Western Ordos Basi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17
作者 Liu Shaofeng(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Li Sitian Yang Shigong(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89-192,共4页
A new kind of structural model, the constrained lateral extrusion,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Jurassic deformation style, combinatory pattern of several structural belts and the prototype basin development... A new kind of structural model, the constrained lateral extrusion,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Jurassic deformation style, combinatory pattern of several structural belts and the prototype basin development in western Ordos basin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The constitution,material movement and geodynamical process of the structural model are propos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enetic 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al belts and prototype basins are fully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Ordos basin constrained lateral extrusion geodynamical process
下载PDF
放射性元素集中于上地壳的原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池顺良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0,共4页
地热学和陨石学的研究都指出 ,地球上放射性热源浓度随深度指数衰减 .但为何会存在这样的分布特征仍是地球科学的疑谜 .通过地球排气现象的研究指出 ,正是类地行星及小行星演化中的排气作用 ,将放射性元素带到了类地行星及小行星的表面 ... 地热学和陨石学的研究都指出 ,地球上放射性热源浓度随深度指数衰减 .但为何会存在这样的分布特征仍是地球科学的疑谜 .通过地球排气现象的研究指出 ,正是类地行星及小行星演化中的排气作用 ,将放射性元素带到了类地行星及小行星的表面 ;而且演化时间越长的类地行星 ,深部的放射性元素也越少 .目前流行的地球动力学理论是以地球内部的热为根本动力的学说 ,地球深部放射性热源数量的稀少对“热机动力机制”提出了质疑 .由于地球动力学依靠的能源只有地球内部的热和地球自转动能 2种 ,“地球自转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壳 放射性元素 地球动力学 地球排气作用 热机动力机制 地球自转动力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