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例家系报道及DSRAD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崔勇 王军 +6 位作者 杨森 高敏 陈建军 严开林 肖风丽 黄薇 张学军 《食品与药品》 CAS 2005年第11A期46-49,共4页
目的报道1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并对家系成员的DSRAD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PCR扩增该家系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DSRA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测序,以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患者DSRAD基因的第14外显子338... 目的报道1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并对家系成员的DSRAD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PCR扩增该家系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DSRA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进行DNA测序,以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患者DSRAD基因的第14外显子3388碱基发生了一个T→C的杂合突变,导致第1130位半胱氨酸被精氨酸替代,该区域可能存在DSRAD基因的脱氨基酶。家系中健康对照个体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存在DSRAD基因的特异性突变,该突变引起编码蛋白功能缺陷,导致出现皮肤色素异常的临床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DSRAD基因 突变
下载PDF
Clinical phenotypes,ALK1 gene mutation and level of related plasma proteins in Chinese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广森 易彦 +3 位作者 彭宏凌 申建凯 谢鼎华 贺湘波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08-812,共5页
Background We determined the diagnosis of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s (HHT) in a suspected HHT family,identified ALK1 gene mutation and established a gene diagnosis method of HHT. The level of related plasma... Background We determined the diagnosis of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s (HHT) in a suspected HHT family,identified ALK1 gene mutation and established a gene diagnosis method of HHT. The level of related plasma protein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and thrombomodulin) were also analyzed.Methods Bleeding history and family history were collected; Dilatant nasal mucosal capillaries in proband were observed under nasal cavity endoscope; exons 3,7,8 of ALK1 gene in proband and her family members were amplified with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the PCR products were analyzed.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plasma TGF-β1 and TGF-β2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Plasma thrombomodulin (TM) level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Results Of all family members,four had epstaxis,two had evident telangiectases on skin or mucosa. Gene scree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C to T substitution at position 1231 in exon 8 of ALK1 gene (CGG→TGG) existed in proband,her affected brother and their father. The mutation did not exist in proband’s sister-in-law and nephew. Plasma TGF-β1 concentrations in the affected HHT was 20538,17194,13131 pg/ml,while that of normal control and unaffected family members was 15950,20297,12836 pg/ml,respectively. Plasma TGF-β2 in HHT patients was 14502,9550,10592 and that of normal controls 8579,20297,7680 pg/ml respectively. Level of plasma TM was in HHT subject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normal subjects.Conclusions Chinese HHT individuals have mutant ALK1 gene,a C1231T variation on exon 8 of ALK1 is responsible for HHT clinical phenotypes in this family. ALK1 gene analysis,together with special clinical phenotypes and family history,provides a reliable method in diagnosing HHT. In affected HHT subjects,plasma TGFβ levels were not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rmal subject; while plasma TM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subjects. The significance and mechanism remain to be elucid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 1 gene.mutation. thrombomodulin.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原文传递
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情况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史超君 苏雁华 +1 位作者 高玉娟 孙嘉悦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69-1774,共6页
