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奥陶系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复合-联合成因机制 被引量:72
1
作者 何治亮 彭守涛 张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3-752,共10页
对塔河油田442口钻遇奥陶系井的岩溶型储层段的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受到了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两期岩溶作用的改造,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低温大气水条件下,受控于构造(原型盆地、构造变形)、层序(结... 对塔河油田442口钻遇奥陶系井的岩溶型储层段的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受到了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两期岩溶作用的改造,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低温大气水条件下,受控于构造(原型盆地、构造变形)、层序(结构、样式)、岩相(沉积相、成岩相)、流体(地表、地层、深源)和时间等5种因素,形成了储集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强、分带性明显的岩溶缝洞储集体。北带以大洞、大缝为主,中带为孔-洞-缝型,南带为局部有孔、洞的裂缝型储层。不同地区和层系主控因素各不相同。塔河北部地区在长期和多期的暴露过程中,发生了多期岩溶旋回的叠加,储层形成受控于以表生岩溶为主的单因素多期复合作用,形成了3套洞穴型储层;在上奥陶统覆盖较厚的南部地区,由于暴露时间短,岩溶作用相对较弱,有利储层的发育同时受古地形及暴露时间、高能相带、断裂裂缝分布和后期埋藏溶蚀等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联合作用 成因机制 岩溶型储层 碳酸盐岩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小莉 查明 王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8-152,共5页
成藏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控制了油水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低渗透油藏中。断层圈闭油藏和岩性油藏中存在一种类似的油水倒置分布样式,即由单砂体高部位向低部位,依次为水层、含油水层、油水同层、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水... 成藏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控制了油水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低渗透油藏中。断层圈闭油藏和岩性油藏中存在一种类似的油水倒置分布样式,即由单砂体高部位向低部位,依次为水层、含油水层、油水同层、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水层。通过分析两种油藏类型中低渗透砂体储层高部位油水倒置的控制因素,探讨了油水倒置的两种成因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断层圈闭为主的油藏中,造成油水倒置的主要原因是断层封闭性的历史性差异,其次是储集层物性和渗透率级差;而上倾尖灭砂体岩性油藏中,造成油水倒置的主要因素是储集层物性及其变化,尤其是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同时,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油水倒置系统中,存在低电阻率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油水分布 岩性油藏 成因机制 储层非均质性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石英溶蚀成因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以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金库 彭军 +4 位作者 石岩 鲍作帆 孙永亮 刘学敏 张泽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90-1097,共8页
通过岩石(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石英溶蚀特征、成因机理及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中存在大量石英溶蚀现象,石英沿颗粒边缘、颗粒内部、次... 通过岩石(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石英溶蚀特征、成因机理及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中存在大量石英溶蚀现象,石英沿颗粒边缘、颗粒内部、次生加大边等部位进行溶蚀,石英溶蚀主要发生在中成岩A2亚期;石英溶蚀的成因机制有两种,第一种是碱性成岩环境下的直接溶蚀,溶蚀程度相对较弱;第二种是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交代溶蚀,其中黏土矿物对石英颗粒交代溶蚀作用较强;石英颗粒溶蚀后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有效增加储集空间,改善孔隙结构,提高储层孔渗性能,尤其是黏土矿物交代溶蚀石英后形成的次生孔隙对储层孔隙的贡献较为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溶蚀 成因机制 交代溶蚀 次生孔隙 致密砂岩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中石英的成因及对储层品质的指示意义——以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周缘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为例 被引量:21
4
作者 郭雯 董大忠 +3 位作者 李明 孙莎莎 管全中 张素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74,共10页
