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流域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舒瑾 余珮珩 +4 位作者 白少云 顾世祥 潘佳威 Shailaja Fennell 陈奕云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9-227,共9页
景观格局的时空分异是国土空间结构和功能演变的重要表征,揭示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是构建人地关系和谐的国土空间规划格局的基础。研究以云南省杞麓湖流域为例,基于2002年、2010年和2018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景观格局的时空分异是国土空间结构和功能演变的重要表征,揭示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是构建人地关系和谐的国土空间规划格局的基础。研究以云南省杞麓湖流域为例,基于2002年、2010年和2018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揭示流域景观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结合实地调研成果与地理探测器剖析景观破碎化与自然和人文因子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2—2018年,杞麓湖流域林地、水体和其他用地面积总量减少,耕地略有增加,建设用地显著增加;流域景观整体呈破碎化发展趋势,且在乡镇水平上时空分异明显;高程、人类活动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坡向和坡度因子对流域内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异的解释差异显著,其中高程因子的解释能力最强;此外,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加剧了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时空分层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 驱动因子 杞麓湖流域
下载PDF
基于不同模型的赣南地区小型削方滑坡易发性评价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飞 王秀娟 +4 位作者 陈玺 王力 谢明娟 李玉 谭建民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2年第6期125-133,共9页
赣南地区滑坡灾害点多、面广、规模小,具有群发性和突发性的特点,90%以上的滑坡是因人工切坡导致的。为研究赣南地区小型削方滑坡对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适用性,以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为例,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成果,并利用地理探测器,选取坡度... 赣南地区滑坡灾害点多、面广、规模小,具有群发性和突发性的特点,90%以上的滑坡是因人工切坡导致的。为研究赣南地区小型削方滑坡对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适用性,以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为例,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成果,并利用地理探测器,选取坡度、坡体结构、岩组、断层、道路、植被等6个评价指标,分别选用信息量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决策树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开展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信息量、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和逻辑回归等模型得到的AUC值分别为0.800、0.708、0.672和0.586,信息量模型所得的易发性结果与研究区滑坡实际分布情况较吻合,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滑坡占比近80%。信息量模型较其他三个模型,更适合于赣南地区小型削方滑坡易发性评价,评价结果对该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选取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切坡 地理探测器 信息量 人工神经网络 决策树 逻辑回归
下载PDF
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毅 武江民 +1 位作者 苗含笑 高燕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816,共9页
为探究我国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程度与经济综合水平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为例,通过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2个方面构建经济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 为探究我国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程度与经济综合水平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为例,通过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2个方面构建经济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差异类型空间分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中度脆弱及以上的县区面积占比为78.8%,生态系统整体较为脆弱;甘肃省经济综合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下的县区面积占比为41.1%,整体经济综合水平较低。2)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较差,仅有9.2%的县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面积占比为4.4%,而经济与生态环境失调发展的县区比例为48.3%,面积占比高达73.9%。甘肃省生态脆弱性与经济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差异类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失调环境滞后型集聚性最强,集中于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的甘肃省北部。3)人口增长压力、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落后是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阻碍。基于此,甘肃省未来应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DPSIR模型 地理探测器 经济综合水平 耦合协调度 甘肃省
下载PDF
滇中高原湖泊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驱动因素识别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舒 刘凤莲 +2 位作者 陈威廷 刘艳 蔡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404,共14页
滇中高原湖泊流域位于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内,担负着擘画生态文明新蓝图的重任。评估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揭示驱动因素是保障其生态功能稳定性和防控生态风险的关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 滇中高原湖泊流域位于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内,担负着擘画生态文明新蓝图的重任。评估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揭示驱动因素是保障其生态功能稳定性和防控生态风险的关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 10.8和Fragstatas 4.2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运用空间分析工具探究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全流域及局部区域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林地和耕地是滇中高原湖泊流域内面积最大的景观,未利用地的面积最小。2)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风险以中风险、中低风险为主。高风险区位于滇池以北,呈扩张趋势并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延伸;中风险区、中高风险区不断向中部压缩;中低风险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湖泊周围及流域北部,并围绕这些区域向外扩张。3)流域内大部分区域生态系统较为稳定,等级未发生变化。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发展向好。4)从整体来看,景观生态风险主要受植被归一化指数、夜间灯光等因子的影响;从局部来看,夜间灯光、年降水量、植被归一化指数对景观生态风险影响较为显著。为此,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并被多种因素驱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高原湖泊流域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吕昕 唐承丽 +1 位作者 刘韵林 宋文伍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1,共11页