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ore binding factor-acute myeloid leukemia, CBF-AM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预后相比正常及其他异常核型白血病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易复发。研究发现此类白血病存在附加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预后有提示作... 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ore binding factor-acute myeloid leukemia, CBF-AM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预后相比正常及其他异常核型白血病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易复发。研究发现此类白血病存在附加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预后有提示作用,且CBF-AML患者常伴有一个甚至多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其中酪氨酸激酶传导通路、表观遗传修饰基因和肿瘤抑制相关基因的突变发生率较高。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早期发现并做出相应的诊断及分层对CBF-AML患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针对这些基因的靶向治疗或与化疗联合治疗可改善CBF-AML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突变 临床特征 预后 治疗
下载PDF
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房耀维 范琳 +1 位作者 牛艳芳 张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3年第2期158-161,共4页
工业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工业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 工业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工业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微生物 研究进展 遗传学 育种方法 基因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现代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新标记物 被引量:19
5
作者 岳莉莉 齐义鹏 《生物工程进展》 CSCD 1997年第4期40-45,共6页
从多管水母属Aequorenvicturia分离出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因其特有的生物化学性质及该基因在异源细胞内的表达产物亦能产生强烈的绿色荧光,使其在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 多管水母 绿色荧光蛋白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基因突变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董承良 邓昌彦 《黄牛杂志》 1998年第3期49-52,共4页
基因未知突变检测在生物学各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特别是人类遗传性疾病的未知突变检测及诊断。本文综述了目前使用较多的基因未知突变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特别是直接测序法(DS)、错配的化学切割分析(CCM)、单链构... 基因未知突变检测在生物学各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特别是人类遗传性疾病的未知突变检测及诊断。本文综述了目前使用较多的基因未知突变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特别是直接测序法(DS)、错配的化学切割分析(CCM)、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核糖核酸酶切法(RNas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等的进展,综合评价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便于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未知突变 检测 检测技术
下载PDF
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缺陷变异株的制备 被引量:15
7
作者 茅凌翔 朱超望 +1 位作者 许化溪 黄新祥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为深入研究伤寒沙门菌调节因子phoP的功能,制备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缺陷变异株。方法:根据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序列,设计PCR特异性引物,并在5′末端加接酶BglII位点,PCR扩增phoP基因上、下游片段后,用BglII消化,再定向连接成phoP基... 目的:为深入研究伤寒沙门菌调节因子phoP的功能,制备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缺陷变异株。方法:根据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序列,设计PCR特异性引物,并在5′末端加接酶BglII位点,PCR扩增phoP基因上、下游片段后,用BglII消化,再定向连接成phoP基因的缺损性同源性核苷酸片段。将此片段胶回收后并导入自杀质粒pG-MB151的BamHI位点,将阳性质粒用电转化导入伤寒沙门菌野生株,进行同源重组。用PCR观察重组现象,将完全重组的菌株作为phoP基因的缺陷变异株,并通过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加以确定。结果:PCR及序列分析证实,缺陷变异株的phoP基因缺失297个碱基。结论:成功构建伤寒沙门菌phoP基因缺陷变异株,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伤寒沙门菌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沙门菌 PHOP 基因缺陷变异 同源重组
下载PDF
应用限制性酶谱分析法快速检出Wilson病基因突变热点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柠 吴志英 +1 位作者 林珉婷 慕容慎行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建立Wilson病(WD)基因突变热点的快速检出方法,并探讨其在WD临床可疑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PCR扩增我国WD基因的突变热区──第8号和12号外显子,分别以限制性内切酶MspI和TaiI消化扩增产物,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得出相应... 目的建立Wilson病(WD)基因突变热点的快速检出方法,并探讨其在WD临床可疑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PCR扩增我国WD基因的突变热区──第8号和12号外显子,分别以限制性内切酶MspI和TaiI消化扩增产物,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得出相应限制性酶切图谱并进行分析。56例非同源家系的WD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进行了该项检测。其中44例同时进行这两个外显子的测序检测。结果37.5%(21/56)的WD患者在第8号外显子检测到Arg778Leu/Gln点突变,其中12例为纯合点突变,9例为杂合点突变,染色体突变频率为29.5%(33/112)。16.1%(9/56)的患者在第12号外显子检测到Thr935Met点突变,均为杂合点突变,染色体突变频率为8.0%(9/112)。结果与测序相符。结论采用限制性酶谱分析法可准确检出WD基因最常见的两个突变点,有助于对临床可疑患者进行诊断。并具有简便快速、结果清晰可靠、不需用同位素等优点,易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突变 限制酶图谱法