石英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矿物之一,其成因及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同页岩气储层的可压裂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但目前对于其成因机制及对页岩气储层品质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南... 石英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矿物之一,其成因及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同页岩气储层的可压裂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但目前对于其成因机制及对页岩气储层品质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南部及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区5个典型野外露头剖面37块页岩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阴极发光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石英显微形貌观察;结合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厘清石英的硅质来源;分析石英的成因机制,定量表征不同成因石英的占比及变化;进而探讨了石英对页岩气储层品质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龙一_(1)亚段页岩发育陆源碎屑石英、生物遗骸转化形成的自生石英、黏土矿物转化形成的陆源石英次生加大部分和黏土矿物转化形成的微米级石英颗粒共4类石英。②其中陆源石英指示陆源碎屑输入;生物石英形成大量的粒间孔,同时构成坚硬的格架避免原生孔隙的压实,为有机质的注入提供空间,对有机质孔起到保护作用,增加储层的脆性与可压裂性,并且生物石英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成正比;黏土矿物转化石英形成于成岩作用中期,通常成为胶结物减少储层孔隙,同时增加储层的硬度与密度。③生物成因石英在龙一_(1)亚段底部占总石英含量的50%~80%,并且向上生物成因石英数量逐渐减少,陆源石英与黏土矿物转化石英数量逐渐增多。结论认为,龙一_(1)亚段最底部厚度为2~4 m的页岩段生物石英含量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页岩气储集能力与可压裂性最好,是最优质的页岩气储层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硅质来源 成因机制 页岩气 储集层品质 四川盆地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及其孔隙演化过程--以杭锦旗十里加汗地区下石盒子组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曹桐生 罗龙 +5 位作者 谭先锋 谭东萍 孙晓 高照普 王佳 查小军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8-603,共6页
对杭锦旗十里加汗地区下石盒子组储层复杂的成岩及孔隙演化过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致密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文中运用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及物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下石盒子组低渗透致密储层成因及孔隙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对杭锦旗十里加汗地区下石盒子组储层复杂的成岩及孔隙演化过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致密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文中运用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及物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下石盒子组低渗透致密储层成因及孔隙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石盒子组优质储层发育受控于断裂带、煤系地层、沉积相、埋藏深度及溶蚀作用强度;辫状河比冲积扇更有利于储层发育,断裂带有利于储层溶蚀孔隙发育;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残余原生孔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缝,次生孔隙数量明显高于残余原生孔隙;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破坏了储层原生孔隙,早期方解石胶结对储层具有双重作用,溶蚀孔隙是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研究区下石盒子组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少量达到中成岩阶段B期,溶蚀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成岩阶段A期,有利于优质储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成因 孔隙演化 下石盒子组 十里加汗地区 杭锦旗
下载PDF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罗冰 谭秀成 +4 位作者 刘宏 李凌 夏吉文 邹娟 海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409,共6页
对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深入研究表明,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储集空间以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储层发育在滩体中上部,具有明显的层位性。结合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升降变化、古气候及成岩演化等储层控制因素... 对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深入研究表明,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储集空间以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储层发育在滩体中上部,具有明显的层位性。结合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升降变化、古气候及成岩演化等储层控制因素分析认为,该区鲕滩储层为早期岩溶成因,早期大气淡水淋溶是针孔鲕粒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海底古地貌高地鲕粒滩为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早期孔、渗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古气候决定了早期岩溶的强度,控制了储层发育程度。埋藏溶蚀和构造破裂对储层具有一定的优化改造作用,但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制 储层 鲕粒滩 飞仙关组 蜀南地区
下载PDF
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2
7
作者 文志刚 罗雨舒 +5 位作者 刘江艳 赵春雨 李士祥 田伟超 樊云鹏 高和婷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59,共13页