专精特新企业是赋能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的主力军,探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长江经济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 专精特新企业是赋能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的主力军,探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长江经济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Tobit模型等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4 67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小巨人”企业总体呈“下游地区密于中上游地区、上中下游分异”的显著集聚特征。下游呈现以上海市为核心,辐射带动苏南、浙北部分城市环绕聚集的“一核一环”空间分布特征,中上游呈现以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重要集聚中心的离散的“多点”空间分布特征。(2)基于长江不同离岸距离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在空间上呈现“随着长江干流离岸距离的增加,先递减后增加再减少”的特征。(3)基于行业特征的各类“小巨人”企业在空间上多呈现“核-片-点”的集聚分布特征,但集聚强度和集聚区域差异显著,长江下游地区集聚程度较强,主要聚集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资金与技术密集型行业,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聚程度较弱,主要聚集食品轻纺业和采掘与加工业等资源与劳动密集型行业。(4)长江经济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等教育资源、开发区政策、创新产出和外贸依存度是影响长江经济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空间分布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巨人”企业 空间集聚 长江经济带 地理探测器 TOBIT模型
下载PDF
承德市接坝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6
作者 王淼 刘顿 +4 位作者 单振东 袁冬立 张丽梅 孙博 骆汉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1-39,共9页
为了探究承德市接坝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本文以2000、2010、2019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各类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轨迹法、核密度分析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该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 为了探究承德市接坝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本文以2000、2010、2019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各类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轨迹法、核密度分析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该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接坝区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近20 a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30.889 km^(2)和2099.745 km^(2),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240.749 km^(2)和86.857 km^(2)。地类转移总体表现为耕地、草地的相互转化、草地对林地的转移和耕地、草地两种地类对建设用地的转移;所选两个时期中前一时期的地类变化更具方向性,后一时期变化更剧烈、范围更广;人口、高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等四种因子是承德市接坝区20 a间主要地类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核密度分析 地理探测器 接坝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欠发达地区健康资源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赵海莉 王启雯 +2 位作者 朱立祥 李晓芹 田浩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94-603,共10页
医疗卫生资源是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和保障,高水平、高均衡性的医疗卫生资源是人民健康的保障。以甘肃省为例,基于卫生资源集聚度和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及分解,分析2010—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均衡性的差异... 医疗卫生资源是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和保障,高水平、高均衡性的医疗卫生资源是人民健康的保障。以甘肃省为例,基于卫生资源集聚度和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及分解,分析2010—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均衡性的差异,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7年甘肃省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其均衡性整体上升。(2)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均衡性分布呈现东南>西北的格局,经济较好的陇中、陇东地区优于其他地区,其中兰州市资源水平及均衡性最高。(3)甘肃省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均衡性要优于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河西地区由于面积广阔、人口集聚度相对较小,人均均衡性明显优于地均均衡性。(4)甘肃省整体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差异逐渐减小,医疗卫生资源均衡性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同时其区域内差异减小、区域间差异逐渐增大,且河西地区和陇中地区的内部差异是甘肃省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5)经济水平是影响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主导因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的解释力较高,同时自然因素的解释力逐年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卫生资源水平 均衡性 区域差异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8