原文传递
1例新的弱D型的鉴定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筱莹 庄乃保 +2 位作者 徐红先 何颖军 邵超鹏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2年第2期103-106,109,共5页
目的分析1例新的Rh血型弱D型个体的RHD等位基因及其红细胞D抗原表位。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Rh血型D、C、c、E和e抗原表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确认D抗原,并分析D抗原表位;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RHD基因,... 目的分析1例新的Rh血型弱D型个体的RHD等位基因及其红细胞D抗原表位。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Rh血型D、C、c、E和e抗原表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确认D抗原,并分析D抗原表位;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RHD基因,然后分析RHD编码区全长序列,并检测RHD杂合型。结果血清学显示该个例为D抗原弱表现型,Rh因子为D+C+c+E-e+,PCR-SSP检测RHD基因显示与正常Rh(D)阳性对照相同。RHD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第9外显子存在1 212C>A碱基突变,其余外显子序列则与正常RHD基因一致(GenBank EF103573),RHD合子型鉴定为RHD+/RHD-杂合型,提示该个体基因型为CDe/cde。红细胞D抗原表位分析显示其具有基本完整D抗原表位。结论该个例为RHD1 212C>A碱基突变形成弱D7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抗原 RHD基因 碱基突变 基因型 弱D型
下载PDF
天津地区汉族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突变热区的检测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鹏 张本恕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213-215,共3页
目的:检测天津地区汉族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ATP7B基因的突变热区。方法:对91名HLD患者和80名对照人群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ATP7B基因8号和14号外显子,扩增产物分别进行MspI酶切反应和SSCP分析,异常者... 目的:检测天津地区汉族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ATP7B基因的突变热区。方法:对91名HLD患者和80名对照人群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ATP7B基因8号和14号外显子,扩增产物分别进行MspI酶切反应和SSCP分析,异常者进一步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在91名HLD患者中,66人存在8号外显子Arg778Leu纯合或杂合突变,而对照组未检出此突变;14号外显子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突变。结论:Arg778Leu是天津地区汉族HLD患者的高频突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 突变 外显子
下载PDF
湖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分离株的性状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勇 张礼璧 +3 位作者 张红 祝双利 张帆 侯晓辉 《中国计划免疫》 2002年第6期306-309,共4页
1 997~ 2 0 0 1年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单型脊髓灰质炎(脊灰 )毒株 85株 ,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酶切片长度多态性分... 1 997~ 2 0 0 1年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单型脊髓灰质炎(脊灰 )毒株 85株 ,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酶切片长度多态性分析 (RT PCR RFLP)方法进行型内鉴定 ,全部为疫苗相关株。对其中从“零”剂次免疫患儿、有残留麻痹患儿和一些其他相关的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灰病毒进行了VP1区和 3D区的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 :在脊灰Ⅱ型毒株中 ,绝大多数毒株在VP1区的核苷酸中第 2 90 9位位点发生突变 ,导致第 1 4 3位氨基酸由Ile变为Asn或Thr。在脊灰Ⅱ型毒株中 ,广泛存在着型间重组现象。在重组病毒中 ,以Ⅱ型与Ⅲ型病毒的重组为主 ,占 90 %。从AFP病例及健康儿童中 ,从有残留麻痹患儿及无残留麻痹患儿的粪便标本中 ,都能分离到重组株 ,说明重组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重组发生的位点在核苷酸的不同位置 ,重组的形式又具有多样性。通过对湖南省毒株的碱基突变和重组的研究表明 ,在湖南省 1 997~ 2 0 0 1年的分离株不支持隔年传播 ,只在局部地区某一年内可能发生有限的循环。通过加强口服脊灰疫苗的免疫 ,提高免疫覆盖率 ,可以阻止疫苗相关病毒局限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病毒 核苷酸序列分析 基因点突变 型间重组 AFP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直厚 王涛 +3 位作者 孙圣刚 童萼塘 彭海 刘红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研究 Parkin基因缺失在早发性和晚发性帕金森病 (P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探讨其在不同亚型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 6 3例 PD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D组。以提取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 ,扩增 Parkin基因 2~ 5号外显... 目的 研究 Parkin基因缺失在早发性和晚发性帕金森病 (P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探讨其在不同亚型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 6 3例 PD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D组。以提取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 ,扩增 Parkin基因 2~ 5号外显子 ,然后行琼脂糖电泳 ,观察外显子的缺失分布。结果  6 3例 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 2、4缺失各 1例 ,外显子 3缺失 2例 ,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 PD组。结论  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可能是我国早发性 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PARKIN基因 缺失突变
