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外译的生成性接受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云虹 胡陈尧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共7页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进程与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经由翻译在异域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但围绕翻译以及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仍存在需深入关注的事实与进一步澄清的认识。就根本而言,文学翻译是文本生...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进程与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经由翻译在异域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但围绕翻译以及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仍存在需深入关注的事实与进一步澄清的认识。就根本而言,文学翻译是文本生命的生成过程,文学接受则是文本生命生成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翻译始终面向读者,无论译介模式的确立,抑或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总是与读者的接受息息相关。据此,本文从文学翻译所具有的生成性本质出发,通过考察四大名著外译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指出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本身一样,始终处于不断更新与完善、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历程之中,并力求以历史、动态的目光深入揭示其阶段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 译介 接受 生成性
原文传递
侗族栖居之所的时空印痕与居所哲学观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泽忠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110,共7页
以蜚声海内外的侗族居所建筑为例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1)"积木以居"与"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2)居方之所的自我表征与造型物的圣化品格;(3)居所序列的审美特性与生存环境的生成性。讨论的目标是,基于"辨... 以蜚声海内外的侗族居所建筑为例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1)"积木以居"与"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2)居方之所的自我表征与造型物的圣化品格;(3)居所序列的审美特性与生存环境的生成性。讨论的目标是,基于"辨物居方"与"居安其所"的生态环境生成性与共创性这一本源性根由,分析居所序列与时空维度之间存在的哲学性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寨居所 时空印痕 辨物居方 生成性 哲学性
原文传递
生成论视域下劳动教育关照学生幸福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2
3
作者 童宏亮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3-9,共7页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对学生的幸福有所作为。既往研究从不同视角出发为幸福的实现提供了诸多可行方案,但它们并不是直接对标幸福本身,而是从间接的角度试图创造学生幸福的条件。既然幸福不是既定的,而是生成的,那么幸...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对学生的幸福有所作为。既往研究从不同视角出发为幸福的实现提供了诸多可行方案,但它们并不是直接对标幸福本身,而是从间接的角度试图创造学生幸福的条件。既然幸福不是既定的,而是生成的,那么幸福的言说方式应随之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幸福是什么”的言说方式理应转向“幸福意味着什么”的言说方式。幸福意味着人性得到肯定,意味着生命存在走向更完满,意味着主体对未来充满希望。基于此,劳动教育关照学生幸福的运行逻辑如下:首先,劳动教育通过肯定人性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幸福;其次,劳动教育通过走向生命完满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幸福;最后,劳动教育通过燃起未来希望的方式实现学生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学生幸福 生成论 人性 生命完满 未来希望
下载PDF
生成性思维视阈下的儿童教育理念探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济良 赵文慧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9年第4期11-19,共9页
个体生命特性是生命内在价值的主要体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生成性思维体现对个体生命之生成性的关注,具有关注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创造、尊重生命差异、强调生命关系的特点。面对"未成熟状... 个体生命特性是生命内在价值的主要体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生成性思维体现对个体生命之生成性的关注,具有关注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创造、尊重生命差异、强调生命关系的特点。面对"未成熟状态"的儿童,关注个体生命之生成性有助于遵循其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秩序,引导儿童追求幸福生活,符合儿童生命的成长诉求。生成性思维视阈下的儿童教育应关注儿童生命完整过程,帮助儿童实现生命觉醒;重视儿童生命创造,尊重儿童生命差异,对儿童饱含教育期待;基于主体间生命关系,引导儿童走向美好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性 儿童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成长
下载PDF
教育智慧生成特性的进一步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兴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28期11-13,共3页
教育智慧具有生成特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学生的爱以及反思能力是促使教师教育智慧内在生成的重要条件。主客融通的"审美境界"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植根的土壤;无功利的"审美境界"是产生真爱的源头;反思能力能够... 教育智慧具有生成特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学生的爱以及反思能力是促使教师教育智慧内在生成的重要条件。主客融通的"审美境界"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植根的土壤;无功利的"审美境界"是产生真爱的源头;反思能力能够促使个体的生命存在向着"审美境界"的层次提升。因此,始终注重自我精神境界的净化与提升是教师教育智慧得以生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智慧 生成性 审美境界
下载PDF
The Implications of Language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6
作者 胡公博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6期88-91,共4页