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和核磁共振等实验,表征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 通过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和核磁共振等实验,表征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度平均为7.55%,渗透率平均为0.149 mD,属于典型的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残余粒间孔、黏土晶间孔为主,并发育少量微裂缝;(2)储层整体排驱压力较高,为0.67~27.54 MPa,平均为5.54 MPa,最大进汞饱和度较低,为33.22%~84.35%,平均为64.71%,且平均喉道半径小,为0.008~0.163μm,平均为0.277μm,表现出强非均质性特征;(3)研究区典型样品的等温线形态均呈反“S”型,属于典型的Ⅳ型等温线,易出现H3型“滞回环”现象,孔径小于200 nm的孔隙以平行板状为主;(4)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孔径大多小于30μm,且随着样品物性的变好,储层内较大尺寸孔隙(大于200 nm)的占比逐渐增多;(5)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经历了较强压实、较弱胶结与较弱溶蚀等3种成岩作用,其中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具有负面影响,溶蚀作用对储层品质和孔隙结构的改善具有建设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成因机制 页岩油储层 长7 三叠系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泌阳凹陷地层压力成因机制与预测方法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永华 陈祥 +2 位作者 张悦 杜伟 赵雨晴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29,39,共6页
为研究泌阳凹陷地层压力的成因机制,利用地层压力信息寻找有利油气藏,评价岩性油气藏含油气性,从沉积、油气形成与构造作用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压力的形成机理。利用单井的测井信息与高精度三维地震的速度信息,在合成记录精细标定的... 为研究泌阳凹陷地层压力的成因机制,利用地层压力信息寻找有利油气藏,评价岩性油气藏含油气性,从沉积、油气形成与构造作用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压力的形成机理。利用单井的测井信息与高精度三维地震的速度信息,在合成记录精细标定的基础上,通过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方法,获得高精度的地层层速度信息;应用Fillippone法将获得的层速度数据体转化为地层压力数据体;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层位数据,制作目的层段地层压力的地层体切片,实现地层压力的定量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地层压力的误差小于3%。预测目的层段的异常压力分布区与岩性油气藏的富含油气性相关性较好,有效地评价了岩性圈闭的含油气性。该方法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对其他地区的地层压力预测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 层速度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 成因机制 岩性油藏 泌阳凹陷
下载PDF
潜水面对储层压力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1
9
作者 许浩 汤达祯 +1 位作者 张君峰 尹微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1-33,37,共4页
潜水面与地表不一致会使储层压力产生异常,给煤层气勘探开发造成影响。从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入手,应用理论分析与实例解剖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不同系统中潜水面对储层压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分析了开放系统中区域潜水面变化所引起的储层压力... 潜水面与地表不一致会使储层压力产生异常,给煤层气勘探开发造成影响。从异常压力的成因机理入手,应用理论分析与实例解剖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不同系统中潜水面对储层压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分析了开放系统中区域潜水面变化所引起的储层压力变化规律,反映了盆地水动力场作用下的储层压力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指出潜水面变化是储层异常压力形成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面 异常压力 成因机制 储层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注水诱导动态裂缝实验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0
作者 梁卫卫 党海龙 +6 位作者 刘滨 张天龙 王小锋 侯玢池 崔鹏兴 王谦 张凤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575,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特低渗透油藏注水诱导动态裂缝形成机理及其对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基于注水诱导动态裂缝室内实验,阐述了注水诱导动态裂缝成因机理及延伸过程,建立了注水诱导动态裂缝数值表征方法并进行了相对应的油藏数值模拟... 为了进一步明确特低渗透油藏注水诱导动态裂缝形成机理及其对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基于注水诱导动态裂缝室内实验,阐述了注水诱导动态裂缝成因机理及延伸过程,建立了注水诱导动态裂缝数值表征方法并进行了相对应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注水诱导动态裂缝按照成因主要分为天然闭合型、人工压裂诱导型和超储层破裂压力型3类。注水诱导动态裂缝生长机理主要为注入压力与岩石破裂压力或裂缝延伸压力的反复作用促使岩石发育裂缝或使已存在的裂缝不断延伸。改进的注水诱导动态裂缝实验表明,注入压力呈现反复的“升—降”特征,且注入压力是岩石产生注水诱导动态裂缝的主控参数。注水诱导动态裂缝数值模拟结果也验证了注入井井底压力呈现周期性“憋压上升—起裂下降”趋势。诱导动态裂缝产生后,裂缝体系内的压力和饱和度场是随着动态裂缝的开启和延伸而动态变化的,且沿裂缝体系变化明显,裂缝系统两侧波及范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诱导动态裂缝 成因机理 室内实验 诱导裂缝数值表征 油藏数值模拟 特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压扭断裂体系样式及其控藏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林会喜 王建伟 +1 位作者 曹建军 任新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259-3268,共10页