下载PDF
中国人WD基因第14和18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志英 王柠 +1 位作者 慕容慎行 林珉婷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了解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disease,WD)基因第14和18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与国外报道的这两个外显子的高突变频率进行比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PCR-SSCP)结合DNA测序... 目的了解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disease,WD)基因第14和18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与国外报道的这两个外显子的高突变频率进行比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PCR-SSCP)结合DNA测序技术,对44例无亲缘关系的WD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进行突变检测。结果一例患者在14号外显子发生了Arg1041Pro(3121G→C)纯合错义突变,另一例患者在18号外显子发生了Asn1270Ser(3809A→G)杂合错义突变。结论Arg1041Pro为未报道过的新型错义突变,Asn1270Ser突变与国外报道一致。但均未呈热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错义突变 DNA序列测定 WD基因
原文传递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G487A突变型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蒋玮莹 杜传书 +4 位作者 陈路明 郭茹琴 卢桂森 段山 林群娣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518-520,共3页
目的 鉴定中国白族和傣族人群中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G487A 基因突变型,为少数民族G6PD缺乏症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为研究分子进化、民族起源及迁移提供遗传学资料。方法 对云南白族、傣族、汉族及广西汉... 目的 鉴定中国白族和傣族人群中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G487A 基因突变型,为少数民族G6PD缺乏症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为研究分子进化、民族起源及迁移提供遗传学资料。方法 对云南白族、傣族、汉族及广西汉族的G6PD缺乏症患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RE)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 及DNA序列分析。结果 首次在白族及傣族人群中发现G6PDG487A基因突变型。66 例白族患者中发现6 例,52 例傣族患者中发现1 例G487A 突变;检查46 例广西汉族患者未发现该突变。G6PDG487A基因突变型的个体在无诱因作用时,其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结论 G6PDG487A 基因突变型多属G6PD 缺乏症临床Ⅲ型;该突变型是汉族、白族和傣族共同具有的基因突变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齐霁 马跃 +2 位作者 李敏 袁大军 曾定尹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70-472,共3页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eNOS基因外显子 7G894T位点设计引物 ,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目的片段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目的片段 ,琼脂糖凝胶电泳 ,紫外透射分析仪...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eNOS基因外显子 7G894T位点设计引物 ,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目的片段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目的片段 ,琼脂糖凝胶电泳 ,紫外透射分析仪检测 ,计数 10 7例AMI病人及 81例健康者基因型及突变基因频率 ,通过χ2 检验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eNOS基因外显子 7的 894位点有 3种基因型 :GG、GT、TT。AMI组 10 7例中2 5例发生G894T突变 ,纯合子TT 9例 ,杂合子GT 16例。对照组 81例中 13例发生G894T突变 ,均为杂合子。两组等位基因纯合子突变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x2 =5 4 2 9,P <0 0 5 ,两组等位基因总突变率 (纯合子 +杂合子 )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x2 =1 5 2 9,P >0 0 5。结论 eNOS基因 894位点TT型突变与AMI发病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型 一氧化氮合酶 基因多态性 急性心肌梗死 相关性
原文传递
p16,p15基因在多种原发恶性肿瘤与肿瘤细胞株中存在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倩 陶勇浩 李川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98-202,共5页
由于多种肿瘤细胞株存在p16、p15基因的缺失与点突变,而p16、p15蛋白本身又能抑制CDK4、CDK6的活性,阻止细胞增生,为了确定p16、p15基因在原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应用多重PCR、SSCP... 由于多种肿瘤细胞株存在p16、p15基因的缺失与点突变,而p16、p15蛋白本身又能抑制CDK4、CDK6的活性,阻止细胞增生,为了确定p16、p15基因在原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应用多重PCR、SSCP分析及直接DNA序列测定技术检测分析了357例原发肿瘤、29个肿瘤细胞株、91例散发的多发性肿瘤患者及具有家族性肿瘤高发倾向的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标本,61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原发恶性肿瘤组织中p16、p15基因缺失的频率明显低于肿瘤细胞株;p16、p15基因缺失的检出率随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而异;基因缺失的范围较大,通常累及p16和p15两个基因;p16基因编码区的点突变在本组肿瘤中罕见;某些肿瘤如膀胱癌、肾癌尽管存在9p21-p22的LOH,但却未检出有p16及p15基因缺失或点突变。为肿瘤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基因 基因缺失 肿瘤细胞株
原文传递
PCR-SSCP检测肺癌细胞p53基因点突变 被引量:6
17
作者 毕向军 彭朝晖 +3 位作者 李金翰 杨光彩 徐湘民 王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75-478,共4页
应用溴化乙锭(EB)染色的PCR-SSCP技术对10例非小细胞性肺癌组织标本p53基因外显子5~8进行分析,其中1例在外显子5~6;1例在外显子7;2例在外显子8发现异常电泳带.对1例经SSCP检测异常的p53基因进... 应用溴化乙锭(EB)染色的PCR-SSCP技术对10例非小细胞性肺癌组织标本p53基因外显子5~8进行分析,其中1例在外显子5~6;1例在外显子7;2例在外显子8发现异常电泳带.对1例经SSCP检测异常的p53基因进行核酸序列分析,发现第280位密码子由AGA变成ACA,其编码的氨基酸由丝氨酸变成半胱氨酸.结果证实:非小细胞性肺癌与p53基因突变有关;EB法PCR-SSCP技术是一种简便、可靠的点突变检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53基因
