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甘油脂合成途径第一步酰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韩妮莎 丁硕 +5 位作者 郑月萍 魏琳燕 柯星星 刘宏波 刘娟 郑志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9-711,共13页
甘油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能量与信号转导、蛋白转运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GPAT)催化磷脂酸从头生物合成的第一步关键反应,... 甘油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能量与信号转导、蛋白转运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GPAT)催化磷脂酸从头生物合成的第一步关键反应,磷脂酸不仅是膜脂与中性三酰甘油的合成前体,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然而,目前仍不清楚植物中GPAT酶究竟由多少基因编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可简易且有效地鉴定此酶的方法。本文分析总结甘油脂生物合成及GPAT基因克隆与鉴定的研究进展;随后介绍GPATs的鉴定方法,特别是酵母遗传互补法的建立与运用;最后对甘油脂合成途径第一步反应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脂代谢 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 遗传互补 酶学分析 植物 酵母
下载PDF
五个3-酮脂酰ACP合成酶同源蛋白的功能鉴定 被引量:4
2
作者 马金成 邓丽婷 +2 位作者 童文华 朱磊 王海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7-895,共9页
大肠杆菌的FabB和FabF均具有长链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活性.除参与长链饱和脂酰链的延伸外,FabB还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之一,参与不饱和脂酰ACP的从头合成,最终生成顺-9-十六烯脂酰ACP.而FabF只能将顺-9-十六烯脂酰ACP延伸为顺-11... 大肠杆菌的FabB和FabF均具有长链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活性.除参与长链饱和脂酰链的延伸外,FabB还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之一,参与不饱和脂酰ACP的从头合成,最终生成顺-9-十六烯脂酰ACP.而FabF只能将顺-9-十六烯脂酰ACP延伸为顺-11-十八烯脂酰ACP,不参与不饱和脂酰ACP的从头合成.有研究表明,粪肠球菌、乳酸乳球菌、丙酮丁醇梭菌和茄科雷尔氏菌等细菌的FabF同源蛋白,具有类似大肠杆菌FabB和FabF的双功能.为证实该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本研究选取了枯草芽孢杆菌BsfabF、中华苜蓿根瘤菌SmfabF、霍乱弧菌VcfabF、铜绿假单胞菌PafabF1和PafabF2 5个同源基因进行功能鉴定,体外酶学分析表明,5个FabF同源蛋白均具有长链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活性,异体互补大肠杆菌CL28的脂肪酸组分分析显示,SmfabF、VcfabF、PafabF1和PafabF2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Ⅱ(FabF)活性,遗传互补大肠杆菌温度敏感突变株CY242和CY244的研究显示,仅有PafabF2编码的蛋白拥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Ⅰ(FabB)活性,能互补大肠杆菌fabB的突变.这表明不是所有的FabF同源蛋白均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Ⅰ和Ⅱ的双重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脂肪酸合成 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Ⅰ 3-酮脂酰ACP合成酶Ⅱ 遗传互补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OatA基因敲除菌株及其回补菌株的构建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晓静 冯世源 +2 位作者 杜崇涛 杨勇军 陈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15期2815-2819,共5页
目的: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Oat A基因敲除菌株及其回补菌株。方法:以p BT2为载体,构建金葡菌Oat A基因敲除质粒p BT2-△Oat A,经金葡菌RN4220修饰后电转入金葡菌USA300,利用p BT2载体对温度敏感的特点,在42℃多次传代,筛选出金葡... 目的: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Oat A基因敲除菌株及其回补菌株。方法:以p BT2为载体,构建金葡菌Oat A基因敲除质粒p BT2-△Oat A,经金葡菌RN4220修饰后电转入金葡菌USA300,利用p BT2载体对温度敏感的特点,在42℃多次传代,筛选出金葡菌Oat A基因敲除菌株。以p LI50为载体,构建p LI50-Oat A全基因回补质粒,电转入金葡菌RN4220,再次抽提后电转入敲除菌株△Oat A,获得基因回补菌株p Oat A。结果:成功构建基因敲除质粒p BT2-△Oat A,经RN4220修饰电转入USA300,经PCR及测序鉴定,获得了金葡菌Oat A敲除菌株△Oat A。经PCR及酶切鉴定,确认p LI50-Oat A回补质粒构建成功,通过金葡菌RN4220修饰后电转入敲除菌株△Oat A,获得基因敲除回补菌株p Oat A。结论:成功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Oat A基因敲除菌株及其回补菌株,为进一步研究金葡菌Oat A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OAT A 同源重组 基因敲除 基因回补
原文传递
酵母DNA修复基因RAD16温度敏感突变株的分离及人类互补基因的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应葆 韩云 孙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7-362,共6页