作者 魏雷晗冰 时鹏 +4 位作者 魏勇 李宁 陈奥 李生林 孙玮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235,共14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地处黄河流域重要补给段,是黄河中上游侵蚀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其生态环境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还影响黄河下游的区域生态发展。[方法]为了对窟野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运行InVEST模型定量评估199... [目的]窟野河流域地处黄河流域重要补给段,是黄河中上游侵蚀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其生态环境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还影响黄河下游的区域生态发展。[方法]为了对窟野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运行InVEST模型定量评估1990-2020年生态服务功能(碳储量、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境质量),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1)在土地管理政策的驱动下,建设用地的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地的面积明显减少,主要土地类型以草地为主,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窟野河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出在2000年左右下降,2010年后波动升高,生境质量指数基本稳定在0.22~0.24,整体生境质量较差。(3)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指数在流域内以低-低聚集的冷点分布为主,碳储量和水源涵养量冷点和热点的空间分布较为分散,高值和低值在空间上呈现交错分布。(4)近30年碳储量、生境质量主要受土地利用影响,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主要受地形、土壤类型和降水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窟野河流域生态服务综合效益的提升和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INVEST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下载PDF
2000-2020年莱州湾海岸带“三生”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刘一凡 王敏 刘淑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探究“三生”空间时空变化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选取2000-2020年莱州湾海岸带三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采用转移矩阵、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进行探究“三生”空间动态变化过程,运用地... 探究“三生”空间时空变化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选取2000-2020年莱州湾海岸带三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采用转移矩阵、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进行探究“三生”空间动态变化过程,运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莱州湾海岸带生活空间面积扩张明显,生态空间面积缩减,沿岸滩涂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2)“三生”空间面积转移量递增,以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向生产空间转移为主,其时空分布均衡度差异增大,生活和生产空间分布较均衡,生态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3)莱州湾海岸带“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影响生态空间的格局演变,人均GDP、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第一产业占比对“三生”空间整体变化影响力较强;“三生”空间各因子交互后的影响力大于单因子的单独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时空演变 莱州湾
下载PDF
长三角城镇化对PM_(2.5)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王诗雨 陈德超 +2 位作者 章熙然 范金鼎 张委伟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56-62,共7页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PM_(2.5)及社会经济数据,首先采用熵值法构建经济、人口、土地、生态城镇化评价体系,并运用趋势分析法探究PM_(2.5)演变趋势,其次通过地理探测器对PM_(2.5)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8年...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PM_(2.5)及社会经济数据,首先采用熵值法构建经济、人口、土地、生态城镇化评价体系,并运用趋势分析法探究PM_(2.5)演变趋势,其次通过地理探测器对PM_(2.5)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8年,江苏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多聚集于苏南,浙江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浙北,安徽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发展。(2)2004—2008年A类(明显增加)分布上海、皖北、江苏大多数城市,B类(略有增加或先减后增)多数在浙江;2009—2013年A类完全消除,B类仅淮北,C类(稳定)、D类(略有减少或先增后减)以皖北、浙南为主;2014—2018年均为E类(明显减少)。(3)经济规模对PM_(2.5)污染影响最大,经济结构次之,交互模式以双因子增强为主。土地扩增、绿化覆盖率等对PM_(2.5)污染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污染 城镇化 时空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中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时空分布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任香 陈梦想 +5 位作者 周楠 戴皓云 李国群 洪秀琴 查文婷 吕媛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53-960,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研究影响其发病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为该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中国2011―2017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AHC发病数据为基础,...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研究影响其发病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为该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中国2011―2017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AHC发病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求疾病时空分布特征,并且使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各环境因子对疾病的影响。结果2011―2017年AHC年发病率波动较小,发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空间上集中于中南地区以及华东地区;AHC发病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湖南省从高高聚集到低高聚集,防控力度要继续保持,贵州省从低高聚集到高高聚集,要注意周围省份疾病传播;气象、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影响AHC的发病,且因子的两两交互作用增强了发病风险,其中年均气温与其他因子的相互作用增加效应较强。结论AHC发病时空分布不均匀,并且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的运用能有效地探索其时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AHC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空间自相关 时空分布 社会环境因素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宁德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其可达性分析
12
作者 施雯婷 盛敏 +2 位作者 王佳韡 林小标 伍世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3,117,共10页