Integrating fields within and beyond linguistics,the CAS approach offers comprehensive insights that help define what language is,explain why language changes and reveal how language is acquired.Linguistic researches ... Integrating fields within and beyond linguistics,the CAS approach offers comprehensive insights that help define what language is,explain why language changes and reveal how language is acquired.Linguistic researches that appear to be unrelated can gain access to common grounds if they view language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which is historical,social and cognitive 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although CAS diverges from Generative Grammar,the values of Generative Grammar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and the two models should seek to complement one another in order to see the whole picture of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 nature of LANGUAGE LANGUAGE change LANGUAGE ACQUISITION generative GRAMMAR
下载PDF
美是一个动词——论美的生成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旭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05-108,共4页
自古以来的一些伟大美学命题总是从一种“动词”的意味中探讨美的本质与存在,美的存在具有一种生存论上的非现成性,也就是说美总处在一种不断的生成状态中。可以说,生成性是美的最高规定性,“生成”是美的本真的存在状态。
关键词 生成性
下载PDF
语法是生成的,兴趣是养成的——黄正德教授访谈录(英文)
8
作者 施今语 《国际汉语学报》 2018年第1期255-267,共13页
本文是对著名语言学家黄正德教授的访谈。黄正德教授首先讲述了自己的求学历程及如何走上语言学研究的道路,然后通过浅显易懂的比喻介绍了生成语法的基本思想,尤其是"Nature"和"Nurture"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环境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 本文是对著名语言学家黄正德教授的访谈。黄正德教授首先讲述了自己的求学历程及如何走上语言学研究的道路,然后通过浅显易懂的比喻介绍了生成语法的基本思想,尤其是"Nature"和"Nurture"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环境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黄教授还描述了乔姆斯基思想的哲学基础和不同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黄教授特别指出,无论学习什么学科,兴趣都是最重要的,并就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正德 生成语法学 自然和使然 哲学 语法教育 科学方法
下载PDF
句法—语用接口视角下话题的语法架构析论
9
作者 傅顺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25-134,共10页
主流生成语法Y—模式以句法为中心,采用句法—语义、句法—语音双接口模式。话题是语义解读上的概念,但话题的语用属性明显,如何在语法架构中处理这一性质是困难所在。学界基于句法与语用的互动方式,对Y—模式进行了不同取向的修正,形... 主流生成语法Y—模式以句法为中心,采用句法—语义、句法—语音双接口模式。话题是语义解读上的概念,但话题的语用属性明显,如何在语法架构中处理这一性质是困难所在。学界基于句法与语用的互动方式,对Y—模式进行了不同取向的修正,形成了句法(内)—语用接口分析、选择性特征分析、句法(外)—语用接口分析三种典型方案。这些方案各有优势,但解释力均有限,仍需进一步修正以构建更具普遍性的分析框架。汉语话题的丰富性为建构和检验话题的语法架构理论提供了一块“试金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 语法架构 生成语法 句法—语用接口 汉语话题 选择性特征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多维度探析
10
作者 任祥伟 《特立学刊》 2014年第3期58-61,共4页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阿基米德点,“实践”主要呈现了三个层面的内涵,即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存在、作为...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阿基米德点,“实践”主要呈现了三个层面的内涵,即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的前提性基础而存在,以及实践自身内在的生成性,这也体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里“新”的内涵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 人的存在 人类社会 生成性
下载PDF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人的异化危机及其反思 被引量:19
11
作者 谢俊 刘睿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124,共14页
Chat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是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研发并推出的一款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大型语言模型,该应用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掀起一场广泛且深刻的大讨论。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 Chat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是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研发并推出的一款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大型语言模型,该应用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掀起一场广泛且深刻的大讨论。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向有感情和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迈出了一大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被认为正在重塑着人和人类社会,人类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地表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人的异化,重塑人的交往、人的思维和人的劳动。信息时代人的异化问题的研究,需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分析人的异化现象,并为应对人工智能引发的危机寻找突破口。人的本质具有三重内涵,即交往、思维和劳动,交往是人的本质的独特体现,思维是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随着认知技术与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模拟能力,表现出对马克思所描述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确证,即人的创造物威胁着人的主体性发展。包括:人-机交往、数据化交往、数字化生存引发的人的交往异化;人机结合、依赖智能、机器生产带来“超越”的人、“弱化”的人、“虚无”的人;人与物、人自身的劳动异化等。