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键金属元素的多圈层循环与富集机理: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被引量:79
1
作者 蒋少涌 温汉捷 +3 位作者 许成 王焰 苏慧敏 孙卫东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关键金属对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尖端武器等新兴产业非常关键,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强关键金属矿产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找矿勘查和绿色利用等研究迫在眉捷。本文对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应该重视... 关键金属对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尖端武器等新兴产业非常关键,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强关键金属矿产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找矿勘查和绿色利用等研究迫在眉捷。本文对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应该重视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疏理,建议重点加强如下三个方面的深入研究:一是开展关键金属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行为的研究,二是开展重大地质事件和层圈物质循环过程与关键金属成矿关系的研究,三是开展关键金属元素超常富集条件的研究。针对稀有金属、稀散金属、稀土金属和其他稀贵金属(如铂族元素、铬和钴)的不同特性,本文分别对它们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金属元素 地球化学性质 壳幔循环 富集机理
原文传递
滑带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晓 梁收运 郑国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4-491,共8页
滑带土是滑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滑坡的发展演化和稳定性密切相关。开展滑带土的研究是滑坡工程地质研究的基础内容,并已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有关滑带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方面,而针对滑带土强度的控制... 滑带土是滑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滑坡的发展演化和稳定性密切相关。开展滑带土的研究是滑坡工程地质研究的基础内容,并已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有关滑带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方面,而针对滑带土强度的控制因素和机理研究还比较欠缺。在简要总结了滑带的识别、滑带土分类和强度特性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滑带土微观结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机理等,及其对滑带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与分析。研究结果认为:除了滑带的识别、滑带土的分类及其强度特征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外,应不断拓宽滑带土的研究领域,深化对滑带土强度本质因素认识;应重视滑带土微观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粘土矿物成分、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生物、水—岩(土)相互作用、渗透性以及水化学等综合作用对滑带土强度影响的研究;从发展演化的活动论观点系统研究滑带土的形成过程,探索滑带土中所蕴含的滑坡发展演化与环境变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带土 微观结构 矿物成分 地球化学 形成机理
原文传递
中国金的地球化学省及其成因的微观解释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学求 徐善法 +1 位作者 迟清华 刘雪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全国1:20万区域化探扫面600×104km2和东天山、中蒙边界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86×104km2的金分析数据,在全国圈定了15处金的地球化学省集中区,并发现与金矿成矿带或大型矿集区有关的地球化学省都具有多层套合结构特征。这种... 利用全国1:20万区域化探扫面600×104km2和东天山、中蒙边界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86×104km2的金分析数据,在全国圈定了15处金的地球化学省集中区,并发现与金矿成矿带或大型矿集区有关的地球化学省都具有多层套合结构特征。这种具有多层套合特征的地球化学省的形成是由高背景岩石、成矿作用和矿床风化产生的次生分散相互叠加的结果。高背景岩石提供了成矿元素的初始物源,成矿过程使得元素的进一步活化和富集,矿床风化产生元素的点源分散进一步形成叠加异常浓集中心,最后形成了具有多层套合的地球化学异常。通过使用微米和纳米观测手段发现地球化学样品中存在大量微米至纳米级金微粒,这种金微粒具有极强的活动性,能被各种营力作长距离搬运,形成了大规模具有多层套合特征的金地球化学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地球化学省 套合地球化学异常 成因机制 微观观测 纳米微粒
