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 被引量:75
1
作者 杨华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6期19-34,共16页
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有着本质区别。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应该定位在都市之外的县域范围,包括县城、集镇与村庄的统一体。乡村振兴不是村庄振兴,它本质上是县域的全面振兴。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既能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 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有着本质区别。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应该定位在都市之外的县域范围,包括县城、集镇与村庄的统一体。乡村振兴不是村庄振兴,它本质上是县域的全面振兴。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既能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又能协调基础建设与全面振兴的辩证关系,还契合了农民渐进城镇化和半城镇化的特点,能够在人与资源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要有空间视野,不能把乡村振兴局限在村庄,也要有时间视野,不能把乡村振兴的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混同,搞急功近利式的乡村振兴。同时还要有辩证的视野,不能把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乡村振兴与村庄保底对立起来。城镇化与村庄保底都是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是县域内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代际分工 半工半耕 城乡融合 空心化
下载PDF
村庄地位竞争、进城策略与青年“啃老”常态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董帅鹏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19-25,35,共8页
农村"啃老"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学界多聚焦于消极的一面,忽视了其积极的功能与意义,缺乏对"啃老"常态化的理解。基于在苏南C镇的田野调查,发现在村庄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啃老"表现为一种具有发展... 农村"啃老"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学界多聚焦于消极的一面,忽视了其积极的功能与意义,缺乏对"啃老"常态化的理解。基于在苏南C镇的田野调查,发现在村庄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啃老"表现为一种具有发展性的积极意义,是实现家庭地位竞争的策略行动。父辈受"家庭"认同观念转变、村庄话语体系变革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实现等因素的影响,以既有情感又有理性的复杂心态积极主动融入子代家庭中,在一个"家"的范围内,将"啃老"逐渐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啃老” 代际家庭 代际分工 代际合力 地位竞争
下载PDF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东玲 王鹏年 +1 位作者 王艳艳 刘妍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79-95,共17页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提升家庭内生发展能力,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利用2014—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探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政策效果及作用机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提升家庭内生发展能力,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利用2014—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探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政策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够通过促进老年人操持家务、隔代照顾和促进青年劳动力外出就业缓解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按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边际效果特征,农户群体可被划分为有效型、抑制型与无效型三种,且在样本期间内抑制型农户减少,无效型农户增多。另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仅对于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较高的农户有显著的作用效果,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够阻断返贫以及抑制长期性贫困。因此,为有效缓解农户多维贫困,应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作模式和提升养老金待遇水平,以及构建多元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相对贫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贫困长效治理 家庭代际分工
下载PDF
中国老人农业的生成逻辑、现状探析与发展路径
4
作者 宋伟 王世明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第7期26-31,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乡二元结构、“半工半耕”家计选择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共同作用下,逐步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人农业现象。中国老人农业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缓解了老年农民养老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乡二元结构、“半工半耕”家计选择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共同作用下,逐步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人农业现象。中国老人农业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缓解了老年农民养老压力。但当前中国老人农业也面临着突出问题,中国老人农业对农业技术的应用具有相对排斥性,农民市民化影响中国老人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增加中国老人农业的挑战性。正视和关照中国老人农业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新平原型老人农业经营方式和探索山地型老人农业合理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老人农业 农村老年人 “退休”农民工 代际分工 自我养老
下载PDF
The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Working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5
作者 Yang Hua Wu Lingwe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3期101-122,共22页
The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working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is a key phenomenon supporting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inter-gene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current half... The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working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is a key phenomenon supporting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inter-gene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current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working structure has given birth to the elderly agriculture and mainstay agriculture, the latter of which has gone out of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and to some extent changed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ecoming a key direc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uch a structure has also shaped the "new three-generation family" and facilitated the expansion of middle-income rural groups. While supporting long-term farmers in rural China, it also paves the way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This struc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na. Therefore, this structure is a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which concerns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and livelihood patterns. Meanwhile, it is also a rural political structure, village structure and family structure. Through development and refinement, the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working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has far extended the scope of a descriptive concept. As a dominant variable, the structure, along with its derivatives, through 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 can establish logical relationships and an interpretation chain among a variety of major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phenomena in rural China. Therefore, it can expect to be constructed into an analyticity-oriented mid-level conce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structure half-industrial and half-agricultural inter-gener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new three-generation family middle-income group
下载PDF
基于工资的人力资本度量:从微观个体到宏观总量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海峥 苏妍 +1 位作者 熊咸芳 许伊婷 《计量经济学报》 2021年第3期518-540,共23页
从微观个体的人力资本到宏观经济体人力资本总量,不仅存在人力资本度量的内涵问题,同时受到不同技能劳动力加总方式的影响.本文从总量生产函数出发,基于体现劳动效率的个体劳动力工资的人力资本度量指标,构建了由个体层面到宏观层面相... 从微观个体的人力资本到宏观经济体人力资本总量,不仅存在人力资本度量的内涵问题,同时受到不同技能劳动力加总方式的影响.本文从总量生产函数出发,基于体现劳动效率的个体劳动力工资的人力资本度量指标,构建了由个体层面到宏观层面相互融合的人力资本度量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三种基于工资的人力资本度量方法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即效率单元、广义人力资本、及国际广泛使用的Jorgenson-Fraumeni(J-F)人力资本度量.效率单元主要通过相对工资体现不同技能层次劳动力的相对质量,广义人力资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不同技能劳动力间的相互作用.与相对工资的度量不同,J-F人力资本是以个人终身收入的实际值来度量,因此受到劳动力生命周期内人力资本动态变化的影响.然后我们利用中国数据计算了我国从1985年到2018年的相应三种人力资本度量结果并比较分析其动态差异,并且我们分别计算这三种人力资本度量指标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要素解释力.研究发现,由于不同人力资本度量指标所反映的内涵不同,其描述的发展动态及对经济发展的解释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度量 效率单元 广义劳动力分类法 J-F终身收入法 生命周期人力资本动态
原文传递
新产业集聚论:知识资本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曲振涛 李松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共12页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呈现的是报酬递减的规律,而知识作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要素,具有报酬递增的优势。本文引入广义知识资本的概念,将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从知识存量与知识转化能力方面提出了"...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呈现的是报酬递减的规律,而知识作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要素,具有报酬递增的优势。本文引入广义知识资本的概念,将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从知识存量与知识转化能力方面提出了"知识资本-分工-集聚"循环累积的关联机制,从知识资本视角对产业集聚的生成机制进行了重新诠释,并指出了新常态下中国产业集聚的基础与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知识资本 产业集聚 内生增长机制 分工
下载PDF
分工、交换与“广义价值论”
8
作者 王佳菲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从学术逻辑上看,自称为第四大价值理论体系的"广义价值论",实际上是将若干相互矛盾的价值理论和分工交换理论混合在一起再加以数学包装的产物,而在运用数理分析工具时又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其数理推导中的随意与误用之处充分表... 从学术逻辑上看,自称为第四大价值理论体系的"广义价值论",实际上是将若干相互矛盾的价值理论和分工交换理论混合在一起再加以数学包装的产物,而在运用数理分析工具时又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其数理推导中的随意与误用之处充分表明,即便是以"可变分工体系"、"线性生产可能线"等多个违背分工与交换的现实的假设作为前提,这一理论依然自相矛盾而无法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理论 广义价值 分工与交换 比较利益 数理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