用PCR介导的基因重组法敲除酵母RAD16基因,用羟胺处理酵母RAD16基因表达质粒,获得RAD16基因突变库,并将其转化RAD16基因敲除的酵母细胞.用平皿复制法获得温度敏感突变株rad16-ts2,经互补试验证实,该突变表型为RAD16基因突变所致.将人cDN... 用PCR介导的基因重组法敲除酵母RAD16基因,用羟胺处理酵母RAD16基因表达质粒,获得RAD16基因突变库,并将其转化RAD16基因敲除的酵母细胞.用平皿复制法获得温度敏感突变株rad16-ts2,经互补试验证实,该突变表型为RAD16基因突变所致.将人cDNA表达文库转化rad16-ts2后筛选温度敏感拯救(rescue)表型,回收拯救表型酵母细胞中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所获得的人cDNA克隆为HLTF/Zbu1/SMACA3基因.比较分析显示,人类该基因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与酵母Rad16的同一性为32%,相似性则达50%.人HLTF/Zbu1/MACA3基因在HeLa细胞中过表达,可显著抑制过氧化氢损伤和UV照射诱导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D16温度敏感突变株 分离与鉴定 遗传互补
下载PDF
根瘤菌中的nodD基因及其与弗兰克氏菌(Frankia)中的类nodD基因的功能互补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荣基 柏学亮 +2 位作者 樊妙姬 刘涛 马庆生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91-297,共7页
根瘤菌可在几种豆科植物上成瘤,结瘤基因(nod基因)赋予这些细菌以寄主专一性的方式诱导瘤的形成。目前,已被鉴定的三类主要结瘤基因是:"公共"结瘤基因,如nodABC,这类基因是结瘤不可缺少的,并具有高度的结构和功能上... 根瘤菌可在几种豆科植物上成瘤,结瘤基因(nod基因)赋予这些细菌以寄主专一性的方式诱导瘤的形成。目前,已被鉴定的三类主要结瘤基因是:"公共"结瘤基因,如nodABC,这类基因是结瘤不可缺少的,并具有高度的结构和功能上的保守性;另一类是寄主专一性基因,这类基因具有种属或菌株的专一性,它们决定了细菌的寄主范围;最后一类是结瘤基因D(nodD),这类基因编码一类调节蛋白,并和植物分泌的酚类化合物一道起动其他结瘤操纵子的转录。一些根瘤菌种属只有一个拷贝的nodD基因,而另一些则可拥有三个拷贝之多。苜蓿根瘤菌(R.meliloti)中存在三个拷贝的nodD基因,其中的任何一个发生突变都以依赖于寄主的方式影响结瘤效果。在慢生型大豆根瘤菌(B.japonicum)中,nodD1突变菌株还可在大豆或其他豆科植物寄主上结瘤,只是稍往后推迟而已,nodD2基因对nodYABCSUIJ操纵子诱导的影响却很小,两个nodD拷贝突变后尚表现出结瘤活性。在只有一个nodD基因拷贝的根瘤菌种属中,如豌豆根瘤菌(R.leguminosarum)和茎瘤固氮菌(A.caulinodans)中,nodD突变后会导致菌株丧失结瘤能力。一般说来,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瘤基因 根瘤菌 弗兰克氏菌
原文传递
CRISPR/Cas9构建srtA基因敲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被引量:2
6
作者 蒋成辉 曾巧英 +3 位作者 王萌 潘阳阳 刘旭明 尚天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53-265,共13页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的srtA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分析其对菌株毒力的影响。设计3对srtA基因sgRNA,以pCasSA为载体,构建pCasSA-sgRNA质粒。经缺陷型金黄色葡萄球菌RN4220菌株修饰后,转入USA300中,检测p...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的srtA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分析其对菌株毒力的影响。设计3对srtA基因sgRNA,以pCasSA为载体,构建pCasSA-sgRNA质粒。经缺陷型金黄色葡萄球菌RN4220菌株修饰后,转入USA300中,检测pCasSA-sgRNA质粒的切割效率。扩增并融合srtA基因左右同源臂并将其插入pCasSA-sgRNA质粒中,构建敲除质粒pCasSA-sgRNA-srtA。敲除质粒经修饰,转入USA300中,筛选并鉴定获得srtA基因缺失株。比较分析srtA基因缺失后对USA300菌株生长,小鼠存活率、器官载菌量及其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差异。同时,以pLI50质粒为载体,构建回补质粒pLI50-srtA及回补株,验证不同菌株表型是否存在差异。经氯霉素筛选,获得2个基因缺失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srtA基因缺失后不影响USA300菌株的生长,但显著降低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心脏、肾脏载菌量及肾脏组织病变程度。经srtA基因回补后其功能得以恢复。成功建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菌株srtA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基因编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金黄色葡萄球菌 srtA基因 基因敲除 基因回补
下载PDF
水稻侧根突变体Oslrd2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克隆 被引量:2
7
作者 朱俊兆 陈宇杰 +5 位作者 吕沈阳 陈星月 杨愈之 郑文娟 朱世华 丁沃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5-543,共9页