下载PDF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洪黎 李艳军 +4 位作者 徐遂勤 蒋永建 彭丽娜 肖广玲 周京仁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13,共5页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也是当前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的矿床学研究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岩浆背景、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研究表明:浅成热液...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也是当前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的矿床学研究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岩浆背景、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研究表明:浅成热液金矿床的形成时代主要是中生代白垩世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复杂,成矿元素Au是地幔中硫化物氧化释放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与碱性岩、斑岩金铜矿之间密切伴生;冷却收缩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形成的主要机理,解释了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和沉淀;等温退缩-蒸气收缩模式和蒸气冷却收缩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斑岩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生关系。同时笔者还建议在该类型矿床的研究和找矿工作中应运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方法,应用先进的成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机理 成矿模式 进展
下载PDF
初论元素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机理—以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为例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德会 龚庆杰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1年第3期8-14,共7页
元素富集成矿的过程实质上是元素在地球不同圈层和不同相以及不同集合体之间分配的结果。元素的富集起始于地球形成的初期。对于大多数金属成矿元素 ,地壳特别是上地壳是大多数矿石和矿胎的储库 ,地壳丰度是元素富集成矿的物质基础。元... 元素富集成矿的过程实质上是元素在地球不同圈层和不同相以及不同集合体之间分配的结果。元素的富集起始于地球形成的初期。对于大多数金属成矿元素 ,地壳特别是上地壳是大多数矿石和矿胎的储库 ,地壳丰度是元素富集成矿的物质基础。元素在地质体系演化共存相间的分配是元素富集成矿的关键过程。对于以侵入体为中心的热液矿床的形成 ,岩浆部分熔融、结晶分异、液态分离、挥发分分离以及气液相不混溶等过程能够导致金属元素最终达到矿石级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富集成矿 地球化学机理 地壳丰度 岩浆热液矿床
下载PDF
纳米地球化学与覆盖区矿产勘查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学求 张必敏 叶荣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51,2,共9页
纳米地球化学已经成为目前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新涌现的一个具有潜在生命力的研究领域。本文简要总结了纳米地球化学的产生,纳米晶体的发现与迁移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在覆盖区矿产勘查方面的应用案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纳米地球化学已经成为目前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新涌现的一个具有潜在生命力的研究领域。本文简要总结了纳米地球化学的产生,纳米晶体的发现与迁移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在覆盖区矿产勘查方面的应用案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超微粒金"的提出与证实,90年代到本世纪初"地气中纳米金属微粒迁移"的推测和证实,开创了中国纳米地球化学研究领域。进入2010年以后,又相继在地气、土壤和矿石中观测到纳米金属晶体微粒,获得了纳米地球化学迁移的完整证据链。矿体中成矿元素纳米颗粒或矿物在风化中产生解离,纳米级金属微粒具有巨大的表面能,可与气体分子表面相结合,以地气流为载体,穿透厚覆盖层迁移至地表,也可以自身以"类气相"形式迁移,到达地表后一部分纳米颗粒仍然滞留在气体里,另一部分被土壤地球化学障所捕获。通过土壤中纳米金属微粒分离应用于隐伏矿勘查,已取得一些成功案例。随着研究的深入,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地球化学必将对地球化学勘查理论和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地球化学 纳米晶体微粒 隐伏矿 地球化学勘查 迁移机理
下载PDF
西藏玉龙成矿带斑岩Cu-Mo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玉龙和多霞松多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吴伟中 夏斌 +2 位作者 张玉泉 董冰华 夏中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0-454,共15页
玉龙斑岩铜矿带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缘三江构造带的中部,是研究碰撞后喜山期富碱斑岩成岩成矿作用响应的最佳地区。本文选择玉龙和多霞松多两个矿床,分析了两地含矿斑岩的成岩成矿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Sr-Nd-Pb、S-H-... 玉龙斑岩铜矿带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缘三江构造带的中部,是研究碰撞后喜山期富碱斑岩成岩成矿作用响应的最佳地区。本文选择玉龙和多霞松多两个矿床,分析了两地含矿斑岩的成岩成矿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Sr-Nd-Pb、S-H-O同位素进一步探讨了与冈底斯含矿斑岩岩浆源区组成、构造控矿模式及深部动力学机制上的差异。赋矿岩体均具有富碱、高K、高Al等钾质碱性岩系列特征,玉龙早期为石英二长斑岩,晚期为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多霞松多早期为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晚期为碱长花岗斑岩,两者明显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Yb,无明显Eu、Ce负异常。略高于原始地幔现代值的^(87)Sr/^(86)Sr值、较低的ε_(Nd)(t)、相对均一的^(206)Pb/^(204)Pb值,指示斑岩岩浆可能源自接近于EMⅡ型富集地幔交代成因的石榴石角闪岩和/或角闪榴辉岩的部分熔融,并发生低程度结晶分异,在上升侵位途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其形成于古近纪中始新世喜马拉雅期的37~41 Ma左右,可能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诱发的红河-哀牢山走滑断裂系统,尤其是妥坝-芒康断裂(TBF)左行走滑产生的局部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机制 玉龙铜矿带 藏东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云质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史基安 邹妞妞 +2 位作者 鲁新川 张顺存 张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8-906,共9页
