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柔敦厚”与秦汉审美文化再建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济喜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43,160,共12页
"温柔敦厚"思想发源于先秦思想文化领域,它植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与道德领域,是"六艺之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具备深厚的人文蕴涵,尔后浸润诗学领域。秦朝的专制统治破坏了先秦儒学文化,实行法家的政治主张与文化政策,... "温柔敦厚"思想发源于先秦思想文化领域,它植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与道德领域,是"六艺之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具备深厚的人文蕴涵,尔后浸润诗学领域。秦朝的专制统治破坏了先秦儒学文化,实行法家的政治主张与文化政策,结果二世而亡。西汉继秦而起,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重构审美文化,温柔敦厚的思想应运而生。它凝聚了自西周至西汉的文化精髓,融政治文化、道德哲学与诗学为一体,体现出中华审美文化的精神价值,成为中国诗学的重要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柔敦厚 先秦思想 西汉文化 君臣对话
原文传递
《诗》的教化价值及其实现探索
2
作者 于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0-125,共6页
诗乃出心达情的韵文,其文辞简约、委婉、典雅。孔子之前,先贤已致诗为教,范以中正平和之道。自孔子起,《诗》居六经之首,《诗》教为儒者奉持。《诗》之为教节以中道: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故能成就温厚不愚之风。《诗》教... 诗乃出心达情的韵文,其文辞简约、委婉、典雅。孔子之前,先贤已致诗为教,范以中正平和之道。自孔子起,《诗》居六经之首,《诗》教为儒者奉持。《诗》之为教节以中道: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故能成就温厚不愚之风。《诗》教以"感通"为途径。"感通"本"忠恕"而成,落实于"以身为譬"与"絜矩之道"中。所以,《诗》之为教以心揆心、以情挈情,其教易行,其学易入且有怡情感人之力,化民淑世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温厚不愚 “中” “感通”
下载PDF
叶燮正变观的形成 被引量:2
3
作者 白春香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4-17,22,共5页
叶燮的正变观是在继承以《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正变思想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的主变思想,并在与汪琬等崇正排变的观点的论争中提出来的。叶燮的正变观表现出主变而崇正的特点。"主变"是主艺术形式之变... 叶燮的正变观是在继承以《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正变思想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的主变思想,并在与汪琬等崇正排变的观点的论争中提出来的。叶燮的正变观表现出主变而崇正的特点。"主变"是主艺术形式之变,强调艺术形式风格发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崇正"是崇尚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要求文学艺术要充分发挥其政教功能。同时它也强调温柔敦厚不受形式风格的制约,温柔敦厚为体,形式风格为用,任何艺术形式风格都是为温柔敦厚的本质服务的,这就充分肯定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儒家一向主和平之音而排怨愤之调的诗教传统,在理论上发展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正变观 《诗大序》 社会功能 审美形式 “体用”论
下载PDF
紫砂壶光器的文化性格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清涛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52,共3页
自从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性格特征以来,中国便深受老成持重、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影响,所以历代文人都在有意无意间推崇温柔敦厚的理想性格,这种理想性格演化为中华民族向往的文化性格。作为文人十分喜爱的光器紫砂壶,被文人和工匠完美的... 自从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性格特征以来,中国便深受老成持重、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影响,所以历代文人都在有意无意间推崇温柔敦厚的理想性格,这种理想性格演化为中华民族向往的文化性格。作为文人十分喜爱的光器紫砂壶,被文人和工匠完美的塑造出温柔敦厚的形象。因为,即便历代文人自己不能彻底改变性格成为真正温柔敦厚的人,也要在自己喜爱的器物上进行补偿性的创作。所谓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壶 文化性格 温柔敦厚
下载PDF
儒家“中和”思想与古典诗歌的审美生成 被引量:2
5
作者 涂承日 《学术探索》 2004年第12期99-102,共4页
儒家崇尚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多方面渗进与影响,含蓄蕴籍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学所追求的艺术极致与理想范式。受"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诗教说的形成、诗歌... 儒家崇尚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多方面渗进与影响,含蓄蕴籍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学所追求的艺术极致与理想范式。受"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诗教说的形成、诗歌意境的创造以及形神写照等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和"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古典诗歌 温柔敦厚 意境 形神
下载PDF
儒家中和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雷庆翼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108-113,共6页
《礼记·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儒家的这种中和观 ,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想影响甚为深远。要“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要“怨诽而不乱” ,要“发乎情 ,止乎礼义” ,要“温柔敦厚”。中国的戏... 《礼记·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儒家的这种中和观 ,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想影响甚为深远。要“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要“怨诽而不乱” ,要“发乎情 ,止乎礼义” ,要“温柔敦厚”。中国的戏剧、小说 ,有一个大团圆的固定模式。要“文质彬彬” ,追求“尽善尽美”。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奇正相依、浓淡适宜……这样才合乎中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中和观 中国 古代文学 影响