中国西部盆地的腹部压扭断裂体系比较发育,但对其断裂组合样式及其成因机制认识程度较低,这已成为重点勘探领域由盆缘向盆内战略展开的瓶颈问题。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多个构造单元压扭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中国西部盆地的腹部压扭断裂体系比较发育,但对其断裂组合样式及其成因机制认识程度较低,这已成为重点勘探领域由盆缘向盆内战略展开的瓶颈问题。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多个构造单元压扭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应力-应变状态分析,明确了燕山Ⅱ幕压扭断层是深部基底强烈压扭形变发育至中浅层的直接响应,具有以压为辅、以扭为主的成因机制。与准中地区"棋盘格"底形构造密切相关,侏罗系压扭断层具有"三带一区"四类典型组合样式和展布规律。两组不同走向断层大致呈共轭剪切关系,在平面上构成完整或不完整菱形几何学形态。据库伦破裂准则和地震剖面特征可判识出,锐角区具有明显挤压性质,而钝角区具有伸展性质。较高勘探程度区块钻探成果及试油效果证实,锐角挤压区断面封闭性较好,是油气主要富集单元;钝角伸展区断面普遍开启,是油气纵向输导区。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西部陆内坳陷区压扭断裂体系组合样式、成因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研究的新进展,对准中地区侏罗系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很大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扭断裂 成因机制 控藏作用 侏罗系 准中地区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晓峰 徐长贵 +5 位作者 朱红涛 解习农 朱筱敏 刘可禹 姜在兴 曾洪流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09-3526,共18页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现象普遍发育并已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类型,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是当今沉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基于渤海油田大量勘探实践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调研,归纳总结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现象普遍发育并已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类型,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是当今沉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基于渤海油田大量勘探实践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调研,归纳总结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目前混合沉积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陆相混合沉积研究历程可划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混合沉积岩性鉴定方案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具有复杂的成因类型,包括近源混合沉积、远源混合沉积2大类及6种具体沉积类型.渤海油田首次建立了独立的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相体系.陆相混合沉积形成的主控因素包括稳定的宏观构造背景与局部强断裂活动、盆内局部凸起碎屑供给的不稳定性、相对干旱的气候与较高盐度的水体条件、正向的古地貌背景.近源扇三角洲混合型、近源扇三角洲侧翼型、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侧翼型、远源高能粗粒型混合沉积优质储层是目前较为有利的混合沉积勘探类型.古地理条件约束、地质模式主导是有效的混积型储层预测思路.现阶段陆相混合沉积研究中需要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混合沉积岩性分类方案,钙质壳体生物发育规律及微生物白云岩化作用,细粒混合沉积与页岩油气储层的关系,混积型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岩性界定 混合沉积相 沉积模式 成因机制 储层预测 渤海海域 沉积
原文传递
川西裂缝性致密碎屑岩气藏高渗区成因机理及预测 被引量:8
13
作者 叶泰然 张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9-345,共7页
川西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碎屑岩气藏非均质性极强,裂缝网络与相对优质储层叠加形成的高渗区分布预测是钻井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关键。通过地表露头调查、钻井资料统计分析及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剖析了高渗区地质成因机理,认为在... 川西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碎屑岩气藏非均质性极强,裂缝网络与相对优质储层叠加形成的高渗区分布预测是钻井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关键。通过地表露头调查、钻井资料统计分析及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剖析了高渗区地质成因机理,认为在砂岩及岩性相变带、相对薄层及地层厚度突变带、优质储层发育区、强构造褶皱变形区、断裂附近等易于形成裂缝及高渗区。通过高渗区储层测井及波阻抗特征、地震响应特征对比分析、模型正演等方法,建立了"杂乱弱反射"地震暗点识别模式,利用吸收处理、像素成像、三维可视化等地震技术手段,预测了高渗区分布,解释了各高渗区地质成因,钻井验证了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理 地震储层预测 高渗区 裂缝性气藏 川西深层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Genesis of Karst-type Subtle Reservoir in Tahe Oilfield 被引量:7
14
作者 ZhangTao YanXiangb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9-104,共6页