侧根是水稻胚后发育的重要器官,具有吸收养分和稳固植株的作用。本研究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水稻Kasalath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水稻侧根突变体Oslrd2,对其进行了表型和遗传分析、图位克隆、候选基因测序及转基因互补验证。结果表... 侧根是水稻胚后发育的重要器官,具有吸收养分和稳固植株的作用。本研究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水稻Kasalath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水稻侧根突变体Oslrd2,对其进行了表型和遗传分析、图位克隆、候选基因测序及转基因互补验证。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Oslrd2幼苗期的苗高和根系伸长都受到明显抑制,侧根短且数量少。通过对侧根原基的亚甲基蓝染色和解剖观察,发现相较于野生型,Oslrd2的侧根原基数目降低,且原基和侧根的形态发生膨胀变形;其成熟期的株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也受到显著抑制。遗传分析表明,Oslrd2的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将突变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InDel 3与InDel 4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0 kb,该定位区间内包含一个编码α-微管蛋白的基因(LOC_Os11g14220)。测序比对发现,突变体Oslrd2中该基因编码序列(CDS)1176 bp处缺失了一个胞嘧啶(C),以及在1179 bp处的胞嘧啶(C)突变为腺嘌呤(A)。上述突变导致其氨基酸序列中第392位的天冬氨酸(D)变为谷氨酸(E),第393位的异亮氨酸(I)变为终止密码子TAA,翻译提前终止。通过遗传互补验证的转基因植株表型和逆转录PCR(RT-PCR)分析,证实突变体Oslrd2的表型变化是由该基因突变引起的。研究结果明确了OsLRD2基因在水稻根系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解析水稻侧根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根突变体 遗传分析 图位克隆 功能互补
下载PDF
水稻根系发育基因OsKSR7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佳琴 朱俊兆 +5 位作者 杨思学 诸周洁 姚婕 郑文娟 朱世华 丁沃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7-785,共9页
【目的】水稻根系是与地上部性状和产量密切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通过鉴定新的水稻根系发育相关基因,为深入解析水稻根系发育遗传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从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的水稻Kasalath突变体库中筛选... 【目的】水稻根系是与地上部性状和产量密切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通过鉴定新的水稻根系发育相关基因,为深入解析水稻根系发育遗传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从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的水稻Kasalath突变体库中筛选到1个根系发育缺陷的突变体Osksr7(Oryza sativa kasalath short root7)。通过溶液培养和田间种植,对该突变体进行苗期表型鉴定及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考察。将Osksr7分别与野生型籼稻Kasalath和粳稻Nipponbare杂交,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突变基因的图位克隆,对预测的候选基因进行测序验证。构建由35S启动子驱动OsKSR7的回复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突变体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转基因互补验证。【结果】与野生型相比,Osksr7幼苗期的主根、不定根、侧根和根毛的伸长都受到抑制,主根、不定根和侧根的长度分别只有野生型的33%、38.9%和35.3%,但不定根数有显著增加。农艺性状调查发现,Osksr7的株高、穗数、茎秆粗细、结实率、千粒重和剑叶长宽等性状都受到显著影响,其中,穗数和结实率的差异极显著,分别只有野生型的56.3%和37.3%。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Osksr7和籼稻Kasalath杂交的F1表型正常,F2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短根突变植株的分离比符合3﹕1,表明突变体Osksr7的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将突变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上IND1与IND2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43 kb的区间。在该区间有25个预测注释基因,候选基因测序比对发现,突变体Osksr7中的一个编码转运蛋白的基因LOC_Os11g24560第一个外显子上ATG后73 bp处的T突变为A,导致编码的第25位氨基酸由色氨酸突变为精氨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OC_Os11g24560是介导蛋白质从内质网(ER)运向高尔基体(Golgi)的COPII有被小泡的SEC23亚基在水稻中的同源基因。RT-PCR表明LOC_Os11g24560的表达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短根突变体 遗传分析 图位克隆 功能互补
下载PDF
人DNA修复基因hR24L参与细胞周期检定点调控 被引量:12
9
作者 朱应葆 韩云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研究酵母RAD24L基因功能,克隆人类同源物。方法:分离RAD24基因区域rad24L突变株,以人的cDNA表达文库转化突变株,筛选回复表型;大剂量X线照射观察细胞周期。结果:rad24L对紫外线敏感,从转化文... 目的:研究酵母RAD24L基因功能,克隆人类同源物。方法:分离RAD24基因区域rad24L突变株,以人的cDNA表达文库转化突变株,筛选回复表型;大剂量X线照射观察细胞周期。结果:rad24L对紫外线敏感,从转化文库后的回复表型中克隆出人类hR24L全长cDNA。结论:克隆的人类DNA修复基因hR24L,它能校正rad24L的突变表型,参与细胞周期检定点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调控 DNA修复基因 突变分析 细胞周期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a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 被引量:9
