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Security and Integrated Assessment Geo-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in Worst-hit Areas in Wenchuan Quake 被引量:1
1
作者 LI Wenpeng WEN Dongguang +8 位作者 ZHOU Aiguo SUN Xiaoming MENG Hui SHI Jusong CHEN Zongyu ZHANG Liqin FENG Xiaoming LIU Changli ZHOU Jian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816-825,共10页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 and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 caused large injuries and deaths as well as destructive damage for infrastructures like construction, traffic and electricity. It is urgent 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 and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 caused large injuries and deaths as well as destructive damage for infrastructures like construction, traffic and electricity. It is urgent to select relatively secure areas for townships and cities constructed in high mountainous regions with high magnitude earthquak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basic thoughts, evaluation indic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ge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security demonstration and integrated assessments of geo-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for reconstruction in alp and ravine with high magnitude earthquakes, which are applied in the worst-hit areas (12 counties). The integrated assessment shows that: (1) located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the evaluated area is of poor regional crust stability, in which the unstable and second unstable areas account for 79% of the total; (2) the geo-hazards susceptibility is high in the evaluation area. The spots of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earthquake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active fault zone with higher distribution in the moderate and high mountains area, in which the areas of high and moderate susceptibility zoning accounts for 40.1% of the total; (3) geological security is poor in the evaluated area, in which the area of the unsuitable construction occupies 73.1%, whereas in the suitable construction area, the areas of geological security, second security and insecurity zoning account for 8.3 %, 9.3% and 9.3 % of the evaluated area respectively; (4) geo-environmentai suitability is poor in the evaluated area, in which the areas of suitability and basic suitability zoning account for 3.5% and 7.3% of the whole evaluatio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geological security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geo-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下载PDF
Susceptibility to Desertification in Chicualacuala, Republic of Mozambique 被引量:1
2
作者 Inocêncio J. J. F. Pereira Flávio Rodrigues do Nasciment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6年第2期229-237,共9页
In this paper, a geo-environmental diagnostic was implemented to classify susceptibility to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ern Mozambique (Chicualacuala) and deliver responses to revert occurring land degradation. The proces... In this paper, a geo-environmental diagnostic was implemented to classify susceptibility to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ern Mozambique (Chicualacuala) and deliver responses to revert occurring land degradatio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diagnostic is a useful approach to identify the very processes and phenomena belonging to the wide ranging concept of land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environmental Diagnostic Susceptibility to Desertification Mozambique/Chicualacuala
下载PDF
Groundwater Conditions and the Geo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Eastern Part of the Western Desert of Egypt
3
作者 Ahmed Aziz Abdel Moneim Sameh Zaki Maghawri Diab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4年第4期381-401,共21页
The area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Western Desert of Egypt has been subjected to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The development includes the cultivation of about 2260 km2 of the desert lan... The area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Western Desert of Egypt has been subjected to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The development includes the cultivation of about 2260 km2 of the desert lands “the well-known Toshka Project”.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area are subjected to detailed investigation based up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ater table maps, hydrologeologic cross-sections, pumping tests, aquifer geometry, and recharge-discharge relationship.