通过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云质碎屑岩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白云岩化机理并建立了白云岩化作用成因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类型为白云质泥岩、白云质粉砂岩、白云化凝灰质粉砂岩和白云... 通过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云质碎屑岩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白云岩化机理并建立了白云岩化作用成因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类型为白云质泥岩、白云质粉砂岩、白云化凝灰质粉砂岩和白云化凝灰质泥岩等,白云石化以交代湖相灰泥质和硅质(凝灰质)组分形成的自形或半自形的粉晶—细晶白云石为主,常见残余方解石和晚期方解石胶结物充填。岩石中 V/ Ni比(1.2~4.8)、Sr含量(95.5~782.2 μg/g)、Mg/Ca比(0.5~3.0)、有序度(0.36~0.98)、δ18OPDB(-14.8‰~3.2‰)和δ13CPDB(-1‰~5.2‰)的变化范围都较大。研究区云质岩类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水体较深、相对安静的半闭塞陆相微咸—咸水湖湾环境,具多期次成因;二叠系时期构造运动复杂,断裂发育,火山活动频繁,不仅提供了白云石化过程中Mg2+的来源,且为富镁流体的快速流动和渗透提供了通道。综合研究认为本区的云质岩有准同生白云岩化、埋藏白云岩化和热液白云岩化三种成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二叠系 云质碎屑岩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机理
下载PDF
四川宣汉地区二叠系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周新平 何幼斌 +1 位作者 杜红权 李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0-680,共11页
四川宣汉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和吴家坪组的硅岩,主要以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产出。根据硅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野外观察硅岩形态多样,与围岩呈缝合线状接触,在剖面上受一定层位控制,团块状硅岩中含石灰岩... 四川宣汉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和吴家坪组的硅岩,主要以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产出。根据硅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野外观察硅岩形态多样,与围岩呈缝合线状接触,在剖面上受一定层位控制,团块状硅岩中含石灰岩斑块等。显微镜下观察,硅岩中见方解石残余结构及白云石菱形假晶等。野外观察和显微镜下观察表明这些硅岩应为交代作用形成。常量元素分析表明硅岩以SiO2为主(69.61%~99.21%),其他化学成分含量较低(0.01%~16.07%),Fe/Ti、(Fe+Mn)/Ti及Al/(Al+Fe+Mn)值反映了硅岩的形成与热水活动有关,样品点在Al-Fe-Mn三角图中的投影位于富铁端;微量元素Co/Ni、V、Ti/V、Th/U和Rb/Sr值都较低,样品点在(Cu+Co+Ni)-Fe-Mn三角图中的投影也位于富铁端;硅岩中稀土元素总量低(低于10×10-6),Ce明显负异常,Eu弱负异常,LREE/HREE值低,Eu/Eu*值相对较高。上述特征表明研究区硅岩在形成过程中有热水物质参与沉积,在成岩过程中通过SiO2交代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岩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机制 二叠系 四川宣汉
下载PDF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4
10
作者 何溥为 胥旺 +5 位作者 张连进 伏美燕 吴冬 邓虎成 徐会林 孙启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32-1545,共14页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栖霞组发育滩相白云岩,目前对滩相中差异白云石化机理不明确,导致难以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在岩石学和地层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白云岩的微量元素及碳、氧、锶同位素特征,结合颗粒滩类型和构造背...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栖霞组发育滩相白云岩,目前对滩相中差异白云石化机理不明确,导致难以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在岩石学和地层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白云岩的微量元素及碳、氧、锶同位素特征,结合颗粒滩类型和构造背景,系统研究了该区不同类型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及模式。结果显示:研究区栖霞组白云岩中白云石以细晶为主,中晶和粗晶次之,晶形多为半自形—自形。白云岩具有明显的残余颗粒结构,表明原始岩性为颗粒灰岩。细晶、细—中晶白云岩的阴极发光整体较暗,呈暗红色至红色,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同期灰岩相似,白云岩的^(87)Sr/^(86)Sr比值大部分落于二叠纪海水的^(87)Sr/^(86)Sr比值范围之内,表明白云岩的成岩流体与海水沉积的灰岩具有同源性。