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Zn、Cu和Hg对基因重组发光菌的综合毒性及其联合效应 被引量:8
1
作者 周上洋 赵建亮 +1 位作者 黄国勇 应光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37,共5页
分析了3种常见重金属(Zn^(2+)、Cu^(2+)、Hg^(2+))对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的单一毒性和不同质量浓度比条件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oxic Unit)、Marking相加指数法(Additional Index)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 分析了3种常见重金属(Zn^(2+)、Cu^(2+)、Hg^(2+))对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的单一毒性和不同质量浓度比条件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oxic Unit)、Marking相加指数法(Additional Index)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ure Toxicity Index)来评价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Zn^(2+)、Cu^(2+)和Hg^(2+)3种重金属离子对发光细菌的15 min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4.24、5.99、2.27 mg/L.多元重金属离子混合体系主要呈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上述重金属联合毒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复合污染控制和生物毒性测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发光菌 单-毒性 联合毒性
下载PDF
基因重组发光菌应用于环境样品毒性的测试 被引量:2
2
作者 方贵桢 胡立新 +2 位作者 黄国勇 赵建亮 应光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67,共8页
选取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和费氏弧菌为试验生物,采用急性毒性微孔板法,发光抑制率为测试指标,分别用锌离子、汞离子作为阳性对照,研究8种重金属分别对基因重组发光菌和费氏弧菌产生的生物毒性,结果显示:锌离子毒性小、... 选取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和费氏弧菌为试验生物,采用急性毒性微孔板法,发光抑制率为测试指标,分别用锌离子、汞离子作为阳性对照,研究8种重金属分别对基因重组发光菌和费氏弧菌产生的生物毒性,结果显示:锌离子毒性小、稳定性高、变异系数小,更适合作为阳性对照.利用基因重组发光菌比较了离子液体和有机溶剂的生物毒性效应,同等条件下的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基因重组发光菌半数效应质量浓度(EC50)比费氏弧菌高,灵敏度更高;在铜离子、锰离子、铁离子和镉离子的毒性作用下,作为受试生物,基因重组发光菌的灵敏度显著高于费氏弧菌(EC50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离子液体对基因重组发光菌的毒性显著高于有机溶剂.综上所述,基因重组发光菌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毒性检测可行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发光菌 毒性测试 半数效应质量浓度
下载PDF
应用转LUX报告基因重组发光菌监测评价DNA损伤毒性污染物
3
作者 黄新新 何苗 +4 位作者 何宇平 杨娟 郭德华 蔡强 吴頔 《检验检疫学刊》 2017年第6期1-4,共4页
为研究对DNA损伤污染物MNNG、MMC特异性响应作用,构建2株分别含有PUCD-uvr A、PUCD-alk A载体的重组发光菌THSH1711及THSH1712。uvr A、alk A PCR产物经双酶切后与PUCD615载体连接,测序结果表明,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UCD615的多克隆位点,... 为研究对DNA损伤污染物MNNG、MMC特异性响应作用,构建2株分别含有PUCD-uvr A、PUCD-alk A载体的重组发光菌THSH1711及THSH1712。uvr A、alk A PCR产物经双酶切后与PUCD615载体连接,测序结果表明,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UCD615的多克隆位点,方向和读码框正确,重组载体构建成功。THSH1711及THSH1712均对MNNG及MMC有特异响应作用。2菌株对MNNG的响应起始浓度均为5 mg/L,最佳反应浓度为50 mg/L,在3.5~5.5 h达到反应高峰,超过该浓度则反应效应下降。THSH1711对MMC的响应起始浓度为0.1 mg/L,最佳反应浓度为5 mg/L,在作用3 h后达到反应高峰。相比之下,THSH1712对MMC的反应较弱,需MMC浓度达到10 mg/L以上才有反应。构建重组发光菌用于水质等毒性污染物检测,具有快速、经济、稳定可靠等优点,能实现连续在线及自动化检测,达到早起预警目的,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X基因 重组发光菌 DNA损伤 毒性污染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