下载PDF
Gene m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in a pedigree in China 被引量:6
18
作者 葛坚 卓业鸿 +2 位作者 郭彦 明文玉 银巍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5,共3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a Guangzhou (GZ 1) pedigree with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 Methods DNA fragments of the trabecular meshwork inducible glucocorticoid re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a Guangzhou (GZ 1) pedigree with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 Methods DNA fragments of the trabecular meshwork inducible glucocorticoid response protein (TIGR) gene from 4 typical POAG patients and 2 normal subjects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e amplified PCR fragment was cloned into a pT Adv vector, and direct sequencing was carried out on an ABI 373 automated DNA sequencer using dye terminator chemistry to detect the mutation Results The TIGR gene mutation was identified in the selected subjects of this pedigree This mutation is a “C to T” transition at position 370, different from that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equivalent to the position change found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familial POAG No mutation was found in the TIGR gene fragment in 2 normal subjects of the pedigree Conclusions These preliminary result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POAG by the TIGR gene mutation, and into the underlying action of the different mutations in oriental and western peo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becular meshwork inducible glucocorticoid response protein gene mutation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原文传递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基因的改变 被引量:6
19
作者 武玉东 吴海 +1 位作者 马腾骧 吴长利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明确p16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改变。方法采用Southern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甲基化分析技术分别检测5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基因的缺失、突变及5′CpG岛甲... 目的明确p16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改变。方法采用Southern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甲基化分析技术分别检测5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基因的缺失、突变及5′CpG岛甲基化。结果5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11例(2115%)存在p16基因的缺失;仅1例肿瘤于p16基因外显子2出现点突变;19例(36.5%)肿瘤发现p16基因5′CpG岛甲基化。结论基因的缺失和5′CpG岛甲基化是p16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失活的主要机制。p16基因缺失多见于早期、高分化的肿瘤,而5′CpG岛的甲基化多见于晚期、低分化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P16基因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两个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家系NOTCH3基因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启英 李雯雯 +6 位作者 周亚芳 易芳 王建锋 胡雅岑 姚凌雁 周琳 许宏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6-820,共5页
目的分析两个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eortieal infarct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家系NOTCH3基因的突变情况,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 目的分析两个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eortieal infarct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家系NOTCH3基因的突变情况,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个临床疑诊为CADASIL家系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对先证者和家系成员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NOTCH3基因测序,对发现的突变用PolyPhen-2、SIFT等软件进行功能预测,以明确其致病性。结果两个家系的先证者均为中年起病,临床表现为反复脑缺血性发作、认知功能损害等,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和广泛的脑白质疏松。DNA测序显示先证者1存在NOTCH3基因第3外显子c.328C〉T(p.Arg110Cys)杂合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先证者2存在NOTCH3基因第6外显子c.1013G〉C(P.Cys338Ser)杂合突变,尚未见报道。在100名健康对照者中未检测到上述杂合突变。功能预测分析表明c.1013G〉C杂合突变可能对NOTCH3的编码蛋白产生重要的影响。结论两个家系的CADASIL病均由NOTCH3基因突变所致,其中NOTCH3基因第6外显子c.1013G〉C(P.Cys338Ser)杂合突变为cADASIL新的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NOTCH3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