白云岩的δ^(13)C值(3.73‰~4.19‰)与同期灰岩δ^(13)C值(3.61‰~4.93‰)相近,表明白云岩与灰岩具有一致的碳源。从灰岩到白云岩,Sr含量明显减少且Mn含量有所增加,说明灰岩经过一定的成岩作用被交代形成白云岩,该类白云岩为埋藏条件下地层中富Mg2+的流体交代孔隙型颗粒灰岩而成;中—粗晶白云岩的阴极发光呈红色,具明显环带特征,且具有高的Mn含量、低Sr/Ba比值及铕的正异常,^(87)Sr/^(86)Sr比值高于同期海水值,δ^(18)O值在-8.06‰~-8.52‰,为颗粒灰岩在埋藏期受持续、充足的云化流体供给而成,较高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δ^(18)O值明显偏负均指示埋藏白云化作用过程还受到局部高温的影响。总体而言,埋藏白云岩化是该区白云岩的主要成因,地层中富镁的流体在压力和热对流的双重影响下进行迁移,促进白云岩化流体的运移,但局部地区鞍形白云石的形成遭受了后期不同程度的热液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溪—高石梯 栖霞组 地球化学特征 白云岩化机理 热液改造
下载PDF
阿尔金采石沟金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黄永平 朱谷昌 +4 位作者 孙淑秋 保广英 陈世顺 曾宪刚 邹定理 《矿产与地质》 2003年第1期6-10,共5页
采石沟金铜多金属矿是受火山机构控制的火山—次火山岩型矿床,地表及浅部以金矿化为主,而深部则以含金的铜多金属矿床为主,具有寻找大型金及铜多金属的找矿潜力。
关键词 成矿地球化学 金铜多金属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火山机构 采石沟 青海
下载PDF
川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吉羚 李国蓉 +2 位作者 高鱼伟 雷和金 符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5,5,共9页
川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油气资源前景广阔,但勘探程度低.为认识研究区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利用薄片观察、露头剖面,岩心样品的阴极发光,X线衍射有序度,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将灯影组白云石分为微晶白云石... 川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油气资源前景广阔,但勘探程度低.为认识研究区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利用薄片观察、露头剖面,岩心样品的阴极发光,X线衍射有序度,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将灯影组白云石分为微晶白云石、粉—细晶它形脏白云石、细晶白云石、中—粗晶白云石、鞍状白云石5种类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白云石δ13C值相近,δ18 O值依次减小,X线衍射有序度依次增大,前3类白云石阴极射线下几乎不发光,后2类白云石阴极射线下呈近红色光;白云石的形成机制分别为同生期蒸发泵白云石化、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浅埋藏白云石化、深埋藏白云石化及热液白云石化.该研究结论为研究区白云岩储层的空间分布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地球化学特征 形成机制 灯影组 川南地区
下载PDF
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稠油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建平 王兴谋 +2 位作者 高长海 张云银 李豫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1,共4页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仍不甚清楚,制约了稠油的勘探与开发。为此,对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洼陷内油源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原油经过微生物降...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仍不甚清楚,制约了稠油的勘探与开发。为此,对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洼陷内油源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原油经过微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稠变,形成以高密度、高黏度和高含硫量为特征的稠油。稠变程度主要受控于地层水的性质以及与油层接触的地层水的规模,具有"中间低、周边高"的特征。研究成果对该区深入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浅层稠油降解气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机制 控制因素 林樊家地区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氦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利勘探区 被引量:7
14
作者 彭威龙 林会喜 +6 位作者 刘全有 邓尚 张继标 张永 冯帆 马安来 周波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586,共11页
基于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构造单元天然气中氦气相对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地质背景与典型富氦气藏分析该盆地氦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利勘探区。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富氦天然气显示良好,总体上台盆区富氦天然气显示优于前陆区;塔里木盆地... 基于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构造单元天然气中氦气相对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地质背景与典型富氦气藏分析该盆地氦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利勘探区。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富氦天然气显示良好,总体上台盆区富氦天然气显示优于前陆区;塔里木盆地氦气以壳源成因为主;该盆地天然气中氦气相对含量与氮气相对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氮气相对含量高的气藏中氦气相对含量一般较高。塔里木盆地氦气勘探普查可以重点关注氮气相对含量高的气藏。氦在地质体中可能主要以水溶形式发生运移,富集成藏与地层水关系密切。受到不同物质在水中分压差异影响,结合亨利定律分析,地层水在富氦天然气聚集过程中可以起到“提氦泵”的作用。良好的输导体系以及优质的氦源是富氦气藏形成的基础;塔里木盆地多个区块具有良好的富氦天然气显示,尤其是在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麦盖提斜坡、巴楚隆起等构造单元,该系列构造单元具有良好的氦源以及天然气成藏条件,有利于富氦天然气聚集,该系列构造单元是塔里木盆地氦气勘探的优先考虑区块。大顺北地区天然气勘探前景好,并且该构造单元是“十四五”海相天然气勘探重点区块,也应该加强对该区的氦气勘探普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地球化学特征 成藏机理 提氦泵 有利区 塔里木盆地