The genesis of the Ordovician karst in the Tahe Oilfield is hypothesized on the basis of many analyses of the geo-chemical data and the sporopollen.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karst reconstructi... The genesis of the Ordovician karst in the Tahe Oilfield is hypothesized on the basis of many analyses of the geo-chemical data and the sporopollen.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karst reconstruction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meteoric water on the surface or near-surface. The karst occurred mainly in the early Hercynian, which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of karst cycle and developed three sets of cave reservoi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tonic uplift, and the upper of the cave was formed earlier. The evidence of karst was found in the Caledonian. On the above basis, the genetic prediction pattern of the Ordovician palaeokarst reservoir in this region was set 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he Oilfield paleokarst reservoir genetic mechanism prediction pattern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质烃类堵塞物形成机理及防治方法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江龙 康志江 +4 位作者 黄咏梅 易斌 吴永超 曹建宝 胡承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9-375,共7页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采过程中有24口井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现象,油井无法生产。实验证明沥青质堵塞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凝析油与稠油互相混合作用的结果。结合塔河奥陶系油藏的成藏特征,发现堵塞井均处在凝析气与重油的过渡带上。通...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采过程中有24口井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现象,油井无法生产。实验证明沥青质堵塞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凝析油与稠油互相混合作用的结果。结合塔河奥陶系油藏的成藏特征,发现堵塞井均处在凝析气与重油的过渡带上。通过分析生产动态特征,总结了堵塞物形成前后的生产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以掺改性稠油为核心的油井解堵、以环空注活性水及地层注水预防沥青质堵塞物形成的综合防治技术,对已出现沥青质堵塞严重的6口井进行了成功的治理,恢复了油井正常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沉淀 絮凝点 形成机理 奥陶系油藏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保存与分布 被引量:6
16
作者 段永贤 宋金鹏 +4 位作者 郇志鹏 杨连刚 周鹏 吕端川 田志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1-428,共8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受控于高能相带、区域不整合面及多期次和多类型断裂破碎作用改造,内幕流体及压力系统分布异常复杂。分析认为,沉积、构造、化学反应等因素均影响了塔北、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的形成、...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受控于高能相带、区域不整合面及多期次和多类型断裂破碎作用改造,内幕流体及压力系统分布异常复杂。分析认为,沉积、构造、化学反应等因素均影响了塔北、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的形成、保存与分布。厚层膏盐岩延缓了烃源岩热演化,阻滞应力传递,不整合面为构造应力和欠压实压力传递、晚期油气充注提供通道,均有利于异常高压形成;后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异常高压的发育程度并影响其垂向分布层位;厚层泥岩、致密石灰岩等优质盖层有利于异常高压保存。异常高压主要分布于生烃坳陷周缘、远离主干断裂或活动性较弱的次级断裂。其中,塔北地区异常高压主要由构造挤压与欠压实作用形成,呈多点散状分布于断裂复杂的跃满地区和鹿场地区;塔中地区由流体膨胀形成的异常高压集中分布于塔中10号构造带,储集层一般规模较小且定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异常高压 成因机制 分布规律 走滑断裂 断控储集层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古生界风化壳优质储集层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以桃2区块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冯强汉 许淑梅 +4 位作者 池鑫琪 舒鹏程 孔家豪 崔慧琪 马慧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7-854,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部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以膏云岩为主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盆地西部包括桃2区块在内的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以(含)膏云岩、白云岩和灰云岩互层发育为主。借助岩心观察、偏光显微分析和扫描电镜超微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部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以膏云岩为主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盆地西部包括桃2区块在内的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以(含)膏云岩、白云岩和灰云岩互层发育为主。借助岩心观察、偏光显微分析和扫描电镜超微分析,识别出多层成层分布的(含)膏云岩;通过对硬石膏、白云石和方解石等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比研究,认为(含)膏云岩的膏模孔、扩溶膏模孔及与之伴生的胀缩微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大小具有明显的自限性,受硬石膏结核和石膏晶体大小的制约;岩性((含)膏云岩)和沉积微相(潮上带(含)膏云坪)是储集层形成的先天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并导致(含)膏云岩储集层的层控分布特征;4期溶蚀作用过程中,硬石膏晶体和结核的组构选择性溶蚀和阶段性充填,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过程;储集层为层状相控、受岩溶作用影响,但岩溶地貌对储集层分布不再有决定性控制作用。(含)膏云岩发育区分散流的弥散性渗透溶蚀是大洞大缝不发育的主要原因。"层状相控岩溶作用岩性气藏"观点的提出将促使研究区下古生界从"岩溶古地貌气藏"向"相控岩性气藏"勘探的深刻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模孔 膏云岩孔隙结构 孔隙成因 岩溶储集层