10
作者 Bo Liu Chuan Wang +1 位作者 Haihua Yang Huarong Ta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561-570,共10页
The whole-genome sequence of 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 an anaerobic thermophilic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the Tengchong hot spring in China, was completed in 2002. However, in vivo studies on the genes of this ... The whole-genome sequence of 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 an anaerobic thermophilic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the Tengchong hot spring in China, was completed in 2002. However, in vivo studies on the genes of this strain have been hindered in the absence of genetic manipul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establish such a system, the plasmid pBOL01 containing the replication origin of the T. tengcongensis chromosome and a kanamycin resistance cassette, in which kanamycin resistance gene expression was controlled by the tte1482 promoter from T. tengcongensis, was constructed and introduced into T. tengcongensis via electroporation. Subsequently, the high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ccurred when using freshly cultured T. tengcongensis cells without electroporation treatment, suggesting that T. tengcongensis is naturally competent under appropriate growth stage. A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for this strain was th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se important components, and this system was proved to be available for studying phys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 tengcongensis in vivo by means of hisG gene disrup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Gene disrup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原文传递
中国人着色性干皮病遗传互补组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墙克信 章扬培 +9 位作者 韩振波 由英 焦海燕 徐方 徐平 孙丽亚 霍正浩 彭亮 喻昭 M Ikenage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85-289,共5页
目的 建立中国人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 m entosu m , X P) 患者成纤维细胞株,分析其遗传互补组及分布。方法 对着色性干皮病患者成纤维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建株,采用放射自显影和细胞融合技术分析 X... 目的 建立中国人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 m entosu m , X P) 患者成纤维细胞株,分析其遗传互补组及分布。方法 对着色性干皮病患者成纤维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建株,采用放射自显影和细胞融合技术分析 X P 细胞互补组。结果 4 株 X P 细胞中,3 株属 C 组,1 株属 E 组, E 组 X P 细胞在中国人群中是第1 次发现。结论 综合已往报道的中国人 X P 细胞互补组7 例和本研究4 例,共计11 例,其中 C 组9例, F 组1 例, E 组1 例。说明中国人 X P C 组居多。而日本人 X P 细胞分布以 X P A 组居多, X P C 组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性干皮病 遗传互补组分析 细胞融合技术
原文传递
pBIFC-VN173-CXCR4和pBIFC-VC155-NT21MP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活细胞内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艳军 杨清玲 +1 位作者 陈昌杰 丁勇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9-526,共8页