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Quaternary and the Nubia sediments are the main water bearing layers in the area. The Quaternary aquifer is of limited potential and made of mixed sand with clay deposit ranges in thickness between 5 to 10 m. The Nubia aquifer is the oldest sedimentary formation and the main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ea. It is represented by multilayered of sand and silt exists generally under artesian conditions. It is composed of three water bearing horizons partially separated by two confining horizons and extends in thickness ranges between 70 and 230 meters. The thickness increases away from the high dam lake. The analysis of pumping tests of the aquifer indicated that its potentiality is increasing north of the High Dam Lake (HDL) whereas it decreases in the other direction. This is due to high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aquifer thickness in the area northeast of Khor Toshka and at west of Garf Hussei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aquifer ranges between 12.73 and 0.9 m/day. The review of the changes in groundwater levels in the area showed that there is a drop in ranges between 1 and 14 meters in the last few years indicating that the extraction from the groundwater is much more higher that the replacement rate. Also, the analysis of the fluctuation of water levels of the HDL and the groundwater level indicat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water on groundwater level in the area is observed only at a distance less than 10 km from the lake shore line. Seepage from the HDL is estimated as 238.13 × 106 m3/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shka Project Groundwater Aswan High Dam LAKE (Nasser Lake) AQUIFER POTENTIALITY geo-environmental Impacts
下载PDF
Hydrogeological hazards and weather events:Triggering and evolution of shallow landslides 被引量:1
4
作者 Salvatore Monteleone Maria Sabatino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2期23-29,共7页
Landslides are the most intense and se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degradation of slopes and they are the main causes of geological hazard when they,directly or indirectly,involving towns and infrastructures.They are a... Landslides are the most intense and se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degradation of slopes and they are the main causes of geological hazard when they,directly or indirectly,involving towns and infrastructures.They are a global environment problem;there are several examples that have produced untold damages and loss of human live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In 1920 the landslides mobilization,as a result of a strong earthquake in China,in the province of Kansu,killed 200,000 people;in 1938 fast debris flow,triggered by heavy rainfalls in Japan,caused the death of 600 people;in 1963 in Italy the Vajont disaster caused the death of 1,899 people,as a result of a landslide localized in the underlying artificial storage.During the las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tragedies linked to intense rainfall events which have sparked many shallow landslides:1996 in Garfagnana,1998 in Sarno,2009 in the Ionic side of Messina,2011 in Liguria.To throw light on this problem,over the past decades,the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of landslides hazard and the danger related to it,have become goal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territorial planning and,more generally,in its management and with it the safeguard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within it.The occurrence of events which are considered exceptional thus implies a re-reading in terms of spatial planning to renovate the slopes and river-beds,as well as urban planning,infrastructural and socio-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se instability events that affect anthropized areas does not allow specific approaches for the defence of single good,but it finds a more effective solution based on the extensive knowledge of territory,perhaps at the scale of individual or several watersh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environmental hazard Hydrogeological instability Urban planning
原文传递
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04
5
作者 武强 刘宏磊 +2 位作者 陈奇 孙文洁 陈延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85-1092,共8页