下载PDF
渤海海域曹妃甸A构造带混积岩储层白云岩化成因机理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珂 宋章强 +3 位作者 杜学斌 叶茂松 解习农 徐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8-225,共8页
渤海海域曹妃甸A构造带混积岩储层主要是以生物成因碳酸盐组分为主的混积岩,多发生白云岩化。目前对该区白云岩化的成因机理研究不够,限制了对白云岩储层沉积和成岩过程的理解。通过对岩心与薄片的精细观察及描述,结合多项地球化学测试... 渤海海域曹妃甸A构造带混积岩储层主要是以生物成因碳酸盐组分为主的混积岩,多发生白云岩化。目前对该区白云岩化的成因机理研究不够,限制了对白云岩储层沉积和成岩过程的理解。通过对岩心与薄片的精细观察及描述,结合多项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对该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混积岩储层中白云岩化特征及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共识别出4种主要白云岩类型:泥晶白云岩、含生屑泥晶白云岩、生物碎屑白云岩和含砂屑生物碎屑白云岩。进一步分析发现,白云岩中碳、氧同位素均发生负偏,呈正相关关系,且氧同位素分布分散,变化大;微观照片显示只有生物碎屑及其环边胶结物发生了白云岩化,后期发育的连晶胶结和碎屑内部充填物没有被白云岩化。Mn/Fe、Sr/Ba等元素指标指示,研究区湖平面发生多次变动,导致构造带暴露遭受淡水淋滤。综合分析认为,混合水白云岩化为该区白云岩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理 地球化学 储层 白云岩 沙河街组 曹妃甸A构造带 渤海海域
下载PDF
碳酸盐岩微孔隙的分类、成因及对岩石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屈海洲 郭新宇 +6 位作者 徐伟 李文皓 唐松 邓雅霓 何仕鹏 张云峰 张兴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2-1117,共16页
碳酸盐岩微孔隙(简称微孔)是孔径小于50μm的微米-纳米级孔隙,目前有多种单因素和综合分类方案,以Kaczmarek的综合划分方案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案将泥晶形态和物性相结合。微孔的表征方法主要有流体侵入法、图像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法,并通... 碳酸盐岩微孔隙(简称微孔)是孔径小于50μm的微米-纳米级孔隙,目前有多种单因素和综合分类方案,以Kaczmarek的综合划分方案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案将泥晶形态和物性相结合。微孔的表征方法主要有流体侵入法、图像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法,并通过定性-定量组合实现对微孔的综合表征。微孔主要发育于泥晶-粉晶之间,原生沉积是微孔发育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微孔形成的关键,重要的成岩作用包括矿物的转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以及重结晶作用等。而泥晶体形态和排列方式决定微孔的空间几何结构,从而影响岩石的物理性质。随着对碳酸盐岩微孔认识的不断加深,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实例进行理论完善(包括微孔的分类、成因等),同时应用更先进的高精度微区测年、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数字岩心模型等表征技术,建立和完善微孔碳酸盐岩储层岩评价标准,以对中国大量发育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尤其是其微观特征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方法 成因机理 物性特征 成岩作用 沉积相 微孔 碳酸盐岩储层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成因机制及控藏模式
20
作者 唐丽 王文卓 +4 位作者 高明 龙国徽 唐相路 侯栗丽 郑洪扬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滩坝是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水下古隆起构造上的滩坝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尚待进一步揭示。通过岩心分析、镜下观察、井震解释等手段,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的古沉... 滩坝是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水下古隆起构造上的滩坝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尚待进一步揭示。通过岩心分析、镜下观察、井震解释等手段,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的古沉积环境,明确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沉积岩石特征,揭示了滩坝的形成机制,建立了滩坝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尕斯地区上干柴沟组(N1)水下古隆起构造主要发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2)研究区古地貌西北高、东南低,滩坝主要接受来自砂西-红柳泉的阿拉尔物源沉积,同时受到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发育大面积的滩砂体。(3)尕斯古隆起发育于新生代之前,且产生了大量断层,其滩坝砂体在平面上分布较广,砂体厚度小;在垂向上为旋回叠置分布,呈弯曲的“条带状”。(4)尕斯地区油气藏为古隆起、断层、滩坝砂体共同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隆起 滩坝 成因机制 控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