目的:构建pBIFC-VN173-CXCR4和pBIFC-VC155-NT21MP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在活细胞内直接观察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和CD184)与CXCR4抑制性多肽的相互作用。方法:应用化学合成法获得巨噬细胞... 目的:构建pBIFC-VN173-CXCR4和pBIFC-VC155-NT21MP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在活细胞内直接观察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和CD184)与CXCR4抑制性多肽的相互作用。方法:应用化学合成法获得巨噬细胞炎症蛋白Ⅱ(viral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Ⅱ,vMIP-Ⅱ)N端21肽(N-terminal 21-mer peptide,NT21MP)编码的基因序列,克隆至经Kpn I和EcoRⅠ酶切的pBiFC-VC155中,筛选含有目标基因的正确克隆。利用RT-PCR扩增人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CXCR4全长基因后,T-A亚克隆至经Kpn I和EcoRⅠ酶切的pBiFC-VN173载体中。然后,经酶切鉴定及DNA测序分析2个基因是否正确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中。应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共转染pBiFC-VC155-NT21MP和pBiFC-VC155-CXCR4至细胞株COS-7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NT21MP与CXCR4在胞内的相互作用。结果:经DNA测序及同源性对比,证实pBiFC-VC155-NT21MP和pBiFC-VN173-CXCR4重组载体构建成功;基因片段与NCBI基因库vMIP-Ⅱ和CXCR4基因CDS序列同源性达99.9%。BiFC法观察NT21MP与CXCR4在细胞内结合出现的荧光信号,该信号分布细胞内。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应用BiFC技术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且在活细胞内检测到NT21MP与CXCR4的互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趋化因子/遗传学 趋化因子CXCL2 质粒 重组蛋白质类/遗传学 遗传载体 转染 遗传互补测验
下载PDF
拟南芥和油菜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的关键活性位点鉴定
13
作者 林怡馨 陈丹丹 +3 位作者 刘宏波 柯星星 郑月萍 郑志富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5-706,共12页
【目的】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PAT)催化三酰甘油(TAG)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1步酰化反应,TAG合成能力是油料作物的关键性状,但亦与人类肥胖症密切相关,了解GPAT结构与功能的内在关系对于这一性状的遗传或化学遗传调控至关重要。本研究旨... 【目的】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PAT)催化三酰甘油(TAG)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1步酰化反应,TAG合成能力是油料作物的关键性状,但亦与人类肥胖症密切相关,了解GPAT结构与功能的内在关系对于这一性状的遗传或化学遗传调控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鉴定调控植物GPAT活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运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了58个GPAT9突变基因,结合GPAT特异的酵母遗传互补法,剖析单一和多个氨基酸位点改变对GPAT9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通过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AtGPAT9和油菜Brassica napus BnGPAT9的19个氨基酸残基进行分析发现:AtGPAT9的N端6个磷酸化位点的单独突变(T10A、S11A、S13A、S28A、S30A和S31A)不能增强AtGPAT9在酵母异源表达时的活性。相反,其他6个位于酰基转移酶保守结构域外的氨基酸残基(85、114、119、230、237、322位)的改变能够显著影响GPAT9酶活性。发现这些氨基酸残基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例如,3个位点同时突变(Y85W/N119H/S237N)能使AtGPAT9活性大幅上升,加速酵母的生长并促进TAG的合成,表达这一突变酶的酵母中的TAG含量比表达野生型BnGPAT9的增加了45.7%。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14和237位磷酸化氨基酸残基对酰基转移酶活性产生负面效应,暗示植物GPAT9活性可能受磷酸化和非磷酸化机制调节。【结论】本研究获得了6个未经报道的关键GPAT酶活性调控位点,其中W85和H119是GPAT9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而L114、D230、N237和A322有利于维持GPAT9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油菜 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 结构与功能关系 定点突变 酵母遗传互补
下载PDF
Structure-Based Genetic Analysis of Hel308a in the Hyperthermophilic Archaeon Sulfolobus islandicus 被引量:1
14
作者 Xueguo Song Jinfeng Ni Yulong Shen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05-413,共9页
In archaea, the HEL308 homolog Hel308a(or Hjm) is implicated in stalled replication fork repair. The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s of Hjm homologs are well documented, but in vivo mechanistic information is ... In archaea, the HEL308 homolog Hel308a(or Hjm) is implicated in stalled replication fork repair. The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s of Hjm homologs are well documented, but in vivo mechanistic information is limited. Herein, a structure-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Hjm