基于宁德市旅游资源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宁德市各类型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空间可达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宁德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东部集聚、西... 基于宁德市旅游资源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宁德市各类型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空间可达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宁德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东部集聚、西部分散”分布特征,以福鼎、霞浦一带为核心的东北部区域核密度值较高。各类型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其中建筑与设施类资源集聚程度最高,人文活动类资源最接近均匀离散分布。(2)宁德市旅游资源整体可达性较好且具有明显交通指向性,平均通行时间0.22 h,高可达性区的分布形态与境内主要交通干线走向基本一致,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可达性较西部更优。(3)旅游资源核密度因子对可达性空间差异的影响力最大。任意2种影响因子对旅游资源可达性差异的影响都呈双因子增强与非线性增强关系,并非简单的叠加效应且不存在独立或减弱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空间分布 可达性 核密度分析 地理探测器 宁德市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启明 刘俊娥 周正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6,64,共8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可蚀性(K)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基于EPIC模型、几何平均粒径模型、Torri模型估算黄土高原地区K,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比较土壤理化性质、海拔、坡度等要素对K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EPIC模型、几何平均粒... 为揭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可蚀性(K)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基于EPIC模型、几何平均粒径模型、Torri模型估算黄土高原地区K,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比较土壤理化性质、海拔、坡度等要素对K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EPIC模型、几何平均粒径模型、Torri模型估算的黄土高原地区K均值分别为0.036,0.034,0.041 [(t·hm^(2)·h)/(MJ·mm·hm^(2))]。黄土高原以中可蚀性和中高可蚀性的土壤为主,不同模型对K的估算值有显著差异(F=4.460,p<0.01)。(2)黄土高原K有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和西南地区K较高,西北地区K则较低。不同省份的中可蚀性和中高可蚀性面积占比有较大的统计差异。(3)土壤理化性质(砂粒含量、粉粒含量、黏粒含量、碎石含量、容重、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基本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碳酸盐、硫酸盐、可交换性钠盐、导电率)、海拔、坡度、坡向均对K呈现极显著影响(p<0.01)。土壤理化性质对K空间分布的影响强于海拔、坡度、坡向、土地利用因子间交互作用对K的影响大于单个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土壤水蚀准确防治和土壤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异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陶俊逸 赵筱青 +5 位作者 陈彦君 徐逸飞 唐媛媛 瞿国寻 黄佩 顾泽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8-187,共10页
双碳背景下,低碳试点地区的碳排放状况是当下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基于“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相关能源数据,以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并分析了2010-2020年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 双碳背景下,低碳试点地区的碳排放状况是当下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基于“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相关能源数据,以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并分析了2010-2020年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及其时序变化。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中递增的变化趋势,各州市年均增长率最高和最低为昭通市、玉溪市。(2)空间上呈现出中东部高,西北部、西部、西南部低的分异特征;各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高值区以滇中城市群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城镇群。(3)影响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路网密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总体来看,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现收敛态势,增长速率有所下降,但仍未达到碳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量 影响因素 夜间灯光数据 地理探测器 云南省
下载PDF
中部地区2000—2020年城市收缩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单良 孙若男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4-41,共8页
近年来,城市收缩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也日益明显。文章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地级市尺度上分析中部地区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两个时期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趋势,并定量分析了其形成... 近年来,城市收缩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也日益明显。文章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地级市尺度上分析中部地区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两个时期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趋势,并定量分析了其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整体趋势来看,中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城市收缩现象、且呈现出区域性演化趋势;(2)从空间形态上,2000—2010年以大面积扩张为主要特征,湖北省最为明显。2010—2020年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环状收缩的特征;(3)产业发展质量、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等因素对城市收缩的影响显著,且经济因素的重要程度逐渐超过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地理探测器 中部地区
下载PDF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ational Forest Cities in China
16