为促进我国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工作,从矿山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出发,探讨了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相关理论,明确提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定义。围绕矿山环境问题修复治理模式所涉及的对象、目标、技术及模式构成等核心内容展开了... 为促进我国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工作,从矿山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出发,探讨了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相关理论,明确提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定义。围绕矿山环境问题修复治理模式所涉及的对象、目标、技术及模式构成等核心内容展开了系统深入研究。用逐层分析的方法梳理了治理修复对象的主要控制因素;从多角度将治理目标分为地质工程目标、土地修复目标及生态修复目标;总结归纳了消灾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四类主要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最后,提出了以对象明确、目标控制、技术厘定为基础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体系构建方法。以煤炭矿山沉陷盆地问题为例,提出了沉陷盆地修复治理的目标与要求,筛选了适用的消灾修复技术,共构建五例适用于沉陷盆地问题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以内蒙古和河北两例采煤矿山沉陷盆地问题防治实践为例,根据二者沉陷盆地问题发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用的治理模式并分析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 模式构成 修复治理对象 修复治理目标 沉陷盆地
下载PDF
城市建设用地与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的GIS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7
6
作者 戴福初 李军 张晓晖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9-214,共6页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是城市规划和场地选址的基础 .以兰州市为例 ,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为开发平台 ,建立了城市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 ,将城市用地类型分为高层建筑用地、多层建筑用地、低层建筑用地、垃圾填埋用地及自然保护用地 ,系...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是城市规划和场地选址的基础 .以兰州市为例 ,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为开发平台 ,建立了城市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 ,将城市用地类型分为高层建筑用地、多层建筑用地、低层建筑用地、垃圾填埋用地及自然保护用地 ,系统分析了各类用地与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模型 ,对不同的用地类型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GIS与评价模型的结合可以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城市用地 层次分析法 地质环境 协调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环境地质灾害网络数据库系统 被引量:25
7
作者 陈植华 关学峰 胡成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24,共5页
目前,大量环境和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处于单机、封闭的系统形式,导致数据信息的管理、更新和使用落后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花费巨资建立的数据库资源无法被需要者利用,难于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变为数量众多"信息孤岛"。改... 目前,大量环境和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处于单机、封闭的系统形式,导致数据信息的管理、更新和使用落后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花费巨资建立的数据库资源无法被需要者利用,难于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变为数量众多"信息孤岛"。改变这种局面的主要技术途径就是建立一个通用、高效、开放的平台来管理、发布和共享这些空间数据。本文结合信息技术与GIS的最新发展趋势,介绍了WebGIS,一种GIS与网络技术相融合产物的主要技术特征,并结合实例,简要论述了系统的建设要求、体系结构、技术构成等。利用ArcIMS以及数据库、ASP等技术建立起"环境与地质灾害网络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的集中管理、远程浏览查询、信息共享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GIS 环境地质灾害 网络数据库 数据信息 地质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 被引量:28
8
作者 补建伟 孙自永 +4 位作者 周爱国 徐友宁 魏文浩 刘梦 李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8,77,共9页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地质环境评价领域交叉衍生出来的研究热点、难点、理论和应用前沿,目前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回顾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和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矿山地质环...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近年来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地质环境评价领域交叉衍生出来的研究热点、难点、理论和应用前沿,目前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回顾承载力研究起源、发展和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归纳了国内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不同认识、理解和研究思路,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研究的难点和发展趋势。任何地质环境系统都有自稳定性和抗干扰的能力,在限定的开采强度内合理地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使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也是矿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和远景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载力 抗扰动能力 矿山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评价 地质环境系统
下载PDF
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探讨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宏磊 陈奇 赵德康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91-95,共5页
为促进我国矿山环境修复工作,文章解析了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定义,分析了修复模式的特点并探讨了模式的构成原理。提出了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建立过程,指出模式具有针对性、普适性和过程性等特点。以煤矿地面塌陷问题为例,示例了... 为促进我国矿山环境修复工作,文章解析了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定义,分析了修复模式的特点并探讨了模式的构成原理。提出了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建立过程,指出模式具有针对性、普适性和过程性等特点。以煤矿地面塌陷问题为例,示例了地面塌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并分析了具体模式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应用及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 模式构成原理 模式特点 地面塌陷
下载PDF
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传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97-602,共6页
地质灾害具备自然、社会和资源三重基本属性。地质灾害起源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环境变化的动力是地外天体引力、地球内动力、地球表层外动力和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4种地质作用。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 地质灾害具备自然、社会和资源三重基本属性。地质灾害起源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环境变化的动力是地外天体引力、地球内动力、地球表层外动力和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4种地质作用。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程度加重导致地质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绝对量是持续上升的。通过采取各种减灾行动,可以实现因灾伤亡人数持续减少,灾害损失相对社会财富增长的比例持续降低,从而实现控制地质灾害增长的趋势。提出了国家地质灾害减轻战略目标、战略对策和减灾行动,强调建立政府、科学技术界、工程企业界与公众社会“四位一体”的减灾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减灾理念从被动防治向科学开发地质环境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变化 减灾战略伙伴关系