下载PDF
沈德潜与乾隆诗学观的离合
7
作者 梁琳 尹占华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13,共5页
乾隆认识到"诗教"对统治的重要作用,加之自身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其诗学观直接影响清廷诗教政策的确定。他高举"儒家诗教"的旗帜,以忠孝为旨归,树立风雅正则。沈德潜以重振儒家诗教为己任,恪守"温柔敦厚"... 乾隆认识到"诗教"对统治的重要作用,加之自身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其诗学观直接影响清廷诗教政策的确定。他高举"儒家诗教"的旗帜,以忠孝为旨归,树立风雅正则。沈德潜以重振儒家诗教为己任,恪守"温柔敦厚"的诗教准则。君臣际遇,两人诗学思想有着惊人的印合,乾隆找到了诗坛的代言人,使沈德潜成为诗坛宗主。然而,他们之间还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分歧,最终导致君臣关系的决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诗教 温柔敦厚 忠孝 离合
下载PDF
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特色 被引量:13
8
作者 齐益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71,共12页
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一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悟理的媒介,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和汉儒温柔敦厚的诗教。后一阶段是站在作诗、评诗... 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一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悟理的媒介,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和汉儒温柔敦厚的诗教。后一阶段是站在作诗、评诗的角度,而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诗歌审美理论的探索,也就是以文人诗的传统为诗教。叶嘉莹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诗词的创作、评赏以及审美理论探索各方面,都取得惊人的成就,故其诗教的性质,似应属第二阶段,即文人诗传统的诗教才是。然而先生的诗教内涵并不以此为限,而是也斟酌吸收了前一阶段汉儒伦理教化的诗教,并且既凸显又深化孔子诗教中"兴"的作用,从孔子侧重于作人、悟理方面的"兴",深入到情意领域的兴发感动之力与美。因此先生的诗教特色,是从孔子的"兴观群怨"提炼出诗歌中兴发感动生生不已生命力量,作为其诗教的核心,并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美学理论的探索为其诗教展演的舞台,可说是前后两阶段诗教的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诗教 兴观群怨 温柔敦厚
原文传递
满清文化融合的使者、闺秀文化发展的领袖——恽珠 被引量:2
9
作者 聂欣晗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9年第2期98-101,共4页
恽珠充分发挥自己"名父之女"、"满贵之妻"和"令子之母"的特殊社会文化身份,编选出版《国朝闺秀正始集》及其续集,并辑录《兰闺宝录》,成为得统治者认同的正统闺秀文化典范,对满汉文化的融合与闺秀文化的... 恽珠充分发挥自己"名父之女"、"满贵之妻"和"令子之母"的特殊社会文化身份,编选出版《国朝闺秀正始集》及其续集,并辑录《兰闺宝录》,成为得统治者认同的正统闺秀文化典范,对满汉文化的融合与闺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珠 使者 领袖 典范 《国朝闺秀正始集》
下载PDF
《妇女杂志》视阈下的民国女学生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秀田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2-36,共5页
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暴风骤雨并没有改变男权社会的实质。传统的"贤妻良母"观念依然支配着民初社会的女性观。社会之所以提倡女性接受新式教育,较小程度上出于对女性的解放与尊重,而较大程度上是出于家庭妇女要承担对... 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暴风骤雨并没有改变男权社会的实质。传统的"贤妻良母"观念依然支配着民初社会的女性观。社会之所以提倡女性接受新式教育,较小程度上出于对女性的解放与尊重,而较大程度上是出于家庭妇女要承担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责任的需要。《妇女杂志》表达的女学生观充分展现了这一社会文化观念。尽管如此,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仍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促进了近代中国男女两性关系的平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杂志》 女学生 贤妻良母
下载PDF
论《妇女杂志》中的贤母良妻主义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萌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19-21,45,共4页
《妇女杂志》是二十世纪早期以女性读者为主的代表性刊物,贤母良妻主义最初由晚清维新派人士提出,《妇女杂志》于此多有阐发。贤母良妻主义实际上是由传统的贤妻良母思想发展而来,是男权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女性的重塑与规约,反映了... 《妇女杂志》是二十世纪早期以女性读者为主的代表性刊物,贤母良妻主义最初由晚清维新派人士提出,《妇女杂志》于此多有阐发。贤母良妻主义实际上是由传统的贤妻良母思想发展而来,是男权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女性的重塑与规约,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理想化的苛求,并由此产生了一批苍白的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杂志 贤母良妻主义 文学创作
下载PDF
论《妇女杂志》中的贤母良妻主义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萌 《中州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37-39,共3页
《妇女杂志》是20世纪早期以女性读者为主的代表性刊物,贤母良妻主义最初由晚清维新派人士提出,《妇女杂志》于此多有阐发。贤母良妻主义实际上是由传统的贤妻良母思想发展而来,是男权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女性的重塑与规约,反映了男... 《妇女杂志》是20世纪早期以女性读者为主的代表性刊物,贤母良妻主义最初由晚清维新派人士提出,《妇女杂志》于此多有阐发。贤母良妻主义实际上是由传统的贤妻良母思想发展而来,是男权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女性的重塑与规约,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理想化的苛求,并由此产生了一批苍白的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良妻主义 文学创作 《妇女杂志》 女性读者 代表性刊物 晚清 维新派人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