作者 HAN Jing TANG Beipei HOU Shaoj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9年第5期35-40,共6页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y of national forest cit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this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s of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kernel density analysis and unbalanced inde...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y of national forest cit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this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s of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kernel density analysis and unbalanced index calculation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national forest cities.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forest ci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geographic detector and GWR model.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① National forest cities show a spatial aggregation pattern of “east and west sparse,gradient change”,whose distrib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imatic area;② The number of national garden cities,forest coverage rate,urbanization rate and local general budget income are four factors tha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e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forest cities;③ The four significant influencing factors all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spatial non-stationarity,and their two-factor and nonlinear enhancement effects can be generated after two interactions,among which the enhancement effect is the most obvious when the local general budget income interacts with other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FOREST CITIE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s geodetectors GWR model
下载PDF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被引量:3118
17
作者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34,共19页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设研究区分为若干子区域,如果子区域的方差之和小于区域总方差,则存在空间分异性;如果两变量的空间分布趋于一致,则两者存在统计关联性。地理探测器q统计量,可用以度量空间分异性、探测解释因子、分析变量之间交互关系,已经在自然和社会科学多领域应用。本文阐述地理探测器的原理,并对其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利于读者方便灵活地使用地理探测器来认识、挖掘和利用空间分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q统计 类型量
原文传递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142
18
作者 李佳洺 陆大道 +2 位作者 徐成东 李扬 陈明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尝试解释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胡焕庸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口分界线仍基本保持稳定,但从空间统计学分异特征来看该分界线仍可进一步优化调整;2胡焕庸线两侧内部人口集聚模式发生着明显变化,东南半壁人口分布由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的相对均衡状态,转变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区域为中心的集聚模式;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则趋于下降;3从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看,尽管总体上,经济发展类因素对于人口空间分布影响不断增强,但三大阶梯等自然地理本底条件依然对中国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空间分异性 集聚 扩散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8
19
作者 刘敏 郝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78-888,共11页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方法,使用旅游政务网、地理空间数据云、政府报告和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2001-2017年间影响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含社会政治因素(相关政策、常驻人口、交...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与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方法,使用旅游政务网、地理空间数据云、政府报告和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2001-2017年间影响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含社会政治因素(相关政策、常驻人口、交通状况)、经济产业因素(三产占比、旅游收入、生产总值)和自然环境因素(海拔高度、河流水系、平均气温)。结果表明:①社会政治因素和经济产业因素变化较大,属于动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变化较小,属于静态影响因素;②相关政策、常住人口、交通状况、旅游收入、生产总值5个三级动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值从2001-2017年间不断加强,而三产占比三级动态影响因素呈现波动下降,海拔高度、河流水系、平均气温3个三级静态影响因素的影响能力值变化较平稳;③从演化过程来看,2001-2017年间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能力值逐年增加,是影响程度最高的二级影响因素,经济产业因素发展为影响程度第二的二级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发展为影响程度最小的二级影响因素。结果可为合理评价和指导区域旅游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旅游业发展,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A级旅游景区 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布演化 影响因素 山西省
原文传递
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山阳县为例 被引量:91
20
作者 武鹏 李同昇 李卫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3-606,共14页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研究区,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分组分析方法探究山阳县农村贫困化的空间格局和类型;利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山阳县农村贫困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因素效应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及...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研究区,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分组分析方法探究山阳县农村贫困化的空间格局和类型;利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山阳县农村贫困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因素效应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表明:(1)山阳县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形成6个热点集聚区和4个冷点集聚区;综合考虑农村贫困程度和空间连接性,将山阳县划分为低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和高度贫困区。(2)水网密度、到最近公路的距离、危房比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出务工人数比例、农户入社比例6个因素是山阳县农村贫困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3)两因素交互作用要比单因素作用于贫困发生率时影响力更显著,各主要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贫困化 影响因素 空间异质性 地理加权回归 地理探测器 陕西山阳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