下载PDF
合山市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唐朝晖 刘楠 +1 位作者 柴波 周建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4-130,共7页
广西合山属于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经历的市域经济转型与大规模城市建设,使得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两个层次,即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 广西合山属于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经历的市域经济转型与大规模城市建设,使得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两个层次,即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选取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开采状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3个地质环境要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岩土体工程特征、矿山分布密度、煤层倾斜角度、煤层采深采厚比、土地资源破坏强度、水资源破坏强度、地质灾害发育强度9个评价指标,首先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第一层次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然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进行了第二层次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一般区分别为62.87,118.84,175.99km2,各占市域面积的17.6%、33.2%、49.2%。评价结果可作为合山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矿山地质环境 影响评价 评价模型
下载PDF
上海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条件及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4
12
作者 史玉金 张先林 陈大平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6年第2期130-135,共6页
随着上海市浅部和中部地下空间资源的不断消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向深层发展和延伸。本文在对上海中心城区已有地质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条件,开展了工程地质条件分区,评价了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重大... 随着上海市浅部和中部地下空间资源的不断消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向深层发展和延伸。本文在对上海中心城区已有地质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条件,开展了工程地质条件分区,评价了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重大地质问题,最后分别针对深基坑工程和隧道工程进行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上海深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深基坑工程和深部隧道工程建设适宜性为基本适宜至适宜性差。该成果为深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空间 地质环境条件 工程地质分区 适宜性评价 基坑 隧道
下载PDF
基于AHP和GIS耦合模型的山东半岛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奎峰 李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24-227,共4页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应用方向,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山东半岛地质环境现状和特点,构建了基于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共12项评价指...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应用方向,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山东半岛地质环境现状和特点,构建了基于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共12项评价指标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加权指数方法,借助GIS空间分析及属性库链接相结合的方法对现阶段山东半岛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将山东半岛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划分为4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区域做了分析说明,以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承载力 空间分析 山东半岛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华北平原地下水的功能特征与功能评价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光辉 杨丽芝 +3 位作者 聂振龙 申建梅 王金哲 严明疆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8-374,共7页
本文针对华北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从地下水的自然属性切入,以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为目标,应用系统论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 本文针对华北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从地下水的自然属性切入,以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为目标,应用系统论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地下水功能的基本理念及其评价关键技术,包括如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成果区划应用分析方法,将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统一在水循环系统中科学评价,以达到充分发挥地下水主要功能的综合效益最佳的目标。最后,以华北滹沱河流域作为示范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划分以资源功能为主或以地质环境功能保护为主的适宜区域,这为调控区域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与地质环境功能之间矛盾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地下水功能 生态与环境约束 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性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的木里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评价 被引量:21
15
作者 何芳 刘瑞平 +2 位作者 徐友宁 乔冈 柯海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51-2259,共9页
为揭示木里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通过2010年和2013年2期高分辨遥感影像监测,野外调查和水土样品采集,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承载力的调查,查明了问题并对其破坏程度和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 为揭示木里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通过2010年和2013年2期高分辨遥感影像监测,野外调查和水土样品采集,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承载力的调查,查明了问题并对其破坏程度和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占压与破坏严重,河水受到Cu、Pb、Cr和Zn的污染,土壤受到Cd、As污染,高山草甸和沼泽地破坏及退化现象严重,冻土含水层结构遭到破坏,地质环境承载力适中。评价结果可为政府和矿山企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里煤矿区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遥感 遥感监测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下载PDF