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人的异化危机,亟须价值理性在智能时代的回归与复兴,亟须正确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与限度,亟须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因此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人的异化的反思,一是要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即认识到人工智能不过是人类的“新工具”、认识到“新工具”的与众不同、用好人工智能这个“新工具”;二是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与限度,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人的异化危机 价值反思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及其哲学意蕴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国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5,共6页
从“生成式的AI”或“生成式的人工智能”(AIGC)的角度看,需要关注“自然生成”“人工智能生成”“社会生成”或“伦理生成”之间的关联和区分。人工智能具有确定性与生成性,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being与becoming的沟通和统一。从传统意... 从“生成式的AI”或“生成式的人工智能”(AIGC)的角度看,需要关注“自然生成”“人工智能生成”“社会生成”或“伦理生成”之间的关联和区分。人工智能具有确定性与生成性,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being与becoming的沟通和统一。从传统意义上的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体现了重要的转换,但二者在本质上都关乎何为人的追问。人工智能所体现的理性具有非原创的意义,人所具有的理性推论能力作为人的本质,则具有原创性。相对于人而言,AI作为一种机器,归根到底还是属于“器”,只具有工具意义,不具有独立的人格,也难以获得伦理主体的地位。此外,人工智能主要表现为人的创造的一种结果,真正的原创意义上的智能只有人才具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原始的创造者,把人工智能看作比人更高级的动物,并不合乎事实。人工智能发展可以取代很多人的工作,这在本质上如同在近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机器不断取代手工操作,二者情形相近,原理也一致。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这也是人不断地走向人性化的社会、达到真正自由存在形态的一个环节或前提。科技的发展可以使我们对世界的细节、对某些方面越来越深化,但是总体上对世界的把握离不开哲学。另一方面,科学发展具有自主之性或惯性,后者需要哲学为其提供价值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的本质 价值
下载PDF
生成性人性观及其教育意蕴 被引量:11
13
作者 罗祖兵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25,共8页
不同的人性观对应着不同的教育。预成性人性观认为人生过程由其本质决定,它否定了人的丰富性、能动性和无限性。依据预成性人性观建构起来的教育强调按已有的规律和规则去塑造学生,结果使学生丧失了个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其实... 不同的人性观对应着不同的教育。预成性人性观认为人生过程由其本质决定,它否定了人的丰富性、能动性和无限性。依据预成性人性观建构起来的教育强调按已有的规律和规则去塑造学生,结果使学生丧失了个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其实,人的本质是生成的,即人在其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其本质。人的本质的生成性可以从管理学、现代哲学、哲学人类学不同角度得到说明。生成性人性观让我们看到,学生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因而教育应给学生提供多种可能,教育过程应具有生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性人性观 预成性人性观 教育意蕴 境遇性教育
原文传递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整体论的差别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传池 胡镜清 +1 位作者 江丽杰 许伟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1-365,共5页
在厘清整体论与还原论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辨析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整体论的特点。指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皆属于有边界的相对整体论范畴,其中中医学整体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流动变化中生成发展,属于生... 在厘清整体论与还原论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辨析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整体论的特点。指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皆属于有边界的相对整体论范畴,其中中医学整体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流动变化中生成发展,属于生成论基础上的整体论,同时也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而现代医学整体论是在传统解剖分析方法 (构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关注整体的空间结构,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整体论有生成整体论与构成整体论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论 生成论 构成论 还原论 天人合一 中医学 医学模式
原文传递
汉语关系从句的位置与关系结构的特点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宗利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在汉语关系结构中,从句的位置对于其性质有一定的要求,二者在表面上存在一种不完全对应关系。从句位置与关系结构的语义解释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关系结构的预设及其指称属性。文章在对两种关系进行归纳总结的... 在汉语关系结构中,从句的位置对于其性质有一定的要求,二者在表面上存在一种不完全对应关系。从句位置与关系结构的语义解释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关系结构的预设及其指称属性。文章在对两种关系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尝试在生成语法的框架内对其进行解释。文章认为,二者都是由关系结构的生成过程决定的。具体说来,生成过程的不同决定了关系结构内部结构的差异,从而引起内外从句结构在语义解释方面的差异,而从句与其他成分(数量词和指示代词)之间以及性质不同的从句之间的相对顺序则是这种结构差异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语法 关系从句 关系结构 位置 性质 语义差异
下载PDF
引譬连类——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生成思维论 被引量:5
16
作者 倪建林 沈心荷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40,共8页