原文传递
深海富稀土沉积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霄宇 石学法 +3 位作者 黄牧 滕国超 麻书畅 黄大松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7-529,I0001,共14页
深海富稀土沉积是指稀土元素含量(包含Y)2400x10^-6的一类深海沉积物,以中-重稀土富集、与钙十字沸石紧密共生而区别于其他深海沉积类型。深海富稀土沉积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广泛分布,其稀土氧化物资源量可达1000亿t,其中重稀土资源量约为... 深海富稀土沉积是指稀土元素含量(包含Y)2400x10^-6的一类深海沉积物,以中-重稀土富集、与钙十字沸石紧密共生而区别于其他深海沉积类型。深海富稀土沉积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广泛分布,其稀土氧化物资源量可达1000亿t,其中重稀土资源量约为325亿t,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系统总结深海富稀土沉积的调査研究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对其分布特征和规律、地球化学特征、载体矿物、富集机制、物质来源等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目前在稀土元素富集机制研究方面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稀土元素的物质来源;沉积物孔隙水对于稀土元素富集的作用;钙十字沸石等共生矿物的成矿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富稀土沉积 地球化学特征 载体矿物 富集机制 物质来源
原文传递
斑岩型钼矿床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曹冲 申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77-497,共21页
本文在简要介绍全球重要成矿带斑岩型钼矿床品位、储量、时空分布以及构造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归纳了斑岩型钼矿床中Mo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以及Mo在成矿流体中的迁移与沉淀机制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以下认识:... 本文在简要介绍全球重要成矿带斑岩型钼矿床品位、储量、时空分布以及构造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归纳了斑岩型钼矿床中Mo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以及Mo在成矿流体中的迁移与沉淀机制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以下认识:形成斑岩型钼矿床成矿岩浆氧逸度(f_(O2))变化范围较大,但一般大于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FMQ)缓冲体系。斑岩钼矿床形成的主要受岩浆房的大小,大体积的岩浆流体能否高效聚集到浅部岩株或岩脉,岩浆中的挥发分(例如F)含量等因素的控制,但与成矿花岗岩和出溶流体中Mo的含量高低无直接关系。成矿流体的氧逸度与p H降低对辉钼矿沉淀具有关键作用。除此之外,温度与盐度降低对辉钼矿沉淀也有重要作用。流体的多阶段沸腾可能对提高Mo品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应加强岩浆结晶分异过程、岩浆热液转化过程Mo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钼矿床 岩浆氧逸度 地球化学行为 沉淀机制 流体沸腾
下载PDF
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绿岩带变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机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彭俊 袁杨森 +3 位作者 司建涛 孙进 梁永安 楚明春 《矿产勘查》 2018年第3期485-494,共10页
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绿岩带位于坦桑尼亚太古宙克拉通西北部,是重要的金成矿带。火山岩类型主要为变质镁铁质火山岩和变质长英质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文章通过对维多利亚湖地区变质火山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研究,... 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绿岩带位于坦桑尼亚太古宙克拉通西北部,是重要的金成矿带。火山岩类型主要为变质镁铁质火山岩和变质长英质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文章通过对维多利亚湖地区变质火山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研究,了解了坦桑尼亚绿岩带构造演化环境和成岩机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变质镁铁质火山岩属于钙性岩系列,源岩为亏损洋脊玄武岩幔源(DMM)物质和俯冲消减物质(SDC)的混合物;变质长英质火山岩呈高Na_2O/K_2O比值和高Al_2O_3含量,强烈的负Nb异常,重稀土元素含量低(Yb为0.24×10^(-6)~0.68×10^(-6))并有较强的分异作用,这些特征与典型的太古宙TTG岩套相似。该区熔岩具有洋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地球化学亲和性特征,具有聚敛边缘构造背景,形成于太古宙弧后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桑尼亚 绿岩带 地球化学特征 成岩机制