BTEX在非饱和土和地下水系统中迁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胡黎明 郝荣福 +1 位作者 殷昆亭 劳敏慈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546-1549,1553,共5页
为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规律,利用BTEX模拟轻非水相污染物质,采用土工离心试验技术对BTEX在非饱和土和地下水系统的迁移过程进行模拟。采用气相色谱分析试验中土样和水样的污染物质量分数,得到了BTEX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长期迁移规律... 为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规律,利用BTEX模拟轻非水相污染物质,采用土工离心试验技术对BTEX在非饱和土和地下水系统的迁移过程进行模拟。采用气相色谱分析试验中土样和水样的污染物质量分数,得到了BTEX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长期迁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BTEX从泄漏点通过非饱和土层向下运移,在地下水位之上形成高质量分数区,并沿地下水面侧向迁移,部分溶解的BTEX在水体扩散。地下水的流动对BTEX的迁移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离心模拟技术 轻非水相流体 非饱和土 地下水系统 迁移 BTEX 汽油类污染物
原文传递
LNPALs在非饱和土中迁移的离心试验模拟 被引量:15
17
作者 胡黎明 劳敏慈 +1 位作者 濮家骝 殷昆亭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0-694,共5页
LNAPLs在非饱和土中的迁移规律是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利用土工离心机对BTEX在非饱和土中的迁移进行模拟,得到了BTEX长期的运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LNAPLs迁移与其化学成分和地质水文条件密切相关。BTEX从泄漏点通过非饱和土层... LNAPLs在非饱和土中的迁移规律是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利用土工离心机对BTEX在非饱和土中的迁移进行模拟,得到了BTEX长期的运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LNAPLs迁移与其化学成分和地质水文条件密切相关。BTEX从泄漏点通过非饱和土层向下运移,在地下水位之上形成高浓度区,同时沿地下水面向侧向迁移。BTEX的泄漏和长期迁移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试验结果为了解LNAPLs污染物迁移规律、污染范围和选取合适的清污技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 LNAPLS 非饱和土 污染物
下载PDF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思路探讨——以广西凤山县石灰岩矿山为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唐朝晖 柴波 +1 位作者 罗超 刘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我国许多废弃和老矿山未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恢复工程,矿区内环境恶劣。为了解决废弃矿山遗留的环境问题,国家提供了专门的政策和资金进行治理,但亟需从技术层面上提出一套适合国情的设计理论。在总结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特点... 我国许多废弃和老矿山未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恢复工程,矿区内环境恶劣。为了解决废弃矿山遗留的环境问题,国家提供了专门的政策和资金进行治理,但亟需从技术层面上提出一套适合国情的设计理论。在总结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的原则、指标和流程,并将设计理论用于广西凤山石灰岩矿山的治理工程设计。结果表明:(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治理工程涉及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和景观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治理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环境问题、可行性、效益和社会需求四个主要指标。(2)凤山石灰岩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松动危岩、潜在崩塌体、土地和植被资源占用与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采取截水、锚固、落石平台和岩石雕刻将采石掌子面改造为公园的景点,并通过岩壁雕刻宣传当地的民俗文化。(3)治理工程消除了废弃采石矿山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同时,建设成世界级的雕刻景点,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体现了治理工程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山 地质环境问题 闭矿设计 石灰岩矿山
下载PDF
可渗透反应墙的结构与设计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仲如 张澄博 +3 位作者 李洪艺 张永定 邱锦安 林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61,共6页
可渗透反应墙是一种地下水修复的新兴高效技术。总结了国内外可渗透反应墙修复受污染地下水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介绍了渗透性反应墙技术的基本概念、结构类型、组成、主要材料选取,论述了其设计程序,并参考若干个国外工程实践,结合岩土工... 可渗透反应墙是一种地下水修复的新兴高效技术。总结了国内外可渗透反应墙修复受污染地下水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介绍了渗透性反应墙技术的基本概念、结构类型、组成、主要材料选取,论述了其设计程序,并参考若干个国外工程实践,结合岩土工程设计理念,分析了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一些经验公式。可渗透反应墙的反应墙的厚度主要由地下水流速和水力停留时间来确定,高度主要由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埋深和厚度决定,宽度主要由污染物羽流的尺寸决定。反应介质的渗透系数与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具体倍数关系应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加以试验模拟分析确定。一般来说,渗透系数是含水层渗透系数的2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可渗透反应墙 结构 设计程序
下载PDF
苏家庄铁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孙瑞华 李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4-76,87,共4页
苏家庄铁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苏家庄村西,是王舍人铁矿东矿体的一部分,属矽卡岩型大水矿床。自1960年9月完成矿床水文地质补充勘探以来,再未做进一步勘探工作,研究程度未能满足现阶段开采要求。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该矿... 苏家庄铁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苏家庄村西,是王舍人铁矿东矿体的一部分,属矽卡岩型大水矿床。自1960年9月完成矿床水文地质补充勘探以来,再未做进一步勘探工作,研究程度未能满足现阶段开采要求。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该矿开采价值日益显现。本文通过对研究矿区地质构造、地层及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矿床充水水源与途径,预测了矿坑涌水量,并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提出了矿山开采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为安全采矿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矿床充水条件 环境地质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