吉祥,自古就是祈盼福善喜庆、事事顺意的祝吉之词。在我国,以"吉祥"祈盼为核心,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吉祥文化,凝结着民众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反映了吾国吾民的价值取向和幸福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吉祥,自古就是祈盼福善喜庆、事事顺意的祝吉之词。在我国,以"吉祥"祈盼为核心,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吉祥文化,凝结着民众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反映了吾国吾民的价值取向和幸福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文化的生成建立在原始神话思维的基础上,寄托着人类非理性的依赖心理,遵循的是象征类比的推理模式,亦即古人所谓"引譬连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往往是取其所需、武断任意、自我为中心的。今天,传统吉祥文化及其生成思维越来越显示出其诱人的魅力,体现了多种当代价值及无限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祥文化 生成思维 引譬连类 天人连类
原文传递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回归自然的合理性探析——基于先天认知视角的讨论
17
作者 王天健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0,共8页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介入教育的当下,仍有必要基于人类先天认知视角,对教育回归自然的合理性予以论证。从自然视角看,人类先天认知具有“自然必然性”与“自然价值性”,前者指向认知在物质载体、运行规律、边界局限上依赖于自然;后...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介入教育的当下,仍有必要基于人类先天认知视角,对教育回归自然的合理性予以论证。从自然视角看,人类先天认知具有“自然必然性”与“自然价值性”,前者指向认知在物质载体、运行规律、边界局限上依赖于自然;后者说明自然对人类教育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具有满足作用,其自身蕴含的创造力和规律性对人类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智能技术视角看,智能技术具有“被造性”和“工具性”。被造性指智能技术由人类制造,受人类支配的内在性;工具性指智能技术源于人类后天能力的延伸,本质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因此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先天的。最后,由人类认知的自然先天性以及智能技术的非先天性可知,未来教育仍需回到自然,促使“自然”与“智能”双向赋能。具体路径为:在教育活动中,以自然主体支配智能技术、以自然时空主导智能时空、以自然要素统合智能实践;同时,推动教育走向自然个性化、打造具有自然意蕴的泛在教育生态、推动由智能技术作为中介载体的教育性全球交互。最终在教育场域中发挥“自然”“智能”二者融通性的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自然教育 智能教育 先天认知 教育变革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在私法上的法律性质
18
作者 姚志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142,共16页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相关侵权诉讼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法律性质问题是核心争议点。法律性质的界定,关系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和责任,更与产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将人工智...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相关侵权诉讼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法律性质问题是核心争议点。法律性质的界定,关系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和责任,更与产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将人工智能服务界定为信息服务,在公法上要求服务提供者承担内容生产者责任,在私法上并未明确其法律性质。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在私法上的定性,现有的讨论集中于其是内容服务提供者还是技术服务提供者。根据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的特点,难以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定性为内容服务提供者、技术服务提供者或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权利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平衡,应该超越内容服务/技术服务的二元划分,在私法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进行重新定性。具体而言,应明确其为侵权责任法上的特殊责任主体,规定以专门的免责机制,有条件地免除其赔偿损失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 法律性质 私法 信息服务 避风港
下载PDF
教师专业知识的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飞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2-27,共6页
教师专业知识是标识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的核心依据,也是教师群体和个人获得专业身份和社会认同的根本所在。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理应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未来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应该侧重于建构生成性的教师专... 教师专业知识是标识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的核心依据,也是教师群体和个人获得专业身份和社会认同的根本所在。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理应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未来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应该侧重于建构生成性的教师专业知识观,并在其指导下,强化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知识 生成性教师知识观 师范性 课程体系
下载PDF
文艺学理论的改造与重塑
20
作者 冯毓云 《北方论丛》 2022年第3期94-105,共12页
21世纪文学理论重新兴起,但它不是重拾18世纪确立的、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基的文学艺术原则,而是要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诉求的文学理论,这就面临着文学理论改造的历史使命。文学理论的改造要破除理论的绝对性,建... 21世纪文学理论重新兴起,但它不是重拾18世纪确立的、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基的文学艺术原则,而是要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诉求的文学理论,这就面临着文学理论改造的历史使命。文学理论的改造要破除理论的绝对性,建构相对性,实现由“文学价值”的语义阐释转换为“文学价值的判断”;借鉴微观政治学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学术成果,实现大理论与小理论并存互补的态势;在文学理论概念的塑形与重组上,要破除单一性、精确性和恒定性,注重概念的历史性、反思性和生成性,回应社会现实和理论现实涌现出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阐释转向语用功能 大理论与小理论 文学概念的历史性与生成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