was performed in the genetically tractable hyperthermophilic archaeon, Sulfolobus islandicus. Results showed that domain V and residues within it, which affect Hjm activity and regulation, are essential and that the domain V-truncated mutants and sitedirected mutants within domain V cannot complement hjm chromosomal deletion. Chromosomal hjm deletion can be complemented by ectopic expression of hjm under the control of its native promoter but not an artificial arabinose promoter. Cellular Hjm levels are kept constant under ultraviolet(UV) and methyl methanesulfonate(MMS) treatment conditions in a strain carrying a plasmid to induce Hjm overexpres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jm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are tightly controlled, probably at the translation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aea Hel308a Replication fork regression genetic complementation Sulfolobus islandicus
原文传递
天花粉蛋白诱发人体免疫抑制中DQA1和DQB1等位基因的顺式互补受邻近DQ基因的调变
15
作者 周光炎 富赛里 +3 位作者 黄立东 林琳 陆佩华 范丽安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19-523,共5页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等位基因DQA1*0501和DQB1*0201以顺式和反式两种互补格局决定中药提取物天花粉蛋白诱发人体免疫抑制中CDS介导型性状的表达.研究工作进一步揭示其中的顺式互补受另一单元型上DQB1等位基因的调变.其中起正向调变...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等位基因DQA1*0501和DQB1*0201以顺式和反式两种互补格局决定中药提取物天花粉蛋白诱发人体免疫抑制中CDS介导型性状的表达.研究工作进一步揭示其中的顺式互补受另一单元型上DQB1等位基因的调变.其中起正向调变作用的等位基因是DQB1*0302,0303,0401,0601;发挥负向调变作用的等位基因是DQB1*0201,0501,0602.以上现象表明天花粉蛋白诱发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呈现十分复杂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花粉蛋白 免疫应答 遗传控制 DQ基因
原文传递
XPC Lys939Gln(A/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16
作者 崔静 谭辉 +2 位作者 姜雷 袁文臻 关泉林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597-602,共6页
目的 探讨着色性干皮病C(XPC)基因939氨基酸位点Lys/Gln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lsevier、SpringerVerlag、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 目的 探讨着色性干皮病C(XPC)基因939氨基酸位点Lys/Gln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lsevier、SpringerVerlag、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9月,收集有关XPC Lys939Gln(A/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进行关联强度评价,并进行亚组、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检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2 336例胃癌患者和3 502例健康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等位基因A比较,等位基因C可增加胃癌的风险(OR=1.09,95%CI为1.01-1.18,Z=2.12,P=0.034);与基因型AA相比,纯合子模型(CC)和显性模型(CC+AC)基因型可增加罹患胃癌风险(CC vs.AA:OR=1.19,95%CI为1.00-1.42,Z=2.00, P=0.046;CC+AC vs.AA:OR=1.12,95%CI为1.00-1.25,Z=2.03,P=0.042)。对研究人群和对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亚洲人群和社区来源的对照中,XPC Lys939Gln(A/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风险有关。亚洲人群中,C vs.A: OR=1.10,95%CI为1.01-1.20,Z=2.28,P=0.023;CC vs.AA:OR=1.21,95%CI为1.01-1.46,Z=2.02,P=0.043;CC+AC vs.AA:OR=1.13,95%CI为1.01-1.27,Z=2.11,P=0.035。社区来源的对照组中,C vs.A:OR=1.11,95%CI为1.01-1.21,Z=2.25,P=0.024;CC vs.AA:OR=1.23,95%CI为1.02-1.50,Z=2.12,P=0.034。结论 XPC Lys939Gln(A/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罹患胃癌的易感性有关。等位基因C、基因型CC和CC+AC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多态现象 遗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META分析 着色性干皮病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