下载PDF
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模式 被引量:9
18
作者 符浩 李国蓉 +10 位作者 陈兰朴 赵勇 雷和金 彭博 黄加力 周吉羚 朱永源 高鱼伟 吴章志 胡静 何塞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57,124,共11页
寒武系白云岩是塔东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岩石类型之一。为认识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机理,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将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划分为微—细晶它形白云石、细—中晶自形白云石、中—粗晶白云石和鞍... 寒武系白云岩是塔东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岩石类型之一。为认识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机理,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将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划分为微—细晶它形白云石、细—中晶自形白云石、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4种类型;结合阴极发光分析、微量元素测试、稀土元素分析、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和X线衍射有序度分析等,探讨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成因和白云化作用模式。结果表明:微—细晶它形白云石成因机制为准同生期高盐度白云化作用;细—中晶自形白云石成因机制为埋藏白云化作用;中—粗晶白云石成因机制可分为2种类型,即Ⅰ型为基性岩浆热液流体重结晶白云化作用,Ⅱ型为中酸性岩浆热液流体重结晶白云化作用;鞍形白云石成因机制也可分为2种类型,即Ⅰ型为基性岩浆热液白云化作用,Ⅱ型为中酸性岩浆热液白云化作用。该结果为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机制 塔东地区 寒武系 岩浆热液
下载PDF
湘西大溶溪钨矿床矽卡岩矿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龙升 彭建堂 林芳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139,共27页
大溶溪钨矿床为湘西地区一层控型白钨矿矿床,白钨矿主要分布于矽卡岩和石英网脉中。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镜下观察的基础上,利用EPMA和高精度LA-ICP-MS测试技术,对该矿主要矽卡岩矿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揭示... 大溶溪钨矿床为湘西地区一层控型白钨矿矿床,白钨矿主要分布于矽卡岩和石英网脉中。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镜下观察的基础上,利用EPMA和高精度LA-ICP-MS测试技术,对该矿主要矽卡岩矿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揭示了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大溶溪矿区含钨矽卡岩为还原型类矽卡岩,矽卡岩矿物主要为辉石和石榴子石;辉石为透辉石-钙铁辉石-锰钙辉石系列;石榴子石以钙铝榴石为主,但锰铝榴石+铁铝榴石含量也较高。该区辉石REE具有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正Ce和正Eu异常的特征;而石榴子石REE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呈现明显的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负Ce异常、强烈正Eu异常的特点。辉石Ce和Eu异常可能与其形成时的水/岩反应及氧化还原条件有关。REE进入石榴子石的方式以REE3+等价置换Al3+的形式为主,正Eu异常主要为Eu2+等价置换钙铝榴石Ca2+所致,而负Ce异常则反映出热液沉淀正Ce异常辉石之后热液体系中贫Ce元素。该区含钨矽卡岩主要为热液与含锰灰岩在平衡机制下发生扩散交代作用所形成;而含钨石英网脉内发育的辉石、石榴子石等钙硅酸盐矿物,则是热液沿裂隙、孔隙对富钙变质砂岩进行交代的产物。矽卡岩形成过程中,相对贫Mn的辉石和石榴子石主要受交代流体作用控制,形成于一种相对高温、中等水/岩比的条件下;而相对富Mn的辉石和石榴子石,则可能是形成于靠近围岩一侧的相对低温、低水/岩比的环境中,部分锰质来自被交代的围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形成机制 矽卡岩矿物 大溶溪钨矿床 湘西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古层间氧化带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西得 易超 +3 位作者 高贺伟 陈心路 张康 王明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9-747,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通过研究发现,区内铀矿床与古层间氧化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纳岭沟、大营铀矿床直罗组下段古层间氧化带中各后生蚀变砂岩与原生砂岩的物质成分及地球...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通过研究发现,区内铀矿床与古层间氧化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纳岭沟、大营铀矿床直罗组下段古层间氧化带中各后生蚀变砂岩与原生砂岩的物质成分及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发现绿色砂岩与灰色砂岩在物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黏土矿物、方解石及黄铁矿含量上,并且不同蚀变类型砂岩具有其各自的地球化学指标特点。基于对古层间氧化带中各后生蚀变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古层间氧化带的形成机制。这一成果为深化本区铀成矿机理、建立区域铀成矿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指标 古层间氧化带 形成机制 直罗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